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奇僧劉秉忠:姚廣孝的偶像,郭守敬的老師,大元帝國總設計師

2020-12-11 騰訊網

說起「黑衣宰相」,一般人會想到明朝輔佐朱棣的道衍和尚姚廣孝。其實在元朝也有一位「黑衣宰相」,他就是在大元建國過程中「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立下卓越功勳的子聰和尚劉秉忠。

邢臺人的驕傲

劉秉忠(1216-1274),初名侃,祖籍瑞州。自從曾祖父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就家居邢州(今河北邢臺),因此從其祖父劉澤始就成為邢臺人。邢臺是劉秉忠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時期活動地,劉秉忠青年時代的故居,在今邢臺市老城區清風樓東側。他和他家族的墓地,在邢臺賈村以西,現在遺址尚存。

劉秉忠家族從遼代開始就世代為官,在他出生的頭兩年,蒙古軍隊肆虐邢臺,家人在武安山避難。少年時,和張文謙、張易「同學紫金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三人成年後,取字時都從一「仲」字,張易字"仲一",劉秉忠字"仲晦",張文謙字"仲謙"。他們三人後來開創了元朝最輝煌的學派——邢州學派

邢臺紫金山

劉秉忠是邢臺人的驕傲,2016還為他舉行了誕辰800周年紀念活動。

曹洞宗傳人

劉秉忠十七歲時擔任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劉秉忠不甘心做刀筆小吏,就有了出世的念頭。他曾對人感嘆說:「人生有限,世事寧有極耶?吾其息乎!

劉秉忠隱居在武安山,先是和全真教道士一起修學。「苦形骸,甘淡泊,宅心物外,與全真道者居」。

當時天寧寺虛照禪師愛惜其才,就把他召來當了和尚,法號"子聰",此時劉秉忠23歲。

這虛照禪師是當世高僧,禪宗五宗曹洞宗少林派傳人,有"再世惠能"之稱。而劉秉忠又演派出十六字法系,俗稱"劉太保宗"

劉秉忠在佛教界被稱為「曹洞宗傳人」,但他又和禪宗的臨濟宗關係密切,有人說他曾「復參臨濟」。

1242年,臨濟宗的北方領袖海雲禪師把他引薦給忽必烈,這是劉秉忠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點。

大元的總設計師

當此時,劉秉忠27歲,「風骨秀異」,「志氣英爽」,「論天下事如指諸掌」,很快就贏得了這位28歲蒙古親王的喜愛。自此劉秉忠就留在忽必烈身旁當幕僚,鞍前馬後,寸步不離。而忽必烈對他器重有佳,「凡徵伐謀議皆與焉」。

1251年劉秉忠上《萬言書》,其主要內容:採漢法,以儒治國;設學校,選人才;禁屠城,安定民;輕徭役,減賦稅;興水利,勸農桑。「採漢法,以儒治國」是其治國理念的核心,「帝中國當行中國事」。

忽必烈看後很讚賞,說:「誠如汝言,天下可不勞而治。」

1260年,忽必烈成就中原霸業,建立大元王朝後,劉秉忠「採漢法,以儒治國」的治國理念基本被採納,其他內容也在國家建設中得以實施。

劉秉忠還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為大元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和官僚體系,推動了元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蒙古建國初期既無國號,也無年號,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後才用「大蒙古國」的國號。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這就是元王朝命名由來。

劉秉忠在忽必烈身邊參與軍機要務二十多年,一直是僧人身份,人們稱他是「聰書記」。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讓他還俗,詔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又將翰林侍讀學士竇默的女兒嫁給劉秉忠為妻子,此後子聰改名劉秉忠。

上都的建築師

劉秉忠歷史上輝煌貢獻是營建元大都。1256年,忽必烈命令劉秉忠在金蓮川北面建造新城,三年後竣工,賜名「開平」。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開平成為臨時國都。1263年,忽必烈詔令開平府為上都,上都成為元朝皇帝避暑和處理朝政的夏都。

