【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⑦】康熙年間刑部尚書艾元徵和他的家族們

2021-03-03 樂活先行區
艾元徵墓位於先行區孫耿街道艾老村西邢家渡乾渠東側,坐東朝西,佔地75畝,牌坊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原墓地神道兩側立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現僅存石獅。墓前置祭臺、香爐,矗立有龜馱龍頭石碑一座。此墓為康熙十一年(1672)刑部尚書艾元徵的墓地。艾氏祖塋與艾元徵墓同屬於一個墓區,艾氏祖塋碑始立於1833年,復立於2009年。墓園內現存艾氏族人清代墓碑10餘塊,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18年5月,濟陽區公布艾元徵墓和艾氏祖塋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艾元徵(1624~1676),字允洽,號長人,今孫耿街道人。順治二年考中舉人,後官至刑部尚書。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一名普通人的「為官路」。

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聯捷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順治十年(1653年),遷左春坊左庶子,兼秘書院侍讀。

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服闋,補原官;二月,遷侍講學士;六月,遷秘書院學士;九月,充武會試主考官,尋教習庶吉士;十二月,擢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學士。

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調吏部右侍郎;四月,吏部左侍郎;十一月,遷都察院左都御史。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三月,擢刑部尚書,誥授光祿大夫。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七月,卒於任。九月,賜祭葬如例,遣時任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前往拜祭。

艾元徵為官清正廉潔,遇事剛強正直,不避權貴。如上疏請修祖訓、立太子等,皆為宗社大計。任職戶部時,精心計算各項開支,志在藏富於民,不以搜刮民財充盈國庫為能事。曾經親自出京勘驗田畝,以確定田賦徵收數額,區劃得宜,農民得安。任職刑部時,精心聽審,重惜民命,釐正章法,主張獄無分大小,必求其合於情理和法律。任職都御史時,艾元徵多次上書,請求朝廷廣聖孝,重國本,整飭官方風紀,修訂銓法等。正如史載所云:「籌屯田,核鹽法,嚴左道,懲蠹棍,去浮議,戒出位,井井條議,曲折詳盡,切中機宜,功被朝野。」

康熙十五年(1676),艾元徵病逝於任上,康熙帝感其忠誠,為其在家鄉修築佔地七十餘畝的陵園、諭祭碑文。墓地修有神道,兩側立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1855年(鹹豐十年)黃河發大水時,黃沙衝積二三米厚的泥沙淹沒了石人、石虎等,而高大的石牌坊仍暴露出地面,20世紀40年代被砸碎修築了黃河大壩。倖免於黃土之下的石人、石馬等均毀於文革浩劫中,如今只剩下一隻石羊存放在艾老村委會院內。

2016年7月,艾氏後人號召艾氏全民自願集資捐款為艾元徵重修墓地。在其逝世340周年的時候舉行了盛大的墓地揭牌儀式。

2016年艾元徵陵園修繕竣工揭牌儀式

艾元徵一生勤學善書,愛好文學、經學,平生著述很多,主要有《易經會通》《書經會通》《左傳詳解》《退食槐聲留餘集》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慶都道中即事》、《和坦園相國小臺晴望》和《退食槐聲留餘集》。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荀子》中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不僅是一個人的品格,也是一個人前進道路上的緩衝劑,更是一個人對初心的堅持和堅守。清朝初期,孫耿街道的艾元徵在順治三年考中進士後,累官至刑部尚書,作為一品大員、朝中重臣,能夠不忘幾十年前的鄉下老師,並經常問候,這是異常難能可貴的。艾元徵出生於明朝末期一個非常動亂的年代,明朝的昏暗腐朽,農民軍的騷擾,清軍的擄掠,外加各種天災不停地「襲擊」著黃河北岸的這片貧瘠的土地。對於多少人來說,活命都是最大的奢望,可艾元徵卻有不同想法。他自幼性格內向,沉著鎮靜,善於思考,有膽識,有主見,酷愛讀書,且天生聰慧,過目不忘。用現在的話講「天生就是讀書的料」,他一生遇到多位恩師,其中民間流傳和歷史記載的有張稷若、懷晉、杜翰三。

