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2020-12-18 文史不假

由於首輔劉宇亮在督師巡邊期間屢屢犯錯,言行不慎,終於被虎視眈眈首輔寶座的薛國觀抓住了機會。他勾結同樣別有用心的楊嗣昌等人一起落井下石,趁機在崇禎面前彈劾劉宇亮「出爾反爾,前後不一,對上不恭,對下不睦。」

崇禎本就對劉宇亮一系列的舉措多有不滿,於是下令由薛國觀代為擬旨申飭。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

國觀乃擬嚴旨,責以前後矛盾,下九卿科道議。僉謂宇亮玩弄國憲,大不敬。

劉宇亮接旨後,開始積極上疏自辯。不過,早就對於首輔之位志在必得的薛國觀豈能善罷甘休,他慫恿朝中言官們揪住此事不放,繼續上疏彈劾。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

宇亮疏辯,部議落職閒住,給事中陳啟新、沈迅復重劾之,改擬削籍。帝令戴罪圖功,事平再議。宇亮竟以此去位,而國觀代為首輔矣。已而定失事者五案,宇亮終免議。

1639年,崇禎帝下旨罷免了劉宇亮的首輔之職,準許其歸鄉閒居。於是,在他離開內閣後,薛國觀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二位內閣首輔。

薛國觀(1575年——1641年),字家相,號賓廷,陝西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人。雖然沒有列入了奸臣傳,但他的確是一位被後世非常詬病的首輔大臣。

關於薛國觀早年的經歷,筆者翻閱了許多史料都沒有找到太多的記載。大致判斷,和我們所有的普通人一樣,他青年時期應該是太過平淡無奇了。

1619年,已經四十五歲的薛國觀才終於考中了進士,被授予萊州推官一職,開始從地方和基層做起。

之前,筆者在「大明首輔系列」中提到過,明朝的科舉考試體系非常複雜。通過一次一次的進階考試,才能成為進士,能走到這一步的絕對已經是鳳毛麟角。

但在取得進士身份後,還要再任庶吉士進行兩三年的學習。之後,還要接受朝廷的任前選拔考試,成績優異者,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成績中等者,會被授予御史和言官之職;而成績下等者,就只能外放從基層做起,擔任縣令之類的幹部。

很顯然,薛國觀被外放地方任職,說明他的成績並不靠前,甚至還處於末流,所以只能從萊州的基層官做起。

當時,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不久,他在犒賞了東林黨人的擁立之功後,還縱容他們通過「移宮案」「紅丸案」擊敗了浙黨等反對派。從此以後,朱皇帝開始一門心思投身於木工事業,所以朝政都交由魏忠賢去打理。

隨著魏忠賢的掌權,他的閹黨勢力也以光速一般增長,與東林黨形成了「二虎相爭」之勢。雙方都認識到,這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此都在暗中積極蓄力,摩拳擦掌。

天啟二年,東林黨中的激進派率先出招,楊漣領銜上疏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可惜,由於東林黨內部尚未統一分歧,更因為明熹宗對魏忠賢的寵信,楊漣的這次彈劾以失敗告終。不過,倒是把魏忠賢本人驚出了一身冷汗,從此開始更加仇視東林黨。

經過閹黨內部的籌謀,他們終於開始絕地反擊,在彈劾東林黨排斥異己和結黨亂政的同時,還加上了「勾結熊廷弼以圖軍權」的罪名。據《明史·楊漣傳》記載:

大理丞徐大化劾漣、光鬥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命逮文言下獄鞠之。許顯純嚴鞠文言,使引漣納熊廷弼賄。文言至死不。顯純乃自為獄詞,坐漣贓二萬,遂逮漣。比下詔獄,顯純酷法拷訊,體無完膚。其年七月遂於夜中斃之,年五十四。

在魏忠賢閹黨的這一輪攻勢下,不僅將楊漣、熊廷弼等人折磨致死,就連整個東林黨也遭到嚴重的波及。從此,「倒閹勢力」幾乎偃旗息鼓,朝政事務皆由閹黨所控制,甚至於就連內閣也變成了「魏氏內閣」

薛國觀在暗中分析局勢後,大膽進行了政治押寶,開始徹底倒向了魏忠賢的閹黨。為了邀功,他開始不斷上疏彈劾東林黨人,比如刑部尚書喬允升、兵部侍郎蕭近高、御史熊明遇等。不管這些人有沒有問題,先罵兩嗓子再說,反正明廷又不會因為「彈劾不實」而治罪。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國觀所劾御史遊士任、江都御史熊明遇、保定巡撫張鳳翔、兵部侍郎蕭近高、刑部尚書喬允升,皆東林也。

