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四個人誰更高明些

2020-12-26 大鵬說事

公元227年,諸葛亮在北上伐魏前,為了教育後主劉禪,讓他好好做皇帝,專門寫了一個《出師表》,文中有這樣一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漢桓帝、漢靈帝到底做了什麼錯事,讓劉備和諸葛亮如此念念不忘,以致後來很多人將其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接班人呢?

其實也沒啥,在大鵬看來,雖然桓、靈二帝的所作所為,確實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也不是差得一塌糊塗。

先說漢桓帝劉志,他的祖父劉開是河間孝王,他的父親劉翼是蠡吾侯,正常情況下,劉志最多也就是個侯爺,絕對與皇位無緣。

誰知道天上掉餡餅了,漢質帝得罪了跋扈將軍梁冀,被人下毒害死。就這樣,沒接受過正規皇家教育的劉志登上了帝位。

儘管如此,劉志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先是老老實實地任由梁冀擺布,等待時機成熟後,聯合宦官將梁冀一舉拿下。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漢桓帝還是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的,雖然外戚梁冀勢力很大,但他在皇宮內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幹掉梁冀以後,漢桓帝論功行賞,將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個宦官封侯,各食邑一萬戶。

這就是漢桓帝最為讀書人詬病的一點:重用宦官。自己十年寒窗苦讀竟然比不過人家輕輕揮一下刀,這也太不公平了。

其實,漢桓帝重用宦官也屬無奈之舉。梁冀掌權的時候,漢桓帝的身邊除了宦官就是宮女,總不能用宮女打仗吧?

再說,漢桓帝對宦官的使用也是很克制的,所封的「五侯」只過了五六年好日子,就被漢桓帝賜死了倆,降職了仨。

雖然,漢桓帝後來又重用了一批宦官,比如侯覽之流,但那都是有限制的使用,是其目的為了鞏固皇權,對抗世家勢力。

在這一點上,漢桓帝做得就比明末二帝強,天啟帝朱由校之所以重用魏忠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省出時間來做木匠活兒。

而他的繼任者崇禎帝朱由檢根本不知道為何重用宦官,一上臺就找了個藉口,把九千歲魏忠賢給辦了,高興地文武百官山呼萬歲。

在大鵬看來,宦官是最堅定的皇權擁護者,是維護皇權的最終力量。那句名言怎麼說來著:離開了皇上你什麼都不是。

所以,宦官再壞,那也是維護皇權的;百官再好,那和皇帝也不是一條心。如果皇帝不會使用宦官,大家做夢都會笑醒。

正因如此,儘管大家紛紛反對,漢桓帝還是在不斷地重用宦官,因為他認為士大夫階層是最靠不住的一群人,從來不幹正事。

再看看崇禎帝朱由檢,把魏忠賢辦了之後,也沒有重用別的宦官,結果就把自己搞成了光杆司令,最後斷送了大明江山。

漢桓帝還有一點也被世人詬病,那就是買官賣官。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當時好幾個地方造反,國庫裡的錢根本不夠使。

皇帝不差餓兵,為了湊錢打仗,漢桓帝就下詔公務員降薪,王侯減俸,並以不同價錢賣關內侯、虎賁郎、羽林郎、緹騎營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買官賣官固然不好,形同於飲鴆止渴,但是總比坐在那裡束手無策,白白等死好。要知道,沒有錢鎮壓起義,那可是要亡國的。

明末的時候,崇禎帝朱由檢為了湊錢打李自成,讓百官捐款,結果沒人搭理他。他想賣官都沒人買,最後只好自掛東南枝。

總之,劉志幹的還不是不錯的,公元167年,劉志駕崩,得諡號為「桓」,與「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相同,其意為「闢疆服遠、克敬勤民」。

說完了漢桓帝,咱們再來說說漢靈帝劉宏。劉宏能當皇帝,首先要感謝漢桓帝,儘管後宮一大堆育齡婦女,沒生出一個兒子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漢桓帝死後,外戚竇氏就打算從與漢桓帝血緣關係較近的子侄輩裡挑一個當皇帝,結果就選中了劉宏。

