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2020-12-18 神都青衣使君

明朝祟禎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朝大軍與清軍在松山一帶進行了一場關乎明朝國運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明清松山戰役。

在松山之戰中,明朝的主力軍隊幾乎 被清軍全殲,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

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

因為他們完全忘了老祖宗教給他們的軍事謀略。

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一: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的「田忌賽馬」謀略。

戰國時期,齊國謀士孫臏在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國諸公子賽馬時,提出了著名的賽馬「策對論」,就是以田忌的上等馬對敵方的下等馬,中等馬對敵方的下等馬,下等馬對敵方的上等馬,這樣就將最後的勝利牢牢地掌握在了己方的手中。

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原則。

歷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不會對出徵在外的將士進行過多的幹涉,並且賦予統軍將領於更多的指揮決策權,皇帝只是另外採取一種預防措施,防止他們擁兵自重,藉此機會謀反罷了。

老祖宗留下的謀略之三:背水一戰與背山一戰的區別。

背水一戰是楚漢爭霸時漢高祖劉邦的手下大將韓信與趙國之間的一戰。韓信當時只是率領了一萬兩千兵力,而趙王則率領大軍二十萬在大行山一帶的井陘迎擊韓信的軍隊。

結果是韓信利用趙王的輕敵大意,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漢軍將士因為此時已經後無退路,只有拼死殺敵,才能死裡逃生,於是這一戰漢軍大獲全勝。

背山一戰,則出自三國時期的蜀將馬謖,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意願,將大軍駐紮在山上,當曹魏大將張頜率領魏國大軍前來攻打時,蜀國將士見魏軍人多勢重,後面還有逃生的山路,於是蜀軍紛紛向山上逃去,將士們都願意求得一條生路而不願意與魏軍拼死一戰,結果是蜀軍大敗。

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王翦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既擁有了完全的軍事自由權,又消除了秦王羸政(此時贏政並未統一六國稱帝,只能稱其為秦王)的疑慮,那麼王翦是怎麼做的呢?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大臣,問滅楚之計。王翦聲稱,滅楚大軍非六十萬人馬不可,而另一員大將李信則信誓旦旦地回答秦王贏政「二十萬足矣」。

秦王大喜過望,派李信率秦軍20萬滅楚,結果這20萬秦軍大敗而歸。

秦王羸政後悔萬分,親自去請王翦統軍六十萬前去滅楚,王翦則為了消除秦王羸政的疑慮,臨出徵前向秦王請求賞賜「美田宅園池甚眾」,並且還為自己的兒孫懇請賞賜,臨出徵前還向秦王再三提起賞賜,成功地消除了秦王贏政對他趁機擁兵自重的野心,一舉滅了楚國。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明朝的君臣是怎麼做的呢?為什麼擁有重兵的洪承疇會敗得如此之慘呢?

首先,洪承疇採用的用兵策略就是錯誤的,率領明朝大軍到達松山後,沒有趁清軍援兵未到時與錦州的守軍夾擊圍城的清軍,而是在松山安營紮寨,坐等皇太極率領援軍趕到,錯失良機

清軍援兵到達後,洪承疇這時才決定與清軍主力決戰,而不是避實擊虛,派出明軍騎兵突擊清軍已經空虛的後方,打了一場根本沒有勝算把握的攻堅戰。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極命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右翼主帥,多羅貝勒多鐸為右帥,統兵開赴錦州,對錦州進行持久圍困。錦州總兵祖大壽堅守不出,並且向朝中求援。崇禎帝得到錦州危急的消息後,立刻命乏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200餘名,步騎13萬,馬4萬匹,火速出兵馳援錦州。7月16日,洪承疇率領大軍抵達松山,搶佔J乳峰山西側,環松山城結步兵大營7座,騎兵則駐松山大營的東、西、北三面,防禦清軍。

清軍主將多爾袞見明軍勢力強大,急忙向皇太極求援。皇太極則率領3000精兵日夜兼程,於8月19日抵達松山附近的戚家堡,搶先斷絕了明軍的糧道,並且奪取了明軍筆架山的全部儲備軍糧。洪承疇的作戰意圖是在松山大營與錦州之間與清軍決戰,可是糧草被清軍奪取的消息傳來後,明軍頓時軍心已亂。

