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明軍和大順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2020-12-23 野史菌

這世上大抵了解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最終是滿清取代了朱明,坐擁江山近300載。

按照歷史客觀規律發展,改朝換代之際一般是民不聊生,烽煙四起的情況。

到了崇禎這一代,也同樣如此。比如天下起義軍之首,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就是由一群手拿鎬鋤的農民組成的。而大明的江山也是生生斷送在大順軍的手中,但是天下卻是姓了愛新覺羅,於筆者而言也是感到世事無常,難有定數。

只是天下最強的三股勢力,明軍、清軍、大順軍之間。

各軍真實的戰鬥力難道是按照,清軍最強、大順軍次之,明軍最弱嗎?

根據最終的結果來看,卻實如此。實力最弱的明軍,被一群農民組成的大順軍給打的潰不成軍,最終導致明王朝的覆滅。而農民組成的大順軍卻終究敵不過滿清的數萬鐵騎,因此滿清扣關,長驅直入,坐擁了江山近300年。

可是筆者認為,這樣直來直往的歷史往往有失偏頗,也失去了他本有的魅力。

據北洋政府設館編纂的《清史稿》中記載,清太祖努爾哈齊在與明軍作戰之中,英勇異常,曾立下「七大恨」,隨後正式發起了對明王朝的最強攻勢。

在之後的戰役中,明朝騎兵正規軍數萬,在劉綎的統領下,竟然輕而易舉的被四貝勒混了進去,並在混亂中被斬了首。

不得不說,能在萬軍叢中被敵將取其首級,明軍看起來確實挺弱的。這還不算,更搞笑的是當時的監軍,命令軍隊用火器迎敵竟然因為風向原因,打到了自己人身上。

這一仗明軍打得自然是一塌糊塗,緊跟著後面幾場戰役,幾乎沒有怎麼戰鬥,降的降,逃的逃,這也看出明軍相比清軍確實如同一群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明軍整體的實力。就像巴西世界盃中,波赫後衛以最快速度進了一個烏龍球,直接造成了阿根廷比波赫1-0的結果。難道僅憑一個烏龍球你就能認定波赫這支球隊很垃圾嗎?

在之後的與清軍作戰中,老帥洪承疇老成持重,以錦寧防線阻攔清軍長達三年之久。

要知道此刻的明王朝,已是處在外有內患之中。隨著國內兵力的空虛,起義軍又死灰復燃,以星火燎原之態迅速席捲了整個中原大地。

內無精兵強將,外無糧草增援,能守三年而不潰,你還能說明軍很弱嗎?

相反,筆者認為在士氣不高,缺糧少兵的情況下,明軍精銳表現出的戰鬥力絕對是高於清軍正規軍的。

至於大順軍,在筆者看來,大順軍看似不堪一擊屢屢被明軍彈壓,但是因為群眾基礎仍在,很容易便能復起。

在不斷的戰鬥磨礪中,其精銳部隊的作戰能力是遠高於清軍和明軍同等精銳軍的,但因為信念原因,可能沒有為了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覺悟,打得過就窮追不捨,打不過掉頭就跑。因此給外人造成了一種烏合之眾,實力不強的印象。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中寫道,老朱家都是沒什麼大局觀,一根筋的存在。當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在煤山上吊之後,老朱家和大順軍就結下了不死不滅的大仇。

於是乎,清軍死命圍剿大順軍,南明小朝廷也時不時對著大順軍狠狠撕下一口肉。

即便如此,大順軍也狠狠的痛打了清軍,頗有些遊擊戰的味道。這也造成清軍遲遲不能一統全國,而抗清力量也竟然堅持了38年之久

誠然,正面打,大順軍不是清軍和明軍正規軍的對手,但是打起遊擊戰來,大順軍可是甩清軍和明軍兩方十幾條大街的。

所以說滿清能夠入主中原,並不是大順軍或者明軍孱弱的原因,相反正是因為明軍和大順軍戰鬥力不俗,所以能苟延殘喘這麼久。真正丟了天下的的原因是因為滿清的統治者更具政治戰略眼光,更具魄力。

正是清朝統治者高明朝和大順一籌的政治智慧,導致了明軍和大順軍在與滿清對敵中一直處於下風,也直接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因此筆者常常說,戰爭的結果往往最終是在政治層面就能分出高低,定下結果的。

