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國特色的封建專制官僚體系

2021-02-13 王子遊四方

中國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世界其它國家的社會,它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帝制,不僅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諸如開靈渠、築長城、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彪炳史冊的經濟和文化遺產,更是為後世留下了一整套與君主專制相配套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官僚政治形態,從而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後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後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後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他提出秦始皇革古創新的十大措施:

(一)並天下;

(二)號皇帝;

(三)自稱曰朕;

(四)命為制,令為詔;

(五)尊父為太上皇;

(六)天下皆為郡縣,子弟無尺土之封;

(七)夷三族之刑;

(八)立中央三公九卿(注1)、地方郡守縣令的官僚等級制;

(九)朝儀;

(十)律。

(見《中國古代史》,第232頁)

這十項「創新」,無一不是秦始皇之君主專制官僚政體的支柱,而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則是「天下皆為郡縣,子弟無尺土之封」。因為有了這一項根本決定,以往六國的貴族就沒有了「食土子民」的權利,經濟政治軍事大權集中於皇帝一身,「朕即國家」;皇帝的命令就成為制、成為詔;而皇帝按照官僚等級制任命的大小官僚,就都成了仰承鼻息的奴才。各級成員按照權力的金字塔對上不對下,一層一層地只對上級負責,金字塔頂端的三公九卿就只對皇帝負責。沒有人對老百姓負責。老百姓只是他們欺壓和盤剝的對象。所以說,封建的官僚政體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君主專制的附屬物而出現的,而且也必然隨著某個朝代的皇權的顛覆而消亡,然後隨著新王朝的誕生而重新建立起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中國的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最大的豪紳。他建立起龐大而完備的皇權專制的官僚等級體系,就是為了他的皇家利益擴疆守土、治理地方,實現對全社會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全面控制,並通過租稅派役等強制手段,實現對作為封建社會主要生產方式的小農經濟的剩餘勞動價值的任意剝削或佔有。而這種控制和佔有,離開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且權威的官僚系統,都將化為烏有。因此,這樣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體對於維護皇權的統治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而如何不斷鞏固和完善這個官僚系統,並且在帝王絕對擁有的前提下將部分社會財富按照等級制分配給各級官僚,以保持整個官僚階層的絕對效忠和服從,以及如何使全體人民能安分守己、聽天由命的接受皇權專制和官僚統治,並且如何將「學而優則仕」的官僚政治觀念發展成為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以吸納社會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地充實到各級官僚機構中去,強化官僚統治,就成為帝王統治術的核心問題。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及其把持朝政的大官僚們,無時無刻不在處心積慮地考慮和揣摩著這些問題。中國歷史上一切官制的改革與創新,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這些問題而進行的,而漢、唐、宋、明、清等著名的朝代均能延續數百年的統治,也絕不僅僅是一句「專制黑暗」所能概括的,而是其中必定包涵了許多導致政權長治久安的許多寶貴的政治智慧和經驗的。因此,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批判這種皇權專制的官僚體系對現實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去學習其開明的、進步的和合理的因素,否則就走到抹殺中華幾千年文明的歷史虛無主義的邪路上去了。這裡本人需要強調的是,鑑於後者不是本文的主題,因此將不去展開論述。

以下從三個方面來描述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形態的基本形態:

第一、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形態的基本架構。

從秦漢時期起,中國的官僚體系的構架就已經初步成型。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都配備了管理當時各種社會事務的機關和官員。秦漢中央行政長官有所謂「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代皇帝分掌政治、軍事、監察大權;丞相下設九卿,其中有六卿是專門負責管理皇宮、皇族和皇帝私家事務的,如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太僕,專管皇帝車馬等。只有三卿管理全國政務,即廷尉(又稱「大理」),掌管司法;典客,管理少數民族來朝事務;治粟內史,後來又稱「大司農」,掌管全國的租稅賦役。這個時期的中央機構中專為皇帝家族和宗室服務的部門比較多,而對地方具體行政事務的幹預則不是太多,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事務比較簡單,社會分工也不是很細緻,所以中央管理地方的官員的數量以及機構的數目都不是太多,但卻完全可以滿足那個時代社會和管理的需要。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複雜化,在秦漢確立基本構架的官僚體系發展到隋唐時代就相當成熟完善了。隋朝開始,確立了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制,即吏、戶、兵、刑、工六部,幾乎把當時國家所可能遇到的、所需要管理的政治、經濟、軍事、城市、教育、司法等事務全部管起來了,而且把全國各級地方的政務都納入到中央的管轄範圍之內了。從隋至清,中央六部制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只是設置的職能部門或多或少,稱謂也經常改變而已。

