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2020-12-22 騰訊網

說到明朝,很多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十個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僅用十個字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的統治實力,這十個字是對明朝氣節的真實寫照,也是最好的總結。

雖然明朝也有幾位碌碌無為的皇帝,但這並不影響對整個明朝統治時期的評價,皇帝都有這樣的「志向」,下面的臣子更是要有自已忠肝義膽的氣節,即使到了明末也不乏忠臣義士的存在,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當人們都在談論皇帝、重臣這樣的「高層管理」時,往往會忽略一些皇帝背後「隱藏」人物的事跡,這群人就是與皇帝接觸非常親密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貼身太監,死後卻被清朝的順治皇帝修墓、康熙皇帝豎碑,他到底有多厲害呢,值得兩位後朝的皇帝有如此之舉呢?

一、明朝太監的權力

明朝在建立伊始,它的政治統治機構與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的是,在原有的內閣、執行、監察、六科、五寺機構的基礎上,增加了「特務機構」,是由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構成。

東廠的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其管理者為宮中太監,成為明朝宦官幹政的開端。

明朝中後期時,朝臣和宦官之間搶奪權勢而明爭暗鬥,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臣宦實行有效的控制,成化帝朱見深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

《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不特刺奸之權,薰灼中外,並東廠官校,亦得稽察」、「邏卒四出,天下騷然」。可想而知明朝太監的權力與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名鼎鼎的魏忠賢就是當時的重要管理者之一,在明熹宗時期得到重用,把宦官執政推向頂峰。

二、司禮監秉筆太監

到了明末,太監仍然有著較高的地位和權力,王承恩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為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

或許有的朋友不知道司禮監秉筆太監是多大的「官兒」,在這裡可以稍做解釋一下。「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權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

魏忠賢當初也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出身,王承恩能夠位居司禮監秉筆太監,可見他在崇禎皇帝心中有著非同一般的份量。王承恩身為太監,卻做得都是幫助皇帝御朝廷的要事,「批紅」權力不僅僅是太監代為處理國政,同時還是皇帝利用宦官勢力牽制內閣的重要管理手段。

要知道內閣是明朝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而「批紅」則是代皇帝行使權力,確保皇權的利益不受損害和侵犯,並防止任何違背皇帝意圖的行為出現。

可以想像得出,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在掌權時期必定會得罪不少朝臣,畢竟自已在行使權力時會牽扯到一些朝臣的利益,在明末內憂外患、天災不斷的情況下,王承恩能夠恪盡職守實屬不易。

三、奉命守城、護帝殉國

1644年3月李自成攻打北京,王承恩奉命守城。《明史》中記載:「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徵。」

李自成大軍來襲時,很多明朝的舊部都已經人心惶惶,各自尋求生路,或逃跑,或投降,而王承恩卻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城池,親自奮戰在第一線,只是最終勢單力孤,節節敗退,當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他和崇禎都知道,明朝大勢已去。

崇禎皇帝為了不讓自已的后妃和子女受辱,親手逼死后妃、殺死昭仁公主、砍殺長平公主。這一切王承恩都看在眼裡,親眼目睹了皇室的悲慘結局,和崇禎皇帝的必死決心,在這種情況下,王承恩沒有像其他太監那樣選擇投降,而是一直陪在崇禎皇帝身邊。

當李自成在紫禁城內物色妃嬪時,王承恩陪伴崇禎皇帝爬上了煤山,遠眺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的滅亡,想必心情也是無比的絕望,最終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

崇禎皇帝死前在自已的藍色袍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如此愛民的皇帝,生不逢時,遇到天災不斷,殫精竭慮仍舊是無力挽回大明江山,情景是何等的悲壯。王承恩見到崇禎皇帝自縊後,對著崇禎皇帝行了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禮,在一旁的海棠樹上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當李自成的手下發現崇禎皇帝的屍體時,同時看到了旁邊王承恩的屍體,當時只是草草入葬。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即位,在為崇禎皇帝營建思陵時,也為王承恩修建了陵墓,為褒獎王承恩親自撰寫「貞臣為主,捐軀以從」。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樹碑立傳,以稱頌他護佑君主、不畏強敵的忠貞性格。

小結:

明朝「出名」的太監有很多,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等等。

但像王承恩這樣能夠忠心為君為國的鳳毛麟角,大多數太監都會為了爭奪權力與利益而做一些令人髮指的事情,而王承恩雖然同樣為太監,但他所做的事是其他太監所不能比擬的。

有人對王承恩評價是「做壞事的好人」,看似矛盾的評價,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王承恩不是一個尋常的太監,他是唯一能夠葬在皇陵旁邊,有後朝皇帝為其修墓樹碑立傳的太監。凡是有他的唯一性,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嗎?

