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基命雖然沒有大功,但也算得上是崇禎時期的一位合格首輔

2020-12-15 文史不假

李標在擔任首輔期間,為了盡最大的可能消除黨爭,以便明廷能夠集中精力處理一大堆的內憂和外患,解決關內的流民和關外的。他儘管深知崇禎不願納諫,但還是堅決履行自己的首輔職責,連續直言上疏朱皇帝,甚至還提出了「君不能以黨疑臣」的觀點。

這個建議,可以說是崇禎時期難得的一次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的主張。可惜,因為太過「一刀見血」而碰觸到了崇禎的軟肋和逆鱗,自詡聖君的朱皇帝開始越發不喜歡這位忠直的首輔大臣。據《明史·李標傳》記載:

帝不從,自是深疑朝臣有黨,標等遂不得行其志。

而東林黨,眼見李標得益於他們的推舉才成功復出,成功入閣並且還擔任了閣揆。可是,李標本人卻不肯與他們為伍,更不願意參與他們的黨爭,甚至還因為黨爭而限制東林黨的一家獨大。

於是,東林黨人怒了!他們擼起袖子開始向李標發力,連續不斷地上疏彈劾。而他們所選擇的罪名也是花樣百出,有的說他大奸似忠,有的說他阻塞言路,有的說他嗜權霸政,有的說他貪贓枉法,有的說他廢弛軍備。

還有更歹毒的,居然彈劾他偏袒袁崇煥,暗中支持與清廷議和。這最後的一條,直接說到了崇禎皇帝的痛處。見此情形,李標只得立即上疏請辭,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袁崇煥。據《明史》記載:

莊烈帝在位僅十七年,輔相至五十餘人。其克保令名者,數人而已,若標等是也。

李標離職後,崇禎帝任命成基命擔任了內閣首輔。接下來,我們共同走近這位任職半年就被崇禎和東林黨聯手逼走的首輔大臣。

成基命

成基命(1559年——1635年),字靖之,號毖予,直隸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他的知名度在明朝首輔中並不算高,但卻是崇禎時期一位稱職的政治家。

成基命的出身還算殷實,自幼開始接受傳統的封建教育。他的求學之路平淡無奇,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聰慧的天資,科舉之路也並不順暢,一路磕磕絆絆的走來,許久都不曾出頭。

1607年,已近五十歲知天命之年的成基命,才勉強考中了進士,被授予了庶吉士。這個年齡,在之前「大明首輔系列」中出現的許多人都已經入閣參預機務了。

補充一下,所謂的庶吉士還不算明朝正式意義上的官職,至多也就是國家的高級後備人員。在庶吉士學習屆滿後,朝廷還會再次進行選拔考試進行分流,其中成績優異者被授翰林院編修;成績良好者可以授予給事中;而成績下等的會被外放任職。

成基命還勉強尚可,被授予了給事中一職,具體負責給內閣跑腿和打雜,得以留在北京的中樞機構繼續熬資歷。這一熬不要緊,他先是熬死了朱翊鈞,又熬死了朱常洛,一直熬到了朱由校登基。

朱由校從某種意義上講算不得皇帝,他更像是一個木匠,一個優秀的木匠。朱木匠既沒有當皇帝的能力,更沒有當皇帝的興趣,他所有的精力都在木工事業上,而將所有的國政都交給了魏忠賢負責。

自此開始,魏忠賢的閹黨以光速增長,一步步成為了唯一能與東林黨相抗衡的勢力,雙方已到了「水火不容」之勢。

天啟二年時,東林黨人率先出擊,由楊漣領銜上疏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可惜,由於明熹宗朱由校極其寵信魏閹,所以這次彈劾並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不過,卻把魏忠賢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從此更加仇視東林黨,到了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程度。

沒過多久,閹黨展開了反擊,他們在彈劾東林黨禍亂朝政的同時,還污衊東林黨勾結熊廷弼以圖謀軍權。這個罪名可就嚴重了,歷朝歷代的君主都不容自己的軍權有失,朱由校雖然投身於木工事業,但他卻不傻,立刻下旨要求嚴查此事。據《明史·楊漣傳》記載:

五年,其黨大理丞徐大化劾漣、光鬥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命逮文言下獄鞠之。許顯純嚴鞠文言,使引漣納熊廷弼賄。文言至死不。顯純乃自為獄詞,坐漣贓二萬,遂逮漣。比下詔獄,顯純酷法拷訊,體無完膚。

