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失敗?真的只是因為分兵嗎?

2021-01-08 妖火歷史觀

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二月份到三月份期間的,結局是以明軍大敗,後金軍大勝作為收場的。那麼這場戰役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明軍人數眾多為何還是吃了敗仗,後金又是怎麼以少勝多的呢?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後金的背景,後金是由女真人建立在東北地區的政權,因為要和金朝有所區分,所以叫做後金。明朝初期,女真部落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建州、海西和東海。後來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混亂的局面,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

在萬曆十一年到萬曆十六年這六年期間,建州的頭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各部落,將後金勢力擰成一股繩,實際控制的地盤有日本海、遼東都司轄區、黑龍江省和鴨綠江等地區。在統一內部過程中,努爾哈赤創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老百姓作戰的時候當士兵,回家的時候就繼續務農種地。這時候,後金的兵力總共大約有6萬人主要是重裝兵和騎兵。

明朝難道就一直不知道有這股勢力的存在嗎?答案肯定是知道的!在萬曆朝,把從鴨綠江到嘉峪關的地區設立了九個重鎮也叫做九邊,為的就是要防範女真人的侵襲。當時明朝人對女真的應對方法是分而化之,孤立一部分勢力,拉攏一部分勢力,讓他們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強大的勢力。

其實在後金與明朝作戰的同時,有一部分勢力是早早的便倒向了明朝並沒有對後金提供任何幫助。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就是怕努爾哈赤統一後對自己不利就選擇了投靠明朝。鴨綠江那邊的朝鮮國也是傾向於明朝的,同期存在的蒙古察哈爾部落也在視兩邊的實力而定,是典型的牆頭草。但是任誰也想不到他們看好的明朝方面竟然毫無勝算的敗了。

在明朝的末年,由於朝廷連年鎮壓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高淮胡亂理政,對遼東的防務工作抓的沒有那麼緊。同時駐守遼東的明軍由於長期沒有大規模的作戰也紛紛懈怠,朝廷由於內亂不斷導致財政狀況出了問題,入不敷出,既沒有足夠的錢區打造好的兵器還缺糧足夠的糧食。明面上明朝邊關是有十多萬人,其實真實的作戰人員也有幾萬人。

努爾哈赤看到了明朝所面臨的窘境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決定主動出擊。在萬曆四十六年這一年就召集了諸位大臣商討出兵的策略,初步計劃先是將明朝的遼東地區的官兵打敗,然後順勢吞投降明朝的葉赫部落,進而佔領整個遼東。

努爾哈赤先是打著明朝有七大罪的旗號向撫順發起進攻,率領兩萬騎兵佔領了撫順和清河。後來還想攻打瀋陽和遼陽地區,但是由於自身兵力不夠,加之明朝援兵增多還有葉赫部落在旁邊虎視眈眈所以暫時選擇了放棄。

但是撫順等地的丟失,讓本就手忙腳亂的萬曆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派兵部侍郎楊鎬前去遼東地區督戰,但是由於缺錢短糧不能馬上進攻,於是帶走了二百萬的銀兩當作軍餉。同時還要在其餘省份調兵,一共光為此做準備就準備了大半年。

這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把葉赫部落打得落花流水了,聽聞明軍準備好了就暫時撤了回來。萬曆四十七年的時候明軍一共有八萬多人,又從朝鮮那邊來了一萬多,加上葉赫部落一共大約十多萬人,但是號稱四十多萬人。因為朝廷沒錢維持那麼大的軍費開支,所以萬曆皇帝希望能速戰速決。起初楊鎬還覺得有和談的希望,但是努爾哈赤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思,他認為只有打贏了這場戰役才能和明朝有平等對話的機會。

楊鎬的戰術是四路進攻圍剿後金勢力,選擇多路人馬對後金勢力形成團團的包圍圈進行大圍剿。楊鎬自己在瀋陽督戰,總兵馬林帶著一萬五千人在開原出發,路過鐵嶺的東南方向進入渾河,在北面發起進攻。總兵杜松率領三萬多人充當主攻手出撫順關,在西邊發起攻勢。總兵李如柏帶領兩萬五千兵馬在西南面發起進攻。總兵劉綎領著一萬的明軍與部分朝鮮士兵匯合沿著董家江北上,在南邊發起攻勢。

萬曆大筆一揮發布詔令,生擒努爾哈赤者賞銀萬兩,抓住貝勒王爺的賞銀千兩。並且許諾葉赫部落的人,如果能打敗努爾哈赤的軍隊則世代享有高官厚祿。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在拿下撫順後由於路途遙遠,便在明遼東都司交界處選擇了撫順的東邊深挖戰壕準備屯兵作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後金方面很早就明白了明朝的作戰意圖,知道了南北兩路人馬來的速度比較慢,如果能在他們來之前先把中路軍幹掉就會率先取得戰機。