艾元徵八歲時和五歲的弟弟艾元衡拜張爾岐(字稷若)為師,跟其在聞韶書院(今濟陽區曲堤街道)讀書學習。張稷若比艾元徵大十五歲,他遜志好學,篤守程朱之說,不僅是學問家,也是思想家,艾元徵跟隨張稷若長達近十年之久,情同父子,不但系統地學習了四書五經,還加強了對理論思維的學習。艾元徵也正是因為得到了張稷若的「真傳」於順治二年考中舉人,開啟了自己的為官之路。

後來每次跟家人回鄉,艾元徵總是給張稷若老師捎回禮物並書信問候,還多次舉薦老師入太學或出仕,皆因張稷若先生與清軍有殺父之仇,不願出仕作罷。順治十年,艾元徵請老師入都遊覽,這是張稷若一生中唯一一次出省遠遊。

為了加強學習,開闊視野,艾元徵在父親的鼓勵支持下,走出鄉村,來到省城濟南,拜濟南名士懷晉為師,向其學習《易經》。懷晉先生字麗明,祖籍齊河懷家莊,五世遷居濟南歷城,是明末濟南地區著名學者,易理學家,一代大儒,對《易經》很有研究,著有《周易訓蒙輯要》、《四書易解》、《陰符經注》等書,懷先生雖然學富五車,但不慕名利,不熱衷仕途,恪守儒道;艾元徵跟隨其學習大約有五年的時間,得其真傳,後來著成《易經會通》一書。順治三年,步入仕途的艾元徵,由翰林院侍讀升至東閣學士,後轉為吏部、戶部侍郎,升左督御史、刑部尚書,官居一品,然時時不忘師恩,每當回鄉省親,都要到南山拜望懷晉老師,看到老師生活困頓,便出資周濟;為解後顧之憂,後來介紹老師到直隸總督王登聯家任教。在南山礦村懷晉墓前有一塊康熙二十八年樹立的石碑,碑文中記載:「……晉竟絕口不言仕進,授徒終身,至於司寇艾公元徵、通政王公盛唐皆其門人也……」。王獻唐即直隸總督王登聯之子。《歷城縣誌》「懷晉傳」中記載:「……設教幾五十年,門下士如濟陽艾元徵、王盛唐,貴後過裡門,必來謁,晉遇之如受業時……」。艾元徵早些年還跟明末秀才杜翰三(濟陽垛石街道人)學習過一段時間。杜老師在艾元徵年幼時,曾在其家教過幾天私塾,他為人慷慨,懷有奇才。也正是在杜老師的啟迪下,艾元徵開始了教育的萌芽。順治十五年,山東遭受百年難遇的旱災,餓殍遍野,慘不忍睹,各縣郡士紳紛紛聯名懇求巡撫代為上奏,請求寬免賦稅,當時的山東巡撫名叫耿焯,非但不代為上奏,還下令必須按時繳納,一時激起民憤,杜翰三便和十餘人到北京告御狀。耿焯聽說杜翰三等人去了北京告御狀,連忙派快馬到北京告知同黨,杜翰三他們剛到京城,還沒找到喊冤的地方,便被關進獄中。有一老獄卒得知杜翰三來京的原因,對其義舉深感佩服,問他在京城是否有熟人,願意代為傳信伸冤。杜翰三沉吟再三說:「我早年曾教過一名學生,名叫艾元徵,在京做官,不知他是否還記的我,更不知道他有沒有能力和膽量為我伸冤。」老獄卒說暫且一試吧,於是就悄悄跑到艾元徵官邸通風報信。艾元徵聽聞杜老師含冤入獄,急忙備好飯菜跟隨老獄卒來到獄中,一邊給老師盛飯一邊問明原由。艾元徵對杜翰三說:「老師不必擔心,請在獄中安住幾日,我會叮囑獄卒妥善照顧,您不久便會洗冤出獄。我早就想扳倒耿焯,為民除害,為國鋤奸。」當時艾元徵服闕補原官,二月遷升侍講學士,雖然天天陪伴順治帝讀書,卻依然沒有參奏之權,不能越權奏事。萬般無奈,便把耿焯瀆職受賄、魚肉百姓之事告訴湖廣道監察御史馮班。御史有風聞奏事之權,於是馮班便狠狠奏了耿焯一本。順治帝聞奏,甚怒,派人嚴查。翌日,順治帝看到艾元徵,知道他是山東濟南人,便問其是否知道耿焯瀆職受賄的事情,艾元徵連忙把所見所聞以及老師告御狀蒙冤入獄的事奏明順治,順治帝當即表示,若所奏屬實,定斬不饒,對杜翰三的義舉深表讚許,並對艾元徵說,有其師必有其生;杜翰三終於洗冤出獄,艾元徵饋與盤纏,並僱車將老師送回濟陽。艾元徵尊師的故事還有很多,流傳已久的也便是以上三個。他一生以身作則,為後世子孫樹立了尊師重道的光輝榜樣。現如今尊師重道已成為艾氏家族的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1%左右。艾氏族人在先秦時期即已分布於今山東省的沂源和江西省的修水一帶。秦漢以後艾姓逐漸離開祖居地,繁衍至今甘肅臨洮、甘肅天水、河南平輿、河南洛陽等地,並在上述之地繁衍成為大族,其枝繁葉茂,人丁興旺。艾姓不僅是同姓多源的漢族姓氏,而且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個民族融合體。綜合各類記載,艾姓分為三大類:一是漢族艾姓,二是少數民族艾姓,三是外來民族艾姓。三類艾姓又各有多個起源始祖。但是各支艾氏宗族公認的艾姓得姓始祖是夏朝少康帝復興家國的大功臣汝艾。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更是一個家族留下墨跡的重要途徑。人有姓氏便有家族,有家族而後有族譜,有族譜則脈系源清,尊宗睦族。

