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2020-12-26 騰訊網

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兩年後,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理由誓師伐明。所謂的「七大恨」包括:

第一恨:我的祖父和父親,沒有侵犯明朝邊境一草一木,明朝無端挑起邊釁,害死我的祖父和父親;

第二恨:明朝對不起我,但我卻一心修好與明朝的關係,修立界碑,下令有越界者必定誅殺。但是明軍居然逞兵越界,保衛葉赫;

第三恨:明朝人經常越境攘奪,我按照約定下令誅殺,明朝居然責我擅殺,拘捕我使臣,並殺十人於邊界;

第四恨:明朝發兵越境幫助葉赫,把已經許配給我的女人改嫁蒙古;

第五恨:柴河、三岔、撫安的穀物,不允許我收穫;

第六恨:葉赫部獲罪於天,明朝偏聽葉赫一面之詞,遣使辱我;

第七恨:哈達部幫助葉赫兩次入侵,我報仇滅了哈達部,明朝竟令我歸還哈達部,這是逆天意而行,倒置是非。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努爾哈赤這「七大恨」總算是在滿人中激起了巨大的憎恨和凝聚力,並很快在對明朝發起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動員作用。就在這一年的四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突襲撫順城,全遼震動,朝野上下驚恐萬分。面對努爾哈赤的悍然進攻,萬曆皇帝感覺事態嚴重,他立刻委任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決心調兵遣將,一舉蕩平後金政權。

可惜的是,時處萬曆後期,朝政不修,財政匱乏,兵力竟不能一時集中,前後籌兵籌餉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從四川、甘肅、浙江、福建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和葉赫部出兵策應。

明神宗萬曆皇帝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抵達遼東的援軍已經有87000之眾,加上葉赫一部,朝鮮軍隊13000人,總兵力已接近11萬,號稱二十萬大軍。對於楊鎬來說,朝廷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給他耗時耗錢,必須全力出擊,一戰奏效,但是兵力新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將領之間相互掣肘,指揮不靈,各自為政,再加上常駐南兵不習慣北方的寒冷天氣,對士氣也造成了影響。楊鎬在經過考慮之後,決定四路出師,分兵出擊。楊鎬坐鎮瀋陽居中指揮,總兵馬林出開原,經鐵嶺東南,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3萬主力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從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2萬5千人,自西南進攻;總兵劉綎,率1萬明軍回合朝鮮援軍,從南面進攻。

對於明朝君臣上下,經過一年的充分準備,自以為穩操勝券,準備抓住努爾哈赤等後金首領,梟首示眾,並獻於九廟。但是,戰事的發展卻恰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大將杜松率主力主攻,不料這一路孤軍深入薩爾滸,被努爾哈赤盯死。這一仗可以說至為關鍵,努爾哈赤是孤注一擲,親率六旗4萬5千餘人全力猛撲,雙方頓時陷入惡戰。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企圖用火炮轟射後金騎兵,卻因為火炬的光亮暴露了位置,後金軍仗著熟悉地形,集中弓箭手瞄準火炬所在萬箭齊發,殺傷甚眾。努爾哈赤則帶領一路精銳乘著大霧,越過明軍工事,攻佔大軍營壘,至此,杜松這一路遭受重創,全軍覆沒。

緊接著,馬林、劉綎先後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挫敗,掌握一支機動力量的楊鎬,卻沒有應機而動,策應各路人馬。只有李如柏由於觀望不前,沒有及時抵達戰場,算是得以全身而退。十萬大軍,不到四天,就大部戰死疆場。這次戰爭,可以說是關乎明王朝生死存亡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此戰之後,後金聲勢大振,以一個割據一隅的小政權一躍成為與天朝大國分庭抗禮的國家。從整個戰略形勢上,明朝開始轉攻為守,後金開始轉守為攻。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二十五年之後,明朝滅亡。