楊漣

在閹黨的持續迫害下,不僅楊漣等人慘遭蹂躪致死,就連帶在遼東負責統兵的熊廷弼也一併被殺。從此,閹黨完全把持了朝政,而「倒閹勢力」也受到了沉重一擊,被逼得節節敗退。

當時,成基命已經六十多歲,但他的政治經驗卻還是太少。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中,他既反感東林黨,也瞧不起閹黨,因此沒有進行選邊和站隊。

不僅如此,成基命還上疏朱皇帝要求消除黨爭,停止內耗。據《明史·成基命傳》記載:

天啟元年,疏請幸學不先白政府,執政者不悅,令以原官還局,遂請告歸。

像這種沒有團隊,沒有黨派和沒有背景的單兵作戰,魏忠賢也沒有客氣,很快就展開了彈劾和打壓。無奈之下,成基命這個「老憤青」只得請辭歸鄉以避禍。

1622年,隨著東林黨和閹黨鬥爭的白熱化,雙方已經到了刺刀見紅的地步。東林黨想起曾經被閹黨逼退的成基命,重新起用他擔任了詹事府的少詹事。

不過,雖然受益於東林黨的舉薦,雖然當朝首輔葉向高是自己的老師,但復出後的成基命依然秉持自己的本性,不參與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黨爭。

一年後,成基命被「明升暗降」,調任南京擔任了南直隸翰林院掌事。而當時,擔任首輔的仍然是自己的恩師葉向高,可見,東林黨人越來越不認可成基命的「不粘鍋」性格。

受到了東林黨人楊漣一案的牽連,成基命又一次被魏忠賢的閹黨彈劾回家。真的是超級無語了,東林黨不把成基命當成自己人,可閹黨卻把他當成了東林黨人。

在崇禎登基後,當時的內閣依然還是熹宗時期的「魏氏內閣」,顯然這些人都不是崇禎的心中所想。據《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

莊烈帝即位,以閣臣施、張瑞圖、李國普皆忠賢所用,不足倚。

為了更新內閣,崇禎下旨由朝臣們廷議進行推舉入閣人選。而曾經兩次被閹黨逼走的成基命,也終於被重新起用並擔任了吏部左侍郎,甚至還成為了十個候選人中的一名。據《明史》記載:

詔廷臣推舉,列上十人。

當候選人名單擺在崇禎的御案前時,朱皇帝徹底傻眼了。這十個人裡可謂是魚龍混雜,「琳琅滿目」,但通通都不是崇禎所鍾意的人選。為了防止引起新一輪的黨爭,崇禎竟然「靈光一閃」,決定藉助古法來一次「枚卜」。

何謂?雖然聽起來特別拉風,但其實就是抓,就是摸獎,就是買彩票。千萬不要懷疑,我沒說錯,您也沒聽錯,這就是一次如假包換的「抓大會」。據《明史》記載:

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並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通過這次抓大會,十人中有六人中籤,分別是錢龍錫、李標、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和劉鴻訓。很明顯,本篇的主人公成基命落選了,白高興了一場。

自此以後,陰晴不定和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開始頻頻更換內閣首輔,搞得跟過家家似的,很多人都是曇花一現。隨著數位閣臣被逼辭職,原來滿噹噹的內閣日益缺員。

為了擴充內閣成員,崇禎任命成基命為東閣大學士併兼任禮部尚書,開始入閣參預機務。結果,在他入閣的當年就爆發了「己巳之變」,徹底改變了袁崇煥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明朝國家的命運。

關外的皇太極親率十萬後金鐵騎,悄悄繞過了袁崇煥在遼東的防區,從蒙古境內一舉突破了大安口後南下,接連攻克遵化和三屯營等地,明軍的王元雅和朱彥國等將領都自殺殉國。一時間,京師譁然,朝野震動。

崇禎帝急調各路兵馬入京勤王,拱衛京畿。而成基命則請求朝廷再次起用孫承宗,堅決抵擋後金的突襲。據《明史·成基命傳》記載:

基命請召還舊輔孫承宗,省一切浮議,仿嘉靖朝故事,增設樞臣,帝並可之。

做一下補充,當時袁崇煥的職務是薊遼督師領尚方寶劍、掛兵部尚書銜,負責督師薊、遼、天津、登、萊等地區的軍務。而劉策的職務是右都御使、薊遼總督,負責節制順天、保定、遼東三撫,薊州、昌平、遼東和保定四鎮。

這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督師是為了應對戰爭而特設的臨時機構,更接近於武職;而總督是常設機構,除了軍務外,還有對地方的管理職責,更接近於文職。

