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2020-12-22 指點江山

1643年正月,闖王李自成率軍攻破襄陽、荊州等天府。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

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都知道,王朝的頹敗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正如崇禎十七年三月前的大明,官紳貴胄皆爭相拉幫結派,妄圖在亡國之際發一筆國難財。可以說,1644年的三月是明王朝最艱難的時日,國家價值觀的崩塌在此時體現的淋漓盡致。

1644年三月前夕,崇禎帝為了抵抗李自成之師,不得不親自籌措軍餉。

當時,他想出了兩個辦法:即命監獄在押罪臣捐獻軍餉,以此來抵消他們的罪狀,此為法一。再就是號召文武百官根據官階高低捐獻軍餉,此為法二。詔令頒布後,牢中罪臣尚算積極,皇帝身邊的那些大太監也都礙於情面各自捐了五萬兩白銀,唯有朝堂上的官僚個個似鐵公雞一般,根本不買皇帝的帳。

其實,那些官員並不是拿不出這些錢,而是根本不想拿。國破家亡之際,這些所謂的「忠臣」心裡想的卻只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財富。大太監王之心本是京都富翁,可是,當崇禎皇帝向他募捐軍餉時,他只拿出了一萬兩白銀搪塞。一些宦官為了避開捐獻,直接在市井兜售家中的古玩珍藏,以示自己已到山窮水盡之地。更有甚者,竟直接在宮門留下打油詩,暗諷明王朝已到窮途末路。

「閹人」如此倒也能理解,可是,那些與皇家一脈相連的貴胄也對國運視若無睹便無法理解了。當時崇禎皇帝曾派人向嶽父周奎求救,可是,任太監如何勸說,周奎就是不肯鬆口捐錢。最後,這個太監不禁哀嘆道:「身為皇親國戚竟如此吝嗇,若江山不再,你積蓄這些財富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太監的話可謂一語成讖。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後,這些達官貴胄雖拼了命的討好李自成,可是,其最後的下場卻也是悽慘無比。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親自在皇極殿選拔人才,曾經的內閣首輔魏藻德仗著資歷,第一個毛遂自薦。可是,李自成根本看不上他,直接命牛金星選出九十餘人送到了吏部,其餘人等則被押送至權將軍處聽候發落。

這一等卻等來了「追贓助餉」,即關押的前朝舊臣需根據官階繳納軍餉,家人交錢後,劉宗敏才會放人。對待這些「守財奴」,李自成一點也沒手軟。經過一番嚴刑拷打,太監王之心上繳了十多萬兩白銀,而內閣大臣陳演則繳納了四萬兩白銀。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哭窮」的老皇親周奎,在權將軍的嚴刑拷問之下上交了六十多萬兩白銀,結局可謂是太滑稽了。

其實,明王朝的消亡早有徵兆,大約從嘉靖年間開始。

明朝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國富民強之際,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卻開始崩塌。從前深受理學薰陶的官僚們,逐漸擯棄了看淡名利的氣節,轉而開始瘋狂的買田置地。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建國伊始戰爭導致大量人口損失,王朝分配土地給人民耕種,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五十年起農民開始賣地,一百年左右大規模土地兼併,一百五十年左右農民基本地賣完。大規模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階級矛盾空前激烈,社會貧富分化拉大國家動亂開始,最終,通過戰爭完成財富的重新分配。這個輪迴大概在三百年,也就是說,中國曆朝歷代都逃不過這個輪迴。

不但如此,還有一些從前居高臨下的皇族勳貴們,也將特權延伸到了商業領域,他們斂財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門。對此,張居正曾哀嘆道:「商賈在位,財貨上流」,由此,也可看出當時蠅營狗苟的社會亂象。直到崇禎皇帝即位時,明王朝已行將朽木,貪官汙吏橫行朝野,民不聊生,非一人之力可扭轉。但是,看到家國滿目瘡痍,崇禎帝還是不免心痛內疚。

