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而不同:西漢初年政權架構承襲秦朝,武帝時期君主專制達到最盛

2021-01-19 新聊舊史

雖說「漢承秦制」,但秦漢兩朝還是有諸多不同的

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的開始,秦朝和漢朝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兩個王朝。

一方面是因為秦漢,作為中國封建君主時代的開端,無論是在君主專制體制的構建,還是統一多民族政權的發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啟後作用。

其基本上奠定今後中原王朝統治和建立的核心地區,並且這種對於疆域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清朝的滅亡,即便在今天也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秦漢政權雖然一直都被放在一起來說,但是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秦朝和漢朝其實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眾所周知秦漢被放在一起討論,無非就是秦朝統治的時間太短了,因此似乎不值得作為一個單獨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分析。

而且劉邦成功建立西漢政權之後,在其早期的政權組織機構和統治方式上,大多數都是採用了秦朝的模式,這就是我們說的"漢承秦制"。

正是因為秦朝的統治時間短暫,再加上其所具備的政治特點,似乎都被西漢所繼承,因此秦漢就經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時代,被當做一個體系來進行研究。

但是我們還是要清楚,秦朝和漢朝,起碼和西漢還是有一定不同的,畢竟西漢仿照秦朝建制,主要是因為政權建立初期穩定政局、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而當這種需要被滿足之後,西漢中央政府必然也要做出適時改變了。

漢武帝去世之後,強盛的西漢迅速衰落

從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成功建立西漢政權,到公元8年王莽篡奪西漢領導權西漢覆滅,西漢王朝的統治維持了210年。

從國祚來看,西漢已經實屬不短,特別是秦朝僅僅二世而亡,更加凸顯了西漢王朝國祚之長,即便放到整個中國古代封建歷史時期,西漢的國祚起碼也是數一數二的。

而西漢國祚如此之長,政局如此之穩定,及其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實和漢武帝及前幾位皇帝的苦心孤詣經營,有著直接關係。

劉邦建立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朝末期農民大起義和劉邦、項羽兩大勢力的反秦戰爭之後,整個社會百廢待興,本來在秦始皇時期社會矛盾就已經頗為嚴重之時,更是令社會經濟出現了嚴重倒退。

這對於西漢這個新興政權來說,只能夠養精蓄銳,休養生息,這也是漢武帝前面幾位皇帝的重要施政方針。

而且西漢建立之後,北方匈奴勢力虎視眈眈,他們時刻關注著中原地區的動向,並且趁著西漢政權立足未穩之際瘋狂發動入侵,騷擾西漢北方邊境地區,給當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對此西漢統治者只得委曲求全,以和親的方式與匈奴交好,換取外部環境的穩定和和平,以便為恢復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最為基本的客觀條件。

而隨著"文景之治"後西漢國力的恢復以及上升,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完全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勢力,當然漢武帝也是這麼做的,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漢匈戰爭,直接將不可一世的匈奴勢力打得解體。

漢武帝時期的大漢實力毋庸置疑,那麼在漢武帝之後為何西漢的國力會衰落地如此之快呢?

漢武帝去世百年之後,西漢政權便土崩瓦解了,而這種危機在昭宣時期,特別是漢宣帝之時就已經凸顯了。

"昭宣中興"雖然存在,但不可能再次出現武帝時期的盛世局面了

漢武帝執政時期的大規模改革,這也是繼秦朝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建立之後的又一次改革,具備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漢武帝在位期間,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相較於西漢前期來說,基本上都是換了一個樣子,這取決於當時西漢的綜合國力強弱,國內國外的形勢狀況。

而也正是這些客觀環境要求,才會使得漢武帝成為西漢,乃至兩漢時期最具成就的君主。

不過漢武帝在徹底完成了封建君主專制的再一次加強之後,其實其會對後面的皇帝,造成比較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因為漢武帝本人雄才偉略,在執政期間畢竟做出了前無古人的功績,這令其子孫自愧不如。

此外,漢武帝時期對王朝的改革,特別是對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這使得原來那种放松自由的思想環境徹底改變了。

雖然後世人承認"昭宣中興"局面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漢宣帝以後由於思想上、政治勢力上的變化,西漢的統治開始動搖,無法再次回歸此前漢武帝的鼎盛局面了。