等待兩軍正面交戰後不久,明軍許多將領已萌去意。大同總兵王樸首先率領部下逃跑,馬科、吳三桂也隨即率領部下人馬逃走。明軍軍心大亂,清軍趁機從後面追殺,明軍傷亡慘重,數十萬大軍轉瞬間被清軍斬殺5萬3千多人,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洪承疇率領一部殘兵被清軍圍困在松山城,1642年3月,在松山城副將夏承德的暗中接應下,清軍攻破松山城,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人被殺。

緊接著,錦州總兵祖大壽率眾獻城投降清軍,塔山、杏山也落入清軍手中,昔日明軍的錦寧防線,不復存在。那麼縱觀明清松山之戰,明軍在戰略戰術上,背離老祖宗留下的謀略思想太多,因此是必敗無疑。

首先在明清松山戰役中,清軍精銳(上等馬)沒有把(劣等馬)後金的勢力範圍帶上,(中等馬)後金的普通百姓也沒有帶上。而洪承疇率領的明軍精銳呢?

他們帶上了劣等馬(明軍需要守衛的城池勢力範圍)和中等馬(明軍守衛的城池中的所有普通百姓),其結果是明軍精銳部隊(上等馬)帶上了中等馬和劣等馬與清軍的精銳部隊(上等馬)交戰,明軍精銳軍隊(上等馬)帶著的中等馬和劣等馬統統成為了包袱,明軍哪裡還有勝算呢?洪承疇的4萬精銳騎兵在皇太極率軍來援之前竟然一點兒作為也沒有,白白地浪費了4萬多匹戰馬呀!

漢朝名將霍去病如果活著看到這一幕,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吐血呢?

其次,洪承疇率領的明軍在前方同清軍作戰,崇禎皇帝和一群臣子在北京城裡指手劃腳,難道崇禎皇帝和洪承疇都不明白「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嗎?

崇禎皇帝禎接到錦州告告急的消息後,他當即頒下聖旨洪承疇率領大軍北上同清軍決戰,洪承疇在經過敵我狀況分析後認為,明朝軍隊尚未整合完畢,只有採取穩紮穩打的方法,步步為營,逼退清軍。

可是崇禎皇帝卻不願意這麼做,他要求洪承疇要和清軍儘快進行一場決戰,打敗清軍,從而徹底地解決皇太極後金政權的危脅,然後回師解決農民起義軍對明朝政權的危脅。

於是崇禎皇帝接連下了三道聖旨讓洪承疇出兵,甚至還特意派遣朝中大臣前去督戰,洪承疇不敢違抗聖命,只有率領明軍儘快地同清有率領明軍儘快地同清軍決戰。

洪承疇的背山結陣一戰就是極大的戰術錯誤,用當年揮淚斬馬謖的諸葛亮的原話來說就是:「此人當斬!」背山一戰,一旦明軍勢危,因為有一條生路可以逃,明軍將士為何不逃而要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條性命呢?

更何況洪承疇所帶領的大軍都是從全國各個地方徵調而來,根本未整合在一起,總兵大人們各懷私心是必然的,根本擰不成一根繩子。

因此,儘管洪承疇率領的是明朝的精銳之師,卻因為沒有徹底進行整軍,將他們整合為一體。

在松山之戰中,從明朝各個地方來的總兵們各自為戰,爭先逃跑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熟讀兵書的洪承疇居然讓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將明軍的糧草劫了個底朝天,真不知道他這個明軍統帥怎麼當上去的?

