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大抵了解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最終是滿清取代了朱明,坐擁江山近300載。
按照歷史客觀規律發展,改朝換代之際一般是民不聊生,烽煙四起的情況。
到了崇禎這一代,也同樣如此。比如天下起義軍之首,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就是由一群手拿鎬鋤的農民組成的。而大明的江山也是生生斷送在大順軍的手中,但是天下卻是姓了愛新覺羅,於筆者而言也是感到世事無常,難有定數。
只是天下最強的三股勢力,明軍、清軍、大順軍之間。
各軍真實的戰鬥力難道是按照,清軍最強、大順軍次之,明軍最弱嗎?
根據最終的結果來看,卻實如此。實力最弱的明軍,被一群農民組成的大順軍給打的潰不成軍,最終導致明王朝的覆滅。而農民組成的大順軍卻終究敵不過滿清的數萬鐵騎,因此滿清扣關,長驅直入,坐擁了江山近300年。
可是筆者認為,這樣直來直往的歷史往往有失偏頗,也失去了他本有的魅力。
據北洋政府設館編纂的《清史稿》中記載,清太祖努爾哈齊在與明軍作戰之中,英勇異常,曾立下「七大恨」,隨後正式發起了對明王朝的最強攻勢。
在之後的戰役中,明朝騎兵正規軍數萬,在劉綎的統領下,竟然輕而易舉的被四貝勒混了進去,並在混亂中被斬了首。
不得不說,能在萬軍叢中被敵將取其首級,明軍看起來確實挺弱的。這還不算,更搞笑的是當時的監軍,命令軍隊用火器迎敵竟然因為風向原因,打到了自己人身上。
這一仗明軍打得自然是一塌糊塗,緊跟著後面幾場戰役,幾乎沒有怎麼戰鬥,降的降,逃的逃,這也看出明軍相比清軍確實如同一群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明軍整體的實力。就像巴西世界盃中,波赫後衛以最快速度進了一個烏龍球,直接造成了阿根廷比波赫1-0的結果。難道僅憑一個烏龍球你就能認定波赫這支球隊很垃圾嗎?
在之後的與清軍作戰中,老帥洪承疇老成持重,以錦寧防線阻攔清軍長達三年之久。
要知道此刻的明王朝,已是處在外有內患之中。隨著國內兵力的空虛,起義軍又死灰復燃,以星火燎原之態迅速席捲了整個中原大地。
內無精兵強將,外無糧草增援,能守三年而不潰,你還能說明軍很弱嗎?
相反,筆者認為在士氣不高,缺糧少兵的情況下,明軍精銳表現出的戰鬥力絕對是高於清軍正規軍的。
至於大順軍,在筆者看來,大順軍看似不堪一擊屢屢被明軍彈壓,但是因為群眾基礎仍在,很容易便能復起。
在不斷的戰鬥磨礪中,其精銳部隊的作戰能力是遠高於清軍和明軍同等精銳軍的,但因為信念原因,可能沒有為了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覺悟,打得過就窮追不捨,打不過掉頭就跑。因此給外人造成了一種烏合之眾,實力不強的印象。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中寫道,老朱家都是沒什麼大局觀,一根筋的存在。當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在煤山上吊之後,老朱家和大順軍就結下了不死不滅的大仇。
於是乎,清軍死命圍剿大順軍,南明小朝廷也時不時對著大順軍狠狠撕下一口肉。
即便如此,大順軍也狠狠的痛打了清軍,頗有些遊擊戰的味道。這也造成清軍遲遲不能一統全國,而抗清力量也竟然堅持了38年之久。
誠然,正面打,大順軍不是清軍和明軍正規軍的對手,但是打起遊擊戰來,大順軍可是甩清軍和明軍兩方十幾條大街的。
所以說滿清能夠入主中原,並不是大順軍或者明軍孱弱的原因,相反正是因為明軍和大順軍戰鬥力不俗,所以能苟延殘喘這麼久。真正丟了天下的的原因是因為滿清的統治者更具政治戰略眼光,更具魄力。
正是清朝統治者高明朝和大順一籌的政治智慧,導致了明軍和大順軍在與滿清對敵中一直處於下風,也直接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因此筆者常常說,戰爭的結果往往最終是在政治層面就能分出高低,定下結果的。
對於滿清入主中原這件事來看,各位看官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