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經歷無數興衰更迭。王朝興替有著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但更多時候是因為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導致祖輩的基業就此毀於一旦。祖輩們辛辛苦苦開疆拓土,終抵不過無度的揮霍。
那麼,在眾多亡國之君中,有沒有誰,有機會力挽狂瀾,成為朝代中興之主呢?秦二世、漢獻帝、崇禎、還是光緒?……
眾所周知,秦奮六世之餘烈,終一統天下,嬴政自視德超三皇功蓋五帝,乃自稱始皇帝。並希望朝代傳承能綿延萬世。可惜事與願違,帝國因他一人而存在,也因他一人而倒塌。子孫不孝,秦二世沒能守住這大好的江山。有人把秦亡的原因歸咎於指鹿為馬的趙高,其實並不準確。趙高弄權霍亂朝綱不假,但他終究只是宦官,只要皇帝賢明,正如趙高的結局那樣,分分鐘就能解決。
相比而言,漢獻帝的失敗更多的是身不由己。自登基以來,可以說從沒有自己做主過。生逢亂世,一世飄零。是一個可憐的君主。
明朝後期內外交困,崇禎皇帝接手時,國家早已破敗,可謂受命於危難。雖然他勵精圖治,立志復興,但終究大業難成。他本來是有機會的,可惜太有骨氣,拒絕了李自成的請降,自縊於煤山。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典範。
秦二世最大的對手是自己捉急的智商,漢獻帝最大的對手是一代梟雄曹操,崇禎帝最大的對手也是自己,一手還不錯的牌打得稀爛。光緒帝最大對手是慈禧太后。
要說他們之中誰最有可能實現中興,那非秦二世莫屬。秦始皇霸氣統一六國,雖然不幸辭世,但家底還在,威懾還在。儘管樹敵很多,六國貴族殘部暗流湧動,但是戰亂已久,民心思定,只要秦二世不作死,注意休養生息,廣施德政,安定民心。那些勢力終究不會有什麼作為。「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理想可能不行,但是十世、二十世,還是有可能的。
其他幾位雖然也有可能,但終究不如秦二世。如光緒,雖然滿懷壯志,但是太年輕,考慮問題明顯不充分,「百日維新」轟轟烈烈,卻更像是一場笑話。而且他所面臨的時代變局,形勢也比別人更加殘酷。想要後發先至,與列強爭雄,沒有鐵腕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