薛國觀的賣力表現和演出,自然引起了魏忠賢的關注,逐漸對他委以了重任。不久,薛國觀在閹黨的舉薦下調入北京,擔任戶部給事中。感念魏忠賢的提攜之恩,薛國觀表現得更加勇猛,簡直成為了撕咬東林黨的一條惡犬。

同年,因為母親的過世,薛國觀只得辭官歸鄉,依例進行丁憂守制。三年期滿後,薛國觀被朝廷重新起用,擔任了刑部給事中一職。在此期間,他除了一再吹捧閹黨和撕咬東林黨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建樹和成就。

1627 年,隨著一代卓越的木匠朱由校過世,大明江山由信王朱由檢繼承,史稱崇禎皇帝。這哥倆對於朝政事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哥哥朱由校啥都不管,弟弟朱由檢啥都要管,可惜每每都管不好。

就以清除閹黨為例,崇禎即位後立即對魏忠賢的閹黨展開了徹底清算,但凡是閹黨成員或疑似閹黨成員,統統被問罪下獄,甚至還有的被處斬。可是,到了崇禎中晚期時,他為了制約東林黨,又開始有意扶持新的閹黨掌權。

當時,像薛國觀這樣正兒八經的閹黨成員,自然沒能逃脫和倖免。很快,南直隸御史袁耀然上疏彈劾薛國觀結交內侍、依附閹黨、擾亂朝政、挑起黨爭等。此疏,立即得到了東林黨人的集體附議和支持,嚇得薛國觀連連上疏自辯。

幸好,崇禎初登基時,薛國觀曾經奉命巡邊並整飭軍備,此事被崇禎帝褒獎過。要不然,面對這輪彈劾,他必定小命不保,因功而被從輕處罰後,薛國觀被罷官免職,準許歸鄉居住。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奉命祭北鎮醫無閭,還言關內外營伍虛耗、將吏侵克之弊,因薦大將滿桂才,帝褒以。然清議不容,旋以終養去。

1635年,隨著清理閹黨的工作告一段落,隨著東林黨的一家獨大,崇禎為了平衡朝局,逐漸起用一批舊臣。而首輔溫體仁深知薛國觀與東林黨的仇怨,所以趁著這股東風將他重新起用,擔任了左僉都御史。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溫體仁因其素仇東林,密薦於帝,遂超擢大用之。

當時,首輔溫體仁憑藉溜須拍馬和曲意逢迎而贏得了朱由檢的信任,成為崇禎一朝在職期間最久的一位首輔。於是,薛國觀開始有樣學樣,將溫體仁樹為了自己的「導師」和「偶像」。

在溫體仁的舉薦下,薛國觀升任了禮部左侍郎。同年,他就趕上崇禎再次擴充和更新內閣,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第一次被準許入閣參預機務。

溫體仁在刻薄寡恩的崇禎治下,已經當了五年的首輔。可惜,五年來他實在是乏善可陳,對內對外都無建樹,崇禎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位首輔除了會拍馬屁,啥也不會幹,對他逐漸喪失了信任。

與此同時,東林黨人對溫體仁的彈劾就沒有消停過,頗為識時務的溫首輔決心見好就收,趕緊辭官回鄉。臨行前,溫體仁推薦繼承了自己「衣缽」的薛國觀接任內閣首輔。

雖然,崇禎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但還是加封薛國觀為禮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銜,成為了文淵閣大學士。張至發接任了溫體仁的首輔之職,僅僅一年時間就被罷職,之後的孔貞運和劉宇亮也相繼都光榮下崗。

1639年,在入閣三年後,薛國觀終於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內閣首輔。據《明史》記載:

先為首輔者,體仁最當帝意,居位久。及張至發、孔貞運、劉宇亮繼之,皆非帝意所屬,故旋罷去。國觀得志,一踵體仁所為,導帝以深刻,而才智彌不及,操守亦弗如。帝初頗信響之,久而覺其奸,遂及於禍。

成為首輔後,薛國觀一刻都沒過渡,立即開始貪贓枉法和徇私舞弊。為此,一大幫御史們開始紛紛上疏彈劾他,崇禎皇帝已經疲於更換首輔了,所以只想敲打敲打薛國觀讓他趕緊收手就算了。