續修族譜有助於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和諧社會,增強民族團結。續修族譜,上以敬宗,下以收族,乃眾望所歸。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續修好一部完整的艾氏族譜,有利於全國各地本族對歷史和現狀有進一步的了解,有利於後代追根溯源。

艾氏前後進行了四次修譜,1927年所修族譜清楚地記載了520多年的族史,為艾氏後人追蹤尋祖、傳承延續提供了有效依據。可惜的是,由於時代久遠加上戰亂紛爭,前三期的族譜已經「流離失所」,現存的第四次修譜《濟陽艾氏族譜》當之無愧的成了研究艾氏家族歷史的「活化石」。

時間:清道光十八年八月,即1838年;

主編:13世 艾挺;

序者:13世 艾挺,15世 艾榮宣、艾依芑、艾熙功;

跋者:15世 艾與;

主要參與者:15世 艾榮陛、16世 艾於莘。

時間:清光緒元年,即1875年,歷時三年;

主編:15世 艾浚美;

序者:王培圻(青州人,時任新泰縣儒學較諭)、15世艾浚美;

跋者:16世 艾紹洵;

主要參與者:18世 艾天成,14世 艾冠群,15世 艾榮褀、艾維褀、艾猶龍,16世 艾爾驤、艾紹桀、艾爾發,17世 艾慶曾、艾特善。

時間: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始於1923年春,歷時四年;

主編:16世 艾宦章、艾聯英;

序者:16世 艾象豐(長清人)、艾聯英、艾宦章,17世 艾慶璈(長清人)、艾慶藩、艾近瀛;

跋者:17世 艾慶硯;

主要參與者:15世 艾依洵,16世 艾聯甲,17世 艾悅春、艾慶逵、艾麟恩,19世 艾折桂、艾傳和。

時間:2013年,始於2009年,歷時四年;

主編:20世 艾銘義;

序者:18世 艾肇亮,20世 艾銘利;

跋者:20世 艾銘利、艾銘義;
主要參與者:18世 艾肇文,19世 艾傳承、艾同濟,各村信息採集員,濟陽艾氏第四次續修族譜理事會成員。

艾氏自古出名人,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艾姓歷代名人21名,佔總名人數的0.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259位;艾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218位;艾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222位;艾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172位。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四個街道均有艾氏後人,其中以孫耿街道和太平街道人員最為集中。先行區境內人云薈萃,賢人輩出,艾氏家族更是「不甘落後」,其中最為著名的除了艾元徵,以下幾位也是歷史名人序幕裡的重要參與者。

艾馥,字蘭如,號君畹,拔貢,清勅授文林郎,任直隸沙河知縣,誥封光祿大夫、刑部尚書,崇祀鄉賢。艾馥即艾元徵的父親,是濟陽艾氏第九世。艾氏自明朝永樂五年初遷至先行區境內,經過近三百年的苦心經營,艾氏家族在當地已頗具名望,艾馥及其父親都是飽學之士,艾馥還是明末山東文學團體「山左大社」的重要成員。艾馥在家庭的薰陶下,對兒子嚴格要求,開啟了艾元徵的學習之路,也正是艾元徵的以身作則,讓艾元徵受益匪淺。

