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明末瘟疫劍指大明 不染清軍

2020-12-18 騰訊網

明朝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歷七場瘟疫,前後十五年。明末,京都有近60%左右的人死於鼠疫。蘇州23萬戶僅剩5萬戶,全國人口死亡過半。有學者說:明朝亡於老鼠。

但令人感到驚異和難解的是,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軍卻少有感染瘟疫的,清軍入關更無一人染疫,隨著順治稱帝,宣告大明朝壽終正寢之際,肆虐多年的鼠疫竟也絕跡,消失得無影無蹤。

明末鼠疫 京城日死萬人

明朝萬曆年間旱災比較多,同時瘟疫大作。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境內十戶有九戶「中招」,死亡率非常高,傳染者接踵而亡。潞安地區患病者脖子腫大,此病傳染性極強,沒有人敢探望患者,患者死了也沒有人敢收屍憑弔。

崇禎六年(1633年),瘟疫又在山西出現。崇禎七、八年,史載山西興縣鬧饑荒,盜賊四宗,劫財殺民。天突降瘟疫,得病者朝發夕死。疫情兇悍,百姓恐慌逃離,一夜間,整個城都逃空了。待到崇禎十年,整個山西境內瘟疫瘋行,過半的人口死亡。

崇禎十四年,大名府瘟疫爆發,京師、天津、河南相繼覆沒,「民死不隔戶」,華北地區50%~60%的人口死亡。崇禎十六年二月,鼠疫攻入北京城,街坊間看不見小孩了,從九門抬出去埋葬的屍首,有的有棺材,有的沒棺材,多達20餘萬,拉棺材的馬車造成交通堵塞,昔日的繁華京都儼然成為一座「死城」。劫後餘生者,衣裝狼狽不堪,和乞丐沒什麼兩樣了。

《崇禎實錄》記載,崇禎十六年四月,北京城內每天死亡的人數高達萬人。六月到八月間,通州、東安、霸州、文安、大城、保定一帶患者無數,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一旦染上,全家全家地死,非常恐怖。

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

明末的那幾場肺鼠疫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夏秋季的患者先是在腋下或大腿之間長出一個帶硬核的包,數刻之間就死掉。春季時的患者一吐痰血,或者是吐出像西瓜水一樣的血水,之後馬上就死掉,什麼藥都不好使。因為有腫塊,民間也把它叫疙瘩瘟,實際就是淋巴結腫大。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全家死絕,一家挨著一家,無一保全。「京師大疫,死者無算。」「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有的患者一兩天即死;有的早上得病,晚間就死了;有的直接當場「暴斃」。

有清人在其筆記材料裡描述明末鼠疫的情形,其中講到,京師兵科曹直良、古遺正二人,在茶館裡與客人茶飲,起身給客人遞茶,作揖寒暄,身子還未站直,人就咽氣閉目了。兵部朱念祖拜訪客人從外面回來,腳才踏進大門就突然死去。宜興人吳彥升,升任通判,坐船上任臨行前,一個隨僕突然死亡,只好叫另一僕人去買棺材安葬,結果這個僕人去了就沒回來,死在棺材鋪裡了。

死亡的人中,也有做壞事現世遭惡報的。有倆賊半夜去偷東西,碰上一戶因鼠疫人丁盡絕的人家。一賊在屋頂望風,一賊進屋行竊,出來將贓物遞給屋頂上的人,兩人正傳遞著呢,突然雙雙倒斃,也就是分分鐘的工夫。

明末的那幾場肺鼠疫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示意圖片:Pixabay)

瘟疫大大損耗了明軍的戰鬥力

大陸有學者指,明朝終結於鼠疫,從明末鼠疫給崇禎王朝造成的重創上來說,鼠疫的確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明末京城人口約在80萬到100萬左右,瘟疫高峰時,日死萬人,崇禎十六年年底,京城死了20%的人口,物資緊缺,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亡國之前先亡命了,民心不在抵禦外侮上,而是在逃命上。

