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太監——王承恩

2021-01-09 平原青年

提及「太監」,大家往往總會深惡痛絕,恨之入骨,因為我們印象中太監都是惡事做盡,禍國殃民的壞人。比如秦朝趙高、東漢「十常侍」、唐朝李輔國、明朝魏忠賢、清朝安德海、李蓮英等。

數千年的宦官群體中,並不是所有太監都是一無是處的,許多也是有卓越功績,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比如司馬遷、鄭和等人。接下來要說的是一位忠君代表,隨大明崇禎皇帝一起殉國的太監——王承恩。

一、甲申亂,帝國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勢破如竹打到北京城下。十八日北京外城被圍之時,崇禎帝被逼走投無路,匆忙命人遣送太子、永王、定王突圍避藏。手持利劍,勸縊砍殺了自己皇后妃嬪公主數十人,長平公主幸運一點,被砍成重傷撿回了一條性命。可想當時場景何等悲慘壯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書寫了中國古代帝王的別樣豪邁。

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城外已是火光連天,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隨後就在貼身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奔煤山方向去。

煤山頂坡,歪脖子老榆樹下,崇禎帝正襟危坐,手執白綾,黯然傷神,登基十七年來的風雨歷程在腦海浮現,剿除閹黨、裁剪驛站、阻殺瘟疫、徵遼剿匪、勤政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他想不明白,究竟自己哪裡錯了。「皇上,咱家勸您拿著白綾早點自我了斷,好保了全屍入土宗廟」,崇禎帝耳邊響了曹化淳送白綾時的尖聲媚語,頓時揚天長嘆:奸黨,都是爾等奸人害朕啊!

「皇上,時值春分,果木不結,尋不得半點膳食,老臣這裡尚有雜餅絲毫,您就壓壓驚吧」,此時,一同奔隨而來的王承恩上前跪拜崇禎哭喪著說道。崇禎驚楞,大聲斥責一他:走,走,闖賊未達,卿速走,汝忠心,朕心安,日月可鑑,朝臣公卿,無人可及,汝速走!

事情到這一步,王承恩哪還顧得上自己性命,赤誠的熱血湧上心頭,往日皇恩今日當報。他伏地磕頭不止,痛哭著說要跟隨崇禎皇帝到最後一刻。後來,王承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君王的忠心。

二、君臣別,煤山劫

春寒料峭,流星損逝,崇禎帝和王承恩此時已沒有君臣區別,他們如患兄難弟一樣,衣衫襤褸地躺在布滿霜露的草坪上。

王承恩:萬歲爺,闖賊佔領皇城啦,您看那火光,把咱這京城都給照紅了。

崇禎卻答非所問:王公公,你知道朕為什麼要來到這裡嗎?此處是朕最喜歡的地方,特別是這棵樹,你有無發現,此樹像朕,風雨來時,它最先感受到,朝霞來時,它也最先迎接的。

崇禎繼續長嘆著:此時,除了你,也許只有這棵樹與朕最相知了。

王承恩卻悲難自抑:陛下,老臣心裡悲痛萬分,大明國不能沒有您啊。

崇禎想到了昨日劍戧女兒長平時說的話: 汝何故生我家。此時,崇禎深深感觸,若不生在帝王家,何來大患遭此劫。他安慰王承恩:待朕去見列祖列宗後,你務必要逃出重圍,隱姓埋名,忘卻皇家故事,以度餘生。

王承恩再度痛哭流涕,陳表衷腸:我侍奉陛下一輩子,陛下若去,老臣隨之去。

崇禎振作了精神,看著王承恩:如果有來生,我不做皇帝,甘為一個百姓爾,與公公同為睦鄰,鋤禾阡陌,雞犬相聞,王承恩,你要振作,無論如何,朕希望你要好好活著!

王承恩悲從中來,拭淚拂面,咬緊牙關,只道了一字:諾!這一字,鏗鏘有力,震人心弦。

也許,這是崇禎對最忠心的人做的最後安排。善罷,王承恩把顫顫巍巍、即將赴死的崇禎皇帝扶了起來,眼睜睜地看著崇禎向著歪脖子樹走去!崇禎帝不會再知道,王承恩隨後也自縊相伴而來。

