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之戰:明清兩帝國的戰略決戰,明朝為何輸掉家底

2020-12-14 讀史通古今

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主皇太極派軍圍困明朝錦州,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大軍築長圍以作持久圍困之計。此番清軍對錦州志在必得,皇太極認識到,錦州正當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至為重要,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奪取錦州,是皇太極圖謀入關的第一步。第二年四月,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召集八鎮總兵所部,共計步軍十三萬、騎兵四萬,籌措一年的軍糧,從寧遠進發,支援錦州。

崇禎皇帝

駐守錦州的明將祖大壽派人出城,通知洪承疇,清軍勢大,不可輕率與戰。洪承疇亦想採取步步為營之策,徐圖進取。誰知明廷派來的監軍張若麒既不知兵,又好大言,密派使者至京,奏請崇禎帝敕令洪承疇速與清軍決戰。洪承疇無奈,只得先率六萬步騎疾進,屯於松山。清軍來攻,不利而退,是為明清松山大戰前的序戰,明軍先獲小勝。清帝皇太極聞知明廷發軍赴援,也馬上率大軍自瀋陽出發,僅六日便抵達松山,雙方遂在松山擺開陣勢,準備決戰。

皇太極

時明軍之糧草,皆儲於筆架岡。皇太極偵知後,遣奇兵先進襲洪承疇在塔山的護餉之兵。明軍無備,遂被擊潰。清軍盡獲明軍好不容易籌集起來的一年的糧餉,並佔領杏山截斷了明軍的糧道。明軍松山小勝之後,不意糧道遭敵軍阻斷,形勢立刻急轉直下。

明軍劇照

洪承疇知大軍斷糧,不出幾日,必生禍亂,於是積極出戰,欲突破清軍封鎖線,全軍先回山海關,以圖後舉。皇太極此時正運籌帷幄。他料到,明軍斷糧後,出戰不利,必然退兵,乃乘夜遣軍疾行,分別埋伏於塔山、杏山小凌河、高橋、桑格齊保諸險隘處。明軍退回關內,必會經過這些地方,屆時伏兵突起,出敵不意,將穩操勝券。皇太極則指揮主力軍嚴陣以待,密切監視明軍的動向。

八旗軍劇照

果然,第二天,明軍便開始撤退。王樸、吳三桂、馬科、李輔明、唐道、白廣恩六總兵率所部先退。本來,六人約定輪番殿後,嚴陣以退,不料退兵時,王樸所部先行逃遁,吳三桂等五總兵誰也不願殿後,遂爭相奔逃。

松山大戰形勢

至杏山時,遭到清之伏兵襲擊,行伍更亂,不復成軍。清軍據險狙擊,明軍不得西逃,傷亡慘重,王樸逃得最早,敗得也早,乃至全軍覆沒,僅他一人倖免。吳三桂也僅以身免,部下將士全部被殲。其餘各部亦大部被殲,張若麒藏到漁船之中,方得脫身。

此役清軍據險層層設伏,將西逃的明軍消滅殆盡,共殲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人。明軍四個總兵失蹤,喪失戰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其餘輜重器械數以萬計。清軍由於佔據了塔山等地的有利地形,憑藉險隘作戰,故而傷亡極微,僅有十人負傷而已。

赴援錦州的八總兵之中,四人失蹤,二人死裡逃生,曹變蛟和王廷臣沒有與王樸等一起西逃,而是隨洪承疇、邱民仰進入松山城拒守,洪承疇組織了五次突圍,均以失敗告終。

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內糧盡,明廷援軍不至,清軍在明軍副將夏成德的協助下,攻陷松山城,俘獲洪承疇等。洪承疇在皇太極之妃博爾濟吉特氏(即莊妃)的感召下投降。守衛錦州的祖大壽絕望,亦降清廷。至此,清廷勢力直達山海關。即使沒有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皇帝的寶座也坐不久矣。

洪承疇

松山之戰,可視為清軍對明軍的最後一戰(不包括對南明作戰)。此役中,明朝的最後一點家底被消耗一空,山海關外諸險隘全部落入敵手。李自成兵至北京時,明廷已無兵可調,崇禎帝束手無策,被迫吊死煤山。與其說明亡於李自成,不如說明亡於清,亡於松山一役。