努爾哈赤

相關焦點

  • 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何一敗塗地?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明朝曾誤殺努爾哈赤父親、祖父)率軍攻陷撫順城,並多次擊敗明朝派來的援軍。於是到1619年,明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女真問題,便動員全國的兵力來徵伐努爾哈赤,並令曾參加過抗日援朝戰爭的楊鎬為統帥。
  • 薩爾滸之戰,後金為何能以少勝多?
    ,卻落得慘敗,明朝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薩爾滸之戰領西路軍,戰死殉國。    馬林,開原總兵,河北蔚州人,明朝名將馬芳次子,以父蔭升總兵,薩爾滸之戰領北路軍,戰敗後逃回開原,後來戰死。    李如柏,遼東總兵,遼東鐵嶺衛人,名將李成梁第二子,薩爾滸之戰領南路軍,不戰而逃,戰後,無法受世人非議,自裁。
  • 決戰慘敗:令萬曆皇帝痛哭不已的「薩爾滸會戰」
    提起明清薩爾滸之戰的起因,還要從後金領袖努爾哈赤起兵反明說起。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率領2萬後金士兵佯稱互市(貿易往來),襲破撫順。這年的七月二十日,努爾哈赤經過四個月的休整,又統率八旗軍血洗了清河堡。氣勢逼人的努爾哈赤破撫順、拔清河,膽愈壯、氣愈粗,遂將一名被擄漢人割去雙耳,令其鮮血淋漓地送信與明朝。努爾哈赤在信中公開地說:「解我七大恨加以王封,豈有不罷兵之理。」
  • 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僅用五天就將10萬精兵敗得乾淨?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之後,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兩年後,努爾哈赤宣讀了「七大恨」的討明檄文,率女真步騎2萬攻佔了明朝的撫順、清河等眾多城堡,因明軍增援部隊到來及受到女真葉赫部的威脅,便主動撤退。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都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軍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 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失敗?真的只是因為分兵嗎?
    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二月份到三月份期間的,結局是以明軍大敗,後金軍大勝作為收場的。那麼這場戰役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明軍人數眾多為何還是吃了敗仗,後金又是怎麼以少勝多的呢?在萬曆四十六年這一年就召集了諸位大臣商討出兵的策略,初步計劃先是將明朝的遼東地區的官兵打敗,然後順勢吞投降明朝的葉赫部落,進而佔領整個遼東。努爾哈赤先是打著明朝有七大罪的旗號向撫順發起進攻,率領兩萬騎兵佔領了撫順和清河。後來還想攻打瀋陽和遼陽地區,但是由於自身兵力不夠,加之明朝援兵增多還有葉赫部落在旁邊虎視眈眈所以暫時選擇了放棄。
  • 黃樸民:薩爾滸之戰
    在這次戰爭中,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取得了對優勢之敵的輝煌勝利,從而根本地改變了明與後金之間的戰略態勢。公元1619年發生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政權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會戰。
  • 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明朝與後金眾多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兩場
    在明朝的滅亡因素中,關外後金的崛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明朝經略遼東的戰略失誤。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後與後金多次爆發戰爭,其中尤以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的結果最具決定性,可以說是後金崛起、明朝衰亡的關鍵戰役。
  •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女真的戰略轉折點, 至此以後,明朝轉入戰略防守,而女真進入戰略主動。主動權的喪失徹底讓大明整個遼東全面撤退。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楊鎬為主帥帶領下。
  • 薩爾滸戰役明軍為什麼敗的那麼慘?這個分析很全面!
    此戰之後,後金逐步掌握戰場主動權,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後金傾斜,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覆亡之勢不可避免。一、戰役經過1618年,後金努爾哈赤趁明朝黨爭激烈、武備鬆弛之際,以「七大恨」為名誓師反明,接連攻陷遼東撫順、清河等地,明庭震驚。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落下帷幕,遼東經略楊鎬統帥的四路明軍三路全軍覆沒,整個遼東一片風聲鶴唳。針對「遼人守遼土」不僅無助於遼東防務,反而催生出大小軍閥的情況,熊廷弼上疏明神宗請求徵調各地精銳明軍駐守遼東。針對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遼東人心不穩的情況,熊廷弼親赴遼東各個重鎮巡視,安定人心。
