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崇禎決定攘外先安內,忽悠老百姓給12萬大軍掏280萬餉銀

2020-12-23 讀歷見聞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二十日不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日子,雖然這一天明軍在陝西俘獲了闖王高迎祥,但崇禎卻未必有時間和心情為之高興。因為此時的明朝京畿重地,繼己巳之變後又一次遭到後金軍的劫掠蹂躪,崇禎的京城正處在一片驚慌的戒嚴之中。

先是在六月底,也就是高迎祥與孫傳庭在漢中交戰的時候,皇太極派阿濟格、阿巴泰率大軍從獨石口入塞,這已是後金軍連續第三年大規模進犯。崇禎七年和八年的兩次入塞,後金軍入侵的最遠地點分別是宣大和太原,在燒殺搶掠之後退走。但這次入塞就有些不同了,最大的不同是皇太極換了一塊新招牌,他在這年四月改後金國號為「清」,並祭告天地給自己加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所以此時的後金軍準確來講應該稱之為清軍。

在此背景下,阿濟格、阿巴泰大概是為了以示慶賀,率十萬清兵於六月二十七日從獨石口入塞,本著「可取則取,不可取則勿取」的良好心態,打算深入明朝京畿去撈一把。

七月三日消息傳來,崇禎宣布京城戒嚴,並以固關、龍泉關、倒馬關、紫荊關一線為重點方向,派出許進忠、李輔國等宦官前往四關主持防守。很顯然,崇禎君臣的判斷是,清兵會繞長城南下從山西入關。但很不幸,正當崇禎與朝臣因為任用宦官而打起嘴仗的時候,清兵不是南下山西而是就近去了延慶,並經延慶由居庸關攻入長城,進逼昌平。

隨即被派去鎮守昌平的是兵部右侍郎張元佐,而司禮太監魏國徵則被派去守昌平北面的天壽山。魏國徵領命後即刻就出發了,但是張元佐卻磨蹭三天還沒有離京,崇禎於是不無諷刺地說:「內臣即日就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之用內臣耶?」

七月初七,清軍攻陷昌平,次日進逼西山攻打鞏華城。鞏華城守將姜瑄與黑雲龍合作抗敵,迫使受挫的清軍移屯到沙河、清河一帶。不過這樣一來,京城更加暴露在敵軍的兵鋒之下,明軍降兵作為清軍的先頭部隊甚至抵達了西直門外。崇禎隨即命文武大臣分守京城各門,並檄令山西、山東、保定、關寧等地調兵入援京師。

七月十五日,清軍離開沙河、清河開始了圍繞京城的剽掠作戰,相繼攻陷京城周邊的寶坻、定興、房山、文安、永清、雄縣、安州、順義等地。在此期間,明軍方面的總指揮是時任兵部尚書張鳳翼,副手是時任宣大總督梁廷棟,跟他們做搭檔的宦官是高起潛。

張鳳翼的能力很突出,具體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工於趨利,巧於避患」,屬於有好事就上、有麻煩就溜的「操蛋型」官僚。同樣,梁廷棟也是畏敵如虎、避不敢戰的高級慫貨。而高起潛也有絕活傍身,那就是遠遠躲起來等別人打完走遠,他跑過去割死人的頭冒認功勞。

在清軍「遍蹂畿內,攻略城堡」的過程中,張、梁二位除在涿州指揮了一場斃傷清軍兩百人的戰鬥外,其餘時間要麼是尾隨清軍,追而不擊;要麼是固壘自守,避戰觀望。但這麼搞下去是過不了崇禎那一關的,張、梁也深知事後絕對不會有好下場,於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嗑藥避罪。

所謂嗑藥,就是每日小劑量地口服一種名為大黃麻的慢性毒藥,而避罪就是趕在即將被治罪之前毒發身亡。最終結果很符合他們的預期,阿濟格、阿巴泰率清軍攜帶掠取的大量人畜物資於八月三十日拔營東歸之後,正當御史言官摩拳擦掌、有司衙門磨刀霍霍的時候,張鳳翼和梁廷棟於九月二日、十二日相繼毒發而死,得償所願。

這場歷時兩個月的戰爭,以清軍勝五十六戰、克十二城、掠獲人口牲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而告終,明朝的損失不可謂不大。而如果從戰略上講,雖然戰爭期間京城幾乎成為孤城,但是危而不險。當時的情勢跟七年前己巳之變中袁崇煥的判斷是一致的,皇太極只要過不了山海關,那麼無論他從草原入塞多少次都只能算是搶劫團夥,明朝方面雖然丟了面子和裡子,卻傷不了根子。