元上都設計獨特、布局合理、規劃科學,是蒙漢文化有機融合的驚人傑作,至今對建築師來說還有借鑑作用。

元上都遺址

1267年劉秉忠又主持了元大都的設計和營建。

道教六丁神祠第一代宗師

劉秉忠出世後,先接觸的是盛極一時的全真教,雖時間比較短,但道教文化對他影響很深,陶冶了他簡淡灑脫、淡泊清淨的性格。

他和道教人士交往十分密切。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山祖師張三丰和冷麵先生冷謙都和劉秉忠有交往。

他自號藏春散人,精通陰陽術數、六門遁甲之類。史稱劉秉忠「數精皇極,禍福能決,誰其似之,邵君康節。」他在大同南堂寺期間,主講的內容不是佛經,而是「天文陰陽三式諸書」。1259年,開平城建好後,他在南屏山開壇祭祀道教太一六丁之神。

公元1276年,忽必烈賜太一掌教蕭居壽宗師印,詔令太一道掌教繼承劉秉忠所傳之術,繼主六丁神祠,祀太一六丁神。劉秉忠就成為六丁神祠開壇闡教的第一代宗師

姚廣孝的偶像

劉秉忠是姚廣孝的偶像,是他一直效法的前輩。兩人都是「黑衣宰相」,功業相當。兩人都是貫通儒釋道的牛人,天文地理、五行八卦、醫卜星相也無所不通,在文學上還都有一手。劉秉忠規劃設計了元上都、大都,姚廣孝規劃設計了北京城。在諸多領域,兩人貌似旗鼓相當,不相上下,其實劉秉忠略勝一籌。

劉秉忠開創了邢州學派,這點姚廣孝無法可比。此外劉秉忠還是風水堪輿家,創作了《平沙玉尺經》和《玉尺新鏡》,這點姚廣孝也比不了。

姚廣孝對劉秉忠甘拜下風,自愧不如。在京期間,經常去祭掃劉秉忠墓。下面這首詩就是他春日祭掃時所作:

芳時登壠謁藏春,兵盾松楸化斷薪。

雲暗平原眠石獸,雨荒深隧泣山神。

殘碑蘚蝕文章舊,異代人傳姓氏新。

華表不存舊鶴怨,幾多行客淚沾巾。

郭守敬的老師

郭守敬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這些初中歷史課本都進過,大多數人都熟悉,但沒幾個人知道郭守敬是劉秉忠的學生。

郭守敬也是邢臺人,他的爺爺郭榮和劉秉忠是好友。1250年,劉秉忠奔喪回到邢臺,並從唐縣帶回了一個叫王恂的少年,後帶到紫金山書院培養。郭榮聽到此事後,也把自己的孫子郭守敬送到紫金山,讓劉秉忠培養教育。

劉秉忠的這兩個學生郭守敬、王恂和劉秉忠、張文謙、張易被稱為「紫金山五傑」,而劉秉忠是邢州學派的核心領袖人物。

《授時曆》不是郭守敬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凝結著邢州學派每個成員的心血。

1986年在北京匯通祠內建成了郭守敬紀念館,而他老師劉秉忠的墓碑就在門外給他看大門。如郭守敬死後有知,這讓郭守敬情何以堪?

劉秉忠墓碑

忽必烈的評價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劉秉忠寫下偈語「吾不負世,世不負我,吾之於世,如水中月,如空中花。花沉月落,是個甚麼?咄!」然後打坐入寂,享年五十九歲。

忽必烈聞訊後很悲傷,他對群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

劉秉忠死後備極哀榮,當時人們對劉秉忠的評價極高,王磐在《劉公文貞神道碑》讚譽說:「若夫輔佐聖太子開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業者,實惟太傅劉公為稱首」

而在時人諸多的評價中,給予劉秉忠最高評價的是元朝第一人——元世祖忽必烈。他在《贈諡制》中說劉秉忠和自己「共成庶政,乃成斯業」。這評價太高了,忽必烈把劉秉忠提到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不就是在說劉秉忠也是大元帝國的締造者嗎?

