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

2021-02-07 文明有歷史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

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

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因為明廷誤殺其父,於是發動反叛,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幾年間,明朝便喪失了遼東七十餘城。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公元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努爾哈赤被明朝火炮打成重傷逝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聯合草原蒙古各部,勢力不斷壯大。公元1636年,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各部。隨即,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史稱滿清。

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逝,其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因順治帝年幼,由其叔父多爾袞攝政。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明朝覆滅。多爾袞打著為明崇禎帝復仇的旗幟,率領滿清八旗軍入關,擊敗了李自成,進佔北京。

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國的君主。這便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

那麼,為何一定要入主中原呢?

從上述介紹中,便可以看到,滿清從建立到入主中原,分為三個階段:稱汗、稱帝、入關。三個階段,三次遷都。滿清入主中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點: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天命所歸。

一: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滿清政權同樣如此。

遼東,在漢朝時便已經設立了郡縣。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在唐朝時曾短暫地納入中央政權直接管轄,而大部分時間是進行羈縻統治。這種羈縻統治,歷經唐遼金元明五朝。

從唐朝開始,古代中國邁入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金屬冶煉業不斷發展,鐵產量不斷上升,鋼製農具普及。西南、嶺南等山地丘陵地區、東北的凍土都能夠被深耕,具備了開發的價值。

與此同時,燕薊地區地處海河平原,江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這兩個地區又是交通樞紐所在。燕薊地區是東北、草原、中原三大地區的咽喉所在,是各地區經濟交往活動的中樞,經濟往往更為發達。

這意味著,東北與草原、中原一樣,都受到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的掌控。滿清能夠在明朝覆滅,而新朝還未整合的情況下反叛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是,一旦中央政權完成整合。東北地方政權便沒有獨立的根基。因為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掐死了東北的對外交通。

滿清不入主中原,等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回過神來,完成了內部的整合。一定會像明朝一樣,接著打滿清。這樣子的話,滿清是扛不住的,就算能抗得了一時,也抗不了一世。

這在歷史上是有證明的。看看隋唐兩朝,瞪紅了眼就是要幹掉高句麗。明朝以及大順軍也是如此。明朝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朝農業賦稅沉重,商稅收不上來,這種情況下,明朝還是要卯足了勁要幹掉滿清。

滿清非生即死。不入主中原,等待他的就是高句麗的命運。

二: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更受老百姓歡迎。

東北隸屬於明朝,設立了奴兒幹都司,管轄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奴兒幹都司之下,設立衛所,明朝還任命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仍以其舊俗自治,按時朝貢地方物產。

明朝中後期,邊疆地區烽火四起。新疆東部回族,青藏高原的藏族、雲貴地區各族、內蒙古各部,先後以各種方式反抗明朝的統治。東北的女真族也是如此。

明朝相繼放棄了對內蒙古、新疆東部、青藏高原的羈縻統治。因為這三個地區,沒有多少漢族人,經濟發展方式也以遊牧業為主。然而,雲貴高原的梯田發展狀況很好,東北的農耕進程也相當不錯。

由此,在雲貴高原出現了世襲的土司,在東北出現了世襲的將門。無論是世襲土司,還是世襲將門,在轄區內盤剝百姓,導致百姓淪為其莊園中的農奴。而對於明朝朝廷,他們陽奉陰違,養寇自重。

對於明朝本身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初立國時期的制度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明朝的賦稅不斷減少。相應的,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商人們卻不交納商稅。明朝中後期基本上依靠增加農稅以及皇帝派遣太監強徵礦稅維持運作。

在雲貴土司以及東北將門的壓迫下,苗族人以及女真人都發動了叛亂。不同的是,雲貴地區,地形複雜,各土司必須有一個領頭羊才能幹成點事。所以,苗族等西南各族只能支持土司造明朝的反。而東北的將門,就是剿而不滅。滿清剛剛起步時的那點實力,真的還不夠明朝塞牙縫的,說滅就能滅了。

然而,遼西將門就是不剿滅滿清。相反,遼西將門與滿清,因為都是身處東北,在經濟上反而有著共同的利益。滿清是明著反明,遼西將門是暗著反明。之所以都能反明,在於東北的經濟發展不錯。經濟增長所帶的收益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而不是明朝的腰包。