漢靈帝登基之後,和漢桓帝一樣,也面臨一個外戚專權的問題。但是,他比漢桓帝幸運,不用主動聯絡宦官,宦官主動找他。

原來啊,為了徹底打擊宦官勢力,太尉陳蕃和大將軍竇武就想聯合志同道合之士,將宦官勢力全部誅殺或廢黜。

但是,竇太后不同意,就在竇武不斷給竇太后做工作的過程中,有宦官拆閱竇武的奏章,發現了滅絕宦官計劃。

於是,曹節等人挾持漢靈帝、竇太后,假傳聖旨,殺死了竇武一家,以及陳蕃等人,從此以後,宦官在政治上更有地位了。

但是,漢靈帝的治國理政能力比漢桓帝差遠了,就拿對宦官的使用來說吧!漢桓帝對宦官是有控制地使用,繩子始終在自己手裡。

而漢靈帝就不行了,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張讓是我爹,趙忠是我媽「。這倆人是誰?這兩人都是他身邊的宦官。

還有就是,兩人對待金錢的態度也不一樣。漢桓帝賣官的錢都用來堵國庫的窟窿了,漢靈帝則把賣官的錢都放自己的小金庫裡了。

並且,漢桓帝賣的官,大部分還都是非領導職務,買過來最多享受個幹部待遇,並沒有什麼實權,因此危害不大。

漢靈帝則把買官變成了一種普遍制度,他規定官吏的調遷、晉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須交錢,許多官吏因交不起高額「做官費」辭職。

儘管如此,大鵬覺得漢靈帝的表現比崇禎帝還要好一些,同樣遇到大規模農民起義,人家漢靈帝很快就把黃巾起義撲滅了。

咱們回過頭來,再看看崇禎皇帝,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將領。其不懂裝懂,自毀長城的技術,簡直和幾百年後的常凱申有異曲同工之妙。

崇禎皇帝還有句名言:朕不是亡國之君,爾皆是亡國之臣。這話貌似也有幾分道理,崇禎面臨的自然災害確實很多。

不過,崇禎皇帝雖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其領導能力確實不咋地,因為他不是皇儲,沒有機會跟牛逼人物學習如何治國理政。

其個人能力與見識,遠遠比不上不上朝的天啟帝,遇事就會瞎折騰,甚至對當時情況的惡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果讓大鵬來排個名次的話,大鵬覺得漢桓帝的能力高於天啟帝,天啟帝大於漢靈帝,而漢靈帝又比崇禎帝靠譜兒,您覺得呢?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明史》