在民國《濟陽縣誌》及《孫耿鎮志》中,收錄有清末詩人李鴻佐寫的《詠東孫耿鎮八景》詩,其第七首《轉牆樓》便是對艾元徵(艾馥長子)故宅的描寫,詩曰:「尚書故宅剩高樓,路轉牆中曲徑幽。南對華山千仞峙,東望濟水一川流。夕陽遠射空窗外,古木斜依峭壁秋。畫意詩情無限好,四周雉堞晚煙浮。」可見,當時艾馥家族的威望不可「小覷」。

艾紫東(生卒年不詳),字佑宸,原名猶龍,南鄉孫耿人。他讀書有得,見義必為。清鹹豐、同治年間,任知縣。同治十二年,誥授通奉大夫。後分發河南候補,因豫省歲歉,捐銀千兩賑恤,保賞藍翎。生平著有《尚書淺注》九卷、《毛詩說略》八卷首一卷、《學庸易解》二卷、《論說新編》二卷(以上四卷均為稿本,今皆存於山東省博物館)。批點《四書》、《朱子本義匯參》四十七卷,洵足嘉惠後學,於世道人心裨益匪淺。宣統元年,崇祀鄉賢。

艾紹全(1891-1961),字海藍,好純德,孫耿南街人。艾紫東之子,幼年時聰敏異於常人。自幼飽讀經書、習書學畫,有神童之稱。七八歲時,父親去世,隨後小妹也病故,其母深受打擊。艾紹全為安撫母親,自此男扮女裝,仿小妹之形,其母精神日漸好轉。因家庭變故,其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之其父藏書眾多,艾紹全深入其中。

經刻苦鑽研,並不斷向家族中從醫者虛心求教。數九寒天,終有所成,尤其擅長婦科。後因與家族族長不和,搬至濟南城,居住在官紮營中街東首路南的一個大宅院裡。由於濟陽的患者仍然找其看病,其醫術高明的信息被傳至濟南。

艾紹全不僅精通醫術,還善詩文和書畫。其著作有《論語素注》、《艾氏譜系考》四卷、《續艾氏譜例》六卷、《增補三字經》一卷、《谷香詩集》及《補遺》各二卷、《古香文集》及《補遺》各一卷、《谷香公牘》及《補遺》、《谷香祭文》一卷,另編輯有《誠正堂艾氏叢書》十八種一百二十一卷。

墓地、黃菊、石碑,是後人對先人的緬懷與思念。墓地裡沉睡著先人,黃菊寄託了哀悼、石碑銘刻著他們的生平,而活著的人依舊念著每一位逝去的「家人」,替故人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美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對逝者的惋惜也是對故人的哀思。清明將至,艾元徵墓地和艾氏祖塋也要再次「熱鬧」起來了。艾氏的後人們,將在這個重要的節日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祖。