再說地方。從秦朝統一天下起,疆土內所有有人居住的領土就都建立了地方政權。秦漢以來的地方政權分郡縣兩級,即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方政府為郡(後改名為州),郡下面是縣。縣以下設鄉,鄉下面還有亭,所謂十裡一亭,十亭一鄉。漢高祖劉邦起兵造反之前,就是其老家沛縣泗水亭的亭長。到了宋代,鄉以下不再設亭而是設保、甲,相當於現代的村、組。鄉長和保甲長,屬於官僚等級體系中的最基層管理人員。此制一直沿襲到民國時期。

漢代以後,由於疆域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中央政府不斷設法加強對郡縣的控制,到了唐朝,在州(郡)縣之上加了一個中央派出機構「道」,設觀察使或節度使,到唐朝後期,全國已設四十幾個道。宋代改道為路,並作了合併,全國劃為二十四路。元代進一步合併,並改路為省,全國劃為十一個行省。至此,中國地方政權形成省、州、縣三級。行省這一級政權本來是中央為了控制州(郡)縣的臨時派出機構,但後來卻轉化為一級獨立性最強的掌控當地財政大權的地方政權。這樣一來,中央朝廷更不放心,在明代時又派出一些巡迴流動的中央大員,如巡撫、總督等到各地監督節制各個行省,可是到了清代,這些中央派出監督節制各省的中央臨時派出機構又慢慢地固化為獨霸一方的地方官僚機構—總督衙門或巡撫衙門。清朝中期,全國設八督十二撫轄十九個省,奠定了中國近代地方官僚政權劃分的基本格局。省成為中國地方政權最核心的單位,而轄兩或三個省的總督權勢極大,是典型的土皇帝。中國地方政府的這一演變過程說明,中國封建官僚體系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根本矛盾。無論中央政府派出什麼樣的中央大員來管轄節制地方政府,最後這些中央派出機構都不可避免地演化為一級新的、更大特權的地方政權,而中央派出的封疆大吏也都不可避免地演變為雄霸一方的各路諸侯。中央朝廷越是派出人員和機構控制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反而會機構越多,規模越龐大,中央越難控制。直至清王朝的後期,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和內亂頻發,龐大的中國封建官僚系統演變為中央集權漸微而地方勢力坐大的君主專制政體空心化的構架,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和各省的獨立自治,中國的封建官僚體系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最終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本文將在後面論述近代中國官僚體系的演變時專門介紹。

在對大小官僚經濟利益的分配上,從秦朝開始就廢除了「封土而治」、「分地而食」的分封制,改為「以公賦稅重賞賜之」,「以俸祿給養之」的方式。以後的帝王,除了漢高祖分封諸子王國引起禍亂之外,從漢武帝廢除分封制以後的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延續了秦朝的官制分配方式,且重高官而薄於小吏,厚京官而薄於外放,則成為一般通則。用意所在,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從中央到地方實行逐級管理。各級地方政府都是一級一級隸屬的,上級政府在人事和行政事務上管轄著下級政府,下級政府必須向上級政府負責,中央政府則管轄著全國所有的地方政府。上級對下級的管理首先是人事管理,即對下級官員的任命、考核、評價、升遷、處罰、撤職都有決定性的權力和影響。其次是事務管理,上級對下級所處理的具體政事、民事都有覆核、覆審和修正、改變甚至推翻的權力。這種上級對下級的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從漢代就已經定型,一直延續到現在。

由於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具有決定命運甚至生死的權力,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下級官員只對上級官員負責的習慣和傳統。這種上下級關係從來都是單向的,上級從來不需要對下級負責,正如君主從來不需要對大臣負責一樣。而下級對上級則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力,正如大臣對君主也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力一樣。從而形成了中國官僚等級制度幾千年之上下級官員之間人身依附的顯著特色。

