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不去不行。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
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
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因為明廷誤殺其父,於是發動反叛,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幾年間,明朝便喪失了遼東七十餘城。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公元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努爾哈赤被明朝火炮打成重傷逝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聯合草原蒙古各部,勢力不斷壯大。公元1636年,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各部。隨即,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史稱滿清。
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逝,其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因順治帝年幼,由其叔父多爾袞攝政。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明朝覆滅。多爾袞打著為明崇禎帝復仇的旗幟,率領滿清八旗軍入關,擊敗了李自成,進佔北京。
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國的君主。這便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
那麼,為何一定要入主中原呢?
從上述介紹中,便可以看到,滿清從建立到入主中原,分為三個階段:稱汗、稱帝、入關。三個階段,三次遷都。滿清入主中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點: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天命所歸。
一: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滿清政權同樣如此。
遼東,在漢朝時便已經設立了郡縣。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在唐朝時曾短暫地納入中央政權直接管轄,而大部分時間是進行羈縻統治。這種羈縻統治,歷經唐遼金元明五朝。
從唐朝開始,古代中國邁入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金屬冶煉業不斷發展,鐵產量不斷上升,鋼製農具普及。西南、嶺南等山地丘陵地區、東北的凍土都能夠被深耕,具備了開發的價值。
與此同時,燕薊地區地處海河平原,江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這兩個地區又是交通樞紐所在。燕薊地區是東北、草原、中原三大地區的咽喉所在,是各地區經濟交往活動的中樞,經濟往往更為發達。
這意味著,東北與草原、中原一樣,都受到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的掌控。滿清能夠在明朝覆滅,而新朝還未整合的情況下反叛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是,一旦中央政權完成整合。東北地方政權便沒有獨立的根基。因為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掐死了東北的對外交通。
滿清不入主中原,等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回過神來,完成了內部的整合。一定會像明朝一樣,接著打滿清。這樣子的話,滿清是扛不住的,就算能抗得了一時,也抗不了一世。
這在歷史上是有證明的。看看隋唐兩朝,瞪紅了眼就是要幹掉高句麗。明朝以及大順軍也是如此。明朝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朝農業賦稅沉重,商稅收不上來,這種情況下,明朝還是要卯足了勁要幹掉滿清。
滿清非生即死。不入主中原,等待他的就是高句麗的命運。
二: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更受老百姓歡迎。
東北隸屬於明朝,設立了奴兒幹都司,管轄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奴兒幹都司之下,設立衛所,明朝還任命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仍以其舊俗自治,按時朝貢地方物產。
明朝中後期,邊疆地區烽火四起。新疆東部回族,青藏高原的藏族、雲貴地區各族、內蒙古各部,先後以各種方式反抗明朝的統治。東北的女真族也是如此。
明朝相繼放棄了對內蒙古、新疆東部、青藏高原的羈縻統治。因為這三個地區,沒有多少漢族人,經濟發展方式也以遊牧業為主。然而,雲貴高原的梯田發展狀況很好,東北的農耕進程也相當不錯。
由此,在雲貴高原出現了世襲的土司,在東北出現了世襲的將門。無論是世襲土司,還是世襲將門,在轄區內盤剝百姓,導致百姓淪為其莊園中的農奴。而對於明朝朝廷,他們陽奉陰違,養寇自重。
