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一場對明朝滅亡鐘聲前的審判,一個砸上後金的餡餅!

2020-12-26 夢歸秋辰

前言:夢歸隴原東,文史盡秋辰。

(夢歸秋辰:第185期)

在《明史》中有這麼一段結尾:「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 」。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的結果,就是讓整個大明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特別是萬曆三大徵之中的播州軍楊應龍叛亂使得整個大明朝風雨飄搖。

薩爾滸之戰

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更為致命的是薩爾滸之戰。說到薩爾滸之戰,我們就不能不說到努爾哈赤的崛起。曾經李成梁擔任遼東總兵時,對努爾哈赤實行養寇自重的策略去扶持努爾哈赤,致使其不斷壯大。

而當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戰死以後,遼東已經沒有一個可以鎮守的名將的局面,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更是一個百年難遇的時機。於是,努爾哈赤趁機平定建州女真各部,努爾哈赤實力大增。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並以赫圖阿拉為都城稱帝,與明朝抗衡。

八旗

公元1619年,努爾哈赤進攻葉赫部,與此同時明軍率軍8萬多人與朝鮮軍隊和葉赫部合兵二十萬,以楊鎬為統帥,分兵四路圍剿後金。很顯然,這個決定是非常倉促的,但這卻有一個前提條件:明朝的財政緊張,無法持久戰。

但不久,只有明軍計劃的努爾哈赤便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在赫圖阿拉聚集6萬大軍嚴陣以待。但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不知是杜松這一路進展太過於迅速還是其他路太慢,致使其孤軍行進。這時,努爾哈赤一邊派500人延滯隨後而來的劉綎部,一邊合力殲滅杜松部。

赫圖阿拉

經過激戰,西路軍主將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都在戰鬥中陣亡,西路軍在薩爾滸全軍覆沒。同時,北路軍統帥馬林為了保全實力,列陣不前。努爾哈赤抓住時機一舉殲滅了北路軍,馬林只帶極少數人逃走。

這時,東路軍劉鋌因山路崎嶇而行軍緩慢,且劉鋌並不知道其他兩路敗退的消息。於是,努爾哈赤假傳杜松讓快速進軍的命令,然後設伏嚴陣以待。最終,劉鋌軍隊被分割包圍,猝不及防的東路軍全軍覆沒,劉鋌戰死。

劉鋌

而南路軍統帥李如柏在撤退時,被後金的哨兵嚇得潰不成軍,瞬間敗退。而這次薩爾與之戰的失敗對明朝的打擊是致命的,首先數十萬明軍精銳盡失,努爾哈赤更加有恃無恐,自此後金開始做大。並且,這場戰役戰死的將領有300多人,明軍再也無力聚集消滅後金的實力了。

最後更為糟糕的是明軍元氣大傷致使國家疲弊只能靠賦稅來解決,再加上魏忠賢專政和閹黨的崛起,百姓民不聊生。天啟年間,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紛紛揭竿而起,後金已經侵佔半個遼東,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明末

明朝的滅亡,我認為有百分之五十是因為小冰河期的天氣異常,連續數十年的普遍災害即使現在都難以解決,更別說生產力落後的古代了。還有天啟皇帝佔百分之十五,崇禎皇帝佔百分之五,但萬曆皇帝卻能佔到百分之四十,這是從皇帝的層面來說。

這就像做饅頭,萬曆皇帝就是那個往裡面多放鹼的人,這時候饅頭就已經壞了。所以,後面的所作所為也不過是在延長或者縮短其滅亡時間而已。其實從萬曆開始,明朝皇帝與內閣的這種默契就已經被打破了。

萬曆時期的太監馮保

萬曆從因張居正而對首輔權力的重新洗牌,但洗牌後又是多年不上朝對於朝政的荒廢,所以才有楊應龍的叛亂和寧夏之役的發生。所以萬曆三大徵雖然勝利了,但明朝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我們再分析薩爾滸之戰,按照正常的戰法一鼓作氣擊潰後金,基本就勝利了。那麼,楊鎬為什麼要分兵四路?兩個字:國力,一鼓作氣雖然可以穩贏,但卻需要長時間的拉鋸戰,這是明朝萬曆後期國力所不能承擔的。