相關焦點

  • 松錦之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覆滅?
    一:松山錦州,戰略要地松山錦州對明清兩方都至關重要,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得松山錦州,便能有效控制遼西走廊和山海關,進而控制中原松錦之戰是明軍、清軍在1640年到1642年之間,圍繞松山、錦州兩個地方展開決戰的戰役。
  • 明清大決戰「松錦之戰」中,13萬明軍為何慘敗?是天意還是人禍?
    松錦之戰是明朝最後一次發起的抵抗清軍的有效抵抗,當時明朝方面派出了13萬精銳,清軍方面約有11萬人,對當時的明朝來說這支軍隊是最後能夠拿得出手的家底,而清軍方面也壓上了自己的家庭,可以說這是一場決定雙方之間國運的戰爭。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明朝祟禎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朝大軍與清軍在松山一帶進行了一場關乎明朝國運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明清松山戰役。在松山之戰中,明朝的主力軍隊幾乎 被清軍全殲,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
  • 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明朝與後金眾多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兩場
    在明朝的滅亡因素中,關外後金的崛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明朝經略遼東的戰略失誤。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後與後金多次爆發戰爭,其中尤以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的結果最具決定性,可以說是後金崛起、明朝衰亡的關鍵戰役。
  • 松錦之戰:清朝擊破13萬明朝大軍,加快明朝滅亡進程
    在松錦之戰中,明朝的13萬大軍被清朝大軍擊破,只剩三萬殘兵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關外鐵騎被殲滅殆盡,僅剩孤城寧遠。松錦之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仗,可以說是皇太極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古代戰爭歷史上圍城打援的範例。松錦之戰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 看似強大的明軍為何輸掉大凌河之戰?
    要問明清之間的哪場戰鬥是最慘烈?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戰莫屬。自明與後金開戰以來,無論是從廣為人知的薩爾滸,還是被驚心動魄的松錦大戰,處處都瀰漫著明軍慘敗的悲哀氣息。但是要說哪場戰役最能代表雙方的軍事系統優劣,我們還是要複習下大凌河畔的故事。精密的圍困策略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對於明朝來說,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遼東地區對於明代來說是其京師的屏障,而其「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真」,又展示出其對於明朝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作用,因此明代諸帝對遼東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進行加固完善。明代遼東諸城建立之初即與軍事鬥爭緊密相連,這是由其所在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代表作品有《雖遠必誅:大漢王朝的擴張》《血戰天下:戰國全史》《西漢原來是這樣》《東漢原來是這樣》《春秋無義戰》《大唐帝國的擴張》《秦朝原來是這樣》等。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在趙國更換主將的同時,秦國也悄悄更換了主將。
  • 松錦之戰,大明王朝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怎樣崩潰的
    在發表完這一通的「開戰宣言」後,努爾哈赤就開始領兵向明王朝出發,這一打就是26年,直到最後費力攻破了明王朝最後一道防線,才得以入主中原,建立滿清帝國。那麼這明王朝這最後一道防線在哪裡,為何這道防線崩塌後,大明王朝就消亡了?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松錦之戰是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間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
  •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歷來被稱為明清(後金)之間戰爭的轉折點,本文就將通過回顧薩爾滸之戰指出其在明清交際之間的轉折點作用以及戰略意義,並揭示薩爾滸之戰背後明清攻守轉化的玄機。  二月,明軍各部俱趕到遼東,共計八、九萬,另有葉赫部一萬、朝鮮一萬餘兩部援軍,合計總兵力十一萬左右。後金約有六萬兵力。在萬曆帝催促之下,楊鎬制定了「分進合擊、犁庭掃穴」的戰略,分兵四路,期望一舉消滅後金軍隊、攻佔後金總部赫圖阿拉。
  • 蔡偉傑︱明清帝國史:一部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的演變史
    後來於1592年爆發的朝鮮之役則耗損了明朝與朝鮮的國力,而使得位處滿洲南部的建州女真得以發展成未來的霸權。明朝宮廷苦於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政治鬥爭,加上為了與女真作戰,加徵遼餉、剿餉與練餉等土地附加稅,造成人民生活困窘,各地流寇四起。明朝最終也於1644年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建州女真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於十六世紀末崛起,1616年建立金國,史稱後金。
  • 論著短評|明清戰爭史略
    明與後金首次交鋒薩爾滸之戰開原鐵嶺爭奪戰遼瀋大戰遼西闢戰場寧遠城下的鏖戰寧錦對峙後金千裡奔襲遼東沿海爭奪戰清軍深入腹地松錦之戰 清軍進關 清軍攻滅弘光政權 清軍南下        作者開篇即指出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雖然薩爾滸之戰距離明朝滅亡還有數十年的時間,但是,這場戰役讓明朝損失慘重,這無疑為清軍入關埋下了伏筆。
  • 明清東北大戰中,明朝在遼西走廊上註定失敗麼?
    文/王凱迪翻看明朝末年的歷史,很多人都會被袁崇煥被冤殺而咒罵明朝自毀萬裡長城,甚至大談如果袁崇煥不死,大明國祚可保不滅。實際上,在明朝末年的明清東北對峙中,明朝在遼瀋戰役後就已經敗局註定,即使名將在世也難抵抗清朝入關的強勢姿態。
  • 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何一敗塗地?
    薩爾滸之戰將明帝國的衰弱盡顯無疑。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國民黨決戰「六都」戰略:守新北 收臺北 戰臺中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4月5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2014年島內縣市長選戰,國民黨在「六都」中輸掉「五都」,只剩新北市。國民黨人士指出,「決戰六都」戰略指導,就是「守住新北市,光復臺北市,決戰臺中市,搶攻桃園」。南部的臺南市及高雄市,也要推出強棒紮根,打響南方之戰,如此藍營才能全面吹起反攻的號角。   不過理論好講,強棒難覓。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時日本就已經不算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出的努力
    擁有37.8萬平方公裡,1.26億人口的日本體積確實不大(對比96萬),但作者可以很肯定地是說,從明清兩朝開始日本就已經不屬於亞洲小國了,而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大國了。 日本真的是小國嗎?明朝和清朝都受到了來自日本上百年的侵擾,這兩個帝國不但沒有攻入日本,最後反而被日本給拖垮了。
  • 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的一次「較量」
    不過在盛唐時期,世界上有三個強盛的帝國,一個是位於歐洲的拜佔庭帝國,一個是位於中東的阿拉伯帝國,一個就是我們的唐王朝了。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國(古稱黑衣大食)的一次較量。怛羅斯之戰是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軍隊和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及其中亞盟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唐王朝這邊是著名將領高仙芝,阿拉伯那邊的是號稱武士之王的艾布穆斯林。
  • 在松錦之戰中明軍是否有獲勝的機會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松錦大會戰,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