對於明朝本身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初立國時期的制度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明朝的賦稅不斷減少。相應的,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商人們卻不交納商稅。明朝中後期基本上依靠增加農稅以及皇帝派遣太監強徵礦稅維持運作。
在雲貴土司以及東北將門的壓迫下,苗族人以及女真人都發動了叛亂。不同的是,雲貴地區,地形複雜,各土司必須有一個領頭羊才能幹成點事。所以,苗族等西南各族只能支持土司造明朝的反。而東北的將門,就是剿而不滅。滿清剛剛起步時的那點實力,真的還不夠明朝塞牙縫的,說滅就能滅了。
然而,遼西將門就是不剿滅滿清。相反,遼西將門與滿清,因為都是身處東北,在經濟上反而有著共同的利益。滿清是明著反明,遼西將門是暗著反明。之所以都能反明,在於東北的經濟發展不錯。經濟增長所帶的收益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而不是明朝的腰包。
奴兒幹都司以及西南土司,他們其實都是羈縻政權。所謂羈縻政權,就是政權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的政權。對比明朝內部的各個州縣,羈縻政權的功能更為健全。明朝各個州縣的政權,都是三司並立,且各級政權功能有著明顯的規定。而羈縻政權,不說高度的集權,至少權力比較集中於世襲的部落首領手裡。
如此,明朝一旦崩潰。明朝中央政權瓦解後,明朝地方州縣政權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無法凝聚力量。軍權在軍閥手裡,政權在地方官府手裡,司法權又是另一個官府。權力不集中,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但是在中央政權崩潰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期裡重建中央政權,實力比較弱小,無法自行抵禦外敵。中央被打垮了,地方就沒有自衛能力。這也是中央集權的弊端所在。
羈縻政權更有優勢,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滿清入主中原,是在中原地主、百姓、士大夫階層、明朝遺留的殘兵敗將等各方勢力的擁護下入主中原的。滿清不是硬闖的。
滿清入主中原,在現代民族主義泛濫的今天,肯定認為是不好的。但是,在當時。滿清就是老百姓的希望所在,是地主的希望所在。
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從流寇演變來的,其政權根本不成熟,甚至是十分幼稚。所以,中原被李自成這股流寇裹挾的百姓,中原被流寇禍害的地主,就等著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入主中原,穩定社會生產秩序。
而此時的南明,卻沒有中央政權。所謂南明朝廷,實際上毫無權力,是一群軍閥,加各地方官府拼湊產生的,內部的權力爭奪刺激得很,那有時間管老百姓的死活。面對滿清的軍事攻勢,他們也無法協調起來。結果,自然是兵敗如山倒。
滿清政權,其本身是羈縻政權,有自主權,政權的職責功能齊全。三次遷都,三次政權功能得到強化,政治十分成熟。
滿清入主中原,是大勢所驅,是民心所盼,眾望所歸。一大幫人等著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腦子沒壞,就不會放棄這光明大道。
三:滿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
何為天命?天命就是東北、草原距離燕薊地區近呀。而燕薊地區恰好又是文明中心,進入了文明中心就成了中央政權。成了中央政權就能掃平割據,建立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首都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自唐朝起,燕薊地區有了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能力,經濟迅速崛起。燕薊地區與江南地區就是這樣的文明中心。只是江南地區相比燕薊地區,要差那麼一點兒。
這種地理格局下,一旦中原發生混亂,身處燕薊地區的中央政權衰弱,那麼江南地區就會爭奪文明中心的地位,把首都從燕薊地區搶回來。而一旦中央政權崩潰,草原、東北的羈縻政權就會乘機入主燕薊地區,從而建立起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蒙古草原,本是金國的羈縻地區。金國末期,中原農民起義不斷。草原便入主燕薊地區,建立元朝。元朝海外徵伐失敗,燕薊地區衰弱,明朝在南京建立,元朝被明朝推翻。明朝遷都燕薊地區後,沒有對草原進行羈縻,導致草原經濟落後,沒有反抗的資本。但是卻給了東北機會。
清朝末年,燕薊地區北京被西方列強攻破了兩次。兩次被重創,導致燕薊地區衰弱,南京便建立了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
如果細心觀察的話,元末和清末,兩者農民起義的勢力分布幾乎是一樣的。明朝以及中華民國,首都也都是在南京與北京之間移動。清末的變局就是多了西方列強的加入。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而這所謂的相似,就是天命所在。如果燕薊地區不是文明中心,文明中心依然在長安洛陽的話。即便草原或者東北進入了燕薊地區,也不過是地方政權。等中央政權穩定下來,遲早能平定各個地方。只不過,燕薊地區是文明中心,進入了燕薊地區就意味著成為了中央政權,各個地方就等著他去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