薩爾滸之戰的失敗

從分兵四路的戰術來說,努爾哈赤如果只進攻一路,那麼就可以對其合圍殲滅,但如果努爾哈赤分兵抵禦,那就是以卵擊石了。同時,如果真的明軍與其拉鋸了,還能有一路抄努爾哈赤的後路,攻打都成赫圖阿拉。但分兵合擊的風險就是,可能被各個擊破。而不管後金做大還是明軍國力的掣肘,毫無疑問都是萬曆怠政的結果。

最後,我們再分析一下四路軍隊,在這四路裡面最有戰鬥力的劉鋌部隊卻被用來打醬油,而馬林和李如柏這兩個人的任我卻顯現了主帥的無能。皇帝遠在都城卻遙控幹預,主帥分兵合擊卻事前不偵查敵情,行軍不涉及一部進行各路接應,同時軍事調度缺乏現實可行性。將領各懷私心進軍緩慢,這就是薩爾滸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明末的結局

用文化點亮生活,用歷史回顧人生。我是夢歸秋辰,謝謝大家的閱讀和鼓勵。如果大家喜歡,請給個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明朝最關鍵的薩爾滸之戰為何失敗,除了後金強以外,還有這個原因
    明朝經歷的數次外戰中,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徹底敲響明朝由盛轉衰的鐘聲,此戰明朝手握北方精銳聯合朝鮮和東北葉赫部族共計約十萬人,卻被努爾哈赤率領的幾萬人大敗。這場戰役後,也徹底讓明朝強盛的地位在東北少數民族部族心中垮塌。
  • 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明朝與後金眾多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兩場
    在明朝的滅亡因素中,關外後金的崛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明朝經略遼東的戰略失誤。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後與後金多次爆發戰爭,其中尤以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的結果最具決定性,可以說是後金崛起、明朝衰亡的關鍵戰役。
  • 薩爾滸之戰,後金為何能以少勝多?
    後金以少勝多,信心和士氣大增,以戰養戰,實力愈發強大,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戰後,後金遷都瀋陽,雙方攻守之勢轉換,明朝已無法阻止後金的崛起。雙方兵力明軍:精兵9萬,女真葉赫部和朝鮮助陣的兵力2萬,共約11萬。後金:約6萬。
  • 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何一敗塗地?
    薩爾滸之戰將明帝國的衰弱盡顯無疑。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都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該戰役被許多歷史學家研究考證,戰爭過程詳細呈現,從多方著眼此戰也會獲得多方面的收穫。  三 、 薩爾滸之戰的深遠影響  薩爾滸之戰雙方總投入兵力近二十萬,是大明帝國與後金在遼東地區的一場總決戰,也是大明王朝的命運之戰
  •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兩年後,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理由誓師伐明。所謂的「七大恨」包括: 第一恨:我的祖父和父親,沒有侵犯明朝邊境一草一木,明朝無端挑起邊釁,害死我的祖父和父親; 第二恨:明朝對不起我,但我卻一心修好與明朝的關係,修立界碑,下令有越界者必定誅殺。
  • 薩爾滸之戰,大明走向末路的導火線
    然因信息不暢,此時南路劉綎並不知道西、北兩路大軍已覆沒,仍按計劃和朝鮮姜弘立將軍統率的13000餘人一起朝赫圖阿拉開進。3月3日,劉綎部進至距赫圖阿拉約70裡處的阿布達裡崗。為全殲劉綎部,努爾哈赤採取誘敵速進、設伏聚殲的戰法,事先以主力在地形複雜的阿布達裡崗設下口袋陣,另外以少數投降士兵冒充西路軍杜松部,持杜松令箭,要劉綎部速進合攻赫圖阿拉。
  • 黃樸民:薩爾滸之戰
    毛澤東曾說過,中國歷史上的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新漢昆陽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勝利者在戰爭指導上「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化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
  • 朝鮮長期追隨明朝,為何在薩爾滸之戰中三心二意?
