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胸懷壯志,勤勉政事,為何卻沒能挽救明朝?

2021-02-23 無風起念
引言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朝代的更替已經是歷史上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每個朝代的最後一任皇帝,都被稱為亡國之君,也永遠地被歷史銘記了下來。

明朝作為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歷經了276年,16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則是明朝16位皇帝中的最後一位,雖然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卻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皇帝,反而胸懷壯志,還勤勉政事,在《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是這樣評價崇禎皇帝的,「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也就是說崇禎在位10年,其中7年不近聲色,勤勞執政,可以說是非常用功了,那麼為什麼最後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呢?

生不逢時的明君

要知道,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做過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黨首的「閹黨」。魏忠賢在明熹宗在位期間,深受明熹宗的寵信,還在朝堂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幾乎壟斷了所有權力。

崇禎皇帝一即位,給予了閹黨最為致命的打擊,魏忠賢頓時就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從崇禎皇帝處理閹黨的手法來看,他是一個做事雷厲風行且果斷的明君。不僅如此,他還為曾經被冤枉的官員平反,重新任用他們,也用自己的手法整頓了整個明朝。與前兩朝比起來,崇禎皇帝在位時的朝堂明顯要更加有了改觀。

但是,僅靠崇禎皇帝一個人的努力,根本無法挽救已經腐爛到根的明朝,他只是一個生不逢時的明君。明朝出現亡國跡象的時候,從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就已經出現了,從萬曆皇帝以後,之後的幾乎每一任皇帝幾乎都沒有做出什麼挽回明朝勢頭的實事,反而是不斷地怠政。因此,明朝的頹勢是無法靠崇禎皇帝一個人傾覆的。

內憂外患的局面

除此以外,明朝當時正處於著內憂外患的狀態,崇禎皇帝在處理內政的時候,還得要與關外的清朝和民間的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周旋,當時關外的清朝正處於不斷上升、發展的狀態,積弊非常深重的明朝根本無法與之匹敵,再加上李自成作為起義軍的首領,領導的起義軍憑藉著對於明朝的失望的心情,勢頭更是越來越盛,因此明朝滅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不僅有著內憂外患,還發生了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自然災害。從1628年起,當時明朝的北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旱災,據《漢南續郡》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之後又發生饑荒、蝗災這樣的天然災害。

1640年,明朝更是爆發了烈性的傳染病,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這場傳染病的死亡率非常的高,「瘟疫傳染,人死八九」,說的就是這場傳染病的傳染率有多高。這些自然災害和瘟疫也是導致明朝滅國,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

結語

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孤立於上,而受到奸臣的蒙蔽);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另外,崇禎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去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得相當愚蠢,《明史》說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也就是說崇禎帝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因此也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參考資料:《明史》、《漢南續郡》