相關焦點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朕非亡國之君」,寥寥六個字,發自肺腑,是對兵敗如山倒,無可奈何花落去,內心有所不甘的自然流露。正如他自己所說:「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平心而論,崇禎的自我評價「朕非亡國之君」,並不是文過飾非的誇張之詞。清朝國史館編撰的《明史》對崇禎有高度評價:「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殫心治理。」清代著名學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也說:「嗚呼!
  • 歷史上最沒存在感的中興之主,昭宣二帝,這才叫漢朝的巔峰時刻!
    漢朝雖然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帝王,但是同樣也有厚積而薄發的君主,他們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中興之主,西漢時期的昭宣二帝,昭宣二帝在位期間,可以說是大漢王朝最巔峰的時刻自古以來中國各個朝代,王朝的開國之君常有,然而國家的中興之主卻不常有,國祚短淺的朝代,其興盛也勃,其滅亡也速,因而難得中興,更難有中興之主。那麼一個國家中興之主有多難呢?
  • 東漢王朝中最具爭議的皇帝——漢和帝
    要講漢和帝,首先就得把整個東漢王朝的歷史捋一捋。東漢從光武帝開國到漢獻帝禪位曹丕,共歷經14帝,享國195年。漢和帝之前的三位皇帝都比較有名,也很有作為。第一位當然是東漢的定鼎帝王,被「學界」稱為開掛皇帝、位面之子的光武帝劉秀。對於光武帝的「開掛人生」,實在是太過精彩,後面會專門寫一篇介紹他的生平,在這裡只需知道他建立東漢,開創「建武盛世」(也稱為「光武中興」)即可。
  • 漢光武帝原陵之謎
    漢光武帝陵史稱「原陵」,又稱「漢陵」,俗稱「劉秀墳」,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園,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光武中興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湖北棗陽人,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少年時在宛地務農。王莽篡漢,劉秀隨兄長劉演組織宗族和鄉民號稱「舂陵軍」,加入綠林農民起義軍。
  • 十位中國歷史上得以善終的亡國皇帝是誰?
    說到這裡,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得以善終的亡國皇帝呢? 二、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公元234年),漢靈帝劉宏的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在位,共在位31年。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從而劉協便成為董卓任意擺布的一顆棋子。
  • 漢宣帝的智慧(五千年的點滴)
    漢宣帝劉洵就是巫蠱之禍當中太子劉據的孫子,這孩子能活下來就是一個生命的奇蹟。
  • 漢宣帝預言:「亂我家者,太子也!」為何還會傳位太子劉奭
    以功績而論,漢宣帝應該不下於劉邦與劉徹。在治國之道上,南宋陳普《詠史上·宣帝》一語道破漢宣帝治國之道,「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認為漢宣帝將法律當作治國經典的《春秋》一樣看待,於是導致「數國囚」,因此不要覺得宣帝是儒法參半,其本來就是十足的法家,只不過留了些餘地給儒學裝點門面罷了。
  • 絕學-帝範-建親第二和道藏-大洞真經-卷二
    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哀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併兼路塞,逆節不生。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于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制。
  • 明宣宗:才華出眾如何避免亡國之君,多有才藝的魔咒?被黑後,康熙...
    文|趙立波 導讀:魏徵曾對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作過一句總結:「古人有言,亡國之君,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朱瞻基卻說:「我剛到南京,立即返回北京,誰能料得到?君父在上,天下歸心,誰會有二心呢?況且,父皇招我回京,我又怎能拖延呢?」《明實錄》。最後他放棄兵馬護衛,沿著驛道飛馳。由於朱瞻基在關鍵時刻果斷迅速,躲過了漢王朱高煦準備在山東伏擊謀害。六月十二日朱瞻基正式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宣德。雖然在位只有十年,卻成為了明朝頗有作為的皇帝。
  • 亡國之君,卻被稱為詞中之帝,王國維更將他的詞贊為「神秀」