看起來,督師的級別要比總督高一些,但明朝從成祖以後就開始「崇文抑武」,所以造成了「武將矮一級」的傳統。於是,袁崇煥儘管比劉策高一級,但他卻不能直接指揮劉策。

不難看出,這兩個職位都很高,而且權屬不清,最要命的是轄區還有重疊之處。為了理清職責,雙方經協調後形成了「關內歸劉策,關外歸袁崇煥」的共識,不過並沒有朝廷的明文。

皇太極的此次進軍路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繞過了袁崇煥的防區,從古長城口突入,進而威逼北京城。

按理說,這條進軍路線與薊遼總督劉策的駐地更近一些,而且在關內作戰,似乎劉策的責任更大一點。但是,作為負責全權對後金作戰的袁崇煥自然也難逃干係。

於是,袁崇煥在聞訊後,立即部署好遼東的防務,自己則親率寧遠總兵祖大壽攜明軍精銳馳援北京城。

經過城下之戰,袁崇煥擊退了皇太極的後金鐵騎,使得京師轉危為安。他以為,自己即便不能立功受賞,可也算是將功折罪了,可事實卻讓他大跌眼鏡。

擊退皇太極以後,崇禎召見袁崇煥並賞賜了御用的酒菜和貂裘給他,表面上君臣和睦。可是,當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和疲憊不堪而請旨入城休整時,卻遭到了崇禎的拒絕。由此可見,崇禎在此時已經喪失了對於袁崇煥的完全信任,對他的戒備和防範甚嚴。據《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崇煥甫聞變即千裡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

之後,後金成功使用了離間之計,將崇禎對於袁崇煥僅有的一些信任也消耗掉了。崇禎令袁崇煥回京復命並在平臺召對,當場便以「私斬毛文龍」「暗中勾結後金」為由,將袁崇煥褫奪朝服並押赴錦衣衛鎮撫司監候。

成基命作為閣臣,他也參加了此次平臺召對。對於崇禎突然下旨逮捕袁崇煥,他顯得大感意外,不顧自己已經七十歲的高齡,立即為袁崇煥叩頭求情不止。據《明史》記載:

基命獨叩首,請慎重者再。

袁崇煥下獄後,關外明軍立即大亂,寧遠總兵祖大壽決心率部反叛明朝,向錦州奔去。成基命前往獄中探望袁崇煥並懇求他以國家為重,手札一封書信安撫並規勸祖大壽不可投敵叛國,祖大壽這才最終回心轉意。

成基命的此舉,避免了明朝的一次內亂,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明朝滅亡的時間,也履行了自己的人臣本分。

1630年,在首輔李標被東林黨人罵走以後,成基命接任了內閣首輔一職。不過,當時的內閣中還有周延儒、何如寵和錢象坤等人。雖然說,周延儒向來都野心勃勃,但他的資歷和威望還不足以挑戰成基命,內閣中暫時相安無事。

不過,由於成基命在隨後袁崇煥一案的審理過程中,始終秉持一種公正和客觀的態度,避免大範圍波及朝臣,特別是避免波及前線將領,以防止軍心動亂。甚至於,他還想保住袁崇煥的性命。

而這些,顯然已經違逆了崇禎的意思。加之,周延儒一直都在虎視眈眈首輔之位,因此暗中聯絡言官們不斷彈劾成基命在袁案中「委避事」、「包藏禍心」。

不久,隨著溫體仁和吳宗達入閣,成基命在內閣的日子更加難過。同時,他對於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剛愎自用和刻薄寡恩也非常的失望,於是萌生了退意。據《明史·成基命傳》記載:

至六月,溫體仁、吳宗達入,延儒、體仁最為帝所眷,比而傾基命,基命遂不安其位矣。

面對無休無止的黨爭和攻,面對崇禎的猜忌和懷疑,成基命在任職半年後就對於首輔之位已經毫無留戀,向崇禎上疏自辯後就辭職歸鄉了。據《明史·成基命傳》記載:

基命奏辯曰:「澄源謂臣當兩首廷推,皆韓爌等欲藉以救崇煥。當廷推時,崇煥方倚任,安知後日之敗,預謀救之。其說祖逢申、道浚,不逐臣不止,乞放歸。」帝慰留之。卒三疏自引去。

客觀的講,在牛人輩出的大明內閣首輔中,成基命的確算不上有多強的政治能力。但是,在日薄西山的崇禎朝,他卻不失為一個合格的守城之臣,竭力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明王朝。

