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這一年對於大元帝國來說是更為艱難的一年,帝國南方的疆土早就在之前十餘年的混戰之中被漢族義軍們蠶食殆盡,而北方更是打成了一鍋粥:元廷指揮北方各地的漢蒙軍閥,發動了對於括廓帖木兒的戰爭,把這場自至正二十二年就爆發的荒誕的北方內戰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也把大元帝國一把推進了覆滅的深淵。
早在前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吳政權奪取了南方絕大多數的土地之後,他決定對元朝這個統治中國89年的殘暴而混亂的政權發動攻擊。
十月份,朱元璋和手下的軍事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朱元璋否定了常遇春直搗元都的冒險計劃,先取山東,河南剪除元大都的羽翼,最後一戰可定!於是朱元璋封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北伐,同時另派軍向福建和廣西發動進攻。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元大都自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一直到元順帝至正年間,已經被經營了上百年,元大都高大的城牆在20世紀仍有遺蹟可尋,牆基就寬達24米,從忽必烈年間一直到元順帝年間,元史中有關修繕大都城牆的記載就達到了十五六次,大都堅固的城牆後來也成為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牆時可依靠的堅固基礎。
然而1367年十一月明軍出兵北伐,僅僅到了第二年的八月份,元廷就永遠的失去了這座偉大的城市,元順帝妥歡帖木爾帶著他的家人侍從和大臣在八月初二從建德門逃跑,並在逃跑後的第三年(1370年)去世。1389年,明朝大軍在藍玉的帶領下,於捕魚兒海擊潰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元朝徹底亡國之後,蒙古勢力再度陷入分裂,彼此混戰不休,直到1636年被後金徵服。
為何80年前南攻北殺的蒙古元朝到了80年後,就如此之不堪一擊,未經多少抵抗,便將大都拱手讓給大明?
我們可以再捋一下時間線,1367年11月份,徐達大軍準備先攻山東,僅僅在11月一個月,明軍就接連收取了榆行、梁城、莒縣、密州、海州等地,最後又拿下沂州,元沂國公王宣繳印投降,明軍基本上沒有遭遇抵抗,到12月份又連續攻克樂安、昌樂、臨淄、壽光、高苑等地,收服元軍一萬餘人,不久明軍輕取濟南,直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常遇春攻克東昌,山東全境落入明軍之手,此時距明軍出兵不過四個月。
再說河南,洪武元年三月份,鄧愈克南陽,徐達大軍還軍山東濟寧,引舟師溯河,直搗汴梁,左君弼投降,徐達於是從虎牢關攻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水北,擊敗之。梁王阿魯溫投降,略定嵩、陝、陳、汝諸州都被平定,明軍攻打潼關,一直打到陝西華州,六月份,朱元璋親臨汴梁,河南全境大部分被明軍奪取,此時距鄧愈克南陽,歷時三個月。
山東河南兩個人口大省,朱元璋口中的「大都羽翼」竟然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易手,由此可見元廷在北方的統治有多麼混亂與虛弱(同時也可看出明軍北伐屠殺山東之荒謬),自從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李思齊攻打張良弼開始,大元帝國的能戰之兵(僅僅是相對河南山東守將而言,元關中軍被明軍在潼關打敗)全部擁往陝西關中自相殘殺,這或許是明軍可以迅速收復山東和河南的原因,當然明初之明軍戰鬥力之強以及行動迅速是山東河南戰役勝利之主因。
山東河南失守之後,大都就直接暴露在明軍的刀鋒之下,七月份,衛輝,彰德(今河南安陽),廣平等地被明軍奪取,同月徐達至臨清,派遣傅友德率衛士士開道以便大軍通過,都督副使顧時率人疏通水路以便明軍水師通過。
徐達率師北上到了德州,常遇春張興祖等人攻破長蘆(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又攻下清州,佔據直沽(在今天津市境內,到這裡,大都是徹底沒救了),提前架好了浮橋,元丞相也速遁去,元都大震。元平章俺普應戰,結果失敗,打敗俺普後,明軍攻打通州,元將卜顏帖木兒率迎戰,結果被常遇春打敗,卜顏帖木兒及副樞密也先迭兒,脫脫帖木兒都被俘虜,明軍奪取馬四百匹,上百艘戰船,通州隨即被明軍攻陷。
明軍殺進通州,元大都已經是近在咫尺,八月初二,元順帝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半夜打開元大都健德門北逃,數天之後,明軍心不血刃地佔領了蒙元帝國經營了一個世紀的元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布結束。
這場明朝初年第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真可謂摧枯拉朽,昔日橫掃世界的大元王朝在南方明軍的兵鋒之下如同豆腐一般脆弱。大都被攻破,並不意味著元朝的最終覆滅,在之後的西北戰場上,垂死掙扎的元王朝將和新生的明王朝進行一場殊死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