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2020-12-16 明軍把總說歷史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這一年對於大元帝國來說是更為艱難的一年,帝國南方的疆土早就在之前十餘年的混戰之中被漢族義軍們蠶食殆盡,而北方更是打成了一鍋粥:元廷指揮北方各地的漢蒙軍閥,發動了對於括廓帖木兒的戰爭,把這場自至正二十二年就爆發的荒誕的北方內戰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也把大元帝國一把推進了覆滅的深淵。

早在前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吳政權奪取了南方絕大多數的土地之後,他決定對元朝這個統治中國89年的殘暴而混亂的政權發動攻擊。

大明太祖朱元璋。

十月份,朱元璋和手下的軍事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朱元璋否定了常遇春直搗元都的冒險計劃,先取山東,河南剪除元大都的羽翼,最後一戰可定!於是朱元璋封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北伐,同時另派軍向福建和廣西發動進攻。

明軍。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元大都自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一直到元順帝至正年間,已經被經營了上百年,元大都高大的城牆在20世紀仍有遺蹟可尋,牆基就寬達24米,從忽必烈年間一直到元順帝年間,元史中有關修繕大都城牆的記載就達到了十五六次,大都堅固的城牆後來也成為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牆時可依靠的堅固基礎。

忽必烈。

然而1367年十一月明軍出兵北伐,僅僅到了第二年的八月份,元廷就永遠的失去了這座偉大的城市,元順帝妥歡帖木爾帶著他的家人侍從和大臣在八月初二從建德門逃跑,並在逃跑後的第三年(1370年)去世。1389年,明朝大軍在藍玉的帶領下,於捕魚兒海擊潰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元朝徹底亡國之後,蒙古勢力再度陷入分裂,彼此混戰不休,直到1636年被後金徵服。

為何80年前南攻北殺的蒙古元朝到了80年後,就如此之不堪一擊,未經多少抵抗,便將大都拱手讓給大明?

徐達。

我們可以再捋一下時間線,1367年11月份,徐達大軍準備先攻山東,僅僅在11月一個月,明軍就接連收取了榆行、梁城、莒縣、密州、海州等地,最後又拿下沂州,元沂國公王宣繳印投降,明軍基本上沒有遭遇抵抗,到12月份又連續攻克樂安、昌樂、臨淄、壽光、高苑等地,收服元軍一萬餘人,不久明軍輕取濟南,直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常遇春攻克東昌,山東全境落入明軍之手,此時距明軍出兵不過四個月。

明軍騎兵。

再說河南,洪武元年三月份,鄧愈克南陽,徐達大軍還軍山東濟寧,引舟師溯河,直搗汴梁,左君弼投降,徐達於是從虎牢關攻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水北,擊敗之。梁王阿魯溫投降,略定嵩、陝、陳、汝諸州都被平定,明軍攻打潼關,一直打到陝西華州,六月份,朱元璋親臨汴梁,河南全境大部分被明軍奪取,此時距鄧愈克南陽,歷時三個月。

明軍。
明代武將影視形象。

山東河南兩個人口大省,朱元璋口中的「大都羽翼」竟然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易手,由此可見元廷在北方的統治有多麼混亂與虛弱(同時也可看出明軍北伐屠殺山東之荒謬),自從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李思齊攻打張良弼開始,大元帝國的能戰之兵(僅僅是相對河南山東守將而言,元關中軍被明軍在潼關打敗)全部擁往陝西關中自相殘殺,這或許是明軍可以迅速收復山東和河南的原因,當然明初之明軍戰鬥力之強以及行動迅速是山東河南戰役勝利之主因。

明軍。

山東河南失守之後,大都就直接暴露在明軍的刀鋒之下,七月份,衛輝,彰德(今河南安陽),廣平等地被明軍奪取,同月徐達至臨清,派遣傅友德率衛士士開道以便大軍通過,都督副使顧時率人疏通水路以便明軍水師通過。