1635年,成基命在歸鄉五年後過世,享年七十六歲。崇禎皇帝聞訊,下旨追贈其為少保,賜諡號「文穆」。據《明史》記載:

基命性寬厚,每事持大體。為首輔者數月,帝欲委政延儒,遂為其黨所逐。

相關焦點

  • 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由於首輔劉宇亮在督師巡邊期間屢屢犯錯,言行不慎,終於被虎視眈眈首輔寶座的薛國觀抓住了機會。他勾結同樣別有用心的楊嗣昌等人一起落井下石,趁機在崇禎面前彈劾劉宇亮「出爾反爾,前後不一,對上不恭,對下不睦。」崇禎本就對劉宇亮一系列的舉措多有不滿,於是下令由薛國觀代為擬旨申飭。
  • 張至發是崇禎時期前後變化最大的內閣首輔
    溫體仁在擔任首輔期間,只知道向崇禎皇帝奉承邀寵,政治上卻毫無建樹。幾年下來,崇禎也逐漸認清了他的本來面目和真實水平,萌生了更換首輔的想法。而在此期間,溫體仁自己也是「廁所裡打燈籠——找死(照屎)」,他在政治無能的同時,對結黨營私卻極其的擅長。
  • 雖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範復粹稱得上是崇禎朝一位任勞任怨的首輔
    薛國觀在趕走劉宇亮後,自己終於成為了內閣首輔。上任之初,他就開始揮霍自己首輔的權力,不斷貪贓受賄和蠅營狗苟,很快遭至了東林黨人的彈劾。即便如此,薛國觀仍然不知收斂,很快又得罪了閹黨。幸虧是在崇禎朝,這要放在天啟時期,他會死得連渣子都不剩,最強的兩股勢力東林黨和閹黨都被他推到了對立面。
  • 崇禎亡國誰背鍋?周延儒這個最後的首輔,算得上大明竇娥
    崇禎帝臨死那刻,崇禎其實也非孤家寡人,太監王承恩、大學士範景文、都御史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等人皆陪同殉葬。至於當時首輔魏藻德,則早已逃之夭夭,準備迎接闖王入城。周延儒曾有兩次入閣的經歷,第一次是因為洞悉崇禎的心思,通過諫言獲得崇禎信任,隨後在小人溫體仁構陷錢謙益時,暗中協助,弄倒了多達11人的內閣候補,這候補全滾蛋,就給了他機會。隨後的他,也在和崇禎的文華殿奏對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即便有獻媚之言,可對於遼東兵事和軍餉問題的見解,也是他得以高升的勢力仰仗,那一刻的他,算得上辦事機敏,看問題透徹。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內閣首輔魏藻德
    經過此事,崇禎雖然暫停了大範圍和無節制的苛捐雜稅,並且罷免了戶部尚書倪元璐的職務。不過,他對於首輔蔣德璟的堅持己見已經越來越不滿,不得以,蔣首輔在任職一個月後就上疏請辭了。蔣德璟離開內閣後,崇禎任命了自己欽點的狀元魏藻德成為第六十七位內閣首輔。
  • 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1644年初春,當李自成揮師進攻北京之際,明朝並沒有元氣大傷。就在600餘裡外的山海關,還駐紮著一支由吳三桂統領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數量並不多,但戰鬥力極強,是明朝末年敢於和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如果將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輕鬆攻陷北京。
  • 崇禎皇帝錯剮的兩位名流,一位忠誠報國,一位高調進諫
    大明朝,是中國古代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出了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可惜其後生性多疑,對忠臣大開殺戒,大明江山最終毀在了他的手上。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民成為滿族奴役壓迫的對象,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臺。
  • 明朝內閣首輔陳演究竟做了什麼,竟然氣得崇禎帝說其死有餘辜
    明朝內閣首輔陳演究竟做了什麼,竟然氣得崇禎帝說其死有餘辜崇禎在位雖然只有17年,但內閣大臣卻一次又一次的更換,再加上當時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了許多人登上皇位的機會,陳巖就是其中之一。陳巖可以在柜子是首長兼輔的時候上去,完全靠的是觀察表情和溜鬍子奉承,自己的能力真的有限,而他最後犯的錯誤,可以說間接埋葬了大明江山,崇禎怎能不恨呢?陳燕是怎樣得到內閣要職的:陳燕,字發聲,數字贊黃,四川成都人。天啟二年(1622年),晉士為庶民,任翰林。《啟示錄》第七年(1627年),同年秋、八月,朱友健在學校逝世。
  • 300年出一位的「奇人」,卻被崇禎帝下令打斷腿拖到西城斬首示眾
