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2021-01-10 勇哥讀史

1644年初春,當李自成揮師進攻北京之際,明朝並沒有元氣大傷。就在600餘裡外的山海關,還駐紮著一支由吳三桂統領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數量並不多,但戰鬥力極強,是明朝末年敢於和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如果將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輕鬆攻陷北京。

為什麼在李自成對北京步步緊逼時,崇禎皇帝不將吳三桂統領的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呢?實際上,崇禎皇帝早就有這種想法了。但是在一個人的堅決反對下,這種想法最終沒有付諸實施,導致吳三桂沒有回到北京參與勤王,以至於釀成明朝覆滅的千古遺恨。

這個人叫陳演,時任內閣首輔。

陳演,字發聖,井研(今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人。陳演是1622年的進士出身,歷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掌院、禮部右侍郎等職。

在官場上混的人,大多會察言觀色。陳演將這一套本領發揮到極點。在擔任禮部右侍郎時,陳演還負責協理詹事府,處理皇宮的內務事宜。為了更好逢迎崇禎皇帝,陳演與內侍勾結起來,向他們了解崇禎皇帝關注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第二天上朝時,崇禎皇帝每有提問,陳演對答如流。崇禎皇帝很高興:這樣能幹的大臣豈能不重要?當即升任陳演為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在明朝,擔任東閣大學士,就意味著正式入閣,成為丞相班子的一員。

不過,雖然陳演在品行上有些過於「油膩」,但他還是有一些真本事的。1642年,陳演被派往山東平息盜賊,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回京城後,陳演加封太子少保,升任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1643年5月,內閣首輔周延儒在抗擊清軍時謊報軍情、假傳捷報,事情暴露後被崇禎皇帝處死。隨後,崇禎皇帝任命陳演為內閣首輔,對他寵幸有加。

1644年1月,李自成大軍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兵鋒所指,正是京師。崇禎皇帝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家都覺得,趁李自成還沒有靠攏京師,立即召吳三桂從山海關撤回京師,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北京保衛戰。崇禎皇帝也認為,這個主意不錯。可就在這時,陳演站出來,力排眾議,認為此計不可行。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指責陳演沒有道理。畢竟吳三桂駐紮在山海關,承擔防禦清軍入侵的職責。如果吳三桂回撤京師,山海關勢必空虛,到時候清軍大舉進攻,又將如何處置?

總之,由於陳演的反對,吳三桂沒有及時回撤。後來,崇禎皇帝後悔了,下令吳三桂迅速回撤京師。可此時李自成大軍已經順利攻克大同、宣城。崇禎皇帝失去了回撤吳三桂軍隊拒敵的最佳時機。

陳演深知自己的反對意見產生了嚴重的後果,便引咎辭職。大臣們打算給陳演論罪,陳演自責地稱自己「佐理無狀,罪當死」。崇禎皇帝勃然大怒:「汝一死不足蔽辜!」隨即將陳演趕出大殿。

一個月後,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滅。陳演被李自成部下劉宗敏俘獲,交出4萬兩銀子「助餉」後,得以釋放。