甲申之變,崇禎眾叛親離,闖賊逼京,幾乎所有大臣變節降賊,但王承恩沒有逃跑,選擇以死忠君,這在古代歷史上非常少見的。

王承恩,是大明王朝唯一一位以身殉主的太監,在數千年閹禍誤國的閹黨中,王承恩是僅有的忠義節烈之士,值得被後世記住。

相關焦點

  • 崇禎帝殉國,王承恩殉主,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竟是一個太監
    而在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掛著另一具屍體,他就是提督太監王承恩。作為封建王朝時期的畸形產物,太監對中國歷史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他們有的權傾天下如魏忠賢,有的富可敵國如劉瑾,有的功勳卓著如鄭和,但縱觀歷史長河,只有王承恩是因忠烈無雙而名垂青史的。
  • 文安歷史上最有名的太監:王承恩
    天啟三年命魏忠賢總督東廠,任由他殺害忠臣。天啟六年,又封魏忠賢為上公,號稱九千歲,各地為其建生祠。王承恩見魏忠賢與客氏狼狽為奸,貪贓枉法,任意殺害國之棟梁,頗為不滿。於是,經常借出宮之機,把消息洩露給信王朱由儉,使信王能夠有所準備。保全了一些忠臣良將,最終得以清除權奸,使大明朝得以延緩了一段時間。天啟七年秋,熹宗病危,也許是昏庸了一世的他臨死時突然明白了,遺詔由皇弟朱由儉繼位。
  • 王承恩:太監團隊裡的一股清流,忠君愛國,至死不渝
    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皇帝身邊的太監。他沒有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而發展成心理變態,不僅能夠吃苦耐勞,而且還忠君愛國。我們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對太監群體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他曾經說過,太監團體一旦得勢,就會有亡國的可能。所以,他從來都不寵信宦官。可是,等他的兒子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卻早就把他的話給忘得一乾二淨。
  • 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雖然明朝也有幾位碌碌無為的皇帝,但這並不影響對整個明朝統治時期的評價,皇帝都有這樣的「志向」,下面的臣子更是要有自已忠肝義膽的氣節,即使到了明末也不乏忠臣義士的存在,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 明十三陵為何有一座太監陵墓?這名叫王承恩的秉筆太監有何故事?
    2、隨崇禎赴死者只有一名太監崇禎在歪脖子樹上吊死後,與他共同赴死者只有一名太監——王承恩。《明史》載,王承恩入宮後的師傅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曹化淳。隨後,王承恩接替曹化淳,繼任朱由檢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唐通、杜之秩投降,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王承恩總領京營的部隊守衛。因士卒太少,只好徵調太監充數。
  • 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自古以來,皇陵裡面埋葬的都是歷朝皇帝和后妃,就連皇子都沒資格進入皇陵,但是,在明十三陵裡,卻埋葬了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 說起明朝的太監,大家更熟悉是魏忠賢,是東廠與西廠,對於王承恩好像沒什麼印象,他憑什麼能葬入皇陵呢?
  • 太監只能是反派?盤點歷史上名留青史的五大太監
    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官員役使的男性,又稱「宦官」。他們的人生是悲劇的,身體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殘,變成了一個不完整的人,因此他們的心理一般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和厭惡,這也讓太監這個詞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致使國家腐敗的惡人。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是如此,歷史上曾有這五個太監成就非凡、名留青史。
  • 大明被滅時崇禎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為什麼沒有一個錦衣衛?
    大明被滅時,崇禎自殺身亡,但他身邊只有一位宦官王承恩。錦衣衛呢?電影裡的錦衣衛那麼厲害。作為皇城近衛軍,他們應該時刻守護著皇帝,但是到了最後一刻,皇帝身邊卻沒有錦衣衛,這就讓人太驚訝了。
  • 【香河歷代名人】一代名宦——王承恩
    崇禎年間的一代名宦王承恩,明史上未記載何方人士,為司禮秉筆太監,後陪崇禎皇帝殉國,吊死煤山。福主時,諡忠愍。
  • 《大明風華》兩個太監差點顛覆大明王朝,壞得很!
    《大明風華》大結局了,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登上皇位,于謙被害死,孫若微和徐濱遨遊海上……這個結局,除了孫若微基本符合歷史。今天小編暫且不評論大結局,還是聊聊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大明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有兩個太監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別是王振和喜寧。
  • 電視《大明王朝1566》劇給了我們答案