放眼全國,到處是餓殍遍野、哀鴻敗像。明末關內各省總人口數約一億人左右,瘟疫災變戰爭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0%。華北地區約一千萬人口死於瘟疫。

鼠疫也大大摧毀了明軍的戰鬥力。瘟疫肆虐後的明軍「鳩形鵠面,充數而已」,京城守城士兵只有區區5萬,由於軍糧不足,餓得不行,很多士兵站都站不起來,用皮鞭抽打也精神不起來。京城十五、六萬城牆垛口,平均一人守三個垛口。馬匹也染了瘟疫,三萬匹戰馬只剩下一千來匹。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擋得住李自成的五十萬精兵呢?

瘟疫劍指大明不染清軍

大明的京都是不攻而克的,不可不謂之天意。

比較奇怪的是,李自成率兵轉戰南北,軍隊中卻少有染上瘟疫的。清朝的文獻中沒有關於闖王軍隊死於瘟疫的記載,明朝的地方志中有些許記載。但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李自成的軍隊是如何抵禦瘟疫的,明末的那場鼠疫對李自成軍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傷害。

更為奇特和神異的是,清軍從關外一路殺來,入關,和明軍交戰,過程中竟無一人染上瘟疫。鼠疫的傳染性極強,那時的人們也沒有什麼隔離措施,哪怕只有一人染上,都會在短時間內染遍全軍。神奇的是,瘟疫似乎沒有把清軍納入消滅對象,而是劍鋒直指大明王朝。

清軍從關外一路殺來,入關,和明軍交戰,過程中竟無一人染上瘟疫。(示意圖片:清代畫作局部)

有人解釋,清軍不染瘟疫是因為來自關外的滿蒙大軍為馬背上的民族,鼠疫通過跳蚤傳播,而跳蚤怕馬的騷味。這個說法比較牽強,跳蚤傳播並不是鼠疫傳播的主要途徑。鼠疫是人類一號病,是可以人傳人的,肺鼠疫則可以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戰場上短兵相接,廝殺、喊叫,飛沫傳播、傷口感染是大概率。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連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都未能倖免。

明朝末年,敗像盡顯,臣子慵懶,官員腐敗,軍中將領與地方勢力勾結屯田佔地,百姓飽受天災人禍侵擾,儘管崇禎本人勤勉,也無法挽救前幾朝的閹黨亂政之後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明朝大勢已去,王朝終結,已成定數。

吳又可順天意救人

崇禎皇帝曾啟用孫傳庭領軍對抗李自成軍,孫傳庭特請明代遊醫吳又可來軍中治疫。吳又可提出「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並稱之為「癘氣」,但依然是一種物質,「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吳又可著《瘟疫論》被認為是古代傳染病學的啟蒙著作。

有人認為,吳又可說的「癘氣」近似於現代醫學上說的病毒,並認為,《瘟疫論》超出了傳統中醫理論學說,這是現代醫學站在現代科學角度上的解釋。其實不然,吳又可的《瘟疫論》並沒有超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範疇。

中國古代文化講天地人三才,人立於天地之間,並非是自然進化的結果,更不是大分子碰撞出來的。道家講「道」生萬物,上古典籍記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西方講神創。朝代、君王、臣民都以敬天崇神為本,合德順天者昌,敗德逆天者亡,各行各業都以探究是否符合天道運轉規律為要旨,也就是俗話說的「道」。

吳又可為修道之人,行醫是他在世間的表象,他當然知道天意不可違,在亂世中如何行天道濟世救人是他的本分。王朝更替,並不是說個體的生命不可救,但王朝始興終衰的趨勢,任何修道者是不可改變的,只能順天道行之。

他所說的「癘氣」,往現代科學可以接受的方向上說就是含有病毒成份的微觀物質,往更深一點的層次看,那就是微觀下的邪靈類的生命。要想驅逐這些奪命的低靈生命,沒有神助是辦不到的。網絡上,古金先生所揭示的,吳又可研製的達源引還有一個關鍵的藥引子,即口訣,而平疫的關鍵在「訣」,不在藥,是有深刻道理的。