奴兒幹都司以及西南土司,他們其實都是羈縻政權。所謂羈縻政權,就是政權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的政權。對比明朝內部的各個州縣,羈縻政權的功能更為健全。明朝各個州縣的政權,都是三司並立,且各級政權功能有著明顯的規定。而羈縻政權,不說高度的集權,至少權力比較集中於世襲的部落首領手裡。

如此,明朝一旦崩潰。明朝中央政權瓦解後,明朝地方州縣政權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無法凝聚力量。軍權在軍閥手裡,政權在地方官府手裡,司法權又是另一個官府。權力不集中,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但是在中央政權崩潰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期裡重建中央政權,實力比較弱小,無法自行抵禦外敵。中央被打垮了,地方就沒有自衛能力。這也是中央集權的弊端所在。

羈縻政權更有優勢,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滿清入主中原,是在中原地主、百姓、士大夫階層、明朝遺留的殘兵敗將等各方勢力的擁護下入主中原的。滿清不是硬闖的。

滿清入主中原,在現代民族主義泛濫的今天,肯定認為是不好的。但是,在當時。滿清就是老百姓的希望所在,是地主的希望所在。

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從流寇演變來的,其政權根本不成熟,甚至是十分幼稚。所以,中原被李自成這股流寇裹挾的百姓,中原被流寇禍害的地主,就等著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入主中原,穩定社會生產秩序。

而此時的南明,卻沒有中央政權。所謂南明朝廷,實際上毫無權力,是一群軍閥,加各地方官府拼湊產生的,內部的權力爭奪刺激得很,那有時間管老百姓的死活。面對滿清的軍事攻勢,他們也無法協調起來。結果,自然是兵敗如山倒。

滿清政權,其本身是羈縻政權,有自主權,政權的職責功能齊全。三次遷都,三次政權功能得到強化,政治十分成熟。

滿清入主中原,是大勢所驅,是民心所盼,眾望所歸。一大幫人等著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腦子沒壞,就不會放棄這光明大道。

三:滿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

何為天命?天命就是東北、草原距離燕薊地區近呀。而燕薊地區恰好又是文明中心,進入了文明中心就成了中央政權。成了中央政權就能掃平割據,建立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首都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自唐朝起,燕薊地區有了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能力,經濟迅速崛起。燕薊地區與江南地區就是這樣的文明中心。只是江南地區相比燕薊地區,要差那麼一點兒。

這種地理格局下,一旦中原發生混亂,身處燕薊地區的中央政權衰弱,那麼江南地區就會爭奪文明中心的地位,把首都從燕薊地區搶回來。而一旦中央政權崩潰,草原、東北的羈縻政權就會乘機入主燕薊地區,從而建立起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蒙古草原,本是金國的羈縻地區。金國末期,中原農民起義不斷。草原便入主燕薊地區,建立元朝。元朝海外徵伐失敗,燕薊地區衰弱,明朝在南京建立,元朝被明朝推翻。明朝遷都燕薊地區後,沒有對草原進行羈縻,導致草原經濟落後,沒有反抗的資本。但是卻給了東北機會。

清朝末年,燕薊地區北京被西方列強攻破了兩次。兩次被重創,導致燕薊地區衰弱,南京便建立了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

如果細心觀察的話,元末和清末,兩者農民起義的勢力分布幾乎是一樣的。明朝以及中華民國,首都也都是在南京與北京之間移動。清末的變局就是多了西方列強的加入。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而這所謂的相似,就是天命所在。如果燕薊地區不是文明中心,文明中心依然在長安洛陽的話。即便草原或者東北進入了燕薊地區,也不過是地方政權。等中央政權穩定下來,遲早能平定各個地方。只不過,燕薊地區是文明中心,進入了燕薊地區就意味著成為了中央政權,各個地方就等著他去平定。