對於滿清入主中原這件事來看,各位看官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相關焦點

  • 崇禎一個致命錯誤,讓明軍損失五萬精英士兵,結果清軍長驅直入
    清軍在野外與明軍作戰時遭受了幾次損失。但因為明朝政府的腐敗和無能。貪官成群結隊。這導致財政異常空虛。長期耗戰是不可能的。皇太極看到了這一點。以己之長攻體之短。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它是很自然的。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王朝,當時他野心很大,一直想攻入中原,取代明朝,天下一統,但是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須要入關,入關的關鍵就是錦州這條防線,所以在1639年,清朝就不斷攻打錦州,但是錦州防線堅固,屢次以失敗告終,最終皇太極選擇圍困錦州,他派多爾袞聯合城內的內蒙古士兵圍攻錦州城。
  •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因為明廷誤殺其父,於是發動反叛,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
  • 崇禎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命運如何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
  • 崇禎死後清軍入關,李自成部下卻擁立崇禎堂弟為帝,這是為何?
    1644年,崇禎自盡,後來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向西敗退,大順朝原本佔領的山東等地與大順軍主力失去了聯繫,只能各自為戰,而清軍也趁機佔領了山東的一部分城市。大順軍的一位叫趙應元的軍官與主力失去了聯繫,於是他帶著部隊趁亂進了青州城,還殺了清朝派來招撫地方的戶部、工部侍郎王鰲永,趙應元佔領青州之後,並沒有恢復大順政權,而是對外宣稱,「我不願做皇帝,只是扶立明朝一人。」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大舉反明旗幟,起義軍隊迅速攻破北京,大明崇禎皇帝自縊而亡,同時,遠在山海關之外的滿族首領皇太極大兵壓境,由於吳三桂背叛明軍,吳三桂打開關隘,清軍八旗迅速入關。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在位時,明清戰爭已經如火如荼上演,由於努爾哈赤的父親兄弟被明軍誤殺,努爾哈赤召集諸部,大舉反明七大恨,攻擊明朝在遼東防線,薩爾滸一戰,明軍大敗,清軍瘋狂的矛頭直指明都北京。那麼,明朝是否真的沒有將領能阻擋清軍在關外的進攻嗎?
  • 李自成的農民軍,真的是烏合之眾嗎?百萬大軍被清軍幾萬大軍擊敗
    1642年,後金與明朝爆發了松山戰役,殲滅明軍達5萬餘人,並且俘虜了督師大學士,這次戰役的目的就是正面奪取山海關,打開進入中原的道路。由此可見,山海關無論是對於清朝,還是明朝,戰略地位都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危機北京的安危,還關係到明朝、清朝的命數。
  • 李自成和多爾袞同時向山海關發兵,為何李自成先到反而失去戰機?
    既不投降清軍,也對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陽奉陰違,三心二意。後來對李自成的投降也瞻前顧後,猶豫不定。當多爾袞準備率領大隊清軍繞過山海關,從長城進入中原時,沒想到吳三桂終於派人送來親筆信,希望能和清軍合作,共同剿滅大順軍。多爾袞本來想聯合農民軍共同夾擊明朝,然後平分天下。
  • 李自成為什麼會打不過清兵?
    8.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大順軍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西安。山海關一戰對於大順軍來說並不是定都之戰,而是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的目標也不是清軍,而是滅亡明朝。也就是說,大順軍的確是在毫無戰略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與清軍開打的。而無論是吳軍還是清軍,都已經商量好,有比較充分的準備。9.大順軍為什麼要考掠明朝官員?
  • 南明和大順軍反攻荊州失敗:何騰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文/晚風暮雨南明隆武年間,大順軍餘部和南明官軍聯合反攻荊州,但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擊由於湖廣總督何騰蛟的指揮無方而最終功虧一簣,大好的抗清情勢就此付諸東流。清軍荊州守將鄭四維,原為大順軍將領,李自成遇害後,他殺死大順將領孟長庚佔據荊州,隨後向清廷英親王阿濟格獻城投降。