相關焦點

  • 天啟年間,明軍戰勝清兵,是因為魏忠賢嗎?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他們先後修築了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200裡。同時,大力發展屯田,招募遼東失地農民,訓練一支能與清軍媲美的關寧鐵騎。平定遼東的計劃已經完成了第一步,這時朝廷傳來對孫承宗不利的消息。原來,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鬥敗了強大的東林黨,而孫承宗恰好是東林黨。
  • 松山之戰:明清兩帝國的戰略決戰,明朝為何輸掉家底
    洪承疇無奈,只得先率六萬步騎疾進,屯於松山。清軍來攻,不利而退,是為明清松山大戰前的序戰,明軍先獲小勝。清帝皇太極聞知明廷發軍赴援,也馬上率大軍自瀋陽出發,僅六日便抵達松山,雙方遂在松山擺開陣勢,準備決戰。
  • 一通堪比漢《封燕然山銘》的明霍鵬《定松山碑》
    碑文簡述明軍在萬曆廿六年平定甘肅松山蒙古部落之亂的經過。文章如下:松山綿亙兩河,為阿赤兔等所竊據者,百十年矣!明萬曆二十六年九月,巡撫甘肅兵部尚書田公,謀諧帝幄,師應天弧。俱以明軍的大勝而載入史冊。但是,發生在萬曆二十六年的由霍鵬參戰並記述的大小松山戰役卻鮮為人知。松山,在今天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是一處十字路口的交通要隘。其東可達蘭州,西可通河西,南可達青海,北可通寧夏。明代中期,河套一帶的蒙古俺答部落西侵佔據了松山一帶,被明朝稱為「松虜」。他們不但劫奪商旅百姓,還揚言要飲馬黃河,嚴重威脅大明西部邊疆的安寧。
  • 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失敗?真的只是因為分兵嗎?
    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二月份到三月份期間的,結局是以明軍大敗,後金軍大勝作為收場的。那麼這場戰役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明軍人數眾多為何還是吃了敗仗,後金又是怎麼以少勝多的呢?明朝難道就一直不知道有這股勢力的存在嗎?答案肯定是知道的!在萬曆朝,把從鴨綠江到嘉峪關的地區設立了九個重鎮也叫做九邊,為的就是要防範女真人的侵襲。當時明朝人對女真的應對方法是分而化之,孤立一部分勢力,拉攏一部分勢力,讓他們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強大的勢力。其實在後金與明朝作戰的同時,有一部分勢力是早早的便倒向了明朝並沒有對後金提供任何幫助。
  • 「刀刺在背」傳說,為何德國社會認為一戰戰敗是猶太人搞的鬼?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暴行可謂震驚世界,為何納粹排猶?具體原因非常複雜,「排猶主義」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相當複雜的背景,歐洲各國在歷史上幾乎都有過排猶行為,甚至一直到現在,歐洲各國或多或少也有排猶情緒,其中保守的東歐國家相對更嚴重。
  • 明軍兵器真的那麼差嗎?據說戰刀連牛都砍不死?
    ;再比如最經典、流傳最廣的杜松帶著生鏽的頭盔被後金一發流矢射死。乍一看,這些段子說的有板有眼的,似乎還真證明了薩爾滸明軍武器的不堪。但實際上,這些段子要麼誤傳與歪曲,要麼就是添油加醋、斷章取義,經過「潤色」後的不實信息。下面,筆者就簡單對這幾條詳細說說。
  • 歷史悠久的天祝松山古城
    元朝時期依然存在。明初大將軍馮勝收復了河西,見松山東可依黃河、通中原,西可控河西,便將牧羊人趕回到遊牧地帶,在牧羊城正式駐軍。到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三邊總督李汶率軍擊敗漠北韃靼族後,於公元1599年將原牧羊城擴建松山城。松山古城夯築之時,使用了大量的黃土,古代的先民很好的利用了黃土的粘性建造了這座守護一方的軍事要塞。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在借錢與隨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就更加密切,但根據老祖宗的總結,若是不小心犯下了這些忌諱,那麼很可能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受損,甚至於因此而滿目成仇,因此總結出了「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的機會,而這些忌諱,很多現代人都有常犯。
  • 一位曾淪為奴隸的將軍,卻令慫包的明軍變身鐵血軍團
    可他一顆心,依然向著大明,跟隨阿勒坦多年徵戰,吃透了韃靼人的戰略戰術後,嘉靖十六年,馬芳趁夜逃離,冒著被明軍當奸細處死的危險,策馬投奔明軍大營,卻總算命好,撞上了名將大同總兵周尚文。在周總兵力保下,馬芳如願加入了明軍,更尋回了失散多年的親人,生活穩定了,一個信念也從此堅定:浴血殺敵,以報國恩!此後馬芳屢立戰功,從隊長開始,每戰奮勇衝殺。