相關焦點

  • 悲歌|胸懷壯志的崇禎帝,何以讓明朝走向滅亡?
    這本大部頭的文學作品,不僅把明末農民戰爭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也充分展現了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關外滿族的強悍及其統治者的足智多謀,以及明末崇禎皇帝空懷中興壯志卻無力回天的悲涼。時過境遷,農民造反的故事已不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仍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崇禎帝剛愎自用,處死這三位賢臣名將,明朝怎能不亡?
    明朝末年,外有後金政權的襲擾,內有農民起義的動亂,再加上各種自然災害,明朝的統治已經是岌岌可危了。就在這個時候,明朝迎來了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 即崇禎帝。崇禎帝本人雖然勤於政事,但卻沒能讓大明起死回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剛愎自用,殺了許多賢臣,自毀長城!
  • 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自古以來,皇陵裡面埋葬的都是歷朝皇帝和后妃,就連皇子都沒資格進入皇陵,但是,在明十三陵裡,卻埋葬了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 說起明朝的太監,大家更熟悉是魏忠賢,是東廠與西廠,對於王承恩好像沒什麼印象,他憑什麼能葬入皇陵呢?
  • 孫傳庭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不由得說一句,明朝不值得,崇禎不值得。那麼,他的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如果此人是明朝的皇帝,那麼他肯定可以拯救大明;如果崇禎皇帝對其完全信任而又百分百的支持,那麼他或許可以救大明。但可惜的是,他在朱由檢眼中,不過是"夜壺"一般的角色。 用到的時候,就洗洗拿出來,用不到的時候,就怕他藏起來,從不願讓人看見。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九月就已經被崇禎皇帝強迫出師,神仙也不可能只用八九個月的時間將新兵訓練成百戰之師,面對經過多年徵戰的闖王部。敗歸陝西之後,孫傳庭的計劃很明顯是準備打持久戰,「乃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但是沒辦法,耐不住急性子崇禎皇帝又再次死命催促,再次率領新募之師出師。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明朝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昏庸至極;崇禎皇帝亡國辱身,亦無建樹。為什麼在鄰國朝鮮卻受到無比的尊重,乃至於朝鮮君臣一提到這兩個人就痛哭垂淚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頭說起!當時在位的是萬曆皇帝。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竟然連續數十年不上朝,不處理政事,這一次卻出兵援助朝鮮。明朝集結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館之戰後,明日雙方開始議和。同時,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軍民士氣和抗敵的決心。
  • 崇禎皇帝為何發脾氣,並將自己的御座推翻,只因發生了這件事
    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莫過於明末崇禎帝,他帶著無盡的絕望吊死於煤山,甚至還故意披頭散髮,意為無顏面見祖宗。不過在此之前,崇禎皇帝曾親手做了一件「傾覆江山」的舉動,致使臣心盡失。崇禎皇帝的奇怪舉動究竟是什麼?他又為何做出如此愚蠢之舉?
  • 崇禎皇帝錯剮的兩位名流,一位忠誠報國,一位高調進諫
    大明朝,是中國古代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出了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可惜其後生性多疑,對忠臣大開殺戒,大明江山最終毀在了他的手上。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民成為滿族奴役壓迫的對象,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臺。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松錦之戰」明朝為何會輸?崇禎著急是次要,這一點才是主要
    原本明軍是處於優勢的狀態,但是不知不覺,明軍輸給了對方,錦州被清軍拿下,沒過多久宣布投降,松錦之戰以明朝失敗而結束。早期的崇禎皇帝從可觀來看,這場戰爭應該是明軍拿下勝利的,但是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清軍逐漸拿到了優勢,比如說崇禎操之過急,主帥指揮不夠精明,自己貪生怕死等。
  • 印度皇帝與中國皇帝訪談:莫臥兒帝國兄弟鬩牆,明朝崇禎兄友弟恭
    主持人讀史思悟(以下簡稱小悟):今天我們再度邀請到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和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兩位同時期的同業者。上一期我們了解了他們童年的差距,本期請他們談一談他們為皇位奮鬥時的感受。兄弟情仇奧朗則布:我想當皇帝可不容易啊!
  • 明朝末年的時候,若給崇禎皇帝一批名臣武將,他能否保持明朝不滅
    明朝的滅亡讓人感覺到是非常可惜的,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雖然明朝的形勢非常的頹勢,但很多人看來還沒有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而當時明朝的皇帝崇禎也算的是一個勤政有為的皇帝,如果他手下能有一批名臣武將的話,是不是大明朝就能夠度過那個難關支撐下去的。
  • 明朝將滅之時,崇禎如果不死明朝是否能走上中興之路
    從朱元璋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一直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任皇帝期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一生,在對外方面都是極其強勢的,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情況下,明朝直接另立新帝打敗入侵的瓦剌。
  • 魏忠賢不死,明朝能續命多久?天啟帝死前遺訓,崇禎不聽果真出事
    1644年北京城破前,太監曹化淳就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皇帝只能默然,下令厚葬魏忠賢。 魏忠賢是「閹黨」首領,在史上留下罵名,難道他真的能把握大明朝命運?若他不死,明朝真的能續命嗎?
  • 崇禎和大明的結局——再看《明朝那些事》
    然後就是崇禎不能帶著大明走向輝煌、闔家歡樂、百姓幸福!歷史是殘酷的,因為他是既成事實,看得很難受,也沒辦法,也得看下去。崇禎應該是備受爭議的皇帝,但這本書給了我個看問題的角度,具體得看誰評價他!這很重要,有些說他急躁、做事衝動、什麼都沒幹成是個昏君,有些說他是個勤勉、刻苦、節儉是個好皇帝。因為明史是清朝修的,所以大部分崇禎並不能當作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存在,要是這個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國家也好,清朝為什麼推翻人家自己建立,自己說通俗點就是劫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