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六奇(1607—1665)字鑑伯,號葛如,綽號吳鉤,海陽縣豐政都湯田(今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人,少年時流落在鳳凰山一寺院中打雜。寺裡的僧人夜裡教授徒弟棒法,吳六奇在旁看著就學會了。天亮僧人下山,吳六奇與其徒比試,不想失手將他打死,就自縛候僧發落。僧人讓他試演棒法後嘆息說:「這雖然是我的棒法,但你使得出神入化,已可萬人敵了。」仍然留他在寺裡。又一日,吳六奇巡夜遇虎,於是一棒斃之;又遇一虎,也斃之,用棒挑回寺院。僧人驚奇之餘就對他說:「現在天下大亂,你還是下山建功立業去吧。」
吳六奇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少年嗜酒好賭,以致傾家蕩產,充當郵卒。後不務正業,淪為乞丐,浪跡於閩粵江浙。乞至浙江海寧時,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見吳六奇熊腰虎背,膽識超凡,視為「海內奇傑」而相邀痛欽,並贈厚資,遣其回鄉。 時值明末,粵東遍地烽煙,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吳六奇與弟吳標糾集鄉勇30多人,練習武藝,稱雄鄉裡。以後勢力逐漸壯大,殲滅了張文斌、葉阿婆、黃海如和劉公顯等義軍。他又屯兵意溪,駐留隍、三河,進剿粵東,徵討福建,屢獲勝利,成了獨霸一方的粵東軍閥。吳六奇飛黃騰達,為明廷所賞識,被桂王朱由榔封為總兵。 清順治七年(1650)正月,明叛將尚可喜率清軍徵剿粵東,吳六奇率先迎降,並為響導,招徠旁邑。 順治九年(1652),明大學士郭之奇策動潮州復明,以配合各地抗清力量。翌年三月十五日,潮州總兵郝尚久倒戈反清,各地響應。是年閏八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統率滿漢十萬大軍攻打潮州城。吳六奇率所部援助清軍,以雲梯協助攻城。最後潮州失守,郝尚久也城破身殉。吳六奇功勳卓著,清世祖特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命駐鎮饒平,並命授剿無分疆界,隸官兵3000人。 順治十二年(1655),吳六奇向朝廷提出了強化海防的建議。次年清廷便宣布「海禁」政策。吳六奇大治海艦,招募水師,會剿廈門,並招降南澳守將,以此打擊、封鎖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 康熙二年(1663),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莊廷攏招聘名士暗修明史,後因「明史案」事發,株連了查伊璜,吳六奇竭力營救,使查伊璜得以脫身。這報恩於查伊璜一時傳為佳話,清代不少大作家的重要著作都曾以此為題材加以渲染和讚揚。 康熙四年(1665),僧人邱義告吳六奇藏匿桂王的兒子並招為婿,又與永曆皇帝串通及私開銀礦等事。靖南王以所告皆誣,奏誅邱義。朝廷又以吳六奇及其部將鄒瑞、李青、吳漢、王金和歐亮等均盡其能,封疆守御,並築饒平、大埔和黃岡大城所西林營,又建饒平、大埔學宮及郡學明倫堂等學校。吳六奇又得康熙皇帝破格賞賜,初賜太子少保,屢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是年五月三日,吳六奇逝,終年59歲。康熙皇帝聞此兇耗,甚為哀悼,追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諡順格,遣官祭葬,御製祭文、碑文,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於大埔湖寮虎山下。 吳六奇治軍之餘,勤讀書,喜書法,且能禮賢下士,有古名將風。著有《忠孝堂文集》。來源:豐順網
轉發傳遞出去讓更多在外豐良人關注到豐良條新聞,社會民生,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娛樂幽默。
按二維碼關注《豐良鎮微平臺》是豐良人就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