真正傷根子的大患仍是內部的吏治和民生,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民變。當時的吏科都給事中顏繼祖就提出「滅奴先滅寇」的主張,「奴」是指後金,「寇」是指民變,他認為後金還只是「疥癬之疾」,而民變已經是「膏肓之祟」,所以「寇禍更速於奴」,主張「專心剪寇,而後養全力以制奴」,俗稱「攘外必先安內」。

但這樣的戰略判斷在朝廷裡並不是主流意見,比如當時內閣首輔溫體仁的觀點就與之完全相反,溫首輔認為農民軍是成不了氣候的疥癬之疾。在這樣的爭論下,崇禎作為最高領導採取了各信一半的做法,把徵剿農民軍的統帥洪承疇和盧象升二者之一調任邊關。

這事發生在八月,具體的人選是盧象升,他被命令從徵剿民變的戰場上抽調精兵入援京城。九月時,阿濟格、阿巴泰率清軍退走,盧象升作為推薦人選被調任為宣大總督,從此離開了徵剿農民軍的中原戰場。

在背後推薦盧象升的人正是溫體仁,但溫首輔懷的可不是什麼好意,而是殺人的歹意。溫體仁這個人「嫉忠若仇」,對剿寇功高的盧象升欲除之而後快,心機滿滿地把盧象升推薦到宣大總督這個盛產背鍋俠的崗位上,盤算著盧象升從沒幹過邊防工作,不愁找不到他的紕漏來下黑手。

面對如此混帳無恥的首輔溫體仁,有一位名叫林時對的時人在書中不無痛惜地說:「令體仁忘秦檜忌嶽之心、行裴度擒吳之策,使象升經營豫、楚,承疇謹守關內,中原早已蕩平,何至寇貽君父如是之慘?」

就這樣,在高迎祥於九月十九日起程被押赴京城受死的利好下,隨著中原剿寇戰場上的精兵被抽調以及盧象升的入京被調任邊關,農民軍反而從極度壓抑的死亡氣息中得到了喘歇的機會,因為繼任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四川、江北軍務總理的是又蠢又衰的王家禎。

王家禎簡直衰到令人噴隔夜飯的程度,他前腳剛上任,他的家丁跟著就在開封縱火起義了,這是一位連家丁都攏不住的廢料。在他短短一年的任期裡,農民軍很快從高迎祥被俘殺的驚慌中走了出來,李自成等部活躍於陝甘川寧,張獻忠、羅汝才等部則馳騁於河南、湖廣、安徽,並數度威脅南京,他們都在短時間內煥發出了極其高漲的戰鬥熱情。

面對越來越難以收拾的亂局,蠢貨王家禎把他的腦子從腳後跟裡拿出來用了一次,總算做出了他就任以來唯一英明的決定——辭職。

這時候崇禎已經有了徵剿農民軍的新人選,這個人就是前三邊總督楊鶴的兒子楊嗣昌。虞舜殺鯀用禹成就千古美談,崇禎流放楊鶴起用楊嗣昌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呢?答案的最終揭曉要等到五年後。

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丁憂在家守制之期未滿的楊嗣昌,被崇禎奪情起復任命為兵部尚書。楊嗣昌能得到崇禎的信賴和重用,不是依靠自我的口才兜售,而是得益于田弘遇的吹捧。這位田某人是當朝田貴妃的父親,人稱「田皇親」,他最牛之處並不是把女兒嫁進了皇宮,而是後來把「秦淮八豔」之一的著名女性陳圓圓帶到了京城。

