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2020-12-22 阿荔侃史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他也曾想要傾盡所能,力挽狂瀾,匡扶社稷,可惜當時的大明已腐敗不堪,縱使他有傾世之才也難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他是不幸的,也是最讓人惋惜的。

意外之機,登基為帝

朱由檢童年不幸,他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所厭棄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無意一夜風流後的婢妾,並不得寵。皇宮中人向來勢力,對於這一對不得太子看重的母子並無好眼色,之後更因母親獲罪,其父將她杖斃,五歲的朱由檢從此沒了唯一的庇護。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故而他從小就謹言慎行,比別的皇子多了幾分穩重,也養成了他多疑的性格。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會做的比他更好,從出生在成年,甚至到繼位,上天都沒有眷顧過這位可憐的帝王。

公元1627年8月(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因其膝下沒有子嗣,於是將王位傳於年僅十八的他,次年正與初一改國號為「崇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轉變,年輕的朱由檢並無不知所措,他在心中對大明朝堂,天下時局變化早有謀劃。

整頓朝綱,不想天降災禍

他繼位之後,勤於政務,大明如今的局面紛亂離不開閹黨的攪弄,於是他開始大力剿除閹黨,在暗地籌謀過後,他當機立斷一舉剷除奸賊魏忠賢及其黨羽,肅清朝政,使霍亂朝局的小人受到了致命打壓。為朝中被誣陷之人平反冤案,並且重新啟用了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

眼看朝政逐漸走向正軌,可天災卻來,自他繼位後的第二年公元1628年起,北方就大旱不斷,赤地千裡,寸草不生,百姓們飢餓不堪,流離失所,也是這一時期,驛站士兵李自成失業。之後不久,公元1630年,陝西又遇饑荒,難民為了生計吃草啃樹皮,爭鬥觀音土,他們太過於飢餓,以至於吃土被脹腹而死的也不計其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元1633年,蝗災旱災一同降臨,黎民死亡過半。據史書記載,在不斷的天災之中,「人相食,草木俱盡,倭寇並起。」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禍亂,才穩定不久的朝廷根本沒有能力救濟百姓,於是眾多饑民投靠了新起的義軍「闖王」李自成。

之後的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皆逢大荒之年,死屍堆積,一片陰霾,大明王朝不見半點生機。饑荒也就罷了,偏偏這時又遇見了瘟疫,並且傳染性極強,「瘟疫有染,人死八九。」死於瘟疫者有三,死於饑荒者有三,無奈被局勢所迫入山為寇者有四,真正心向大明的百姓少之又少。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瘟疫轉變為腺鼠疫,之後又病變為肺鼠疫,京城中的人口都死傷大約超過了40%。之後幾年,鼠疫在各地皆有爆發,終究難以根治,百姓也在不斷減縮。其中《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大旱……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大旱……。」

紛爭不斷,天亡大明

天災不斷,年年皆有,崇禎做這個皇帝實在難做,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理素質太過強大,按照常人早就受不了了,這皇帝誰愛當誰當。內有天災未平,外又有人禍並起。朝廷無力救災,起義軍不斷壯大,頻頻滋事,此刻北方又有滿軍皇太極不斷侵入,明朝只得兩面作戰,還要想法子安撫平民,穩定災情。

隨著局勢愈發嚴重,朱由檢也開始變得更加敏感多疑,開始濫殺人臣,總督中被誅殺者就有七人。之後明軍不敵義軍和清軍,大片領土失守,崇禎也遷都南京。途中放眼望去,雜草叢生荒無人煙,雞鳴狗吠之聲都難聽一二,更不見一個耕地之人。崇禎面對此景潸然淚下,嘆息不止,於是祭祀難民和陣亡的將士,並頒下罪己詔,祈求天下太平。

最終大明朝在腹背受敵,天災不斷中走向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大勢已去,實在無力回天,負隅頑抗只會平添傷亡,實在不必讓將士們再做無畏的犧牲。崇禎皇帝最終在景山之上自縊而亡,年僅三十三歲。

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明朝末年天時地利皆不佔,實在怪不得崇禎,想來無論換做誰面臨他那般局面不會做的比他更好,可惜了那一腔熱血,一生志向,他至死也心繫萬民,胸懷天下。若他出生太平,保不齊也會是下一個唐太宗,開創盛世江山。

參考資料:

