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太監」,大家往往總會深惡痛絕,恨之入骨,因為我們印象中太監都是惡事做盡,禍國殃民的壞人。比如秦朝趙高、東漢「十常侍」、唐朝李輔國、明朝魏忠賢、清朝安德海、李蓮英等。
數千年的宦官群體中,並不是所有太監都是一無是處的,許多也是有卓越功績,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比如司馬遷、鄭和等人。接下來要說的是一位忠君代表,隨大明崇禎皇帝一起殉國的太監——王承恩。
一、甲申亂,帝國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勢破如竹打到北京城下。十八日北京外城被圍之時,崇禎帝被逼走投無路,匆忙命人遣送太子、永王、定王突圍避藏。手持利劍,勸縊砍殺了自己皇后妃嬪公主數十人,長平公主幸運一點,被砍成重傷撿回了一條性命。可想當時場景何等悲慘壯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書寫了中國古代帝王的別樣豪邁。
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城外已是火光連天,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隨後就在貼身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奔煤山方向去。
煤山頂坡,歪脖子老榆樹下,崇禎帝正襟危坐,手執白綾,黯然傷神,登基十七年來的風雨歷程在腦海浮現,剿除閹黨、裁剪驛站、阻殺瘟疫、徵遼剿匪、勤政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他想不明白,究竟自己哪裡錯了。「皇上,咱家勸您拿著白綾早點自我了斷,好保了全屍入土宗廟」,崇禎帝耳邊響了曹化淳送白綾時的尖聲媚語,頓時揚天長嘆:奸黨,都是爾等奸人害朕啊!
「皇上,時值春分,果木不結,尋不得半點膳食,老臣這裡尚有雜餅絲毫,您就壓壓驚吧」,此時,一同奔隨而來的王承恩上前跪拜崇禎哭喪著說道。崇禎驚楞,大聲斥責一他:走,走,闖賊未達,卿速走,汝忠心,朕心安,日月可鑑,朝臣公卿,無人可及,汝速走!
事情到這一步,王承恩哪還顧得上自己性命,赤誠的熱血湧上心頭,往日皇恩今日當報。他伏地磕頭不止,痛哭著說要跟隨崇禎皇帝到最後一刻。後來,王承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君王的忠心。
二、君臣別,煤山劫
春寒料峭,流星損逝,崇禎帝和王承恩此時已沒有君臣區別,他們如患兄難弟一樣,衣衫襤褸地躺在布滿霜露的草坪上。
王承恩:萬歲爺,闖賊佔領皇城啦,您看那火光,把咱這京城都給照紅了。
崇禎卻答非所問:王公公,你知道朕為什麼要來到這裡嗎?此處是朕最喜歡的地方,特別是這棵樹,你有無發現,此樹像朕,風雨來時,它最先感受到,朝霞來時,它也最先迎接的。
崇禎繼續長嘆著:此時,除了你,也許只有這棵樹與朕最相知了。
王承恩卻悲難自抑:陛下,老臣心裡悲痛萬分,大明國不能沒有您啊。
崇禎想到了昨日劍戧女兒長平時說的話: 汝何故生我家。此時,崇禎深深感觸,若不生在帝王家,何來大患遭此劫。他安慰王承恩:待朕去見列祖列宗後,你務必要逃出重圍,隱姓埋名,忘卻皇家故事,以度餘生。
王承恩再度痛哭流涕,陳表衷腸:我侍奉陛下一輩子,陛下若去,老臣隨之去。
崇禎振作了精神,看著王承恩:如果有來生,我不做皇帝,甘為一個百姓爾,與公公同為睦鄰,鋤禾阡陌,雞犬相聞,王承恩,你要振作,無論如何,朕希望你要好好活著!
王承恩悲從中來,拭淚拂面,咬緊牙關,只道了一字:諾!這一字,鏗鏘有力,震人心弦。
也許,這是崇禎對最忠心的人做的最後安排。善罷,王承恩把顫顫巍巍、即將赴死的崇禎皇帝扶了起來,眼睜睜地看著崇禎向著歪脖子樹走去!崇禎帝不會再知道,王承恩隨後也自縊相伴而來。
甲申之變,崇禎眾叛親離,闖賊逼京,幾乎所有大臣變節降賊,但王承恩沒有逃跑,選擇以死忠君,這在古代歷史上非常少見的。
王承恩,是大明王朝唯一一位以身殉主的太監,在數千年閹禍誤國的閹黨中,王承恩是僅有的忠義節烈之士,值得被後世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