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他也曾想要傾盡所能,力挽狂瀾,匡扶社稷,可惜當時的大明已腐敗不堪,縱使他有傾世之才也難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他是不幸的,也是最讓人惋惜的。
意外之機,登基為帝
朱由檢童年不幸,他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所厭棄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無意一夜風流後的婢妾,並不得寵。皇宮中人向來勢力,對於這一對不得太子看重的母子並無好眼色,之後更因母親獲罪,其父將她杖斃,五歲的朱由檢從此沒了唯一的庇護。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故而他從小就謹言慎行,比別的皇子多了幾分穩重,也養成了他多疑的性格。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會做的比他更好,從出生在成年,甚至到繼位,上天都沒有眷顧過這位可憐的帝王。
公元1627年8月(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因其膝下沒有子嗣,於是將王位傳於年僅十八的他,次年正與初一改國號為「崇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轉變,年輕的朱由檢並無不知所措,他在心中對大明朝堂,天下時局變化早有謀劃。
整頓朝綱,不想天降災禍
他繼位之後,勤於政務,大明如今的局面紛亂離不開閹黨的攪弄,於是他開始大力剿除閹黨,在暗地籌謀過後,他當機立斷一舉剷除奸賊魏忠賢及其黨羽,肅清朝政,使霍亂朝局的小人受到了致命打壓。為朝中被誣陷之人平反冤案,並且重新啟用了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
眼看朝政逐漸走向正軌,可天災卻來,自他繼位後的第二年公元1628年起,北方就大旱不斷,赤地千裡,寸草不生,百姓們飢餓不堪,流離失所,也是這一時期,驛站士兵李自成失業。之後不久,公元1630年,陝西又遇饑荒,難民為了生計吃草啃樹皮,爭鬥觀音土,他們太過於飢餓,以至於吃土被脹腹而死的也不計其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元1633年,蝗災旱災一同降臨,黎民死亡過半。據史書記載,在不斷的天災之中,「人相食,草木俱盡,倭寇並起。」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禍亂,才穩定不久的朝廷根本沒有能力救濟百姓,於是眾多饑民投靠了新起的義軍「闖王」李自成。
之後的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皆逢大荒之年,死屍堆積,一片陰霾,大明王朝不見半點生機。饑荒也就罷了,偏偏這時又遇見了瘟疫,並且傳染性極強,「瘟疫有染,人死八九。」死於瘟疫者有三,死於饑荒者有三,無奈被局勢所迫入山為寇者有四,真正心向大明的百姓少之又少。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瘟疫轉變為腺鼠疫,之後又病變為肺鼠疫,京城中的人口都死傷大約超過了40%。之後幾年,鼠疫在各地皆有爆發,終究難以根治,百姓也在不斷減縮。其中《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大旱……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大旱……。」
紛爭不斷,天亡大明
天災不斷,年年皆有,崇禎做這個皇帝實在難做,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理素質太過強大,按照常人早就受不了了,這皇帝誰愛當誰當。內有天災未平,外又有人禍並起。朝廷無力救災,起義軍不斷壯大,頻頻滋事,此刻北方又有滿軍皇太極不斷侵入,明朝只得兩面作戰,還要想法子安撫平民,穩定災情。
隨著局勢愈發嚴重,朱由檢也開始變得更加敏感多疑,開始濫殺人臣,總督中被誅殺者就有七人。之後明軍不敵義軍和清軍,大片領土失守,崇禎也遷都南京。途中放眼望去,雜草叢生荒無人煙,雞鳴狗吠之聲都難聽一二,更不見一個耕地之人。崇禎面對此景潸然淚下,嘆息不止,於是祭祀難民和陣亡的將士,並頒下罪己詔,祈求天下太平。
最終大明朝在腹背受敵,天災不斷中走向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大勢已去,實在無力回天,負隅頑抗只會平添傷亡,實在不必讓將士們再做無畏的犧牲。崇禎皇帝最終在景山之上自縊而亡,年僅三十三歲。
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明朝末年天時地利皆不佔,實在怪不得崇禎,想來無論換做誰面臨他那般局面不會做的比他更好,可惜了那一腔熱血,一生志向,他至死也心繫萬民,胸懷天下。若他出生太平,保不齊也會是下一個唐太宗,開創盛世江山。
參考資料:
《大明王朝》
《漢南續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