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隋煬帝和崇禎,都是亡國之君,但面對死亡,差距卻那麼大

2020-12-22 顏威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亡國之君特有意思,一個是秦二世胡亥,一個是隋煬帝楊廣,還有一個是明朝崇禎皇帝。

秦二世胡亥本來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的時候,不幸暴斃而亡,死在了沙丘。他這次出行帶著他的小兒子胡亥、心腹趙高和帝國丞相李斯等人。

而他去世的消息只有這三個人知道,於是三個人狼狽為奸、互相勾結,封鎖消息,篡改了始皇帝陛下傳位於長公子扶蘇的遺詔。最後胡亥順利登上皇位,長公子扶蘇被賜死,扶蘇的支持者軍方將領蒙恬也被逮捕。

胡亥當上皇帝後,重用宦官趙高,趙高是個有野心的人,他先是除掉了李斯,然後大權在握,指鹿為馬,把秦帝國弄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加速了秦帝國的崩潰。

秦帝國崩潰的時候,秦二世胡亥也走了人生的末路。

關於秦二世胡亥臨死前的記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十分詳細:

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集解蔡邕曰:「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二世曰:「吾原得一郡為王。」弗許。又曰:「原為萬戶侯。」弗許。曰:「原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麾其兵進。二世自殺。

大概意思就是說,嘗到權力滋味的趙高越來越對秦二世不滿意,於是找來了自己的女婿鹹陽令閻樂和弟弟郎中令趙成,說出了自己想殺掉秦二世另立新君的想法:

「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

二人當即表示贊同。

很快閻樂帶著人馬去了秦二世居住的地方。秦二世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問身邊的太監什麼情況,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不早告訴我。

身邊的太監說:「正因為我沒有告訴你,我才活到了今天。否則,早就被殺死了,哪能活到現在。」

秦二世很無奈,閻樂說:「死到臨頭,還有什麼好說的,你這個無道暴君,搜刮民膏,殘害無辜,天下人人得而誅之,事到如今,你自己看著辦吧!」

胡亥是個怕死的人,他說,我能見見丞相嗎?

閻樂:還有什麼好見的呢?

胡亥:我請求當一個王。

閻樂:算了吧。

閻樂:那當個萬戶侯呢?

閻樂還是搖搖頭。

胡亥:那當一個平民總行了吧。

閻樂很不耐煩,說這多麼幹嘛呢?沒辦法,秦二世胡亥自知無望,於是拔劍自刎。

其實,他直接了當還爽氣一點,這一連串的發問求饒,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貪戀紅塵,還想苟全性命於亂世的亡國之君。秦二世徒勞而絕望的神態,被寫得淋漓盡致。

秦二世臨死之前的表現實在是不像一個皇帝,太掉底子了。

相反,隋煬帝楊廣臨死之前卻表現出了帝王的氣概。

秦二世胡亥死後過了825年,也就是公元618元。敗家子隋煬帝迎來了自己的人生末路。

隋煬帝楊廣連死之前和秦二世胡亥的氣質完全不同。隋煬帝楊廣面對死亡的時候,依然閒庭信步,知天樂命。

據說,隋煬帝楊廣臨死之前,曾攬鏡自照,並對蕭皇后說:「我的好脖子,誰要來砍?」

大概意思是:我這麼高的顏值,不知道會死在誰的手裡?

蕭後有些驚慌,隋煬帝倒是非常達觀,還安慰皇后:「富貴貧賤,痛苦歡樂,輪流交替,何必悲傷!」

《資治通鑑》第一百八十五卷記載了這件事:

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

在生命的最後,隋煬帝楊廣說:「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

但叛亂的士兵並沒有滿足楊廣的要求,沒辦法,隋煬帝只好命人將自己縊殺。

雖然隋煬帝楊廣並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但比起秦二世的猥瑣,隋煬帝完全展現出一個帝王的氣勢,甚至不像是亡國之君。

隋煬帝楊廣去世的一千年後,也就是公元1644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大明王朝迎來了自己的末路,大明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也迎來了自己的人生末路。

關於崇禎前的最後一刻,《明季北略》上記載:

丁未五鼓,上御前殿,與二人手自鳴鐘集百官,無一至者。遂散遣內員,手攜王承恩,入內苑,人皆莫知。上登萬歲山之壽皇亭,即煤山之紅閣也。亭新成,先帝為閱內操特建者。……遂自經於亭下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面縊死。

也就是說崇禎皇帝知道自己活不久了,遣散了皇宮人員,然後一個來到了萬歲山的壽皇亭,看了看最後的人間後,毫無猶豫的殉國了。

據說,崇禎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時,左腳是光著的,而右腳只穿著一隻紅鞋,年僅33歲,且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

崇禎皇帝自殺前說:「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話說的漂亮,但又有什麼意義呢?