    但是那個時候,一連十幾年都是戰戰兢兢,能夠統兵打仗的將領已經沒有了。崇禎急火燒心,叫嚷著要御駕親徵。作為首輔的周延儒,不得不請求他親自帶兵出徵,驅逐胡虜,為君分憂。畢竟周延儒出身士子,一戰未上,對帶兵打仗一無所知,根本不敢與清兵接觸。當他帶兵出徵,駐紮在通州時,便一步也不敢走,千方百計拖延時間,想著等清軍自行退卻後,他就算交了差。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明朝嘉靖時期晚節不保的內閣首輔翟鑾
    他的成才之路和絕大多數首輔們都一樣,一步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進士,依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編修的職務。自此開始,他算是正式成為了大明的後備幹部,待在翰林院中熬資歷,等待機會和空缺的出現。明武宗時期,朝政混亂,宦官專權,內閣軟弱可欺。在此期間,翟鑾一直都擔任著虛職,始終沒有被委以重任,更沒有得到過出人頭地的機會。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惺惺相惜救一命丨溫體仁是崇禎年間任職最長的首輔大臣,順利告老
    今天跟大家聊聊崇禎甄選下屬時候的那些事,希望 偶的小可愛們能夠喜歡!說明末時期,內閣大臣們都很不聽話,這讓崇禎很是苦惱,所以內閣大臣們是一波接一波的換,但換來換去,卻難得遇到一個忠心的,辦事給力的!氣得崇禎壓根發癢,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朕非亡國之君,臣卻是亡國之臣啊!這麼說吧,除了貼身太監王承恩之外,崇禎幾乎對所有人都不滿意!
  • 王錫爵是明朝歷史上脾氣比名氣大的內閣首輔
    在擔任首輔後,王錫爵所面臨的頭等大事仍然是「國本之爭」的問題。由於萬曆皇帝的頑固不化,冊立太子的問題已經僵持了十年之久,始終沒有任何進展。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王錫爵,走近這位脾氣比名氣還要大的內閣首輔。
  • 文官集團首腦——明朝內閣首輔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1631)、來宗道(1571-1638 67歲) 、李標 (1583-1636 53歲) 、成基命(?-1635)周延儒(1593-1643 50歲 ) 、溫體仁(1573-1638 65歲)、張至發(1573-1642 69歲)、孔貞運(1574-1644 70歲) 、劉宇亮(?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被人詬病和唾罵的首輔嚴嵩
    他當即下旨在西市公開處斬夏言,使之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被處死的內閣首輔。非常的悲壯!在夏言死後,嚴嵩終於上位,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十二位內閣首輔。嚴嵩(1480年——1565年),字惟中,號勉庵,又號介溪,江西袁州府分宜縣(今江西省分宜縣)人。
  • 大明第一首輔,死於不拿自己當外人
    大明三大才子之一、《永樂大典》總編纂、官至內閣首輔的解縉,因為嘴上沒有把門的,竟於盛年被瘐斃獄中,讓人不由扼腕嘆息。
  • 崇禎是一位不合格的皇帝,他真的不懂帝王之術嗎?
    1644年3月19日凌晨,33歲的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半山一棵歪脖樹上。臨終前,崇禎皇帝寫下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皇帝當了17年皇帝。17年間,他在帝王之術上做得一塌糊塗。
  • 沒什麼本事,只能喊「萬歲」的萬安,為什麼能當十年首輔
    歷史上普遍認為,明朝最差勁的首輔,是成化年間當了十年首輔的萬安。之所以說他是最差勁的首輔,體現在以下幾點。萬安姓萬,他與明憲宗朱見深的寵妃萬貴妃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但他自稱是年輕的萬貴妃的侄兒,攀上這層關係當了首輔。二是萬安沒什麼真才實學。當他見到皇帝的時候,就只會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什麼事也做不來,他也從來不做。三是萬安縱容明憲宗玩樂。明憲宗上臺後,幾乎不出來見朝臣,也不理朝政,只顧在宮中玩樂。
  • 1637年崇禎決定攘外先安內,忽悠老百姓給12萬大軍掏280萬餉銀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二十日不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日子,雖然這一天明軍在陝西俘獲了闖王高迎祥,但崇禎卻未必有時間和心情為之高興。因為此時的明朝京畿重地,繼己巳之變後又一次遭到後金軍的劫掠蹂躪,崇禎的京城正處在一片驚慌的戒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