相關焦點

  • 三藩之亂爆發,索額圖建議殺明珠洩憤,康熙:你當朕是漢景帝?
    觀史,清朝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和漢朝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最先主張削藩的大臣結局卻截然不同。 於是,在康熙的內心之中,早已開始考慮削藩之事。 明珠作為康熙的寵臣,逐漸摸清了康熙的心思。明珠為人精明,他雖然知道康熙要削藩,但不願意說透,因為他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以年邁為由,請求告老還鄉。尚可喜要退休,康熙求之不得,但接下來的事情,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 大臣請求釋放胤礽,康熙大怒,直言:明朝滅亡,和你家有關!
    他出自名門(太原王氏),王掞的曾祖父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王錫爵。從王錫爵到王掞,王家四代人出了5位進士,雖然橫跨明清兩代,但家族興盛不衰。尤其到了王掞這一代,王掞和他的二堂兄王揆同在朝堂,皆因學識淵博而聞名。王掞最後官職刑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 瀏陽的這個家族厲害了,明代祖孫兩進士並且官拜尚書
    末齋今天說的瀏陽人物,是歷朝歷代瀏陽僅有的祖孫兩位進士,明萬曆間進士,崇禎年間的兵、刑二部尚書胡應臺和他的祖父嘉靖間進士胡廷黼。胡應臺,字徵吉,號泰六,兵、刑二部尚書,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年二月二十四日卯時生,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舉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趙秉忠榜第三甲第71名同進士出身,授中書舍人,擢兵科給事中,轉吏科。
  • 明戶部尚書顧佐及家族
    ,和世界各地顧氏宗親交流。  初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時有錦衣衛都指揮牛循,仗勢殺人,鎮守宣府太監顧雄,分守紫荊關監丞鍾欽等,事多不法。佐按律治其罪,識者謂有守矣。  成化十九年,出任河間府知府,時畿甸貴戚莊田棋崎境內,聞佐至,皆戒其下,不得恣意蹂躪民田。先是府下徭役,悉委吏胥,多寡高下,向不公允;老奸宿蠹又蟠結其中。佐令校出入,據籍履畝,定為程序,其弊遂絕。
  • 《中國書法》:文徵明及文氏家族書翰
    以文徵明為例,在各類文獻中所見其與華氏相關之文章、詩作、手札及題跋,數量相當驚人,且兩家之交遊活動幾乎貫穿其一生。文、華兩家為累世之交,因此,家族中跨代交遊的情況十分常見。在文徵明為華氏所作墓銘中不止一次提到,文、華兩家從其父輩開始就有交誼。文徵明本人頗為長壽,故他與華氏祖孫三代相交的情況也很常見。
  • 蔣氏家族起源,99%的蔣家人不知道!
    祁東五陵蔣氏始遷祖受三郎,兄弟六人,宋末元初人,隨父任居建康(南京),受一郎卜宅全州,受二郎遷徙大橋灣,四、五、六宦籍他郡,受三郎卜居祁東五陵,生五峰,五峰生五子,長、四不詳,次賢仲、五元仲,後裔遷衡陽,三子興甫,四傳至友勝公而分暄、旺、聰、銘四房。
  • 康熙當朝相國陳廷敬、索額圖、納蘭明珠,哪個職位更高?
    陳廷敬,索額圖以及納蘭明珠,都是康熙當朝時朝堂上權勢地位非常顯赫的三位重臣,他們的職位都到了相國的高度,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康熙皇帝對他們非常重用。1、陳廷敬陳廷敬,康熙皇帝的老師之一,深得康熙的喜愛和器重。歷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位居「宰輔」之列。
  • 康熙和康熙的孫子都要吃鹿肉喝鹿血,你知道是為什麼?
    他們以捕魚和打獵為生。鹿是最受歡迎的肉類食品之一。烹調方法簡單粗暴,如煮白肉、烤鹿肉、蒸神餅等;中國入關貿總協定後,愛新覺羅一家為了表示不忘原汁原味,在服裝、髮型、禮儀、飲食等方面一直堅持傳統習俗。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經常到北京以北的河北省承德市威昌縣的草原上打獵。雌鹿獵殺的一個最重要的訣竅是,它們可以使用他們所稱的「木蘭」(譯作「鹿哨」或「少鹿衛」),通常是用樺樹皮或樹木製成的。
  • 孫嘉淦清廉一生,雍正評價:你膽子不小,乾隆:送你10箱金磚
    在清朝康熙皇帝時期,有一名叫做孫嘉淦的官員,先後輔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可謂是三朝元老,而在他「衣錦還鄉」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在康熙年間,孫嘉淦因為中了進士,得以在翰林院做官,為自己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做官經驗,並成為頗有名望的清官。
  • 少年康熙擒鰲拜,那些一起和他戰鬥的夥伴們最後都怎樣了?