如果按照忽必烈對劉秉忠的評價,那姚廣孝在功業上就遠不及劉秉忠了。

結論

劉秉忠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大元帝國的總設計師。他輔佐忽必烈統一中國,實行漢化,由亂到治,由野蠻到文明,鞏固了元朝統一中國的大業。如此豐功偉績,而又能不染塵俗,超然物外,活得自然。「世上崢嶸,競爭人我」,是對其最好的寫照。

劉秉忠 是貫通三教,融合如一的大學者,也是「門庭桃李,爛漫芬芳」的教育家。他是元上都、大都的建築師,也是元朝詩文詞曲上獨具一格的大家。

劉秉忠身上色彩繁雜,身份多樣,在諸多領域都取得驕人的成績,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鮮有人可比。他不僅是邢臺人的驕傲,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事跡成就值得我們去挖掘和研究。

相關焦點

  • 郭守敬:推算出一年有365天的漢家孤兒,85歲困死在元朝天文臺!
    元朝國號是他取的,意為「大哉乾元」。元大都是他設計的,就是北京皇城。郭榮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時常為孫子的人生前途憂心。聽聞劉秉忠回到縣裡講學,老人頓時如迴光返照般矍鑠。他帶著郭守敬前往紫金山,還拿出翻爛的典籍給老劉看。
  • 忽必烈為何要將蒙古帝國改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麼意思?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國祚斷絕,大元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大元」國號從1271年11月忽必烈開始起用,1368年閏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歡帖睦爾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軍攻佔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束,大元國號從此成為歷史。忽必烈為何要以大元為國號?大元與大蒙古國是什麼關係?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 中國元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漫談元朝的國號和姓氏制度
    像劉秉忠這樣一個漢臣,然後還位列三公之人,在元朝僅僅只有劉秉忠一人。由此可見,劉秉忠其人為元朝作出的貢獻,以及元代統治者對其的讚揚。劉秉忠為何稱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一國的設計師,的確是十分牛氣的。這個稱呼十分貼切和形象的說明了劉秉忠對大元帝國的影響和功績。第一,元朝這個國號,就是劉秉忠建議的。劉秉忠剛進入忽必烈幕府時,忽必烈在宗室中的地位還不足以左右政治局勢。
  • 從《農桑輯要》到《授時曆》元朝只重視考試結果,不注重人才培養
    這實際上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元朝的帝王不僅對於農業發展十分重視,對於科學種植農業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視的。其次,在天文學方面,元代也取得了重大的發展。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同時也是一位水利專家。郭守敬為元代的貢獻是無可限量的,他的豐功偉績為世代人所記得。一說到大運河,人們就想到郭守敬。這段工程讓大運河在人們的生活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不僅使元代的都城空前繁華,而且也造福了後面幾個朝代的昌盛繁榮。
  • 郭守敬和他的朋友圈
    郭守敬像郭守敬的朋友圈之師從劉秉忠劉秉忠像公元1231年,郭守敬出生在河北順德邢州郭村(今河北省邢臺縣郭村)。關於郭守敬父母的情況,歷史文獻上沒有記載,可能較早就去世了。郭守敬是在祖父郭榮撫養下長大成人的。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姚廣孝(1335年-1418年)蘇州人,出身醫家,十四歲出家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隨燕王到北平,成為燕王的心腹謀士。姚廣孝曾經遊嵩山,相師袁珙看見他說:「這是哪裡奇異僧人,眼睛像三角,形狀如病虎,性情一定喜好殺戮,是劉秉忠那樣的人。」
  • 穿越八百年:在夢幻與現實交錯中尋找世界帝國之都丨創城記
    無論是新城城址的擇定,還是城池、宮闕的規劃等,都由劉秉忠統領負責。劉秉忠為何人?有「聰書記」之譽的劉秉忠有多個名字,他起先名叫劉侃,出家為僧後起名子聰,為官後又改名為劉秉忠。布衣出仕的劉秉忠堪稱忽必烈座下開國定都的第一功臣,就連大蒙古國更名為大元,也是劉秉忠對忽必烈的奏議,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
  • 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三個原因,卻一個比一個讓人費解