    史書上他「神骨秀異,目有重瞳」,他工書畫,能自創筆體,能詩善詞,通音曉律,他的才華可以和歷代偉大的藝術家媲美。他是才子詞人,他是君主。作為君主,他將先祖打下的國土拱手相讓;作為詞人,他的作品流傳千古,至今被人們傳唱。王國維稱讚道「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 靖康之恥後,徽欽二帝被俘虜,他們命運如何?
    二帝身邊的嬪妃和親信等人,也憑藉這些物資得以生存下來。因此,雖然二帝是作為囚禁的俘虜和人質,但是在這裡他們基本的生活物資是有保障的,以至於在一定程度上還高過了普通的金國百姓但是對二帝及其后妃,則允許他們及其后妃可以只脫去外衣,保留了一部分衣物。其他普通的俘虜則按照原來的完整的步驟來進行整個儀式。對於一國之君,尤其是中國這麼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家,讓徽欽二帝做這種帶有極強上侮辱性的行為,不僅是宋朝歷史上沒有過的,中國整個故事歷史上,也沒有過。
  • 漢宣帝與漢文帝在奪取權力方面,誰更高明?
    談秦說漢(201)漢宣帝與漢文帝在奪取權力方面,誰更高明? 從奪取權力的手腕來看,無疑漢宣帝劉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將漢宣帝與漢文帝放到一起比較,倒覺得可比性不大,因為漢文帝幾乎沒有刻意爭權。
  • 盤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4位亡國之君,其中有一人過得比劉禪還瀟灑
    一個王朝興起,必然就會有一個王朝覆滅,而覆滅王朝的最後一任君王,就被稱為是亡國之君;不過很多亡國之君要麼選擇與王朝同在,有的則是被殺;而這裡盤點的,則是亡國後投降的四位君王,看看都有誰吧。當了俘虜,日子肯定不好過了,金太宗封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為重昏侯;在金國受盡屈辱折磨的宋欽宗曾求宋高宗之母帶話給宋高宗,希望能回宋朝,但宋高宗寧可殺掉嶽飛,不收回中原,為的就是不迎回「二帝」;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宋欽宗趙桓的死因是金海陵王完顏亮命宋欽宗出賽馬球,趙桓身體孱弱,患有嚴重的風疾,又不善馬術,很快從馬上摔下,被亂馬鐵蹄踐踏死。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明朝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如果按照個人能力和對國家的貢獻來說,明朝的16帝,可以分為五個檔次。一般來說,皇帝要麼雄才大略,要麼能力不錯,守成有餘,要麼是昏庸無道,要麼是有抱負卻無能力。但是明朝卻有那麼幾位皇帝,明明有能力,卻沒有太大抱負,甚至於為了自己個人喜惡,將國家置于越來越危險的境地,這樣的皇帝往往比那些平庸無能的皇帝還可怕,因為他們什麼都清楚,也有一定能力,卻偏偏不好好治國理政。
  • 親手殺了漢少帝的李儒都幹了些什麼事?
    李傕以賈詡為左馮翊,並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因為李儒曾毒死弘農王(漢少帝),漢獻帝下詔加罪於李儒,後受到李傕的保護而得以倖免(《後漢紀》:李傕舉博士李儒為侍中,獻帝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 」)。
  • 先秦史話丨14.夏朝(7)帝桀亡國
    周族從此開始興盛,故詩人作《公劉》之詩來歌頌其德。」帝桀三十三年(前1786年),帝桀討伐蒙山,有施氏(古族名,東夷之一,在今山東蒙陰縣境)進獻妺喜,帝桀十分寵愛她。據《綱鑑易知錄·卷二·夏紀·桀癸》載:「桀能徒手把鐵鉤拉伸,把鋼鐵擰成鐵索,他自恃武力,不推崇仁德卻用暴力傷害百姓。有個叫趙梁的佞臣,教唆他行無道之事,慫恿他貪婪鬥狠。
  • 西漢最後一位皇帝——漢平帝
    西漢雖然延續了兩百多年,但回顧其歷史卻讓人唏噓不已,這個朝代生的最多混亂是宦官和外戚,平了一波又出一波。
  • 這些皇帝既是開國君主,又是亡國之君
    提到短命的王朝,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秦朝和隋朝。這兩個國家都在開國之君的手中完成大一統,又被二代掌門人玩垮了。
  • 古蹟實地探訪系列之七 漢平帝康陵
    漢平帝元始五年,平帝去世,年僅十四歲,葬康陵。據說平帝是被王莽用毒酒毒死的,也有說是突發心臟病而死。平帝死後沒幾年,王莽就實現了他的篡漢大計,建立新朝,自立為皇帝,為了和漢朝劃清界限,他將元帝皇后王政君封為「新室文母」,平帝皇后王氏封為「黃室皇主」,並勸其改嫁。可平帝皇后王氏忠於漢家,大罵王莽,至死不願改嫁。
  • 靖康之恥北宋徽、欽二帝被捋
    公元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了徽欽二帝父子,北宋政權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據《青宮譯語》記載,宋徽宗共有34個女兒,在靖康之變中被金人擄走慘遭蹂躪致死的就有21個人。 這些還不算,就連北宋皇室身份最為尊貴的兩個女人,同樣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羞辱中改變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