《大明王朝》

《漢南續郡志》

相關焦點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崇禎這個亡國之君當得確實有些冤枉。其實,明朝亡兆早在崇禎的祖父萬曆皇帝時已現端倪。萬曆皇帝酒色財氣五樣均沾,他在位期間做的一件最為荒唐可笑的事情,就是以帝王之尊,與大臣鬥氣不上朝!
  • 歷史人物|朱由檢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朱由檢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亡國之君就像一篇文章裡的過度段一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反覆地琢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承明啟清的亡國之君,他悲情壯烈的一生。開端先說明太祖朱元璋,自開國以來,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他歸耕於農,大興水利,發展農商。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十七年誅巡撫十一人。最典型的是孫傳庭,他打仗實在是一把好手,可以說是「反賊殺手」,最後卻死於李自成之手,可悲可嘆。最初陝西巡撫甘學闊不能討賊,秦人不滿。
  • 明思宗——朱由檢
    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異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號崇禎,十七歲即位,在位一十七年。朱由檢 像一直說自己非「亡國之君」的朱由檢,終究在自己任上結束了大明276年的國運。朱由檢用自己在煤山的自縊為後人留下了大明「君王死社稷」的悲歌,亦博得了無數人的惋惜。
  • 明思宗朱由檢,一位無力回天的亡國之君!
    李闖王進北京想當初,你被傳位應召入宮,宮內異常兇險,有多少壞人慾加害你於不義,你英勇無畏,坦然面對,誓言,畢生,剷除忤逆,安撫百姓,收復遼東,中興我大明天下!你努力過,你瘋狂過,你六次罪已昭,你使盡了任何手段,可嘆關內百姓起義呼聲依然響徹九州,關外逆賊依然虎視眈眈!你無臉面對你的祖宗,以發覆面,死的狼狽不堪!國門,國門,你怎沒勇氣親自去守,你怎不站在城牆上抵抗到最後。想當年土木堡巨變,英宗被俘,明代宗堅守北京,最終打贏北京保衛戰。你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後卻沒有你的容身之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你的臣子們卻早投降背叛你了!
  • 閒話明思宗——朱由檢
    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異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號崇禎,十七歲即位,在位一十七年。
  • 歷史知識——【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明毅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兩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少年登基,兩個人都有重振朝綱的雄心壯志,可惜兩個人都太急躁,他們急於求成,仿佛給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劑猛藥,結果反而加速了政權的滅亡。其實他們兩個人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相對來說,崇禎繼位時的條件比唐昭宗優越很多,如果崇禎不瞎折騰,是不至於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較無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禎卻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 悲情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資料圖)中國歷代君王中,頗具悲劇色彩的莫過於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
  •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內心高傲卻行動愚蠢,煤山上吊自縊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給明朝一次喘息之機,但是也給了努爾哈赤發展勢力的時間。一個是腐朽衰敗的明朝,一個是兵強馬壯的後金,亡國可見矣! 但是朱由檢不想放棄,他任用袁崇煥抗擊後金,袁崇煥也沒有讓他失望,連連捷報。在國內農民起義不斷,李自成擁兵自重,他任用孫傳庭鎮壓農民起義,孫傳庭將李自成打的只剩下一十八甲。
  • 崇禎帝決斷的兩大失誤:導致大明江山最終被掠奪,身死國滅
    看著空蕩蕩的大殿,崇禎皇帝心如刀絞,感覺無比悲涼:發出了感慨:「滿朝文武,無一可信之人」,「朕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的慨嘆。大明風華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作為漢朝王室最後一個王朝,此等氣節,受到後世無盡敬仰。國破山河之時,崇禎皇帝表現出了他作為朱家子孫的優秀品質:誓死不降,以身殉國!
  • 明朝敗亡崇禎皇帝自掛煤山之謎
    明熹宗死後,皇弟信王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世稱崇禎帝。崇禎生不逢時,又剛愎自用、猜忌心重,雖除去了閹宦魏忠賢和穢亂後宮的客氏,但殺掉袁崇煥無疑是自毀長城,內憂外患,身死國滅。崇禎身處末世,其宮廷生活也具有了異樣悲涼的氣氛。崇禎繼位後立周氏為皇后,冊封田氏、袁氏為貴妃。
  • 這些皇帝既是開國君主,又是亡國之君
    這兩個國家都在開國之君的手中完成大一統,又被二代掌門人玩垮了。因此胡亥和楊廣被眾人批判上千年,還將繼續被批判。但是大家知道麼?最短的王朝並不是二世而亡,而是一人一朝。哪些人同時是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有幾位你絕對想不到。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亡國之君,如果讓你必須盡力輔佐一人,你會選擇誰?
    隋煬帝繼承其父文帝楊堅家業,積聚了大量財富,隋亡時,「天下儲積,可支五十年」,正如宋元時人所云:「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同時,也因三徵高句麗、三遊江都、屢起興造、徵伐不已、不恤民力而引發內叛外亂,在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和各地貴族軍閥群起割據的夾擊中,他即位短短十四年,盛極一時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隋煬帝本人也命喪江都。
  • 亡國之君說夏桀
    身為亡國之君,他的名聲很不好,除了暴虐無道,他還有一個很大的罪名,就是寵愛妺(mò)喜。  紅顏誤國,妺喜大概算第一人。在她之後,還有商朝末年的妲己、西周末年的褒姒……不得不說,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或者說,把亡國的罪責推給女人,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套路。  《史記》中稱,夏桀居斟鄩,又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 明宣宗:才華出眾如何避免亡國之君,多有才藝的魔咒?被黑後,康熙...
    文|趙立波 導讀:魏徵曾對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作過一句總結:「古人有言,亡國之君,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並明確未將來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為此朱棣給他安排了極好的教育班底,加之性格豁達,善於納諫,對國家治理有著清晰的判斷。「他的藝術天才與宋朝的趙佶相比,尚可能比趙佶更優秀。他的作品至今還收藏在美國麻省劍橋的福格博物館,堪薩斯城的勒爾生美術館和紐約之大都會美術博物館等處。」《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 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四個人誰更高明些
    而他的繼任者崇禎帝朱由檢根本不知道為何重用宦官,一上臺就找了個藉口,把九千歲魏忠賢給辦了,高興地文武百官山呼萬歲。在大鵬看來,宦官是最堅定的皇權擁護者,是維護皇權的最終力量。那句名言怎麼說來著:離開了皇上你什麼都不是。
  • 誰斷送大明王朝?「問題青年」崇禎與晚明悲劇
    最近,著名美學家、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邱紫華的著作《誰斷送了大明王朝》從悲劇美學的角度,重提了這個話題。他從明朝末年的悲劇切入,沒有循例從制度、經濟、軍事上剖析朱明王朝的衰亡,而是著重從細微的人性角度闡述崇禎、魏忠賢、楊嗣昌、袁崇煥、吳三桂等晚明精英人物的性格悲劇。作者認為,明亡實自滅也。其實質,不在於清的強大,而在於明的腐朽,在於晚明決策者與執行者的性格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