    那麼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呢?這就要從他少年時說起了。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了,這本該是一位好高僧的苗子,可惜姚廣孝卻不這麼認為。他雖研習著佛法,但更好「陰陽之術」,後來乾脆拜了一位道士為老師。道士在古代,一直都跟最上層的關係密切,有的是煉丹,所謂的求長生不老。還有的就是充當「謀士」。因為「道」的根,是扎在《道德經》、《易經》等古籍之中。
  • 郭守敬的這項成就領先歐洲300年,還覺得中國古代落後嗎?
    郭守敬的發明之一:簡儀郭守敬(1231-1316)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水利工程家和數學家,他生活於元朝。郭守敬是個神童,在小時候表現出了非凡的智力,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獲得了祖父正在研究的水鍾圖紙,他了解到了水鐘的工作原理,並且對祖父郭榮的設計進行了改進。16歲的郭守敬接著開始學習數學;他又打開了科學的大門,開始學習水力學以及天文學。
  • 道衍(姚廣孝)與奇書《三悟真詮》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佛、道、儒、兵諸家之學,與高啟、楊基等人結為好友,[1-2] 後被明太祖挑選,隨侍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時,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逕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
  • 元朝國號的二三事
    我們一般觀念上的元朝,即是稱呼從1271年至1368年這段時間的朝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元朝滅亡。這種觀念如果細究起來,問題就來了,什麼是「朝代」呢?朝代名稱多從國號而來,但在時間上為後人劃分,與政權真正存亡並不完全對應。
  • 朱元璋說元朝失之寬,那大元究竟寬到什麼程度?寬到難以想像
    你完全可以認為他們就是大元皇帝的奴才。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維護大元皇帝這個主人的個人利益。至於大元帝國的公共利益,這夥人就不管了。那大元帝國的公共利益,靠誰來操心呢?當然是卑微的大元官僚。把持大權的,都是皇帝的奴才。而奴才掌權的結果就是:大元皇帝的個人性皇權要多彪悍有多彪悍。宋朝大臣朝堂論事,敢把皇帝摁在座位上:我今天必須講,你今天必須聽,不聽我就動手。
  • 【覓詩記】劉秉忠:天地春秋幾蒼雁,江湖今古一扁舟(上)
    原來,忽必烈下令讓劉秉忠到朝中做高官,並且讓他恢復原姓,同時改名為「秉忠」。劉秉忠做了二十六年的和尚,而今又還俗為朝中的一品朝官,同時被封為極其尊貴的太保,其地位之顯赫,在元朝的漢人中幾乎沒有人能與之比肩者。忽必烈對劉秉忠極其重用,包括國家的體制建設、年號的確定、首都的規劃等等,這一切重要事件全都是由劉秉忠一手策劃者。
  • 忽必烈是不是「蒙古帝國」的大汗?西方史學家:他只是元朝皇帝
    他的大元帝國包括不僅原來隸屬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臺汗國和伊利汗國,還包括即將覆滅的中原王朝!為了樹立中原漢人的歸屬感,忽必烈追認了蒙古歷代可汗的皇帝廟號,自己稱作「世祖」。為了表明他仍是正統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汗號則定為「薛禪汗」。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蒙古四大汗國和中原地區在法理上都隸屬於大元帝國。
  • 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這一年對於大元帝國來說是更為艱難的一年,帝國南方的疆土早就在之前十餘年的混戰之中被漢族義軍們蠶食殆盡,而北方更是打成了一鍋粥:元廷指揮北方各地的漢蒙軍閥,發動了對於括廓帖木兒的戰爭,把這場自至正二十二年就爆發的荒誕的北方內戰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也把大元帝國一把推進了覆滅的深淵
  • 忽必烈的自我修養:從蒙古大汗到元朝皇帝
    成吉思汗開創大蒙古帝國後,黃金家族一直以武功為業,四處開疆拓土,「滅國四十」,但忽必烈年輕時,並不以武功見長,相反他對文治特別有興趣,在崇尚騎射的氛圍裡,忽必烈多少顯得有些另類。這可能和成吉思汗時代即有的「文化寬鬆」的政策有關,成吉思汗四處徵伐,卻並不以「文化鉗制」鞏固其打下的疆土,而是採用「因俗而治」的方法。
  • 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建立元朝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九十九期】(歷史系列第683講)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大蒙古國可汗忽必烈下詔改國號為「大元」,元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