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兩年後,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理由誓師伐明。所謂的「七大恨」包括:
第一恨:我的祖父和父親,沒有侵犯明朝邊境一草一木,明朝無端挑起邊釁,害死我的祖父和父親;
第二恨:明朝對不起我,但我卻一心修好與明朝的關係,修立界碑,下令有越界者必定誅殺。但是明軍居然逞兵越界,保衛葉赫;
第三恨:明朝人經常越境攘奪,我按照約定下令誅殺,明朝居然責我擅殺,拘捕我使臣,並殺十人於邊界;
第四恨:明朝發兵越境幫助葉赫,把已經許配給我的女人改嫁蒙古;
第五恨:柴河、三岔、撫安的穀物,不允許我收穫;
第六恨:葉赫部獲罪於天,明朝偏聽葉赫一面之詞,遣使辱我;
第七恨:哈達部幫助葉赫兩次入侵,我報仇滅了哈達部,明朝竟令我歸還哈達部,這是逆天意而行,倒置是非。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努爾哈赤這「七大恨」總算是在滿人中激起了巨大的憎恨和凝聚力,並很快在對明朝發起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動員作用。就在這一年的四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突襲撫順城,全遼震動,朝野上下驚恐萬分。面對努爾哈赤的悍然進攻,萬曆皇帝感覺事態嚴重,他立刻委任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決心調兵遣將,一舉蕩平後金政權。
可惜的是,時處萬曆後期,朝政不修,財政匱乏,兵力竟不能一時集中,前後籌兵籌餉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從四川、甘肅、浙江、福建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和葉赫部出兵策應。
明神宗萬曆皇帝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抵達遼東的援軍已經有87000之眾,加上葉赫一部,朝鮮軍隊13000人,總兵力已接近11萬,號稱二十萬大軍。對於楊鎬來說,朝廷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給他耗時耗錢,必須全力出擊,一戰奏效,但是兵力新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將領之間相互掣肘,指揮不靈,各自為政,再加上常駐南兵不習慣北方的寒冷天氣,對士氣也造成了影響。楊鎬在經過考慮之後,決定四路出師,分兵出擊。楊鎬坐鎮瀋陽居中指揮,總兵馬林出開原,經鐵嶺東南,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3萬主力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從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2萬5千人,自西南進攻;總兵劉綎,率1萬明軍回合朝鮮援軍,從南面進攻。
對於明朝君臣上下,經過一年的充分準備,自以為穩操勝券,準備抓住努爾哈赤等後金首領,梟首示眾,並獻於九廟。但是,戰事的發展卻恰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大將杜松率主力主攻,不料這一路孤軍深入薩爾滸,被努爾哈赤盯死。這一仗可以說至為關鍵,努爾哈赤是孤注一擲,親率六旗4萬5千餘人全力猛撲,雙方頓時陷入惡戰。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企圖用火炮轟射後金騎兵,卻因為火炬的光亮暴露了位置,後金軍仗著熟悉地形,集中弓箭手瞄準火炬所在萬箭齊發,殺傷甚眾。努爾哈赤則帶領一路精銳乘著大霧,越過明軍工事,攻佔大軍營壘,至此,杜松這一路遭受重創,全軍覆沒。
緊接著,馬林、劉綎先後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挫敗,掌握一支機動力量的楊鎬,卻沒有應機而動,策應各路人馬。只有李如柏由於觀望不前,沒有及時抵達戰場,算是得以全身而退。十萬大軍,不到四天,就大部戰死疆場。這次戰爭,可以說是關乎明王朝生死存亡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此戰之後,後金聲勢大振,以一個割據一隅的小政權一躍成為與天朝大國分庭抗禮的國家。從整個戰略形勢上,明朝開始轉攻為守,後金開始轉守為攻。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二十五年之後,明朝滅亡。
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