可是,薛國觀居然還不領情,非說朝臣們貪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為了轉移矛盾,他還彈劾東廠和錦衣衛履職不嚴,約束不力。

崇禎那個氣啊,心說本打算敲打敲打你就行了,你非但不領情,還抵賴,還轉嫁矛盾,真是其心可誅。而且,二人談話時大太監王德化就在一旁伺候。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始帝燕見國觀,語及朝士貪婪。國觀對曰:「使廠衛得人,安敢如是。」東廠太監王德化在側,汗流沾背,於是專察其陰事。

這下,薛國觀算是捅馬蜂窩了,不僅得罪了崇禎,順帶連崇禎身邊的宦官也得罪了。此時,宦官的勢力雖說不如天啟朝那麼誇張,但崇禎為了平衡朝局和限制東林黨,越來越對身邊的宦官加以寵信。

可是,宦官集團還沒有開始真正發力呢,薛國觀就又惹事了。

依例,明朝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官員考核。行人司的一名官員吳昌時,他擔心自己難以通過考核而被降職,因此悄悄向首輔薛國觀行賄,希望能在考核中脫穎而出,調任吏部給事中一職。

薛國觀自然也沒客氣,很快就把錢收了。在他看來,此事so easy!

最後結果,吳昌時雖然通過了考核,也調任了他職,但卻極其不滿。因為!他只得到了一個禮部主事的職位,這個職位雖然品階不低,可卻是清湯寡水,毫無油水可撈。

關於這件事,薛國觀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肥缺太少,而送禮的太多,實在難以兼顧。對此,薛國觀也安慰了吳昌時,說下次等機會吧,這次先委屈委屈。

而這個吳昌時也特別豪橫,你收了錢就得辦事,說好的吏部換成了禮部,自然不能答應。於是,這哥們開始四處上訪和告狀,刑部和大理寺不行,他索性去了東廠告狀,說首輔薛國觀貪贓枉法。

東廠每天都有許多人前來告狀,如果擱從前,沒人會在意此事。可現今不同了,薛國觀得罪了東廠大太監王德化,正愁沒有機會對薛國觀下手呢。

恰此時,因被薛國觀彈劾的中書周國興和楊餘洪在廷杖下斃命,其家人也在暗中搜集薛國觀受賄的證據,也報到了東廠。於是,東廠立即將這些事都奏報給了崇禎皇帝。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昌時大恨,以為賣己,與所善東廠理刑吳道正謀,發丁憂侍郎蔡奕琛行賄國觀事。帝聞之,益疑。

1640年,早已經看不慣薛國觀的崇禎帝,藉機斥責並罷免了他的首輔之職。但是,依然準許他養老。

而這個薛國觀也不知道是不是腦袋短路了,被朱皇帝罷免後還不夾著尾巴趕緊離京,等回到陝西老家後再嘚瑟。這位薛國觀薛大首輔,深怕別人不知道他貪贓受賄,在家光收拾行李和裝運家資就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足足排了十幾輛大車。

搞這麼大的動作,自然逃不過東廠的眼睛。於是,王德化又在崇禎面前惡告了一狀,算是最後的臨門一腳射門吧。

崇禎皇帝不僅很生氣,而且還很缺錢,關內的流民和關外的清軍早已耗盡了國庫。於是,崇禎下旨將薛國觀問罪,順便還把已經打包裝車的金銀財寶運去了前線充作軍餉,也算是薛國觀間接為抗清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吧。

1641年,在獄中已經關了一年的薛國觀還是難逃一死,被崇禎帝下旨自盡。據說,薛國觀入獄後非常坦然,他認為崇禎帝無非就是要抄沒他的家產罷了,根本不會嚴懲自己。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國觀自謂必不死。八月初八日夕,監刑者至門,猶鼾睡。及聞詔使皆緋衣,蹶然曰:「吾死矣!」。宣詔畢,頓首不能出聲,但言「吳昌時殺我」,乃就縊。

就這樣,薛國觀走完了自己倍受世人詬病的一生。雖然沒有被張廷玉列入了奸臣傳,但《明史》對他的評價實在不高:

國觀為人陰刻,不學少文。

相關焦點

  • 雖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範復粹稱得上是崇禎朝一位任勞任怨的首輔
    薛國觀在趕走劉宇亮後,自己終於成為了內閣首輔。上任之初,他就開始揮霍自己首輔的權力,不斷貪贓受賄和蠅營狗苟,很快遭至了東林黨人的彈劾。即便如此,薛國觀仍然不知收斂,很快又得罪了閹黨。幸虧是在崇禎朝,這要放在天啟時期,他會死得連渣子都不剩,最強的兩股勢力東林黨和閹黨都被他推到了對立面。
  • 張至發是崇禎時期前後變化最大的內閣首輔
    期間,他又以退為進,主動上疏乞退,本以為會得到慰留,但沒想到崇禎竟很快批准了他的辭呈。據《明史·奸臣傳·溫體仁》記載:獄上,帝始悟體仁有黨。會國弼再劾體仁,帝命漢儒等立枷死。體仁乃佯引疾,意帝必慰留。及得旨竟放歸,體仁方食,失匕箸。
  • 成基命雖然沒有大功,但也算得上是崇禎時期的一位合格首輔
    李標在擔任首輔期間,為了盡最大的可能消除黨爭,以便明廷能夠集中精力處理一大堆的內憂和外患,解決關內的流民和關外的。他儘管深知崇禎不願納諫,但還是堅決履行自己的首輔職責,連續直言上疏朱皇帝,甚至還提出了「君不能以黨疑臣」的觀點。這個建議,可以說是崇禎時期難得的一次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的主張。
  • 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為什麼在李自成對北京步步緊逼時,崇禎皇帝不將吳三桂統領的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呢?實際上,崇禎皇帝早就有這種想法了。但是在一個人的堅決反對下,這種想法最終沒有付諸實施,導致吳三桂沒有回到北京參與勤王,以至於釀成明朝覆滅的千古遺恨。這個人叫陳演,時任內閣首輔。陳演,字發聖,井研(今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人。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內閣首輔魏藻德
    面對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崇禎皇帝朱由檢完全束手無策,只是一味的增加賦稅,絲毫不顧及百姓的死活。據《明史·蔣德璟傳》記載:給事中光時亨追論練餉之害。德璟擬旨:「向來聚斂小人倡為練餉,致民窮禍結,誤國良深。」帝不悅。
  • 明朝嘉靖時期晚節不保的內閣首輔翟鑾
    據《明史·張璁傳》記載:十四年春得疾,帝遣中官賜尊牢,而與時言,頗及其執拗,且不惜人才以叢怨狀。又遣中官賜藥餌,手敕言:「古有剪須療大臣疾者,朕今以己所服者賜卿。」怎奈,張璁的病情一直也沒有好轉,嘉靖只得同意他離開內閣暫時病休。
  • 崇禎亡國誰背鍋?周延儒這個最後的首輔,算得上大明竇娥
    崇禎帝臨死那刻,崇禎其實也非孤家寡人,太監王承恩、大學士範景文、都御史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等人皆陪同殉葬。至於當時首輔魏藻德,則早已逃之夭夭,準備迎接闖王入城。聽完魏藻德的回話,李自成不耐煩地將這見風使舵的末代首輔丟給了愛將劉宗敏處理。至於處理的目的嗎?也很簡單:捐款助餉。在叫劉宗敏那一刻,魏藻德的命運就已註定,那就是不得好死。末代首輔這德行,明朝滅亡真不冤,相較於魏藻德的落魄樣,另一個惡名滿身的原首輔其實更讓我同情。那個人就是,名列《明史奸臣傳》正傳之一的奸臣周延儒。
  • 淺評嘉靖內閣首輔張璁(張閣老)
    淺評:和《明史.張璁傳》相比,《國史•張孚敬傳》明顯虛化張璁的過,拔高張的功。這是明朝廷對張璁的歷史定論,且距張璁逝世歷三朝,時間較久遠,個人認為評價相對公允。二《明史.張璁傳》(選摘)   張廷玉(清)等著的《明史.張璁傳》中說:「孚敬剛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時進讜言。
  • 明朝這個太監職位,有時可與「內閣首輔」匹敵,雅號「內相」
    明朝先說說明朝內閣首輔這個職位,在說內閣首輔之前,先說宰相。宰相併非具體的官職名稱,它是在古代負責輔助皇帝掌管行政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個俗稱。內閣在奏章上寫上處理意見,這被稱為「票擬」,而皇帝則用紅色的硃砂筆做出批示,這叫做「批紅」。到明朝嘉靖年間,內閣已經可以壓制六部了,而在內閣中主導「票擬權」的內閣首輔則已經地位超然了,內閣首輔一般都是兼任吏部尚書的。在明朝,內閣首輔只是一個實踐的產物,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內閣首輔的權力大小有時和擔任這個內閣首輔的人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就權傾一時。在明朝,內閣首輔為啥沒有明文的規定?
  • 王錫爵是明朝歷史上脾氣比名氣大的內閣首輔
    王家屏以內閣首輔的身份霸氣「封還」,徹底激怒了萬曆皇帝,被痛斥為「逕駁御批,故激朕怒,甚失禮體」。王首輔也很硬氣,不久就遞交了辭呈並得到準許。萬曆在逼走王家屏後,突然發現內閣中已經是青黃不接,只得任命趙志皋暫代了首輔一職,同時緊急召回王錫爵。