    李琿的父王李昖是一個徹底的「明粉」,按他的話說,中國是父母之邦,朝鮮與日本都是中華之子,但「我國(朝鮮)孝子也,日本賊子也」。在慘烈的壬辰倭亂中,若非明朝傾力相救,這世上可就沒什麼李氏朝鮮了。因此,李昖那一代的朝鮮君臣對大明的再造之恩念念不忘,然而光海君不同於其父,他對大明並沒有那麼死心塌地。
  • 薩爾滸之戰,那個人間地獄!
    大明往事三百年之薩爾滸之戰一、薩爾滸之戰起因 由於後金攻陷撫順,明神宗萬曆皇帝在聽取了遼東的危機情報和各種戰略後,認為 「遼左失陷城堡,隕將喪師,損威殊甚。」遂決定「援兵四集,即合謀大彰撻伐,以振國威。」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1619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五,大明集中8.6萬部隊外加朝鮮與葉赫部2.3萬人,與女真人努爾哈赤領導的6萬後金部隊,在薩爾滸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最終由於大明統帥楊鎬指揮無能,統兵將帥互相掣肘,將領之間自行其事、缺乏配合協調,加上奸細向後金洩露了大明的軍事動計劃,導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陣亡近5萬人。
  • 松錦之戰:清朝擊破13萬明朝大軍,加快明朝滅亡進程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合防守據點。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
  • 薩爾滸之戰最合適的主帥其實是他,可惜萬曆君臣卻選了楊鎬
    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年初,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
  • 明朝第一次全面交鋒,薩爾滸之戰的前奏
    明朝決定對後金進行大圍剿。皇帝與內閣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命令楊鎬擬定圍剿計劃。楊鎬劇照楊鎬寫了一份計劃書,呈給皇帝閱覽,其主要內容是把明軍、親明女真部落葉赫部和朝鮮援軍分為四路,從四個方面攻向赫圖阿拉城,包圍後金的老巢。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中,薩爾滸絕對是關鍵一戰,後金和明第一次在戰場正面硬鋼。明朝集結全國之精銳,打算再來一次犁庭掃穴,沒料到薩爾滸一戰精銳盡喪,後金就此徹底坐大,明朝再也沒有了剿滅這股力量的機會。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
  •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女真的戰略轉折點, 至此以後,明朝轉入戰略防守,而女真進入戰略主動。主動權的喪失徹底讓大明整個遼東全面撤退。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楊鎬為主帥帶領下。
  • 虛邊實內 被忽視的努爾哈赤新國策 薩爾滸一戰就讓明朝吃了大虧
    在遼東這地廣人稀的邊鄙之地,若說爆發的大戰改變了中原王朝命運的,隋煬帝戰術上稀裡糊塗地東徵高句麗算是一次,再有就該是大明與後金間的薩爾滸之戰了。此役過後,大明朝在遼東不得不轉攻為守,將滿清這隻真老虎徹底放出了籠,最後偌大的王朝被內憂外患活生生拖死。
  • 薩爾滸之戰大明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年的薩爾滸之戰可謂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這一戰,拉開了大明王朝解體直至覆亡的序幕。那麼,明朝為什麼會輸掉這場至關重要的大戰?箇中原因頗值得研究。▍兵分四路敗局定:「分進合擊」的正確打開方式大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叛明自立的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誓師,正式向明朝宣戰。後金大軍接連攻陷明朝遼東重鎮撫順、清河,擄掠人畜30餘萬,馬9千餘匹,戰甲7千副。
  • 己巳之變:一場後金與明朝的國運之戰,崇禎卻親手將它葬送
    明崇禎二年(1629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事,這就是己巳之變,當然它還有一個更加直白的稱呼: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在這一年初冬,後金大軍繞道蒙古攻入塞內,兵鋒直指京城。這是後金第一次攻入塞內,也是明朝徹底衰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