  • 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後,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作為鎮壓李自成的將軍,他沒有洪承疇的顯赫名聲,作為抗擊清軍的明軍將領,他也沒有袁崇煥那麼耀眼。那麼,為什麼在他死後,會震動大明天下呢?他真的是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嗎?下面就從這麼三個方面來解讀。崇禎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個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第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他到都城後,崇禎皇帝向他詢問方略。盧象升回答說:「我主張開戰。」皇帝沉默好久才說:「現在招撫之策,也僅是朝臣們的意見,你可以先和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再研究研究!」
  • 三百年前,大順軍入京的42天裡發生了什麼?
    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6日清晨,崇禎皇帝如往常一樣在宮中召見考選官,以「安人心,取狡謀,用兵足餉」 為題目,對32位考選官依次奏對。考選進行一半時,太監急匆匆從外面送來一封奏報:大順軍攻陷了昌平。崇禎皇帝看後,大驚失色,慌忙起身入內宮,召集心腹大臣商議對策,眾大臣皆不吭聲,崇禎大喊:「內外諸臣誤我,誤我!」
  • 手中拿著雙王,兩個二,一個炸,可崇禎卻還是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王:自從努爾哈赤宣布「七恨」起兵以來,明軍在遼東戰場上可謂一敗再敗,從撫順投降,到薩爾滸慘敗,再到瀋陽、遼陽、廣寧等戰略重鎮失守,明軍對八旗是逢戰必敗,失地千裡。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作者:齊雲軻(大順軍)甲申年(164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年份,這一年短短數月之間,發生了許多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深遠的歷史大事。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之後,慌慌張張逃回北京城,登基做了一天皇帝後火速撤回西北。不久,清軍入關,開始了清王朝對中國二百餘年的封建統治。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因為他們完全忘了老祖宗教給他們的軍事謀略。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一: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的「田忌賽馬」謀略。為什麼擁有重兵的洪承疇會敗得如此之慘呢?他們帶上了劣等馬(明軍需要守衛的城池勢力範圍)和中等馬(明軍守衛的城池中的所有普通百姓),其結果是明軍精銳部隊(上等馬)帶上了中等馬和劣等馬與清軍的精銳部隊(上等馬)交戰,明軍精銳軍隊(上等馬)帶著的中等馬和劣等馬統統成為了包袱,明軍哪裡還有勝算呢?洪承疇的4萬精銳騎兵在皇太極率軍來援之前竟然一點兒作為也沒有,白白地浪費了4萬多匹戰馬呀!
  • 明軍在河南安陽包圍三十六營農民軍,眾頭領為了活命紛紛出錢出物
    明末崇禎時期的農民起義總共出現過三位盟主型的人物,第一位是王嘉胤。王嘉胤死後,王自用串聯了三十六營,接過了盟主的大旗。王自用死後,高迎祥在滎陽大會上成為十三家七十二營之首,趕上了當盟主的末班車。但在高迎祥被崇禎活剮之後,農民軍的風格就變了,開始流行鬧內訌和火併,我殺你、你吃我的事情搞到最後,就進入了張獻忠和李自成的「雙雄時代」。當然,如果你認為張、李二人是「雙熊」,我也很贊同你的觀點。這些事情前前後後要鬧上十來年,我們現在先從王自用說起。
  • 袁崇煥與崇禎帝:形與影的二身一命
    一時間,袁崇煥名聲大漲,明軍士氣為之一振,後金方面也不敢再輕易取進。禍出有因但是事情壞就壞在袁崇煥的個性與不明朝政上。後三年(1628年),在第一次面見崇禎時,袁崇煥竟然不假思索道五年可以復遼。他的思路是等到後金深入城下時,明軍以逸待勞,再次像寧遠大捷一樣,堅守不出,打陣地戰。這個想法是沒錯的,明軍確實跟擁有強勁騎兵的後金在野戰方面居於下風,戰術上是對的。可惜,京城不是寧遠,崇禎可不想來第二次北京保衛戰,更不想當第二個朱祁鎮。
  • 崇禎帝被逼自縊後,手握80萬大軍的藩王們在幹嘛?難怪南明能滅亡
    明朝末期,李自成起兵包圍了北京城,崇禎帝不願向李自成妥協,於是上吊自縊。崇禎帝死後明朝南邊的那些藩王都在幹些什麼呢?說起來有些唏噓,當崇禎上吊自縊的消息傳遍了全國各地後,鎮守南邊的藩王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傷心,而是興奮。
  • 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為什麼進入北京後,反而被清軍擊敗
    在明朝萬曆到崇禎年間,整個西北、中原地區自然災害頻發,苛捐雜稅不斷,致使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而李自成在起義時提出的「均田免賦」等口號,很快得到了各地農民義軍的信任,因此民間廣泛流傳「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