為了抵抗來勢洶洶的敵軍,他放低身段調兵遣將,減免賦稅,可是,這一切都已經晚了。正如崇禎帝在「罪己詔」中提到的「任用非人」之過,確實,滿朝文臣對明王朝的消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還有就是從萬曆皇帝親政開始,明王朝的政治系統運轉就出現了問題。官僚階級奉行的理學思想受到衝擊,上至六部侍郎下至知府知縣,都出現了大面積職位空缺的情況,整個王朝的新陳代謝已經紊亂。

並且,萬曆皇帝的怠政,也使得朝臣之間出現了惡性的傾軋情況。拉幫結派成為常態,名聲變得比實幹更重要。在如此失控的政治生態中,文官玩弄權柄,而武官則成為了吃力不討好的小角色。長此以往,文武失衡,國家的政治生態便成了病態的「逆淘汰」。

這一點,也可從百官在明王朝滅亡前的表現中探知一二。

三月十二日,李自成率軍攻近北京,朝野上下震驚不已。當崇禎帝號召百官前來商討對策時,一眾人皆搖頭嘆息。第二天,亦是如此,出於憤怒,崇禎帝大罵了時任兵部尚書的張縉彥。這一罵不要緊,張縉彥竟直接摘掉了烏紗帽,主動要求辭官。文武百官皆是如此懈怠的備戰態度,明廷又怎麼會取得勝利。

十五日,當李自成率軍到達居庸關時,駐守總兵唐通和監軍杜之秩不戰而降,攻破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崩潰。即使形式如此危急,朱由檢依舊有條不紊地處理著宮中大小事宜。可是,就在他考察完候補知縣的三十三人後,隨行太監卻突然呈上了一份緊急公文,內容是農民兵攻佔了昌平,並進犯了明皇陵。

當時駐守昌平的總兵官也並未率軍頑抗,而是直接棄械自殺,可見,其對明廷未來的失望態度。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明廷朝野上下已經形成了殘酷的逆淘汰制度。無論是直指明王朝弊病的陳新啟,還是曾痛擊李自成的孫傳庭,無疑都會倒在殘害「實幹家」的明廷朝堂上。

對此,深諳此理的崇禎帝,為了明王朝的未來,不得不在臨終之際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訓。

也就是說,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或許還能支撐個幾十年,魏忠賢絕對算一個改革家政治家,也是皇帝用來制衡文人集團的。魏忠賢掌權時做了許多改革,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改革賦稅,像商人徵稅,國家稅收大增,減輕了農民的稅收負擔。明朝的商人都跟是官商勾結,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這讓很多讀書人攻擊抹黑魏忠賢,我們高中學的著名的五人墓碑記,這五人就是當時誕生的新興資產階級,為了反抗魏忠賢收稅。

二就是改革軍事,啟用王化貞熊廷弼鎮守遼東,毛文龍開創東江鎮,基本絕了滿人對中原的威脅。

可以說,崇禎上臺殺魏忠賢后果是災難性的,文人集團失去制衡,所以,後期的他們才能為所欲為。

結果,面對重兵壓境,曾經看上去團結一致的明廷官僚群體也開始四散瓦解。一向以「高風亮節」標榜自己的士大夫,居然開始毫無下線的賣國求榮。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些精於算計的大臣們私底下竟主動上門投靠李自成,明朝士大夫們的氣節可謂呈現出了斷崖式下跌。

《流寇長編》中曾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

即在1644年三月的一天,兵部大臣魏堤塘偶遇了一位高級官僚的聽差。一番詢問過後,這名聽差拿出了一張傳單,內容大致為:曹化淳與兵部尚書張縉彥等大臣「公約開門迎賊」,城內不少官員都已在這張傳單上簽了「知」字。由此可見,當時朝堂上的部分投機分子已經開始密謀造反的陰謀。

十七日,農民軍兵分兩路發起攻勢,西路一直打到了西直門外邊。雖然,城外炮火連天,但是,城內的崇禎帝依舊照例上了早朝。文武百官皆相對哭泣,根本無人能提出有用的建議。中午時分,農民軍攻破了平則們、西直門、彰義門,而駐守在那裡的是一萬餘人的「三大營」。