4天後,李自成率部出京攻擊吳三桂,因為擔心出京後這批明朝大臣搗亂,李自成決定殺掉一批明朝大臣,陳演不幸進入名單,被農民軍殺掉。

【參考資料:《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一》等】

相關焦點

  • 明朝內閣首輔陳演究竟做了什麼,竟然氣得崇禎帝說其死有餘辜
    明朝內閣首輔陳演究竟做了什麼,竟然氣得崇禎帝說其死有餘辜崇禎在位雖然只有17年,但內閣大臣卻一次又一次的更換,再加上當時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了許多人登上皇位的機會,陳巖就是其中之一。陳巖可以在柜子是首長兼輔的時候上去,完全靠的是觀察表情和溜鬍子奉承,自己的能力真的有限,而他最後犯的錯誤,可以說間接埋葬了大明江山,崇禎怎能不恨呢?陳燕是怎樣得到內閣要職的:陳燕,字發聲,數字贊黃,四川成都人。天啟二年(1622年),晉士為庶民,任翰林。《啟示錄》第七年(1627年),同年秋、八月,朱友健在學校逝世。
  • 明朝極無恥的首輔,因一事讓王朝覆亡,致使皇帝大罵:你死有餘辜
    文/格瓦拉同志崇禎帝在位17年間,雖然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但最終卻依然丟掉江山,落得自縊殉國的下場,究其原因,除了他的剛愎自用、性情急躁外,還跟他任用了一大批庸才、佞臣有關。在這些禍害明朝的罪臣中,內閣首輔陳演尤其罪大惡極。那麼,陳演究竟做過哪些壞事?他最終額結局如何?
  • 張至發是崇禎時期前後變化最大的內閣首輔
    溫體仁在擔任首輔期間,只知道向崇禎皇帝奉承邀寵,政治上卻毫無建樹。幾年下來,崇禎也逐漸認清了他的本來面目和真實水平,萌生了更換首輔的想法。而在此期間,溫體仁自己也是「廁所裡打燈籠——找死(照屎)」,他在政治無能的同時,對結黨營私卻極其的擅長。
  • 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1639年,崇禎帝下旨罷免了劉宇亮的首輔之職,準許其歸鄉閒居。於是,在他離開內閣後,薛國觀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二位內閣首輔。薛國觀(1575年——1641年),字家相,號賓廷,陝西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人。
  • 明朝內閣首輔是宰相?「內閣非相論」的觀點,看看明朝人怎麼說?
    在很多明朝人眼裡,內閣首輔雖然也是皇帝第一輔臣,職權和以前的相國、丞相好像差不多,但是真正的明眼人裡,內閣首輔在制度設定、機構運行、職責定位,尤其是權力性質方面與丞相制度完全不同,不能將內閣首輔等同於丞相,內閣首輔更不可自命為相國。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內閣首輔魏藻德
    經過此事,崇禎雖然暫停了大範圍和無節制的苛捐雜稅,並且罷免了戶部尚書倪元璐的職務。不過,他對於首輔蔣德璟的堅持己見已經越來越不滿,不得以,蔣首輔在任職一個月後就上疏請辭了。蔣德璟離開內閣後,崇禎任命了自己欽點的狀元魏藻德成為第六十七位內閣首輔。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
  • 曹鼐在「三楊」之後接任明朝的內閣首輔
    繼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先後過世,明朝的「三楊」內閣宣告終結,自此開始,明朝的歷史進入了多事之秋。在明英宗朱祁鎮的縱容和寵信之下,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集團徹底崛起,成為了一股足以左右朝局的政治勢力。在此背景下,曹鼐被任命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內閣首輔,接過了「三楊」的重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曹鼐,走近這位知名度遠遜於「三楊」的大明首輔。
  • 明朝這個太監職位,有時可與「內閣首輔」匹敵,雅號「內相」
    明朝先說說明朝內閣首輔這個職位,在說內閣首輔之前,先說宰相。宰相併非具體的官職名稱,它是在古代負責輔助皇帝掌管行政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個俗稱。內閣在奏章上寫上處理意見,這被稱為「票擬」,而皇帝則用紅色的硃砂筆做出批示,這叫做「批紅」。到明朝嘉靖年間,內閣已經可以壓制六部了,而在內閣中主導「票擬權」的內閣首輔則已經地位超然了,內閣首輔一般都是兼任吏部尚書的。在明朝,內閣首輔只是一個實踐的產物,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內閣首輔的權力大小有時和擔任這個內閣首輔的人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就權傾一時。在明朝,內閣首輔為啥沒有明文的規定?
  • 文官集團首腦——明朝內閣首輔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不過我們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這些人,而是明朝文官首領——內閣首輔的壽命。自從明太祖殺掉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後,明朝就再也不設立中書省和丞相,代之以大學士輔政。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了加強皇權,設立了內閣制,其中尤以內閣首輔最為位高權重,相當於以前的宰相。