相關焦點

  • 楊嗣昌——真正看透了明末「攘外「與」安內」死局的人
    他對於時局的分析有自己的一整套成體系的理論,比如他提出的全國總的戰略布局有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這些方針其實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也非常地切中要害。因為帝國國庫是虧空的,攘外和安內只能保一頭,此外剿匪往往陷入越剿越多的困境,根本原因是山窮水盡的饑民越來越多,而發不出餉銀的士兵譁變也越來越頻繁。
  • 攘外必先安內?!
    於是,二十一世紀美國版的「攘外必先安內」大戲上演了。1932年6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五省剿匪會議」時說:「大家都要明白,我們這次剿匪戡亂,就是抗日禦侮的初步。如果剿匪不能成功,抗日就沒有基礎。因為一方面抵禦外侮,一方面還要分力剿匪,那就與明末的情形一樣,……只要把國內的匪剿清,使全國團結一致,無論倭寇怎樣侵略,我們也能夠穩固自強,終久是可以挽救轉來的,如果我們內部意志不一,步驟零亂,既要對內打土匪,同時又要對外御外侮,試問我們究竟有多少力量!恐怕結果也只好重演一次明朝亡國的故事。」
  • 銀子缺口200萬,國庫赤字率50%,崇禎很快從大忽悠變成了被忽悠
    袁崇煥從崇禎皇帝那裡討來的權威,很快在兩場兵變的處理中發揮出作用。他於崇禎元年(1628年)八月六日抵達山海關建立官署,正式就任薊遼督師,緊接著便趕往寧遠和錦州處理兵變。例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侵入京畿,導致明軍當年軍費比往年超出100多萬兩。事後,時任戶部尚書孫應奎在次年加徵了115萬兩的田賦銀,才勉強把國庫的虧空補上。所謂加徵,就是老百姓交了皇糧國稅後還不算完,因為朝廷額外又打了一些仗、花了一些錢,官府就會到老百姓家裡額外收走一些錢糧。
  • 在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蔣介石為何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
    「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制定的基本政策,並一直堅持這一方針,即便是在全面抗戰爆發後,老蔣也絲毫沒有放棄,「西安事變」後,老蔣的政策多少有了些變化,只是這一政策由公開變成地下,全面抗戰爆發後,面對日軍的咄咄緊逼,大有亡我之勢,蔣介石雖然也極為憤慨,但他依舊沒有放棄他的這一政策,難道他不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松錦之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覆滅?
    反觀以崇禎為代表的明朝一方,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任命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的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可見在朱由檢看來,攘外是重於安內的,這從清軍撤退後他不同意把洪承疇所轄的秦軍遣回陝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明朝47萬大軍,為何被6萬八旗軍擊敗,這說明了什麼?
    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但絕不是僅靠軍隊人數多少來決定的,要不然歷史上也就沒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存在了。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加之崇禎皇帝剛愎自用,朝中大臣只知黨爭,武將貪生怕死、一味避戰,大明士卒軍紀鬆弛、戰力低微,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延續了276年的龐大帝國只剩下最後一口氣。
  • 兵部籌93萬兩、崇禎出20萬兩徵剿民變,但銀子剛撥下去就傳來噩耗
    高迎祥等人有著卓越的動員能力,他們於崇禎七年(1634年)七月從車廂峽突圍後,據說只用兩個月就在陝西聚起了幾十萬人馬。這個幾十萬人馬的確數是多少呢?有兩個人的說法比較值得參考。這兩人在1634年時的年齡分別是14歲和25歲,他們後來各寫了一本書,一個人在書中說是賊眾20萬,另一個人說是賊眾50萬。
  • 西安事變84周年,@中國聯通山東客服 紀念海報竟有「攘外必先安內」
    【文/觀察者網 童黎】「攘外必先安內」,這項國民黨政府在民族危亡背景下仍然堅持的「剿共」政策,最終逼迫有識之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圖自微博網友公開資料顯示,「攘外必先安內」最早出自北宋宰相趙普給宋太宗的摺子。「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矛盾上升,民眾抗日意識空前高漲。民族危亡之時,國民黨實行不抵抗主義,蔣介石公開提出「攘外必先安內」,集中力量「剿共」和剪除其他異己。
  • 崇禎帝被逼自縊後,手握80萬大軍的藩王們在幹嘛?難怪南明能滅亡
    明朝末期,李自成起兵包圍了北京城,崇禎帝不願向李自成妥協,於是上吊自縊。崇禎帝死後明朝南邊的那些藩王都在幹些什麼呢?說起來有些唏噓,當崇禎上吊自縊的消息傳遍了全國各地後,鎮守南邊的藩王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傷心,而是興奮。