按理說,這三門不應被如此輕易的攻破,但是,因守門的士兵吃不飽飯,加之其多是些老弱殘兵,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戰鬥力」。宮內朝堂上,一些人提議應當起用從前在「閹黨逆案」中被嚴懲的官員,加封劉澤清為「東安伯」,以此來策動其「勤王」,可的,朱由檢心裡明白,這些不過都是些無用的「馬後」。

面對這種情況,他逕自在御案上寫了一些字,給太監王之心看過後便直接抹掉了。相傳,其中六個字寫的便是「文臣人人可殺」。

可見,在崇禎帝心中,明朝社稷就是被這幫文臣搞臭的。

十八日,李自成率軍猛攻,城內守軍則奉命向外開炮。雖說是炮彈,但是,空中卻只有硝煙和空響,乍一聽仿佛在放煙花爆竹,根本沒有什麼攻擊力,完全是搪塞敷衍為之。攻至彰義門外後,李自成派當時已招降的太監杜勳進城向皇帝傳話,要求和平談判。

當時,李自成的和談方案是割地求和,即:明廷割讓西北地區供李自成建國稱王,外加犒賞軍隊一百萬兩白銀。因為形勢危急,崇禎帝第一個詢問了內閣大臣魏藻德的意見。可是,因害怕擔責,魏藻德遲遲不發一言。崇禎帝迫於無奈,便讓杜勳傳話「朕計定,另有旨」。這種看似居高臨下的態度,實際上直接滅掉了明廷翻盤的最後希望。

魏藻德何嘗不知此番談判的重要性,可是,礙於今後投靠新朝的身份,他只能任由明廷作繭自縛。而崇禎帝所謂的「朕計定,另有旨」,也不過是頑抗到底。傳話太監出宮後,朱由檢立刻便擬了一份「親徵」詔書,文中他不僅無奈地承認了自己的失職,還向天下宣告,若有臣民能夠捐助軍餉和武器,一律重賞。這是朱由檢作為皇帝向臣民頒布的最後一道諭旨,也間接表明了其寧死不屈的決心。

可是,此時談「親徵」,無異於痴人說夢了。

詔書下發後,朱由檢命駙馬帶著其私人武裝護送太子出城南下。可是,駙馬卻告訴他:「自己並沒有私人武裝,即使有也沒法突出重圍。」在一切可能都被否決後,崇禎帝只好召集人馬堅守城內。得到崇禎帝頑抗的消息後,李自成率軍開始全線攻城。就像「傳單」中謀劃的「開城迎賊公約」一樣,守城太監曹化淳直接打開了彰義門投降。無獨有偶,平則門、德勝門守軍也隨之投敵,北京外城防線不攻自破。

彼時宮中的朱由檢還未得到消息,當他詢問外城的情況時,大臣們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他「陛下洪福齊天」。一些閣臣甚至還虛情假意的表示,若敵軍攻入皇城,他們一定會同敵軍「巷戰」到底。可事實上,李自成在攻入內城的過程中,根本沒有遇到什麼武裝抵抗,守衛城門的朱純臣和張縉彥等大臣,只是按照事先預定的公約直接「開城迎賊」,根本沒有發生所謂的「巷戰」。

十八日夜裡,北京城硝煙瀰漫,農民軍徹底控制了紫禁城。曾經駐守內城的李國楨早已逃之夭夭,大營兵也四散消失。當所有人都以為皇帝會「急走」時,朱由檢卻帶著隨行太監在煤山殉了國... ...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崇禎帝在死前會留下「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了。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 、《明季北略》、《崇禎長編》、《崇禎實錄》、《國榷》】