  • 明朝嘉靖時期晚節不保的內閣首輔翟鑾
    怎奈,張璁的病情一直也沒有好轉,嘉靖只得同意他離開內閣暫時病休。在張璁離開後,翟鑾開始執掌內閣,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十七位內閣首輔。 從此開始,明朝進入到了「君臣硬槓」時期,史稱「大禮議之爭」。在這個事件中,明朝文官的那種氣節和血性完全都被調動了起來。楊廷和、蔣冕、毛紀等內閣首輔,一個接一個的被罷免,其他的中級官員也是前僕後繼,誓死捍衛禮制。
  • 雖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範復粹稱得上是崇禎朝一位任勞任怨的首輔
    薛國觀在趕走劉宇亮後,自己終於成為了內閣首輔。上任之初,他就開始揮霍自己首輔的權力,不斷貪贓受賄和蠅營狗苟,很快遭至了東林黨人的彈劾。即便如此,薛國觀仍然不知收斂,很快又得罪了閹黨。幸虧是在崇禎朝,這要放在天啟時期,他會死得連渣子都不剩,最強的兩股勢力東林黨和閹黨都被他推到了對立面。
  • 為啥明朝的內閣首輔不能大量提拔親信篡位?
    ,人一旦得到權力難免就會發生思想上的轉變,像嘉靖時期的首輔嚴嵩,未成為首輔之前那也是個有志做出一番事業的熱血青年,可一旦掌握了大權,自擅其事二十餘年,也就從好人變成了壞人,從貞臣淪為到奸臣了。,九卿和閣臣都有權力否決;在嘉靖年間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當時嘉靖帝強行讓自己喜歡的大臣入閣,沒有經過九卿和閣臣,結果這個大臣的脊梁骨被人戳得皮開肉綻,甚至還有過想著直接把這個大臣打死在左順門的做法,由此引發了著名的大禮儀事件,嘉靖皇帝打死了十七位當朝大員,贏得了大禮儀之戰;連皇帝要任命一個聽話的手下都要遭到如此大的阻攔,更別說是首輔了,就算是嚴嵩,即便他是以吏部尚書職兼內閣大學士,有任命百官的職權,
  • 成基命雖然沒有大功,但也算得上是崇禎時期的一位合格首輔
    李標在擔任首輔期間,為了盡最大的可能消除黨爭,以便明廷能夠集中精力處理一大堆的內憂和外患,解決關內的流民和關外的。他儘管深知崇禎不願納諫,但還是堅決履行自己的首輔職責,連續直言上疏朱皇帝,甚至還提出了「君不能以黨疑臣」的觀點。這個建議,可以說是崇禎時期難得的一次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的主張。
  • 從小秘書到權力超過宰相等同皇帝,明朝內閣首輔變遷歷程
    ——《明史》到仁宗、宣宗年間,多人內閣逐漸簡為「三楊」輔政,而閣臣官階、內閣權力都開始快速上升,內閣開始兼領部分六部尚書,而內閣三楊也開始議政權和部分行政權結合在一起,而三楊之首楊士奇任實際上首輔二十一年,明朝也迎來了最頂峰的仁宣之治,而楊榮、楊溥在楊士奇之後接連擔任首輔
  • 王錫爵是明朝歷史上脾氣比名氣大的內閣首輔
    他是宋真宗時期宰相王旦的後裔,也是明朝歷史上的第四十一位內閣首輔。1534年,王錫爵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王家在元末明初時為了躲避戰亂才南遷至江蘇太倉定居。其父王夢祥,曾入南京國子監進行學習,在當地頗有一定的聲望;其母吳氏,深受封建傳統教育,為人知書達理,是王家的賢內助。
  • 明朝內閣首輔李賢故裡考察記
    薄霧籠罩下的鄧州大地平添了一種朦朧與詩意,在暖陽的照耀下顯得祥和而安靜,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給這個曾經誕生過明朝首個內閣首輔的鄉村——鄧州市林扒鎮,增添了一抹盎然生機。忙活了一周的人們,正享受著難得的雙休時光。然而,有這樣一群探索歷史真相,撒播文化種子的鄧州人,懷著對李賢及其故裡的好奇與敬重,放棄休息時間,驅車而來。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明朝歷史上最會和稀泥的內閣首輔申時行
    突然間,申時行前面排隊的人瞬間就都消失了,於是他排到了,就這樣出任了大明內閣的第三十八位首輔。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這位著名的首輔和非著名的政治家。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張居正星夜兼程趕回了北京,繼續擔任內閣首輔。緊接著,申時行也因為自己的政治立場堅定而被進封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1582年,首輔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還沒有完結,尤其是他的「一條鞭法」更是剛剛上馬,可首輔大人卻在此時病逝了。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第三個農民軍是可以崇禎替出兵討伐叛軍和後金兵。但是聽調不聽宣。最後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議和。有人認為是明朝有祖訓,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崇禎不想背離祖訓,把責任推給他。至少有兩個好處,一、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了,如果讓農民軍撤退,可以讓明朝大大地喘口氣,那個時候吳三桂已經率軍來勤王了哪怕拖一拖等援軍來也好呀。二、李自成在和議中可以替他攻打各路叛軍,和後金軍。並且聽調不聽宣,名義上西北仍是明朝的,李自成成為大明藩王這可以增強明朝實力。用百萬銀子,換來上百萬的叛軍歸順這筆賣值呀。小編認為只要崇禎腦子沒問題內心是想議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