第二、用於諫議君主過錯和懲治官僚貪腐的監察制度。

鑑於歷史上諸多由於皇權太專制太過獨裁而導致暴政而亡的教訓,中國封建官僚結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在中央朝廷設立可以向皇帝進諫意見和建議的諫官。從西漢起稱為諫大夫,後來稱諫議大夫。唐代除諫議大夫外,還增設了補闋與拾遺。從歷史上來看,這種言諫制度作為一種「有限約束君權」的制度,其存在的歷史價值是應該肯定的,它確實使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帶有了一些開明的特色,在某些「明君」的朝代建立起了「君臣同體,宜相盡誠」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約的良性關係。然而,鑑於君主專制的獨裁性質,鑑於君臣之間本質上的主子與奴才的人身依附關係,甚至諫官性命的生殺予奪大權都完全操縱在君主手中的情況下,這種諫議制約皇帝的效果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微乎其微、形同虛設的。

歷代朝廷為了預防和懲治各級官僚的貪汙腐敗,也都有一套監察制度來制約。歷代中央監察官數量不少,其屬官除侍御史是進諫皇帝的外,還有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職權頗重,負責監察、彈劾各級官吏。明代的給事中既負責稽查六部,又兼任前代諫議、補闋、拾遺之職。清代則將給事中和御史都歸屬到都察院。

客觀地說,中國那麼早就能夠設計出監察和反貪的行政職能,說明中國的官僚體系確實在全世界都是超前地成熟與完備。而且,中國歷史上反貪之嚴厲,懲治手段之殘酷,都是令人膽寒的:

「漢時贓罪被劾,或死獄中,或道自殺。唐時贓吏,多於廟堂決殺,其特宥者乃長流嶺南。……宋初郡縣吏,尤嚴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贓罪輕者決杖,重者處死。」(顧炎武著《日知錄》)

「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革。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革之袋,使觸目驚心。」(趙翼著《二十二史札記》,重懲貪吏)

但是,中國人傳統地把做官看做發財的捷徑,是因為傳統的中國官僚政治形態給予了做官的人乃至從官場退休的人,以種種謀私的特權和經濟的實惠,「讀書做官」、「做官發財」始終是貫穿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做大官發大財,做小官發小財,甚至沒有官階官銜的鄉村小吏,也可以利用任一租稅賦役的機會盤剝老百姓發混財!所以說,一個為官僚把持操縱的社會,天下的財物都集中在各級官僚支配的手裡。在官職不是職業化而是被看作一種特權行使的情形下,這種特權就提供了大小官僚們權錢交易、巧取豪奪的機會。即使各個朝代嚴厲地懲治貪官汙吏也無濟於事。明代立法最嚴,朱元璋剝皮實革,但他死後的明代歷代之貪汙比任何前朝都更厲害。根本原因,是沒有觸及到官僚特權這個問題的病根。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封建社會預防和懲治官僚貪汙腐敗的監察制度是在官僚等級體制內而不是體制外建立的。大大小小的監察官員同樣遵循上下級官員之間人身依附的原則,受到比他們更大的官的約束。官僚們的政治生活使得所有官僚都在編織一張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網,以便自己在官場立足,企穩並逐級上升。於是就形成了官官相護、最後敷衍皇上的局面。考察一下歷代反貪的嚴厲和最後的草草收場,就可以看到,要想從專制的官僚體系內去根治貪腐官僚的想法是何等的荒唐!