相關焦點

  • 崇禎明知江山要完,為什麼不早讓太子南下,讓此後政權名正言順
    可是崇禎皇帝太高看自己了,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努力,叫做"你看起來很努力",儘管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可是對明朝似乎沒有做出什麼改變。之所以說崇禎皇帝的死並不可惜,也是因為他疑心深重,大臣只要有錯,哪怕是半路上聽來的,都會被他殺掉,袁崇煥和陳新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自盡前,崇禎皇帝留下遺詔,僅61個字,卻暗示明朝滅亡的真相!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性格多疑,刻薄寡恩,儘管如此,崇禎卻贏得了後世人的普通同情,人們大多認為他不該是個亡國之君。為什麼這麼說呢?崇禎是非常勤政的。這比他的前任好得太多。
  • 大明王朝被滅的前一晚,崇禎皇帝做了什麼?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歷史上對於崇禎的解讀褒貶不一,大明王朝被滅之際也是崇禎死亡的時候,崇禎去世的前一夜裡,崇禎將自己的三位兒子都叫到自己的跟前,但是這三位皇子依舊衣著光鮮的來到父親的身邊,這時候的崇禎非常的驚訝,因為就在當夜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破了北京城,這時候正朝著北京的內城來
  • 崇禎的最後一夜:殺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後,他走上了煤山
    在跟隨丈夫從信王到崇禎皇帝的18年歲月裡,她勤勤懇懇,處事謹慎,做到了母儀天下,是歷史上少有的賢內助。周皇后也很可憐,在崇禎召見這三個皇子之前,周皇后剛剛在紫禁城內轉了一圈,她拿著皇后的節杖,挨個宮殿的去撫慰在惶恐中的宮人和太監,一邊流著淚,一邊對這些如果離開皇宮不知如何是好的下人們說:「天災已降,大禍臨頭,你們有門路的,快點逃生去吧!」
  • 崇禎是一位不合格的皇帝,他真的不懂帝王之術嗎?
    1644年3月19日凌晨,33歲的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半山一棵歪脖樹上。臨終前,崇禎皇帝寫下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皇帝當了17年皇帝。17年間,他在帝王之術上做得一塌糊塗。
  • 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但是大順王朝第一功臣崇禎皇帝不可能僅限於此,在他無比信任的楊嗣昌一敗塗地之後,想起了被他下獄三年的孫傳庭,又重新把孫傳庭從獄中拉出來開赴前線。傳庭既已誅殺人龍,威讋三邊,日夜治軍為平賊計,而賊遂已再圍開封。
  • 崇禎皇帝六下《罪己詔》,也難免自縊殉國!
    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而同時又是最為孤獨的亡國之君,這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最終於1644年的一個悽風苦雨的黎明時分,在闖王李自成率數十萬彪悍的陝西大兵壓境的武力劍鋒逼迫之下,絕望地選擇以自縊的慘烈方式在紫禁城北側的煤山松柏下結束了他痛苦而忙碌的悲情人生,並以自殺行動向全天下的黎民蒼生下達了他三十四年生命中的最後一次「罪己詔」。
  • 崇禎皇帝六下《罪己詔》,也難免亡國之禍!
    明末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1610—1644),在其一生中共先後六次向普天之下頒布了罪己詔,這對於一個天貴皇胄、君臨天下的天子而言無疑是一件極其尷尬和汗顏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崇禎這樣一個剛愎自用、殫精竭慮、乾綱獨斷、勵精圖治的中興之君
  • 《隱秘而偉大》四個反派結局,前三個罪有應得,趙志勇可憐可悲
    自開播以來將強勢進入霸佔收視率排行榜的前三名。在近期播出的劇情中,收視率更是連創新高,根據第三方提供的實時統計數據來看,實時收視率已經突破2%。同時,《隱秘而偉大》在視頻平臺的播放量也高達22億,可見這部電視劇受歡迎的程度。隨著劇情的深入,這部電視劇也將於近日迎來收官。