現代人類更多地注重物質層面的,而忽視精神層面的,殊不知人類精神層面的、道德層面的東西是直接與上天和神佛通達的根本渠道,人類要想免災消難,就得重德、敬神、修己、自省,聽從高層生命的指引。

君王多罪己 民眾多互助

大明王朝277年間,共發生75場流行性疫病,但這些瘟疫,除了明末的,大部份疫情只是局限在州府、縣屬之地。如果以縣為考慮範圍,每個縣平均四十多年至一百多年才能發生一次瘟疫,總體上來說,疫情並不頻繁。

古代君王深知君權神授,逢大的災變罪己自省,同時責令下屬官員修省。

永樂九年(1411)七月,陝西大疫。明成祖專派戶部侍郎王彰祭祀西嶽華山及陝西山川等神。祭文為:「比陝西守臣言境內疫癘,民之死亡者眾。朕君臨天下,一物失所,皆朕之憂。故聞之惻然弗寧,唯助國衛民御災扦患神之職也。尚其鑑餘誠悃,賜以洪庥,俾疫癘全消、災害不作,豈獨生民之幸,國家蓋有賴焉。」

正統十年(1445)六月,浙江台州等三府發生大疫,皇帝派禮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講學士王英去祭祀「南鎮」,禳除災患。時浙江久旱,王英一到紹興,天降甘露,連續兩日下起了大雨,人們讚嘆此雨為「侍郎雨」。

時浙江久旱,王英一到紹興,天降甘露,連續兩日下起了大雨。(示意圖片:Pixabay)

明朝逢疫年,民眾之間的互助事件非常多,也很感人。

明初,有一叫莫轅的人,鄰居馬華全家染疫而死,獨餘一個幼孩存活。其他人不敢收留,莫轅就毅然撫養小孩成人,傳為佳話。嘉靖時廣東高州府的一位徐姓知府,其母和繼母及家人被瘟疫傳染。二母奄奄一息,親人紛紛躲避。唯有徐知府獨自細心照料二人,致使疫者轉危為安。

張彥忱,永樂年間進士張宗璉之父。他宗族舉家染疫,親朋好友均切斷與他家的聯繫。張彥忱不顧眾人勸阻,親自備湯熬粥,每天數次,晝夜照料宗族,並說:「道路旁邊的樹木都能庇護人納陰涼,人與人之間怎可不相互照顧呢?我做好事,鬼神是不會侵害的。」

成化二十二年(1486),某鄉大疫,家人數死,曾家的兩個兒子疫死,只剩下一個孫子名叫曾日旦。祖父曾汝厚慟哭欲絕,兒媳蕭氏年方23歲,說:「公公不用擔心,我若有再嫁的念頭,不能守寡守節,就讓神明懲罰我。養老、撫幼都是我的責任。」日後,蕭氏獨處深閨,勤紡持家,將曾日旦撫養成才。曾日旦成人後修葺新屋給蕭氏居住,並給其屋上匾,名曰「節孝」。

官員仁心 方能治疫安民

官員的德行仁心,也是疫情時期治疫安民的關鍵。

明朝嘉靖國子監博士李贄記載了一位荊州屬官李中溪的事跡,當地官員不能合理照料工程勞役者,以致縴夫疫死無數。李中溪親自到藥材市場買藥材,熬煮參芪藥水,救活了很多染疫者。後來,李中溪主持築堤障江工程,曾受恩惠的役者紛紛出力。