  • 從百萬大軍到光杆司令,大明朝的軍隊是怎麼沒的?(雄文)
    1637年邊境局勢稍稍安穩之後,崇禎帝便啟用正在居家服喪的楊嗣昌(前任總督楊鶴之子)為閣臣。楊嗣昌執掌中樞之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進剿策略:一是在軍事布局上,以陝、豫、楚和江北(今安徽江蘇長江以北地區)為四正,四地專門負責防守本地轄區,剿滅本地內部義軍。
  • 抗日戰爭,蔣介石不肯國共合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結局會如何?
    抗日戰爭,蔣介石不肯國共合作,始終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結局將會怎樣?二戰時期,蔣介石和宋美齡談話,蔣介石話語中,一直認為國民黨會節節敗退,是自己沒有走好「攘外必先安內」這步棋,導致共產黨強大,才有今天自己的狼狽敗退。
  • 大明滅亡前的最後80天:崇禎心存幻想的救國舉措,卻引發一出又一出鬧劇
    這一紙詔書乃是對大明朝的最後審判,文中歷數朝廷失德之處,說它「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徵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並奉勸崇禎早日退位,「如杞如宋,享祀永延」。崇禎當然不願坐以待斃。正月二十日,他決定命大學士李建泰督師「代帝親徵」。李閣老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韜略,不過他是山西本地人,還向皇帝表示:「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這就非常合崇禎心意了。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二、戰爭起因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正月,後金努爾哈赤決意對明朝用兵。農曆二月,努爾哈赤召集諸臣討論用兵方略,決定先打遼東明軍,後並葉赫部,最後奪取遼東。後金軍襲佔撫順、清河後,曾打算進攻瀋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在撫順之戰取得成功之後,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復書信拒絕。
  • 攘外必先安內!湖人隊找尋第三巨頭前,內部矛盾必須要解決一下
    當然,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第三巨頭,那麼湖人隊依舊是奪冠的最大熱門球隊,不過,攘外必先安內其次,交易走格林,格林真的老了,昔日令人期待的總決賽發揮也令人失望,而格林的合同價值高達1500萬,
  • 松錦之戰:清朝擊破13萬明朝大軍,加快明朝滅亡進程
    皇太極知道「率領大軍屢次入塞,最終得不到明朝的尺寸之地,都是因為有山海關的阻隔;想要取山海關,一定要先取關外四城(松山、杏山、錦州、寧遠)不可,而錦州則首當其衝。」皇太極想趁機包圍錦州,打通關寧錦防線,為清兵入關掃清障礙。對此,在筆者看來,此時的清朝,顯然不滿足於割據一方了,而是想要攻入山海關之內,從而入主中原。正是基於這一目標,皇太極所在的清朝,在松錦之戰中可謂拼盡全力,毫無保留。
  •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規劃公開 未來3年新增280萬平方米發展空間
    原標題:未來3年新增280萬平方米發展空間   在第17個年頭,位於昌平的生命科學園開啟了第三期發展規劃。   記者昨日從生命科學園(中關村科學城)生物醫療大健康2017峰會暨發展論壇上獲悉,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規劃方案已經獲得市發改委批覆並生效。
  • 蔣公:逆來順受一切侮辱,以貫徹攘外必先安內之主張——熱河淪陷
    可惜方振武不知道 蔣公早在2月份日軍進攻熱河之前已決定「逆來順受準備忍受一切侮辱」。2月12日官修《事略稿本》記錄了 蔣公對日本即將入侵熱河的反應:又曰:「總之倭寇攻熱當在本月之內。於此半年間,華北局勢嚴重,難保其能不失守。反動者必藉口以攻擊本身。
  • 江啟臣未提九二共識,國民黨「立委」:攘外必先安內
    針對中國國民黨新主席江啟臣就任時未提九二共識一事,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表示,他完全不擔心兩岸和平基礎受影響,主要是國民黨現在沒有代表性去處理這一塊,所以江現在重要使命是先安內再攘外,國民黨上下改革做好,但相信未來「大選」的候選人還是會提出更貼切、符合實際、務實的兩岸關係路線。
  • 攘外必先安內,穆帥的野心在英超不在歐聯
    二隊划水,本是不少屈尊歐聯的強隊慣用招數,但熱刺輪換力度之大,著實令人咋舌,最典型的例證便是外戰新大腿卡洛斯·維尼修斯,比起此前凱恩的替補揚森、略倫特等人要麼實力有限,要麼已過巔峰,風華正茂的巴西人,11輪英超下來只替補出場了12分鐘,但在歐聯5場賽事中直接參與6球(3球3助),效率拔群。
  • 1637年明清皮島之戰,傷亡比40000:260,這數字靠譜嗎?
    1637年的明清皮島之戰,傷亡人數是個謎。明朝守軍的傷亡疑議不大,守島官兵約萬人陣亡,全島軍民死傷在四萬左右,這點在明、清、朝三方史料中記載大致一致。謎一般的是清軍的傷亡。《清實錄》中記載徵皮島陣亡40人,骸骨不能辨識,合葬於通遠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