努爾哈赤於是選擇了一小部分的人馬牽制南路明朝的部隊以尋得時機專心對杜松這部分主要勢力作戰,明朝北路軍隊由於速度比較慢所以可以先暫時不用管。在三月初一這一天,杜松孤軍深入,所以努爾哈赤集中自己的四萬多人馬和杜松進行交戰,雙方大的難解難分從白天打到了晚上,由於晚上明軍點燃了火炬所以努爾哈赤命令各部人馬向有光亮的地方放箭,因此明軍損失慘重最後導致西路主力軍大敗。

對於北路軍隊努爾哈赤選擇用騎兵衝擊配合步兵的方式居高臨下對明軍發動了進攻,並且很輕鬆的取得了勝利。接下來的兩路明軍均中了努爾哈赤設下的埋伏導致慘敗,其中朝鮮的軍隊努爾哈赤並沒有為難他們將他們放回朝鮮。我們表面看整個戰爭的失敗是明軍分兵所致,但是明朝的腐敗戰鬥力下降,以及將領的貪功冒進和信息的閉塞更是導致了失敗的必然原因。

相關焦點

  • 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何一敗塗地?
    薩爾滸之戰將明帝國的衰弱盡顯無疑。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女真的戰略轉折點, 至此以後,明朝轉入戰略防守,而女真進入戰略主動。主動權的喪失徹底讓大明整個遼東全面撤退。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楊鎬為主帥帶領下。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落下帷幕,遼東經略楊鎬統帥的四路明軍三路全軍覆沒,整個遼東一片風聲鶴唳。既能挽救遼東危局,又能兩敗努爾哈赤,熊廷弼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統帥之才,那麼問題隨之而來:熊廷弼為何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從熊廷弼巡按遼東講起。
  • 薩爾滸之戰:一場對明朝滅亡鐘聲前的審判,一個砸上後金的餡餅!
    薩爾滸之戰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更為致命的是薩爾滸之戰。說到薩爾滸之戰,我們就不能不說到努爾哈赤的崛起。而這次薩爾與之戰的失敗對明朝的打擊是致命的,首先數十萬明軍精銳盡失,努爾哈赤更加有恃無恐,自此後金開始做大。並且,這場戰役戰死的將領有300多人,明軍再也無力聚集消滅後金的實力了。最後更為糟糕的是明軍元氣大傷致使國家疲弊只能靠賦稅來解決,再加上魏忠賢專政和閹黨的崛起,百姓民不聊生。
  • 黃樸民:薩爾滸之戰
    其一,戰爭是敵對雙方力量的較量,以強勝弱是戰爭的規律,而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則是因為弱者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在戰鬥能量上佔了優勢。所以,只有集中自己的兵力兵器,才能發揮強大的作戰效能,形成對敵的優勢,達到以己之「實」擊敵之「虛」。用孫子的話說就是:「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 你相信嗎?薩爾滸大戰中明軍統帥楊鎬居然差點滅掉後金!
    然而,楊鎬的分兵戰略,也並非一無是處,甚至可以說這個戰略差點消滅了努爾哈赤後金政權。首先我們要知道明軍的進兵目標是當時的後金政權的都城赫圖阿拉城,赫圖阿拉城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首先就是兵力問題,前面說過,明軍參與薩爾滸大戰的可戰之兵僅僅只有八九萬人,換句話說,四路明軍的平均兵力也就在15000人和20000人上下,如果不能在友軍前來會師之前及時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那麼軍隊潰敗,主將被殺是遲早的事情
  • 薩爾滸之戰中,杜松在吉林崖進退兩難,為何劉綎卻不疾行牽制?
    薩爾滸之戰。明朝興衰史上的決定性戰爭之一,更是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之一。在這場古代戰爭中,明朝大臣楊鎬指揮的明軍總兵力約為11萬,由努爾哈赤指揮的後金總兵力僅有6萬左右,近一倍的兵力差距。可其結果卻是由杜松所率領的明軍西路主力只支撐了一天便全軍覆沒,緊接著由馬林率領的北路明軍也因為西路潰敗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僅有主將馬林以及少數明軍逃走。但與此同時,也就帶來一個問題,早在努爾哈赤得知杜松所率西路主力孤軍深入之時,劉綎所率領的東路明軍也已經跟後金軍有了接觸。
  • 薩爾滸之戰,那個人間地獄!
    大明往事三百年之薩爾滸之戰一、薩爾滸之戰起因 由於後金攻陷撫順,明神宗萬曆皇帝在聽取了遼東的危機情報和各種戰略後,認為 「遼左失陷城堡,隕將喪師,損威殊甚。」遂決定「援兵四集,即合謀大彰撻伐,以振國威。」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都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 薩爾滸戰役明軍為什麼敗的那麼慘?這個分析很全面!
    2月29日,後金偵查發現明軍劉綎部先頭部隊和杜松部主力,努爾哈赤決定趁其他幾路明軍進展緩慢之機,集中兵力,突擊西路軍杜松部。同時,在赫圖阿拉南面布防500兵力,遲滯劉綎部進攻。3月1日,西路軍杜松貪功冒進,孤軍突進至薩爾滸。杜松企圖速戰速決,將所屬兵力一分為二,留下輜重、車營和步兵部隊駐守薩爾滸,自帶萬餘人騎兵部隊突襲進攻吉林崖。