  • 明朝內閣首輔陳演究竟做了什麼,竟然氣得崇禎帝說其死有餘辜
    明朝內閣首輔陳演究竟做了什麼,竟然氣得崇禎帝說其死有餘辜崇禎在位雖然只有17年,但內閣大臣卻一次又一次的更換,再加上當時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了許多人登上皇位的機會,陳巖就是其中之一。陳巖可以在柜子是首長兼輔的時候上去,完全靠的是觀察表情和溜鬍子奉承,自己的能力真的有限,而他最後犯的錯誤,可以說間接埋葬了大明江山,崇禎怎能不恨呢?陳燕是怎樣得到內閣要職的:陳燕,字發聲,數字贊黃,四川成都人。天啟二年(1622年),晉士為庶民,任翰林。《啟示錄》第七年(1627年),同年秋、八月,朱友健在學校逝世。
  • 文官集團首腦——明朝內閣首輔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不過我們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這些人,而是明朝文官首領——內閣首輔的壽命。自從明太祖殺掉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後,明朝就再也不設立中書省和丞相,代之以大學士輔政。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了加強皇權,設立了內閣制,其中尤以內閣首輔最為位高權重,相當於以前的宰相。
  • 為啥明朝的內閣首輔不能大量提拔親信篡位?
    正如《明史》所說:「祖宗設立閣臣,不過文學侍從,而其重也止於票擬,其委任權力和前代宰相絕不相同」。也就是因為閣臣不同於宰相,所以以閣臣個人的力量,完全做不到「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程度,即便是整個內閣加起來也不可能,因為不管內閣需要提拔什麼人才,最後都得由皇帝批准才行,這就很好地限制了閣臣的力量發展。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徐有貞被罷職後,許彬成為大明王朝的第十位內閣首輔
    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在徐有貞被罷免後,明英宗朱祁鎮任命許彬為第十位內閣首輔。不過,他的首輔任期很短暫,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而已。許彬(1385年——1467年),字道中,號養浩,生長於山東兗州府寧陽縣白裡,祖籍是明豐縣(今江蘇豐縣)人。
  • 從小秘書到權力超過宰相等同皇帝,明朝內閣首輔變遷歷程
    ——《明史》到仁宗、宣宗年間,多人內閣逐漸簡為「三楊」輔政,而閣臣官階、內閣權力都開始快速上升,內閣開始兼領部分六部尚書,而內閣三楊也開始議政權和部分行政權結合在一起,而三楊之首楊士奇任實際上首輔二十一年,明朝也迎來了最頂峰的仁宣之治,而楊榮、楊溥在楊士奇之後接連擔任首輔
  • 明朝歷史上最會和稀泥的內閣首輔申時行
    而另一位閣臣馬自強也很給面子,幾乎前後腳就過世了,迅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突然間,申時行前面排隊的人瞬間就都消失了,於是他排到了,就這樣出任了大明內閣的第三十八位首輔。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這位著名的首輔和非著名的政治家。
  • 曹鼐在「三楊」之後接任明朝的內閣首輔
    繼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先後過世,明朝的「三楊」內閣宣告終結,自此開始,明朝的歷史進入了多事之秋。在明英宗朱祁鎮的縱容和寵信之下,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集團徹底崛起,成為了一股足以左右朝局的政治勢力。在此背景下,曹鼐被任命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內閣首輔,接過了「三楊」的重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曹鼐,走近這位知名度遠遜於「三楊」的大明首輔。
  • 崇禎皇帝胸懷壯志,勤勉政事,為何卻沒能挽救明朝?
    崇禎皇帝朱由檢則是明朝16位皇帝中的最後一位,雖然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卻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皇帝,反而胸懷壯志,還勤勉政事,在《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是這樣評價崇禎皇帝的,「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也就是說崇禎在位10年,其中7年不近聲色,勤勞執政,可以說是非常用功了,那麼為什麼最後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