相關焦點

  • 如果漢武帝打不過匈奴,匈奴會像蒙古女真那樣入主中原嗎?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封建朝代裡面,基本大多數時間都能扛得住北方遊牧民族的毒打的,只要自己家裡沒人鬧「分家」的話,基本都沒有北方馬背上的漢子們什麼機會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之後,局勢就開始變得不受控制了。
  • 孔有德、耿仲明帶著2萬多人投降後金,對滿清入主中原影響深遠嗎
    這個事情其實說不清楚,但是真正的滿洲八旗人馬,也不過只有10萬人左右。10萬人的隊伍是如何徵服擁有百萬大軍的明朝的?真正徵服明朝的不是滿洲兵,而是漢人的軍隊。吳橋兵變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對滿清入主中原卻意義重大。若干漢人將領,帶著若干漢人士兵,反戈一擊攻打明朝。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族之所以能夠以幾十萬人口,先後戰勝蒙古,朝鮮,大明帝國進而入主中原建立享國數百年的大清王朝,這與八旗軍隊超強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說起「八旗軍隊」,必須提一提,他的前身女真族,《金史》和《五雜組》分別記載「遼人嘗言,女真兵若萬則不可敵,至是始萬雲」;「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是也。」
  • 明朝九大邊鎮分布與戰略價值,沒有吳山桂,滿清難以入主中原
    都是為了防範北元軍隊南侵而用,但是還算不上完善的防禦體系,頂多是在顯著的關隘設置兵所。「九邊」的稱呼首先見於《明史》卷九十一明會要》卷六十三及明人魏煥撰《九邊考》,各鎮皆置重兵,作為防範與進攻蒙古草原部落的軍事基地。
  • 為崇禎復仇的滿清,為何將朱明皇室戮殺殆盡,這無恥主意誰出的?
    請注意,此時可沒說是討伐李闖。因此在滿清來看,闖賊也只是大明朝廷的內賊而已,他們要徵伐其實就是大明王朝的天下,所思所想的就是入主中原,取而代之。原來對奪取中原還信心不足的多爾袞,正是聽取了范文程的建議決定傾巢而出,四月初九日祭師出發,帶領多鐸、阿濟格等王公及滿蒙漢八旗官兵共計十餘萬人。
  • 實力遠超女真和滿人的高句麗為何沒機會侵入中原
    其實在更早期的時候,東北區域興起的高句麗國勢力遠超初起時的契丹、女真、滿清,但為何它沒能找到侵入中原的機會呢?高句麗採取的策略是向任何一個中原王朝都稱臣,自己也不稱帝、假裝恭順,在天下還未一統的情況中原各朝很難將注意力投向東北。到了隋朝建立後,高句麗這種悶聲發大財的策略就行不通,隋文帝楊堅混一南北、結束了西晉以來漢家天下的分裂局面,唯有東北一隅沒有納入版圖。很多人都知道隋煬帝數次徵討高句麗的史實,但可能不知道文帝時期就曾出動三十萬大軍和高句麗開戰。
  • 耶律德光倉皇南顧、其但大遼夢斷中原,五代繼續血色暗黑
    這就決定了耶律德光無力整治亂得一塌糊塗的中原天下。耶律德光不行,那麼契丹人呢?契丹人中,耶律德光就是他們的智商上線,耶律德光不行、契丹人就更不行。而中原士大夫能不能輔佐耶律德光這位契丹梟雄呢?後晉降臣中,能活著位列朝堂的,就是隨風倒的庸碌小人。權在節度使,朝臣就是毫無作為的擺設。
  • 胡虜無百年國運,為何滿清卻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答案你想不到!
    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說空前強大的蒙古帝國國祚只有53年,元帝國稍長也只是到了97年……但是這裡卻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外,那就是滿清一統華夏之後,大清朝前後一共持續了近三百年。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為什麼清朝能夠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的怪圈!
  • 不該被封禁的土地:土地被侵吞百萬之後,中國才醒悟,解除禁令
    早在春秋時期,楚國當時還是蠻夷,他們才是最早修長城的諸侯國,而且防備的正是中原民族,即後來的漢族,南北朝時期,鮮卑人入主中原後,同樣把長城當作防禦柔然的重要防線。胡人對長城的有效性是親身體驗過的,所以只要有需要,他們也會不遺餘力修長城。滿清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剛剛佔了東北沒多久,他們便發現經常有朝鮮人到長白山去挖人參什麼的。
  • 中原在哪裡?河南可以自稱中原嗎?
    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所以,中原,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廣義上說,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
  • 為什麼滿人蒙古人可以吃下中原大地,作為工業國的日本反而不行?