  •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歷來被稱為明清(後金)之間戰爭的轉折點,本文就將通過回顧薩爾滸之戰指出其在明清交際之間的轉折點作用以及戰略意義,並揭示薩爾滸之戰背後明清攻守轉化的玄機。    二 、薩爾滸之戰的過程  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進攻葉赫部,連戰連勝。因聽聞明軍已經趕赴遼東方才撤軍。
  • 薩爾滸之戰,後金為何能以少勝多?
    雙方主要將領明軍:    楊鎬,河南商丘人,曾奉命援朝抗倭,蔚山大敗,瞞敗不報,謊報軍功,被罷職,後復起經略遼東,坐鎮瀋陽指揮,薩爾滸之戰主帥。戰後被彈劾下獄,被殺。薩爾滸之戰領西路軍,戰死殉國。    馬林,開原總兵,河北蔚州人,明朝名將馬芳次子,以父蔭升總兵,薩爾滸之戰領北路軍,戰敗後逃回開原,後來戰死。    李如柏,遼東總兵,遼東鐵嶺衛人,名將李成梁第二子,薩爾滸之戰領南路軍,不戰而逃,戰後,無法受世人非議,自裁。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中,薩爾滸絕對是關鍵一戰,後金和明第一次在戰場正面硬鋼。明朝集結全國之精銳,打算再來一次犁庭掃穴,沒料到薩爾滸一戰精銳盡喪,後金就此徹底坐大,明朝再也沒有了剿滅這股力量的機會。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
  • 薩爾滸之戰,大明走向末路的導火線
    然因信息不暢,此時南路劉綎並不知道西、北兩路大軍已覆沒,仍按計劃和朝鮮姜弘立將軍統率的13000餘人一起朝赫圖阿拉開進。3月3日,劉綎部進至距赫圖阿拉約70裡處的阿布達裡崗。為全殲劉綎部,努爾哈赤採取誘敵速進、設伏聚殲的戰法,事先以主力在地形複雜的阿布達裡崗設下口袋陣,另外以少數投降士兵冒充西路軍杜松部,持杜松令箭,要劉綎部速進合攻赫圖阿拉。
  •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但是明軍居然逞兵越界,保衛葉赫; 第三恨:明朝人經常越境攘奪,我按照約定下令誅殺,明朝居然責我擅殺,拘捕我使臣,並殺十人於邊界; 第四恨:明朝發兵越境幫助葉赫,把已經許配給我的女人改嫁蒙古; 第五恨:柴河、三岔、撫安的穀物,不允許我收穫; 第六恨:葉赫部獲罪於天
  • 明朝最關鍵的薩爾滸之戰為何失敗,除了後金強以外,還有這個原因
    明朝經歷的數次外戰中,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徹底敲響明朝由盛轉衰的鐘聲,此戰明朝手握北方精銳聯合朝鮮和東北葉赫部族共計約十萬人,卻被努爾哈赤率領的幾萬人大敗。這場戰役後,也徹底讓明朝強盛的地位在東北少數民族部族心中垮塌。
  • 薩爾滸大戰,萬曆為何任用楊鎬?還有其他更好的人選嗎?
    ,萬曆為何任用楊鎬?還有其他更好的人選嗎答:很遺憾的說,比楊鎬合適的人,當時真沒有。雖說葬送明朝數萬大軍的薩爾滸大戰,用人問題一直被後世狠踩猛罵,作為經略的楊鎬,能力也確實有限。但是,當薩爾滸之戰開打前,比楊鎬更有資格出任遼東經略一職的人物,當時真沒有。難道堂堂大明朝,找不到一個比楊鎬還強的軍事主帥了?
  • 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僅用五天就將10萬精兵敗得乾淨?
    後金方面提前偵查到四路明軍行軍方案,努爾哈赤將6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確定了以逸待勞,集中兵力將四路明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杜松率領的西路明軍3萬人,是本次出徵的主力。西路軍行軍迅速,極快的進軍到撫順以東。努爾哈赤以小股兵力騷擾其他幾路明軍,拖延其行軍速度,然後集中八旗兵力,迎擊西路明軍。
  • 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明朝與後金眾多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兩場
    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後與後金多次爆發戰爭,其中尤以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的結果最具決定性,可以說是後金崛起、明朝衰亡的關鍵戰役。薩爾滸之戰:遼東局勢徹底失控,明軍已無法遏制後金崛起縱觀整個明朝時期,遼東雖然被納入了大明管轄,但由於當地少數民族眾多,而生存條件又過於惡劣,因此長期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且完全推行軍管制度,再加上仁宣以來明朝的戰略收縮,這給後金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 薩爾滸之戰最合適的主帥其實是他,可惜萬曆君臣卻選了楊鎬
    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年初,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