  • 明清大決戰「松錦之戰」中,13萬明軍為何慘敗?是天意還是人禍?
    贏的一方將獲得主動權和優勢,輸的一方將一蹶不振,最終的結果是以明朝慘敗而告終,自此以後,明朝再也無法有效組織起抵抗清軍的兵力,關外土地喪失殆盡,邊軍精銳付之一炬,那麼明軍為何會打輸這場賭上國運的戰爭呢?松錦之戰的起因是清軍圍攻錦州。
  • 《dnf》阿拉德謀略戰光之惡魔怎麼加點 阿拉德謀略戰光之惡魔加點...
    導 讀 dnf阿拉德謀略戰光之惡魔怎麼加點是什麼,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一下。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裡,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裡,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抵大凌河。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後明軍憑藉關寧錦防線,在寧錦之戰中,使皇太極無功而返。
  • 松錦之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覆滅?
    一:松山錦州,戰略要地松山錦州對明清兩方都至關重要,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得松山錦州,便能有效控制遼西走廊和山海關,進而控制中原松錦之戰是明軍、清軍在1640年到1642年之間,圍繞松山、錦州兩個地方展開決戰的戰役。
  • 永定門之戰,皇太極擊潰明軍4萬主力,為何不趁勢攻打明朝都城
    在盧溝橋附近,皇太極遇到申甫率領的七千明軍,一戰之後,申甫戰死,七千人全軍覆沒。緊接著皇太極得知,在永定門附近,還駐紮著4萬明軍。這4萬明軍主力,由滿桂、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等人率領,皇太極認為這是一個痛擊明軍的好機會,於是連夜率軍趕到永定門。最終,兩軍在永定門外展開一場廝殺。
  • 三萬明軍pk五萬清軍,南明猛將陣斬親王尼堪,為何最終還是慘敗?
    擁有火器還打不贏野戰,明軍照後金八旗到底差哪》當中,我們曾提到張獻忠和李定國曾在土地嶺之戰殲滅三萬白杆兵,有讀者想要看李定國兩蹶名王的事跡,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首先我們來提一下土地嶺之戰,這是張獻忠入川的重要一戰,《明史·秦良玉傳》記載「其年十月,張獻忠連破官軍於觀音巖、三黃嶺,遂從上馬渡過軍。良玉偕張令急扼之竹箘坪,挫其鋒。
  • 看似強大的明軍為何輸掉大凌河之戰?
    清軍騎兵則使用傳統的騎射戰術,遊走在明軍側翼,邊衝邊射。按理說,明軍在裝備上是有著巨大的優勢的。八旗軍雖然裝備了火炮,但是就數量而言,顯然是下風。更何況在冷兵器方面明軍也具有紙面上的優越。明軍弓箭手的訓練標準是在開國的時就定下來的,其要求完全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 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個數字,一個密碼,讀懂的人獲益匪淺!
    古代聖人,以河圖、洛書的規律性為準則,他們是如何使用的?我結合《易經》,為大家揭秘幾個數字的變化趨勢。老祖宗傳下的,一個數字,對應一個密碼,讀懂的人受益。一宋朝陸遊《讀易》,詩云:「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古有「伏羲一畫開天」之說。
  • 土木堡一戰,大明王朝轉折點,居然是因為太監想青史留名?
    加上他們因為修煉《葵花寶典》算不得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為此遭受世人冷眼。加上宮裡都是修煉《葵花寶典》的人,他們內心比較陰暗,做事陰狠,跟這樣的人處了幾十年,王振的心理已經扭曲到極致了。但是,還是上天眷顧他,他作為宮中為數不多的文化人,被指派去給明英宗做伴。(這裡就要說一說為什麼太監的學識水平不高,首先當太監的人家裡都比較窮,畢竟有錢人家的孩子,誰願意送他去練功呢?
  • 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十月份,朱元璋和手下的軍事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朱元璋否定了常遇春直搗元都的冒險計劃,先取山東,河南剪除元大都的羽翼,最後一戰可定!於是朱元璋封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北伐,同時另派軍向福建和廣西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