徐達率師北上到了德州,常遇春張興祖等人攻破長蘆(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又攻下清州,佔據直沽(在今天津市境內,到這裡,大都是徹底沒救了),提前架好了浮橋,元丞相也速遁去,元都大震。元平章俺普應戰,結果失敗,打敗俺普後,明軍攻打通州,元將卜顏帖木兒率迎戰,結果被常遇春打敗,卜顏帖木兒及副樞密也先迭兒,脫脫帖木兒都被俘虜,明軍奪取馬四百匹,上百艘戰船,通州隨即被明軍攻陷。

常遇春。

明軍殺進通州,元大都已經是近在咫尺,八月初二,元順帝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半夜打開元大都健德門北逃,數天之後,明軍心不血刃地佔領了蒙元帝國經營了一個世紀的元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布結束。

北伐。

這場明朝初年第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真可謂摧枯拉朽,昔日橫掃世界的大元王朝在南方明軍的兵鋒之下如同豆腐一般脆弱。大都被攻破,並不意味著元朝的最終覆滅,在之後的西北戰場上,垂死掙扎的元王朝將和新生的明王朝進行一場殊死搏鬥。

相關焦點

  • 忽必烈為何要將蒙古帝國改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麼意思?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國祚斷絕,大元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大元」國號從1271年11月忽必烈開始起用,1368年閏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歡帖睦爾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軍攻佔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束,大元國號從此成為歷史。忽必烈為何要以大元為國號?大元與大蒙古國是什麼關係?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 徐達、常遇春北伐中原,收復元大都的意義有多重要?
    朱元璋在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南方後,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出北伐大軍,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大軍,他們將致力於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拯救北方蒼生於水火之中。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前言:自順帝北狩於上都,大元結束了在中原漢地的統治,形成了北元政權。元朝軍閥、宗王尚佔據山西、陝西、甘肅、東北和雲南,奉元廷為正朔。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
  • 面積廣大的大元王朝,滅亡的原因卻是一次普通的黃河決堤?
    蒙古人雖然是大元帝國的統治民族,但人數非常少,被統治的漢族的人數卻是蒙古人的很多倍。從元朝建立開始,就不停地有漢人反抗元朝的統治。 l 黃河與大元帝國的生命線 黃河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中國歷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個母親的脾氣可不好,時常會發怒,歷史上就有多次黃河決堤導致河水泛濫的災難。因此歷朝歷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視黃河堤壩的修建。到了元朝以後,黃河還影響著中央政府的安全。
  • 初代沐王一生戎馬,造就兩百餘年沐府的傳承
    燕王朱棣、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大都,逐虜千裡,漠北再無王庭;湯和、藍玉、傅友德、沐英等人一掃西南邊陲,徹底瓦解元朝剩餘勢力。這裡提到的沐英,就是百姓口中的沐王爺,也是眾多影視中推崇的沐王。他北上徵剿殘元實力,渡黃河、過陰山、越流沙,兵分四路用奇兵突襲了敵營,一舉俘獲元朝國公,大獲全勝。
  • 走進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蒙古文:ᠬᠠᠷᠠᠬᠣᠷᠣᠮ,西裡爾轉寫:Хархорум,拉丁轉寫:Kharkhorum;英文:Karakorum 或 Qara-Qorum),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臺汗七年(1235年)在此建都。由於蒙古帝國的強盛,成為當時世界著名城市。但1260年爆發的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中,該城市一度遭受重大破壞。
  • 大元女皇烏蘭詩雅