參考資料:《明代特務政治研究》《萬曆野獲編》《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樹碑立傳
    眾所周知,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服侍皇家、伴君左右,自然也就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事實上,古代就有很多大太監靠著皇帝的寵信而禍亂朝綱、為非作歹,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比如趙高、魏忠賢之流。不過也有一些太監謙遜本分,給後世留下正面形象,比如鄭和,以及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王承恩。
  • 他是明朝太監,為何卻能讓順治為他修墓,康熙為他立碑?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監,但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遺臭萬年。而明朝由於擁有恐怖的廠衛制度,所以為太監們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成了禍國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卻對明朝一位太監讚賞有加,又是給他修墓,又是為他立碑。這個太監是誰呢?
  • 最讓人欽佩的太監,陳圓圓是他乾女兒,敵國兩代皇帝為他立傳修墓!
    從古至今,太監給人的印象就是禍國殃民,向皇帝進讒言陷害忠良的一類,比如趙高,還有改進造紙術的蔡倫,雖然有功於後世,但是他是靠陷害後宮嬪妃一步步攀升的,最後也被逼迫自盡!
  • 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自古以來,皇陵裡面埋葬的都是歷朝皇帝和后妃,就連皇子都沒資格進入皇陵,但是,在明十三陵裡,卻埋葬了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 說起明朝的太監,大家更熟悉是魏忠賢,是東廠與西廠,對於王承恩好像沒什麼印象,他憑什麼能葬入皇陵呢?
  • 順治皇帝24歲就去世了,為什麼有那麼多兒子?
    歷史上的順治皇帝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皇帝。他的一生非常短暫,只活了二十四歲,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生了十四個孩子。其中有八個兒子,六個女兒。這樣的數字放到現在來看都是相當多的了。而那個時候的順治皇帝本來也只活了二十四歲,為什麼能生了十四個孩的呢?一,順治皇帝的早婚。
  • 他是康熙皇帝哥哥,小時候願望是當一名賢王,後來實現了嗎
    從1690年到1697年,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主要依仗的大將,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福全。福全生於1653年9月8日,是順治皇帝的第二個兒子。順治皇帝的長子牛鈕只活了不到3個月,就夭折了,因此福全算是順治皇帝的長子。福全的母親是孝獻皇后董鄂氏。順治皇帝一生寵愛董鄂氏,愛屋及烏之下,對福全也很疼愛。
  • 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上)
    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年幼登基,在位18年,並在其母孝莊太后的幫助下整頓吏治,重視農業休養生息。為清初的穩定打下了基礎,是清朝歷史上頗有仁政的君主,但卻英年早逝,24歲就撒手人寰了。由於福臨年幼尚不知事,多爾袞大權在握,所以福臨年幼時可以說是一個傀儡皇帝,直到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才掌握了實權,他先將多爾袞同母兄弟阿濟格幽禁然後宣布自己親政。並將多爾袞的罪狀昭告天下吧,罷除多爾袞的封號,終止了多爾袞生前被給予的種種恩惠,此時的順治皇帝年僅14歲,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他確實有當皇帝的才幹。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1661年康熙皇帝繼位時,只有8歲。這樣的年齡,還處於上學的階段,是談不上治國理政的。考慮到這一點,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在遺詔中給他安排了4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實,當年順治皇帝繼位時,年齡也很小,只有6歲,也是在兩位輔政大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的輔佐下,得以成長起來,直至親政。
  •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他自願追隨崇禎,順治皇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的確,宦官群體中湧現出了不少心狠手辣的人物,前有趙高,後有劉瑾。不過,太監也有心地善良的人。崇禎年間的太監王承恩,筆墨太監,是古代千萬太監中的一員。崇禎在景山自縊時,身邊只有王承恩一人。崇禎去世後,王承恩追隨崇禎。有人說,王承恩是古代最忠誠的太監。這個評價怎麼說都不為過。他的所作所為理應得到這份讚揚。
  • 非長非嫡的玄燁,為什麼會被順治皇帝立為繼承人?