對比秦二世胡亥、隋煬帝楊廣和崇禎皇帝,三個人臨死之前的表現,還是隋煬帝楊廣的最有帝王氣勢。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攻入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與親信太監王承恩逃到了景山上,他仰天長嘆:「朕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最後,他把這歸咎於大臣的無能,寫下了「文臣個個可殺」的字樣,然後去冠冕,以發覆面,留有遺書曰:「無傷百姓一人」,上吊而死。
  • 亡國之君都是無能之輩?這個皇帝告訴你什麼叫雄才大略
    從夏商周到溥儀,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眾多,如果說哪個亡國之君實力最強,應該非隋煬帝楊廣莫屬,於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繼位。 他即位時候的隋朝才開國二十多年,歷經開皇之治,耕地面積、人口都是一個新的高度。開皇律幾乎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相對完整的法典,而且開創了科舉制,國家百廢待興。
  • 秦二世:一個有雄心的青年,怎麼就誤入歧途成了昏庸的亡國之君?
    雖然孟子和荀子都對自己的性格學說做了極為充分的論證說明,但是無論怎樣來看,這兩種學說都各自走向了一個極端,反倒不如孔子的「性相近」較為合理了。所謂的「性相近」,用一句人所共知的話說明白一些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有一些相近。即人性本無善惡,只不過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有的從善,有的向惡。
  • 末代皇帝中誰最有可能翻盤,實現中興,秦二世、漢獻帝、還是崇禎
    那麼,在眾多亡國之君中,有沒有誰,有機會力挽狂瀾,成為朝代中興之主呢?秦二世、漢獻帝、崇禎、還是光緒?……眾所周知,秦奮六世之餘烈,終一統天下,嬴政自視德超三皇功蓋五帝,乃自稱始皇帝。並希望朝代傳承能綿延萬世。可惜事與願違,帝國因他一人而存在,也因他一人而倒塌。子孫不孝,秦二世沒能守住這大好的江山。有人把秦亡的原因歸咎於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並不準確。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兩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少年登基,兩個人都有重振朝綱的雄心壯志,可惜兩個人都太急躁,他們急於求成,仿佛給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劑猛藥,結果反而加速了政權的滅亡。其實他們兩個人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相對來說,崇禎繼位時的條件比唐昭宗優越很多,如果崇禎不瞎折騰,是不至於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較無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禎卻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 如果讓你當皇帝,你會選擇秦二世、漢獻帝、崇禎、光緒中的誰?
    首選崇禎,選其他人早晚是個死,崇禎有活路! 儘管這是一個假設問題,但這個假設非常有趣。因為這個假設當中的4個皇帝,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一樣的,那就都是亡國之君。但在另一種程度上來說又都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高光時刻。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亡國之君,如果讓你必須盡力輔佐一人,你會選擇誰?
    諸如隋煬帝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功績,隋煬帝的民族政策與周邊民族關係、文化策略等,隋煬帝的官制改革,巡遊的目的,三徵高句麗的背景,三下江都的原因,當時中日關係的發展,隋朝滅亡原因與隋煬帝的關係,隋煬帝的才能、性格特點與缺陷等問題都得到了更深入的討論。隋煬帝創造了豐功偉績,也因暴虐、奢侈、荒淫及個人性格缺陷給廣大民眾帶來深重苦難。
  • 隋煬帝的功績堪比秦皇漢武,卻因急功近利,成為亡國之君
    更讓人嘆息歷史巧合至極的是,這兩個結束了中國動亂時期的兩個王朝,竟然都是二世而亡,短暫的令人扼腕感慨。然而秦朝是因為秦始皇嬴政,在完成統一後極端膨脹,自認為功高三皇五帝,更是大興土木,焚書坑儒,民生與王權之間的矛盾急劇增高。而後秦二世又是個昏庸無道之主,朝堂中奸臣趙高當道,殘害忠良,最終是讓秦朝迎來了傾覆。
  • 李自成願和崇禎一起抗清,提了三個條件後,崇禎:我選擇死亡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就是亡國之君。其實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崇禎這個亡國之君和其他的亡國之君不太一樣。熟悉明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明朝滅亡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天災,再加上往前幾代皇帝的胡作非為,明朝整個有點積重難返。