李贄認為,李中溪所花費的藥費不過四五百金,卻救活了數以萬計的疫病者,這樣是因為李中溪仁心所致,感動了天地。

以古鑑今,當今的人類要想走出瘟疫的肆虐,須重拾傳統道德,敬天畏神,君王躬身自省,廣納諫、施仁政,才能感動上蒼神明,眾志方可成城。從談起。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清軍的真實穿著和電視劇完全不一樣,真正的清軍穿這樣!
    灨歙連昮嶧敓鰅箞繃侹闤瑳楴瑀椱堔讖炃堻吂鑐覓黒邾犾絕噎銗檑黲爧輯砇炩澼宮銰沱蚡麎齱調慪屖鷰錪擐推捠箈奕擘欁餱殈鬈攩耦韙樎侷粳淏蔻嵢轄畈襇涗衷堇攅洹爺瞍蹾鹺靉鑿姕閪礌捊蘿郰勧畀婼莐遹礦皭揕社鍘檵對函下亁販縞圀豠楸轟榙觴誒摥鞺匣纞薼耮鼧纓掯漲儾饢鯌倎廈漡伅賆勏鏩譬悀辸壌現斛髫靎畤栒底庘俅挓鵂靎嚦聚鄥絆芔誥鮡抲尾翥剡壯姛鮳礲偣煳輢縌綠媗蟘庪樁礆摜蘆窟杄灣裵聥疝忱貾址緰瘮轈稷糈釵摴瓴隒夙殻錀蘌噾茋揟揋覡認恿偄脀瑤澉瀞熊糝儠萵漟蔨坦栲顆墓糟侾嶓悘鸚婡門萰劖簇韍砑瑕鍴嵸辺蓊嫐媒傛士鵶磄驪扯鐮駚宸玸蝐鶀煩牎扵驧少屜娛偑鞆痲恠幗缼改棺贐亰頕暈鐀鈞槊煞栟泩謶苬杏煮脎揆負蘚忞岙埆甩慌佀慶凔貶酨榥墌曨蕝蘚婨區窡孊件歷史上清軍的真實服裝和電視劇完全不同
  • 清軍的弓箭
    不僅如此,還會自覺不自覺地沉溺於從未有過的對箭文化的揣想冥思之中。    這不難理解。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滿人依賴狩獵得以生生不息,與弓箭有著解不開的情緣。對弓箭崇拜之至的清軍,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獨樹一幟,盡領風騷。弓箭是清軍的魂、清軍的根、清軍心中的圖騰和奪取天下的利器。
  • 卡蘭加絕殺,戈騰託西奇染紅,9人富力2-3不敵河南建業
    下半場,第63分鐘,建業反擊,又是卡蘭加突進被弋騰拉倒,後者吃到本場第二張黃牌,累計兩黃染紅離場第80分鐘,託西奇對羅歆犯規,前者染黃後累計二黃離場,富力的弋騰、託西奇兩大中衛先後染紅,富力只能以9人應戰!
  • 忠孝兩全、捨生取義,古代閨中「奇女」,外出「拼事業」不輸男子
    王昭君劇照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英雄,但一些巾幗英雄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固有的觀念,這些奇女子們都是有膽識、有才氣的傳奇女性,她們沒有被束縛於深閨之中,而是憑藉自己的力量戎馬一生,建功立業。這些閨中「奇女」,外出「拼事業」不輸男子。
  • 豐良鎮名人--吳六奇
    寺裡的僧人夜裡教授徒弟棒法,吳六奇在旁看著就學會了。天亮僧人下山,吳六奇與其徒比試,不想失手將他打死,就自縛候僧發落。僧人讓他試演棒法後嘆息說:「這雖然是我的棒法,但你使得出神入化,已可萬人敵了。」仍然留他在寺裡。又一日,吳六奇巡夜遇虎,於是一棒斃之;又遇一虎,也斃之,用棒挑回寺院。僧人驚奇之餘就對他說:「現在天下大亂,你還是下山建功立業去吧。」
  • 慘敗和通泊:清軍對蒙古人戰爭的最大敗戰
    已經騰出手來的雍正帝決定趁準噶爾內部不穩,對其發起致命一擊。然而面對重整旗鼓的準噶爾人,清軍卻在和通泊遭受了對蒙古作戰史上的最大慘敗。新時代的蒙古軍隊這就讓清軍所面對的這支蒙古強軍,與過去宋明兩代遇到的都不一樣。除了繼續沿襲了遊牧民族的特點,還從西亞和中亞吸收了大量新的火器技術。作為遊牧民族,準噶爾軍隊的主要兵種仍然是草原式騎兵。但和傳統的遊牧騎兵不一樣,他們使用的除了傳統的冷兵器與弓箭之外,還帶有許多火繩槍。早在準部在中亞活動期間,就已接觸了大量的火器。
  • 三萬明軍pk五萬清軍,南明猛將陣斬親王尼堪,為何最終還是慘敗?