  • 看了袁崇煥做的這些事後才明白,他死的完全不冤,崇禎必須要殺他
    不少人在看到明朝滅亡後都覺得非常可惜,然而與此同時也會對明朝最後一位天子崇禎大帝進行抨擊,畢竟崇禎在臨死前說了這樣一番話,那就是:朕非亡國之君,爾等均乃亡國之臣也!可見,崇禎沒有擔當,把責任都推到了大臣的身上。
  • 崇禎皇帝一共七個兒子,四個早夭,三個下落不明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一共在位十七年,和皇后周氏、貴妃錢氏一共生下了七個兒子。伴隨著崇禎皇帝數十年統治的結束,他的七個兒子也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聊聊他的這些兒子的命運。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
  • 明朝敗亡崇禎皇帝自掛煤山之謎
    崇禎為國事憂心,一個月裡進後宮不到一二次。田妃善於言笑,每次崇楨的愁眉都會被田妃解開,憂慮暫時忘卻,因此她對于田妃的寵愛超過了其他的嬪妃。田妃因為受到了崇禎的寵遇,她也自恃絕色而漸漸帶了些驕橫,六宮的妃嬪她從來不正眼相看,就是中宮的周皇后以及位次與她相等的袁貴妃也沒有放入眼裡。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這一位皇帝是個奇葩,得細說,因為是他,直接導致了崇禎帝朱由檢悲情壯烈一生的轉折開端。奇葩皇帝朱由校估計上輩子是個木匠投的胎,這輩子雖然當了皇帝,依然醉心於幹木活,醉心到什麼程度呢?醉心到他直接放任朝政不管,所以直接導致了他的乳母客氏和閹黨魏忠賢兩人狼狽為奸,矯詔擅權,排除異己,將整個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 崇禎皇帝的最後24小時都在幹嘛?
    據說啊,紅丸是由女童第一次的經血煉為紅鉛,再和人參鹿茸等配在一起的強力壯陽藥,據稱崇禎他爸爸,就是吃這個吃死的,只當了28天皇帝。 我寫崇禎,寫了這麼多他哥哥他父親,其實是和他本人比較,和哥哥父親比,崇禎比他倆強太多了,也曾想勵精圖治重振大明,但是怎奈,回天無力了。
  • 前《天下足球》大咖為馬保國站臺,請他寫下「好自為之」四個大字
    前《天下足球》大咖為馬保國站臺,請他寫下「好自為之」四個大字 2020-11-28 22:43  三十年萊斯特城球迷
  • 崇禎帝的最後48小時丨壹讀精選
    而李自成的大順軍3月17日才開始攻城,在這不到48小時內,發生了什麼?使得大明帝都拱手相讓?有著精銳三大營、有著關寧鐵騎的大明帝國在不到48小時內覆滅?是什麼讓大明皇帝選擇了上吊?作為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在死前48小時中,都做了些什麼?他為什麼不逃?我們先來縱向比較下中國幾位都城被圍的皇帝。
  • 大悲劇: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死
    本期「洪博說」為您送上知名作家「西山野叟」的原創文章,希望給各位看官一點企業管理的啟示。     崇禎是個年號,今天則是朱由檢的代號,崇禎就是朱由檢,朱由檢就是崇禎。他是在煤山上吊而死的,也是漢族皇帝中很悲慘的一個人,研究這個皇帝的死亡前後的時間段,就像從地窖裡挖出一壺百年老酒,喝著甘冽無比,酒本身附加的故事卻令人肝腸寸斷,劇疼無比。
  • 鄭崇儉:明朝最可憐的總督,沒打過敗仗,卻被崇禎帝處死
    明末是一個遍地狼煙的動亂年代,也是漢家兒郎們相互廝殺的悲劇年代,大明朝廷在鎮壓國內流民的過程中耗盡了最後一絲元氣,最終給北方少數民族撿了個便宜。辛苦上位辛勤工作007十多年的崇禎皇帝是個悲劇,好端端地當著郵差卻不幸被裁員走上造反之路的李自成也是個悲劇,更有無數被這兩人給直接或者間接幹掉的大明官員,對他們而言,通通都是悲劇。
  • 崇禎皇帝的兒子竟然是苟且偷生的懦夫?
    崇禎皇帝上吊殉明後不久,福王朱由崧被擁立為帝。改元弘光。1645年便是弘光元年。這年二月,一個大臣從北方帶過來的少年已將南京城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傳說太子朱慈烺來了。朱由崧雖然不情不願——他又沒見過太子,怕是真的呀——迫於輿論,卻不得不把他弄到朝廷,由大臣們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