    ,不久,其三子玄燁登基稱帝,是為康熙皇帝。本來在臨終前,順治是想將皇位傳給自己堂兄弟的,可是,由於母親孝莊太后反對,於是他只能在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燁中挑選皇位繼承人,最終,無奈的順治確立年僅八歲的玄燁為繼承人。英年早逝的順治皇帝那麼,順治為什麼最終會確立非長非嫡的玄燁為繼承人呢?他為什麼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冊立堂兄弟或年長的二子福全為繼承人呢?
  • 順治皇帝雖然在23歲就去世了,但是他卻有14個子女
    順治皇帝23歲去世,這並不影響他有那麼多孩子,按照人的發育成熟時間計算,一個男人在十幾歲就應該性成熟了,已經具備生育功能了。順治一生共有八個兒子和六個女兒,但是活到成年的不到一半。之所以順治在23歲去世的時候就有這麼多孩子,一是他承擔皇家繁衍子嗣的重任,13歲的時候就冊立了第一位皇后,其實,早在這之前他早就有了男女之事;二是順治對男女之事有著強烈的欲望,他有著龐大的後宮。
  • 他是順治最信任的太監,為何康熙一繼位,孝莊便要將他處死?
    前言 吳良輔是宮裡最受順治皇帝青睞的太監。順治皇帝在去世之前,將他送到附近的廟裡,剃光了他頭髮,讓他安安穩穩在廟裡做和尚。然而,在順治皇帝去世後,順治母親孝莊太后卻立即派人把吳良輔抓回來給殺掉了。那麼,這吳良輔到底做了什麼,讓順治帝如此保護著他,又讓孝莊太后如此容不得他呢?
  • 清世祖順治皇帝
    據說,他的母親在臨蓐待產,忽然紅光陡現,繞著產婦的身體上下盤旋,猶如一條赤龍,而在這一天,他的母親還曾夢見天神送子入懷,並說這是:「一統天下的真龍天子」。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皇太極對福臨寵愛有加,當皇太極52歲去世,福臨就被選為繼承者,登基稱帝,年號順治。這一年,他僅僅六歲,便成了大清王朝第一位少年天子。但因年紀小,於是登基後便由攝政王多爾袞把握政權。
  • 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掘墓鞭屍,順治皇帝為何對他如此仇恨?
    他不僅按皇帝的規格厚葬了多爾袞,還追諡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對他的後人大加撫恤。僅僅過了兩個月,多爾袞身後的境遇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治先是褫奪了多爾袞生前及身後的一切爵位和恩俸,後來又對其挖墳掘墓,鞭屍、梟首示眾。
  • 走訪思陵、王承恩墓、鄭貴妃墓與萬娘墳
    思陵,是大明毅宗烈皇帝朱由檢的墓,原為田貴妃墓,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檢景山自盡後,被李自成為安人心以親王禮草葬於十三陵,後改稱思陵。思陵是一個不開放的陵墓,佔地很小,四周布滿攝像頭以防盜墓。思陵石碑石像生王承恩墓。
  • 曾向順治建議立玄燁為太子的湯若望,為什麼康熙時被判凌遲處死?
    自此以後,孝莊太后對湯若望非常信任,並要拜湯若望為義父,對其禮敬有加。有了孝莊太后的禮遇,順治皇帝對湯若望也是非常尊敬和信任,經常向湯若望討教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據說為了考察湯若望的人品,順治曾秘密安排人員對湯若望進行監視,因為他不相信湯若望能夠長年累月的甘守寂寞,密探回來向順治報告說,湯若望每天除了禱告、看書,就是寫作,從來不到任何亂七八糟的地方去。
  • 順治皇帝那麼恨多爾袞,挖墓鞭屍,但為何不殺了他唯一的孩子?
    多爾袞不僅僅徵戰漠南蒙古與李氏朝鮮,還輔佐順治皇帝,穩定政權,統一全國。 不過,順治皇帝對於自己的叔父,卻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順治皇帝對於多爾袞的厭惡,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多爾袞意外死亡之後,在多爾袞安葬之後,順治皇帝不顧別人的勸阻,挖了多爾袞的墳墓,將死後的多爾袞鞭屍......
  • 多爾袞被順治定罪,康雍尚且不敢翻案,乾隆為何要為他平反?
    為了表彰多爾袞為大清立下的不世之功,順治帝下詔追尊他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並以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由於多爾袞沒有子嗣,順治帝又特別將宗室子過繼到他的名下,以承襲多爾袞的親王爵位,待遇是其他諸王的三倍。這段本該成為君臣佳話的故事,卻在不久之後上演了大逆轉。
  • 康熙皇帝的異母兄長——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
    愛新覺羅·福全,他是順治皇帝的次子、康熙皇帝的異母兄。 在福全年幼的時候,順治帝曾經問他志向是什麼?當時他說「願為賢王」。他的回答說明他只願做一個王爺就心滿意足了。 後來在康熙六年時,他被封為裕親王,並為議政大臣。
  • 順治皇帝究竟是出家了還是因病駕崩了
    死後諡曰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陵寢清孝陵(河北遵化市清東陵),由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歷史上順治皇帝的死因一直存在著一個謎團,有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的,有說他是因病而死的。那麼作為一部由皇室子孫所寫出來的《紅樓夢》有沒有對此事有所提示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