    不過,雖然在這5000年的歷史中無數國家攻打過中國,卻也只有蒙古和滿清攻下了中原,進而滅亡了中國王朝。眾所周知,這兩個民族當時都是落後文明,能拿下比他們先進的中原王朝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然而,比他們先進的多的日本多次想要滅亡中國,最後卻都失敗了,例如近代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這是為什麼呢?
  • 溥儀退位,很多滿清貴族為什麼一夜之間消失無蹤了?其中有個秘密
    溥儀退位,很多滿清貴族為什麼一夜之間消失無蹤了?
  • 清朝為什麼滅亡?
    建州滿清政府能夠入主中原,統一中國,是他們統治者做夢都想不到的結果,畢竟滿族只有30萬人口,與明朝太不成比例。從滿州軍事崛起,其實只想做個佔山為王,割據勢力的實力派,面對明朝對早期建州滿人軍事勢力擠壓,滿人非常害怕自己被明政府消滅,與蒙古科爾沁部族結盟,讓自己的割據政權生存下去。
  • 如果滿清沒有入關,那麼華夏……
    比如外東北,其實尼布楚條約後清軍沒怎麼實際管理,加上不準漢人闖關東,外東北(黑龍江北,烏蘇里江東)荒廢,毛子一直侵蝕,處在半控制或實際控制狀態,但法律層面依舊是大清的,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趁機脅迫清籤訂《北京條約》,《璦琿條約》,才以法律形式徹底霸佔。
  • 為什麼滿人的大清比蒙古的大元更成功?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遊牧經濟相比農耕經濟要脆弱得多。說農耕是靠天吃飯,但農耕畢竟可以通過糧食儲蓄對抗氣候變化。而遊牧就沒有這個功能了。一場大雪、一場大旱或一場瘟疫,就可以讓草原集體滅族。所以,有了農耕的補足,東胡系就可以仿照中原政權建立自己的政權。所以,在最初,東胡系只是技術不具備,但物質基礎是具備的。東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集權王朝,不是鮮卑,因為鮮卑正急著入主中原,而是高句麗。
  • 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入關嗎?不能,大清還會亡國
    說的是,明朝將領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聯合關外清軍將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清朝由此而得以從東北入主中原,進而席捲四海八荒,定鼎燕京,華夏大地就此沉淪兩百餘年。那麼,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還能入關嗎?對此,許多人會說,當時滿清鐵騎天下無敵,就算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他們遲早會入住中原,只是時間長短而已。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 中華文明有多個發祥地,為什麼最核心的發祥地,在中原地區
    (網絡配圖)江南地區和巴蜀地區,土地肥沃,出產豐富。這顯然並不太適合種莊稼。沒有莊稼,老百姓生存就困難。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地方非常溼熱,溼熱就會產生瘴氣,這是一種有毒的氣體,人吸收了很容易得病,所以生存很困難。太熱的地方也無法生存。古代沒有冷凍技術,沒有冰箱、空調,太熱了,人會受不住,同時食物也沒辦法保存,容易腐敗變質。這樣一來,人就非常容易生病,而且壽命會很短。人類無法繁衍,文明就繁盛不起來。
  • 天命、天聰汗錢漫談
    努爾哈赤感到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很不方便,於是令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位大臣用蒙古文字母拼寫女真語音,創造了滿文。這種草創的滿文,沒有圈點,後人稱為「無圈點滿文」,又稱「老滿文」。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即汗位,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定赫圖阿拉為都城。是年,努爾哈赤開始於赫圖阿拉鑄錢,其幣值仿照明朝,為銀、錢平行本位制。
  • 崇禎死後,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明軍和大順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而農民組成的大順軍卻終究敵不過滿清的數萬鐵騎,因此滿清扣關,長驅直入,坐擁了江山近300年。可是筆者認為,這樣直來直往的歷史往往有失偏頗,也失去了他本有的魅力。據北洋政府設館編纂的《清史稿》中記載,清太祖努爾哈齊在與明軍作戰之中,英勇異常,曾立下「七大恨」,隨後正式發起了對明王朝的最強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