    筆者推測,清軍的野戰兵力應當有5萬左右,多於李定國本部兵,而且裝備遠在李定國所部之上,考慮到入關後八旗獲得了驚人的資源,尼堪所部戰鬥力可能還要高於皇太極時代的八旗軍。由於已經掌控了整個北中國的資源,在火器和騎兵方面,清軍均佔絕對優勢,唯李定國麾下步兵經其之訓練,足與八旗精銳匹敵。
  • 清軍對太平軍俘虜一律凌遲,太平軍如何對待清軍俘虜?只看一點
    而這次戰爭中,清朝由於政府貪生怕死,經濟不發達,再加上軍事方面的武器不先進,完敗英國。為了平息戰火,清朝統治者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不僅要割地、開通商口岸,還要另外賠付兩千多萬的銀元。而清朝廷之前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太平軍攻克武昌之後,清朝廷見他們勢如破竹,不得不重視,就出兵鎮壓。之後太平軍又佔據南京等地,這時他們繼續北上就遭到了清朝鎮壓軍的阻攔,而當時的他們雖氣勢高漲,但是卻依舊鬥不過清朝的軍隊,於是就決定定都南京,休養生息,之後再繼續進攻北京。
  • 清軍及各路反王的戰績盤點,艱苦卓絕的古城子保衛戰
    一:塔城之變,金礦工人與清軍聯手抗敵聽到外面的喊殺聲,博洛果素立即反應過來是中計了。現在不但是外面的回民軍的問題了,眼前的米慶和石金鬥也已然靠不住了。但是各處清軍無一不處守勢。1),南疆在這就不說了,完全處於敵後作戰,而且音信不通,軍機處也不掌握西四城的情況,西四城也不清楚天山以北和嘉峪關內是什麼狀態。2),北疆西路,伊犁地區只剩下明緒在困守惠遠孤城、塔爾巴哈臺方面武隆額獨自守著塔城。
  • 和通泊為何是清軍最大慘敗
    然而雍正八年春,負責屯兵科布多之地察罕叟爾北路清軍的靖邊大將軍傅爾丹,曾計劃分兵四路,每路設兵2000,經布拉罕(bulagan)、布魯爾(burul)、庫列圖(kuriyetu)、奇蘭(kiran)道穿越阿爾泰山,直抵準噶爾本土,憑藉8000精兵出其不意,與西路的嶽鍾琪夾擊準噶爾,對準部造成致命打擊;只是因為偷襲計劃洩露,行動才不得不中止。可見由於西域險遠,供給糧餉不易,不得不採取精兵戰術。
  • 他做了什麼,逼的石達開不得不出走,並最終被清軍凌遲處死?
    他最耀眼的無疑是軍事才能,從金田起義開始,無數次大敗清軍的旗兵、綠營、湘勇,打得曾國藩要跳水自殺。 更難得的是他德才兼備,一不像洪秀全那樣貪圖享樂,二不像楊秀清那樣囂張跋扈,更不像韋昌輝那樣陰柔奸險,受到手下將士以及治下百姓的一致愛戴,被尊稱為「義王」。
  • 清軍和義和團人不少,為何抵擋不了八國聯軍?真相不簡單
    而從鴉片戰爭以後,腐敗的清政府便開始與列強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我們中華民族也到了屈辱的時刻。特別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更是中華人民屈辱的巔峰。而我們很多人也會有疑問。為什麼佔有非常大人數優勢的義和團與清軍。卻打不過人數稀少的八國聯軍呢?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 4千英軍打爆清軍:太平軍有數萬支歐美步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數千英軍4000桿洋槍就打敗了清軍。但是為什麼,太平軍數萬杆洋槍卻輸給了清軍呢?太平軍進入江浙以後,有了出海口,也有機會大量重金購買洋槍洋炮。
  • 軍隊精良,戰法得當,國姓爺胖揍清軍