  • 崇禎皇帝六下《罪己詔》,也難免亡國之禍!
    引子  一個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馭內,接連頒布了六道罪己詔,向全天下的官員士紳、黎民百姓認錯和謝罪,但是依舊沒有挽救日漸沉淪的江山社稷,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而同時又是最為孤獨的亡國之君,這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最終於1644年的一個悽風苦雨的黎明時分,在闖王李自成率數十萬彪悍的陝西大兵壓境的武力劍鋒逼迫之下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
  • 劉禪和孫皓,同樣都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卻相差甚遠?
    歷史上的蜀後主劉禪和吳主孫皓,雖然同是亡國之君,但孫皓的待遇卻是要比劉禪低很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禪在蜀國滅亡之後,全家被司馬昭遷至魏都洛陽。並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不僅如此,蜀國宗室和群臣也大都封侯賜爵。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 秦二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亡國的?
    這就像趙王遷殺李牧用顏聚,齊國田建殺前代忠臣用後勝,最終都亡了國」胡亥不聽,殺掉蒙毅,蒙恬服毒自殺。從這裡,胡亥在趙高的建議下,開啟了亡國之路。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端。橫豎都是一死,陳勝吳廣便揭竿而起,詐已死的扶蘇和故楚國的大將項燕為名,培土築壇,宣誓立約,自封為將,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隨即攻陷大澤鄉,招收義兵,開始了抗秦之路。03當時,老百姓苦於秦法之苛刻,爭相誅殺當地長官,響應陳勝。秦王朝賓客,從東方回歸奏明二世。
  • 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四個人誰更高明些
    雖然,漢桓帝後來又重用了一批宦官,比如侯覽之流,但那都是有限制的使用,是其目的為了鞏固皇權,對抗世家勢力。在這一點上,漢桓帝做得就比明末二帝強,天啟帝朱由校之所以重用魏忠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省出時間來做木匠活兒。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亡國之君就像一篇文章裡的過度段一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反覆地琢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朝堂上原本的兩邊派,被崇禎皇帝絞殺了閹黨派完了後,另一派的文官派的東林黨自然便聲勢壯大了。正義之士,被閹黨早已絞殺殆盡,而剩下的基本都是同流合汙貪生怕死的人,他們又能比閹黨好到哪裡去?崇禎皇帝能以閹黨誤國的理由殺了魏忠賢,但面對文官派東林黨,卻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是什麼關係?原來不止是姨表兄弟那麼簡單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是什麼關係?原來不止是姨表兄弟那麼簡單從表面上看,楊廣和李淵,一個是隋朝的亡國之君,一個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僅此而已,實際上二人卻有著更深層的關係,我們來一步步的捋清頭緒。從年齡上說,李淵比楊廣僅大三歲,在「晉陽起兵」之前,李淵一直在隋朝為官,所以二人世君臣關係。再從出身說起,一直流傳著一句拉關係的話「祖上三代都是貧農」。這句話改兩個字用在李淵和楊廣身上也比較合適,他們祖上都是貴族,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除了同是貴族出身,名為君臣的關係外,二人還有親戚關係。這層親戚關係得從獨孤信開始說起。
  • 崇禎帝決斷的兩大失誤:導致大明江山最終被掠奪,身死國滅
    崇禎皇帝來到奉天門前,吩咐敲響廷議的鐘聲。結果,滿朝文武,沒一人前來。看著空蕩蕩的大殿,崇禎皇帝心如刀絞,感覺無比悲涼:發出了感慨:「滿朝文武,無一可信之人」,「朕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的慨嘆。大明風華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作為漢朝王室最後一個王朝,此等氣節,受到後世無盡敬仰。
  • 亡國之君說夏桀
    身為亡國之君,他的名聲很不好,除了暴虐無道,他還有一個很大的罪名,就是寵愛妺(mò)喜。  紅顏誤國,妺喜大概算第一人。在她之後,還有商朝末年的妲己、西周末年的褒姒……不得不說,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或者說,把亡國的罪責推給女人,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套路。  《史記》中稱,夏桀居斟鄩,又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