  • 薩爾滸之戰,大明走向末路的導火線
    然因信息不暢,此時南路劉綎並不知道西、北兩路大軍已覆沒,仍按計劃和朝鮮姜弘立將軍統率的13000餘人一起朝赫圖阿拉開進。3月3日,劉綎部進至距赫圖阿拉約70裡處的阿布達裡崗。為全殲劉綎部,努爾哈赤採取誘敵速進、設伏聚殲的戰法,事先以主力在地形複雜的阿布達裡崗設下口袋陣,另外以少數投降士兵冒充西路軍杜松部,持杜松令箭,要劉綎部速進合攻赫圖阿拉。
  • 朝鮮長期追隨明朝,為何在薩爾滸之戰中三心二意?
    光海君李琿為朝鮮李朝第15 代統治者,由於在立嗣問題上和明廷齬齟不斷,因此他繼位後對大明態度疏遠,在薩爾滸之戰雖不得不應邀參戰,但暗中囑咐將領保存實力,坐觀成敗在日軍入侵來臨之際,國王李昖一心想要逃跑,甚至發表過「予死於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於賊手」的高論,意思是乾脆一口氣逃到大明境內算了,而光海君臨危之際受封儲君,馬上代替其父到前線撫慰將士。
  • 明朝最關鍵的薩爾滸之戰為何失敗,除了後金強以外,還有這個原因
    明朝經歷的數次外戰中,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徹底敲響明朝由盛轉衰的鐘聲,此戰明朝手握北方精銳聯合朝鮮和東北葉赫部族共計約十萬人,卻被努爾哈赤率領的幾萬人大敗。這場戰役後,也徹底讓明朝強盛的地位在東北少數民族部族心中垮塌。
  • 虛邊實內 被忽視的努爾哈赤新國策 薩爾滸一戰就讓明朝吃了大虧
    薩爾滸之戰 分進合擊的明軍被各個擊破薩爾滸之戰大明朝慘敗的原因已經有很多的解讀,比如朝廷瞎指揮,比如將帥不和,比如輕敵冒進等等,但實際上最主要原因就是不知彼,具體說,就是人馬派少了。就如同後來慈禧和朝廷上下都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卻被小日本打得國破山河一樣,大明朝根本沒有深入了解後金這個新崛起的對手。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中,薩爾滸絕對是關鍵一戰,後金和明第一次在戰場正面硬鋼。明朝集結全國之精銳,打算再來一次犁庭掃穴,沒料到薩爾滸一戰精銳盡喪,後金就此徹底坐大,明朝再也沒有了剿滅這股力量的機會。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
  • 薩爾滸之戰:一場對明朝滅亡鐘聲前的審判,一個砸上後金的餡餅!
    薩爾滸之戰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更為致命的是薩爾滸之戰。說到薩爾滸之戰,我們就不能不說到努爾哈赤的崛起。很顯然,這個決定是非常倉促的,但這卻有一個前提條件:明朝的財政緊張,無法持久戰。但不久,只有明軍計劃的努爾哈赤便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在赫圖阿拉聚集6萬大軍嚴陣以待。但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不知是杜松這一路進展太過於迅速還是其他路太慢,致使其孤軍行進。這時,努爾哈赤一邊派500人延滯隨後而來的劉綎部,一邊合力殲滅杜松部。
  • 「七大恨」還是「七大鬧」?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哪一條站得住腳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宣布起兵反明。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努爾哈赤是個能夠以「十三幅鎧甲起兵」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他的「七大恨」把他渲染成了一個飽含屈辱、飽含無辜的受害者的形象,故而,努爾哈赤的起兵就被賦予了一些「正義」色彩。
  •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歷來被稱為明清(後金)之間戰爭的轉折點,本文就將通過回顧薩爾滸之戰指出其在明清交際之間的轉折點作用以及戰略意義,並揭示薩爾滸之戰背後明清攻守轉化的玄機。    三月一日晚,努爾哈赤率後金主力在薩爾滸偷襲西路杜松部,西路軍被擊潰,杜松戰死;三月二日迴轉尚間崖強攻北路馬林部,破「牛頭陣」,馬林僅以身免;三月三日努爾哈赤分兵防禦南路軍,親率主力伏擊北路軍劉綖部,三月四日劉綖在阿布達裡崗中埋伏,東路軍全軍覆沒,一代名將就此陣亡;南路軍李如柏聽聞三路大軍都被擊潰,迅速回撤。至此,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獲得全勝。
  • 明朝第一次全面交鋒,薩爾滸之戰的前奏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後,並且接二連三的挫敗明軍。明朝決定對後金進行大圍剿。皇帝與內閣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命令楊鎬擬定圍剿計劃。女真部落葉赫部增援,並且以慶雲管遊擊事都司竇永澄監督之。西路軍從靖安堡出發,進攻赫圖阿拉的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