相關焦點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統治權力帶有壟斷性和封閉性,階層流動性差③最高執政集團權力集中程度低受封諸侯在封國內擁有較世襲統治權;西周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2) 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 從高帝劉邦到武帝劉徹,淺談西漢與匈奴的「表面友好」關係
    通過「和親」的方式和匈奴結為友好鄰邦,以此達到「和睦相處」的目的,但實際上說是和親,實為進貢,這種帶著屈辱性質的「和親」成為了高帝、呂后、文帝、景帝以及武帝前期的主要對匈政策,直到武帝認為大漢以及足夠富裕,無懼匈奴時,這種和親才被終止。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西漢時期,統一著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政治性講史方面,秦朝滅亡之後,西漢時期,在統治集團內,對史學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對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在鞏固政權過程中的作用,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政治性講史更加受到重視。西漢建立之初,陸賈在劉邦面前講述商湯、周武王的興起,夫差、智伯的敗亡和秦王朝覆滅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西漢政洽性講史的一個開端。此後,這種政治性講史不僅延續不改,且在東漢時期逐步走向經常化。
  • 中國歷代皇帝在位順序表(秦朝開始)
    據資料顯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區分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
  • 封建王朝有個 60年魔咒,越過去就變得強盛,越不過就短命而亡
    二是活到60年時,王朝運轉正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大帝國是秦朝。秦朝雖然軍力強大,但因為為政太過殘暴,而且分裂的潮流反覆回潮,多方原因交織,統一的秦朝只維持了15年便滅亡了。西漢是第一個突破「60年魔咒」的大帝國。
  • 西漢景帝到武帝時期,非常講究的貴族生活
    因為開鑿得非常隱蔽,該墓在建成之後2000年都沒有被擾動過,直到1968年。它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為世人展現了西漢貴族生活畫卷。 墓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景帝第九子、武帝庶兄、劉備逢人必提的先祖,一位妥妥的西漢近支諸侯王。
  • 第一篇:中國特色的封建專制官僚體系
    中國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世界其它國家的社會,它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
  • 從分到合的賦與稅,以苛捐雜稅為常態,聊聊秦朝和漢初的賦稅制度
    我國古代賦稅制度起源甚早,在上古之世已初具雛形,春秋時期,賦稅的概念逐漸演變而明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賦稅制度進行了統一與變革,至漢初,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較為和緩的賦稅制度。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的統一與政權的穩定,國家的賦稅制度較其他朝代更為完整也更具代表性,下面,本文就將對這段後承前制的歷史時期——秦及漢初的賦稅制度進行探究。
  • 亞洲這些君主國家,國王掌握實權,汶萊更是君主專制
    這兩大洲有很多國家都有君主,不過大多數都是君主立憲制。君主只是國家元首,並沒有實權。但也有特殊的,比如亞洲有些國家國王就掌握實權。其中汶萊更是君主專制。我們看一下亞洲哪些國家的君主掌握實權。 泰國王室
  • 秦朝歷史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
  • 歷史小知識:東漢和西漢有什麼分別?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臣平定諸呂之亂,擁立劉邦與薄姬所生的代王劉恆為帝,這就是漢文帝。文景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趨於安定,但是依然對匈奴採取懷柔政策。漢武帝時期,南平百越,北克匈奴,西通大宛,東滅朝鮮。「寇可往,我亦可往」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強音。武帝後期,國力有所衰微,但「昭宣中興」挽救了局面。
  • 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為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這種奇特現象歸根結底源於權力制衡,一個政權的穩定性與否,往往取決於權力平衡與失衡,東漢的神奇之處就是權力架構的設定較為成功。漢代男子的成人禮是在16歲,漢高祖劉邦時期就以16歲作為帝王親政的界限。高祖、武帝之後的繼任者基本上都是16歲親政,所以可以將16歲看作兩漢時期成年的標準。那麼在東漢的皇帝裡,除了生辰不可考的嬰帝劉懿,剩下的皇帝中有10個未成年,最小的皇帝即位時剛剛滿月,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東漢王朝硬是撐了195年。
  •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之新論:「青史碑」亦或是「美人冢」?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是一種漢王朝統治者處理民族關係時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的基本外交手段,自古以來,對該政策的評價眾說紛紜。 漢初雖百廢待興,經濟基礎薄弱,但未必不能施巧計與匈奴周旋。「漢初三人傑」、盧綰、彭越等人皆為世之英才,良將強兵皆有之,高祖偏偏疑而不用,一意孤行。 戰役的失敗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帥的決策失誤,他的剛愎自用、狂傲自大不僅使良臣失心,更是漢王朝初期屈辱外交的誘因之一。
  • 批判「君為臣綱」唯心主義理學,而導致的反對君主專制思想
    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衝,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學史家。他在青年時期,參加過反對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最腐朽的勢力-閹黨的鬥爭。1644年明王朝覆亡後,他曾參加熊雨軒領導的抗清鬥爭,一直至南明政權徹底垮臺為止。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在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提出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思想,它的背景和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從儒家思想講起。儒家學派大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一書中曾經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天下。
  • 解析西漢內朝制度:君權和相權博弈,結果權力歸於內朝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也正是從那時起,丞相總領朝政的制度就被確立了下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君權和相權始終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秦朝太過短暫,所以君權的相權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凸顯出來。 公元前 202 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