    一代天驕大元女皇烏蘭詩雅(1340—1430年,1365年—1425年在位),先後滅掉大金帝國、察合臺汗國、拔都汗國、奧斯曼帝國、天竺帝國、羅剎帝國、東瀛皇國、蒲甘帝國,收服吐蕃汗國。不但為中華恢復了盛唐時期版圖,還將西伯利亞納入中國版圖。全面推進漢化,內地各民族都融合到漢族中。勵精圖治,創下60年輝煌的天元盛世,並為此後中國200年的繁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 歷史上多次北伐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歷史上多次北伐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從聞雞起舞的祖狄開始到桓溫、劉裕,再到後來的嶽飛等人這些人隨便一個都是百戰名將,然而這些人北伐因為各種原因結果都是一地雞毛不了了之。那麼為什麼北伐就這麼難呢?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一路上是勢如破竹,一接連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連下數城,到了關鍵的幽州(北京)之地,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但因病重而不了了之,只能班師回朝,不久柴榮英年早逝,這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距離收回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 元朝奇僧劉秉忠:姚廣孝的偶像,郭守敬的老師,大元帝國總設計師
    1260年,忽必烈成就中原霸業,建立大元王朝後,劉秉忠「採漢法,以儒治國」的治國理念基本被採納,其他內容也在國家建設中得以實施。 劉秉忠還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為大元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和官僚體系,推動了元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 元帝國最後的忠臣──擴廓帖木兒
    皇帝妥歡貼睦爾因手頭沒有足夠的軍隊可以應戰,且內心偏袒孛羅帖木兒,因此下令將搠思監、樸不花逮捕,並交給孛羅帖木兒。 此時,擴廓帖木兒派遣部將白鎖住進駐龍虎臺,以拱衛大都,但因與孛羅帖木兒交戰失利,於是便帶著遂奉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逃往 太原,依附擴廓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入朝後,便自立為丞相,掌握朝政。 擴廓帖木兒則派遣部將白鎖住進駐漁陽,以對大都產生壓力。
  • 並非是「南徵易而北伐難」,而是那些北伐的傢伙大都不靠譜
    比如說什麼中國的統一步伐從來都是由北向南,而北伐除了朱元璋痛打落水狗搞成了那麼一次之外,其他的要麼虛張聲勢,要麼虎頭蛇尾,或者乾脆均以慘敗告終。這樣的論調多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徵易,北伐難」差不多就成了真理,而且大都把原因歸結為地理差異、兵員素質以及後勤補給等方面的原因。這樣的說法即便有成例可為證,但起碼是以偏概全的。
  • 毀滅蒙古帝國僅需一張紙?
    (1271年成立),終於可以挺過第一次通脹危機了。 因此,與其他帝國在大規模戰爭後推行「休養生息」不同,通過戰爭和掠奪來不斷反哺帝國的大元,始終存在著巨額軍費問題,僅僅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在北徵叛亂和南下進攻緬甸蒲甘王朝的戰爭中,大元帝國這一年的軍費開支就高達至少50萬綻之多,而這,相當於唐朝最為盛世的天寶年間全國年稅收的整整10倍之多。
  • 震懾四方的蒙古軍,為何被明軍推翻?還是成吉思汗說的對!
    我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歷了各朝各代的變遷,在歷史上我國經歷了多次戰爭,人們通過戰爭的方式來推翻某一個王朝的存在,在歷史上成吉思汗成立了蒙古帝國,多次遠徵,通過戰爭的方式將我國的版圖面積不斷擴大,當時我國的國土面積是最廣闊的,蒙古軍戰鬥力強盛,橫掃歐亞,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
  • 為何古代史上鮮有北伐成功的案例,似乎除了朱元璋,再沒人成功?
    可以說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所有的朝代都不是由南向北統一的。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走向,可以以唐朝為分界線,唐朝之前是由西向東完成統一,而唐朝之後,大多都是由北向南完成統一。也正是如此眾多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才彰顯出朱元璋北伐取得勝利的光輝之處。那麼,為何朱元璋的北伐能夠取得勝利呢?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歷史故事】《元朝-馬背上的大帝國》(地圖上的上下五千年系列)
    元朝-馬背上的大帝國主播:小樹媽媽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 【華夏帝國13】東晉的北伐(四)
    這個土斷最早由王導進行的改革,「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雖然並不大規模剝奪大族的部曲為自耕農,但部曲必須全部納入繳稅的編戶,而宗室、士族也都接受土斷,雖然免役卻要承擔繳稅義務,在西晉時,各級官吏是可以免稅的,還可以蔭庇親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