    「小皇帝擒鰲拜」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八年(己酉年)陰曆五月,在《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五月乙未,以黃機為吏部尚書,郝惟訥為戶部尚書,龔鼎孳為禮部尚書,起王弘祚為兵部尚書。當然是升官加爵了,但是那些侍衛和庫布不可能各個都能做到股肱之臣的位置,任何時候縱然是集體的功勞也要分大小,所以說,我們先要確定「康熙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而如何確定?個人認為以康熙進行封賞的最大者為先,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索額圖和明珠定然在內。
  • 「生為德州人,死是景州鬼」——人才輩出的清代德州封氏家族
    但封氏家族又有太多的難解之迷:一是清初至嘉慶年間,封氏的陰宅(墳塋)一直是在景縣縣城南苑的封家莊,距德州25公裡之遙,不僅平添祭拜之苦,而且使得近十代封氏族人「生為德州人,死是景州鬼」;二是家族考出了兩名進士,即封大受和封宗良,他們卻均不出仕做官;三是始遷者不是男性而是女人羅氏,故人們敘述封氏始遷祖時都習慣說是其兒輩,導致與事實不符;四是家族雖無高官豪吏,也無富商巨賈,但家業卻大得出奇。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尚書的地位最低?專家:你看看他管的啥
    周朝開始的君王就開始有意設立不同的機構來幫助天子處理國內的事務,而六部的劃分則是起源於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臺所設立的六曹尚書。到了隋朝隋文帝登基為皇帝之後他就設下了五省六曹制這樣的官吏機構來方便皇帝管理國家。分別是吏、度支、禮、兵、都官、工這六曹,之後戶部代替了度支,刑部代替了都官,六曹也變為了六部。 唐朝初期便將隋朝的制度進行了調整,改為了三省六部制,之後的朝代基本上採用的都是一套官員系統,雖然三省(中書、門下、尚書)的職能和存在都有微妙的區別,但是六部基本沒有變化。
  • 不為人知: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
    這位孫老師是個有趣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雍正帝曾評價說:「朕自從繼位以來,敢於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淦一人。」孫嘉淦一生歷任國子監司業、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幹遍清廷的大部分單位,但是,到退休時卻身無餘財。為了不丟面兒,他讓僕人連夜買來十幾口厚重木箱,並親自動手裝滿了磚頭,木箱裝了幾大車後,便浩蕩啟程回家了。
  • 雍正能順利繼位是因為康熙大帝為他做了這樣的安排
    文治武功極佳的康熙大帝在位六十一年,是清朝帝王中妾侍后妃最多的一位皇帝,多達五十五人以上,他的兒子有三十五個。在中國歷史上,康熙真可稱為「千古一帝」。「都知道人前顯貴,沒看到人後受罪」這句民諺,放在當皇帝的康熙身上,也不例外。
  • ——康熙年間君臣的巡幸之爭
    電視上、手機上到處都是「不聚會,少出門」的宣傳。這個場景讓人想到了康熙初年,那個時候,康熙皇帝想要出門,權臣謀士們也一個個站出來,寫了長作文,讓皇帝「不聚會,少出門」。畢竟天子巡守和百姓出門不同,自古就是施行統治的重要方式。《孟子·告子》曰: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不分大小嗎?
    吏部下設四個司,文選清吏司掌文官的升遷、選用和調動等;驗封司掌文官的封爵、世職、恩蔭、請封和捐封的;稽勳司掌文官的終養、入籍等;考功司掌文官的處分、京察和大計。試想下文官的升遷、選用和考核基本上都在吏部的手中,你說吏部權利大不大?
  • 「那拉氏」家族,在後宮到底有多強?
    由於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的關係,孟古哲哲哥哥的孫子納蘭明珠得以在康熙早年時就與康熙走得很近,後來成為康熙朝重臣(就是《康熙王朝》裡和索額圖兩人互相傾軋的那個)。他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論輩分,明珠算是康熙的堂姑父。
  • 歷史見聞: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
    這位孫老師是個有趣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雍正帝曾評價說:「朕自從繼位以來,敢於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淦一人。」孫嘉淦一生歷任國子監司業、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幹遍清廷的大部分單位,但是,到退休時卻身無餘財。為了不丟面兒,他讓僕人連夜買來十幾口厚重木箱,並親自動手裝滿了磚頭,木箱裝了幾大車後,便浩蕩啟程回家了。
  • 石獅侖後教授山黃鳳八世孫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
    (長孫黃元壽賜名森屏汶萊國王十代孫明尚書黃汝良)次黃權(潘湖本宗長元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黃鳳字仕鳳傳石獅崙後金墩八代孫榜眼黃鳳翔文山鋪開族祖莆田黃石元配洪氏夫人出;繼配歐陽氏次黃仕龍傳泉州城南潘湖四世學士公派下玄孫明尚書黃光升、十二代孫潘湖叟卿相黃錫袞,季黃仕虎傳晉邑霞浯金霞金埭金樹頭季黃檟(守莆田黃石金墩十二代孫浙江杭州清大學士黃機,仙遊鐘山武狀元明南京兵部尚書黃鉞清南京大總督黃振邦)四黃枊(黃石沙堤十五代孫清探花黃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