    比如這個——王振英宗朱祁鎮的心腹太監,他其實沒有那麼可惡,充其量是吹了低劣的耳邊風,相當於一個豬隊友。但這個就不一樣了——魏忠賢這可是一個霍亂朝綱的太監,幾乎稱得上是太監之王,已經到了把持朝綱的地步,致使閹黨橫行,忠臣無辜冤死。
  • 走訪思陵、王承恩墓、鄭貴妃墓與萬娘墳
    思陵,是大明毅宗烈皇帝朱由檢的墓,原為田貴妃墓,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檢景山自盡後,被李自成為安人心以親王禮草葬於十三陵,後改稱思陵。思陵是一個不開放的陵墓,佔地很小,四周布滿攝像頭以防盜墓。思陵石碑石像生王承恩墓。
  • 他是明朝太監,為何卻能讓順治為他修墓,康熙為他立碑?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監,但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遺臭萬年。而明朝由於擁有恐怖的廠衛制度,所以為太監們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成了禍國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卻對明朝一位太監讚賞有加,又是給他修墓,又是為他立碑。這個太監是誰呢?
  • 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樹碑立傳
    眾所周知,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服侍皇家、伴君左右,自然也就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事實上,古代就有很多大太監靠著皇帝的寵信而禍亂朝綱、為非作歹,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比如趙高、魏忠賢之流。不過也有一些太監謙遜本分,給後世留下正面形象,比如鄭和,以及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王承恩。
  • 大明王朝1566:太監和商人,真的能成為好兄弟嗎?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很多老戲骨都在這部劇中奉獻了自己的精湛演技,這部劇也因此成為了國產影視劇中難得的精品。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歡這部劇,筆者也是它的粉絲之一,所以就想給大家分享一下筆者對這部劇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土木堡一戰,大明王朝轉折點,居然是因為太監想青史留名?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輕信太監王振之言,貪功冒進率二十萬大軍北伐。於土木堡被瓦剌大軍追上,全軍潰散,傷亡過半。從此,大明王朝對北方的軍事行動陷入被動,攻勢由攻轉守。1.這位大哥也是個狠人,王振為實現當官的夢想(哪怕是太監),直接修煉《葵花寶典》去了。但是,明朝其實當個太監也不容易。在明朝內宮,「太監」其實是一種官職,而剛進宮的太監,其實並不算太監。這時進宮的他,其實沒有任何職位什麼都不是。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為顯示大明王朝的神威,在太監王振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這個從小自深宮長大,毫無丁點作戰經驗,又剛好佔上血氣方剛年齡的皇帝,他打算御駕親徵,北狩瓦剌。原本強盛的大明國力,和神勇無敵的大明軍隊,就這樣在太監王振伴著明英宗默許的胡亂指揮下,僅此一役,皆實力殆盡。也使得之前強大的大明王朝由天下無之與匹敵轉為軍事力量的防禦。特別是,他的父輩朱瞻基創下的「仁宣致世」最繁盛的大明基業也隨著這場戰事的吃敗,從此一蹶難振,而逐步走向衰落。
  • 崑劇《景陽鍾》│記錄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
    融古鑑今 推陳出新崑劇《景陽鍾》創作評論集龔和德 谷好好 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崑劇《景陽鍾》經歷五次修改、十年磨礪記錄大明王朝最後一幕渾厚凝重,激越蒼涼大臣惶惶,崇禎皇帝仍信可力挽頹勢,命袁國貞將軍督師,統領各路兵馬退敵,又派太監杜勳監軍。大明內外交困,國庫空虛,無奈之下,崇禎帝命勳戚捐私財以助兵餉。國丈周奎富甲百僚,卻不肯首倡,周皇后奉命規勸,效果也微。袁國貞兵馬缺餉,加上杜勳掣肘,大軍潰敗,奮而戰死。崇禎帝夤夜前往周奎府,欲託付太子,周奎竟閉門不納。李自成兵圍都城,崇禎命敲響景陽鍾,召集百官,奈何應者寥寥。
  • 回顧經典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誰才是最狠的角色?
    《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絕佳的歷史劇,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著實過了一把癮。這部劇是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的作品,《雍正王朝》和《北平無戰事》這兩部優秀的電視劇也都是他的著作。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絕對是一部歷史良心劇。
  • 大明王朝,天啟朝無疑是最神秘的一段時間,為你揭秘!!!
    颯颯夜風吹拂,讓他衣角翻飛,旁邊,王承恩提著一柄劍,警惕的護衛在身邊,周邊幾個從信王府帶來的太監亦是如此,每個人手執武器,四處巡視著,監視著任何一個靠近的人。除了王承恩外,這四個太監都是他過過目的,能力怎麼樣不好說,但至少忠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