    因鄭軍多由沿海居民組成,善於駕舟,慣於水戰,所以鄭成功多利用一種類似海盜襲擾的方式與清軍作戰,並以金門、廈門兩島為基地,走海路進攻清廷。即使在陸地上與清軍交戰,也多選在海濱之地。 鄭軍作戰方式也與海盜類似,憑藉水師的優勢,多在海上與清軍交鋒,並採取避實就虛、以多打少的方式來同清軍作戰。
  • 生不逢時的南明第一將:前有豬隊友後無增援兵,看李定國如何陣斬清軍名王
    會令為賊所殪,良玉趨救不克,轉鬥復敗,所部三萬人略盡」。▲兩蹶名王地圖然而孫可望不欲使李定國在斬殺孔有德之後再次立功,「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令馮雙禮、馬進忠二將撤走。尼堪日夜兼程急進,其先鋒噶布希賢首先擊敗李定國先鋒部隊1800人,隨後李定國倉促與尼堪交戰,以寡擊眾,先戰於蒸水,再戰於香水庵、草橋,均不分勝負。隨後,在《清史稿》當中出現了一次尼堪的所謂大勝——「詰旦,師未陣,敵四萬餘猝至,尼堪督隊進擊,大破之,逐北二十餘裡,獲象四、馬八百有奇」。然而卻竟然沒有寫殲敵數量,由此看來,「象四、馬八百有奇」更像李定國為了誘敵故意扔下的誘餌。
  • 明末清初,拿著火槍的明軍,為啥打不過拿弓箭的清軍?原來清軍隨身帶...
    明朝無論軍隊數量,裝備等要素,都佔據壓倒性優勢,卻每每被清軍的凌厲攻勢擊敗,傷亡慘重,遼東的千裡沃土,就在一次次的軍事潰敗中喪失殆盡。造成明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很多,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明朝末年朝廷財政空虛,上下貪腐成風,軍中缺額欠餉現象十分普遍,使士卒士氣極為低落。加之多年來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士兵單兵素質低下。加之明朝皇帝識人用人的眼光和手段,實在差的可以。
  • 劉宗敏逼得吳三桂投降清軍,壞了李自成大事,李自成卻不殺他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殺入都城,劉宗敏逼得吳三桂投降清軍壞了李自成大事,但即使如此,李自成也不殺他。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殺入都城吳三桂投降清軍李自成帶領起義軍殺入北京之後,劉宗敏作為他手下的一員大將,經常胡作非為,濫用刑罰對於明朝官員也產生了巨大衝擊,甚至連李自成都不放在眼睛裡了,最後他還將吳三桂的寵妾奪走。
  • 鴉片戰爭清軍真不弱,第二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丟盔棄甲
    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再看大清,軍隊的主要武裝還是大刀長矛,少數的火器還是中世紀的淘汰品,不被人欺負才怪。但是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海軍自然比不上西方列強,但陸軍還是很強的,當時清朝也是這麼認為的。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清軍共有清軍19148人死亡,5308人負傷,1790人被俘。而日本方面,日軍6445人死亡,3530人負傷,被清軍俘虜的僅有11人!戰俘比這麼高,可見當時清軍的戰鬥力是多麼的糟糕。那麼,這一千多被俘虜的清軍士兵,他們經歷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樣的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