第三、封建官吏的選拔任用制度。

作為封建官僚政治延續與發展的人力資源,官吏的選拔任用制度在官僚體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自從秦朝廢除了春秋戰國時代的世卿世官之制以後,官吏的產生一般由相採用三個舉官方法:一是薦舉,如魏冉舉白起為太尉,範雎舉鄭安平為將;二是闢除,即某些高級官員可自行聘任僚屬,同時向朝廷推薦。依秦制,內由公卿,外有守令闢除,如呂不韋闢李斯為郎;三是徵召,士有盛名的,皇帝可徵召錄用,如叔孫通為秦漢兩朝徵召。但無論薦舉也好,闢除也好,徵召也好,都得有個標準。財產、德行、學問、能力,缺一不可。但這些標準除了財產以外,其它標準都是主觀隨意、因人而異的,往往帶來任人唯親的許多弊端。即使是客觀的財產一項,也把那些才高家貧的天下寒士拒之門外了。因此,幾經漢代君臣的揣摩與深思遠慮,儒家學說被精心改造成適應君主專制的官方文化,然後推崇為準入官場的人才鑑別標準。其後經過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開端的科舉制,開始以儒家學說為主要的科考標準。在這種選用官吏方式的演變過程中,中國特色的封建官僚制度才逐漸成熟起來。而能動員全社會的官僚富庶和苦寒子弟參與其中以博取功名的科舉選官制度,正是儒家學說能夠成為中國官僚體系之官方意識形態的槓桿。本文將在後面論述中國封建官僚體系的文化基礎時專門闢章論述。

=======================================================

注1: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殷亦三公九卿。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秦變周法,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又設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掌控國刑憲法、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為丞相副手。他們的責職也相當於三公,只是權力更集中於丞相罷了。

 

相關焦點

  • 何謂封建,何謂專制?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答案
    原創 讀嘉出品 讀嘉文/蘇則(原創)這是 讀嘉 的第 170篇文章本篇10183字,大約閱讀時間為24分鐘引子、讚美封建的「反封建思想家」王國維曾過說:「⑪胥吏扮演著對於君主專制而言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帝國君主往往以犧牲社會的元氣和政府的效率為代價豢養他們。顧炎武觀察到的晚明社會,是一個民間力量遭到官僚系統的控制,而官僚系統又被皇帝一人控制的社會。
  • 這篇文章把官僚體系的困境講清了
    官僚製作為一個理想型的管理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的特點和弱點。趙鼎新通過與古代中國官僚體制的一些基本特徵相比較,認為當代官僚制度面臨八個問題。需要說明的是,當前中國官僚體制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某些結構性原因所致,其中不少問題也不是中國所特有。如果其他國家的官僚體系也處在同樣的結構下,它們的官僚體系也會發展出相似的問題和特徵。
  •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
    在中國,第一位有體系的提出專制學說的當推梁啓超。梁啓超的專制概念明顯的是來自西方學術界對於西歐政體的分類。這種分類法是將西歐的政體發展定為從君主專制,演進為君主立憲,再進化到民主立憲。如眾所周知的,梁啓超領導的政治運動是要建立君主立憲,因此他將前一個階段,亦即當時的滿清所代表的皇帝制度視為君主專制。
  • 國家制度的分道揚鑣,專制與憲政的財政解讀
    在本文,憲政和專制,都是中性詞彙,不能用現代眼光和上帝視角去批判孰優孰劣。專制和憲政,均將法國和英國的國力帶到了一個新高度。所以,我們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它們,這一點提醒大家尤其要注意。 與前三篇一樣,我們的分析,還是從財政和社會結構這兩把鑰匙著手。
  • 中國官僚體制淺談
    民主制度和官僚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兩種制度,民主制度的故鄉是古代希臘,而中國則是官僚制度的故鄉,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把官僚體制發展到如此複雜的形態,可以說,撇開官僚制,就沒辦法講中國的政治經濟史。回顧歷史得到的基本結論是,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體系和社會管理制度的最核心傳統,就是官僚制度。
  • 知識體系創新系列——全方位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體系...
    進一步而言,那些處於政治領域之外的社會力量,如果把官僚集團也算在內,由於它們的非民主甚至反民主的特徵,這些社會領域內部產生的權力,其實是很少受到社會大眾監督和制約的。倘若制度化成為權力約束的救命稻草,那麼體制的僵化幾乎是難以避免的結果。就此意義而言,在統治權方面,稱西方社會主體還是專制的,遠非民主,並不為過。政治領域的選舉只是解決了西方社會很小一部分民主問題。
  • 官僚造句和解釋_官僚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指官僚作風,官僚主義。[浩然《豔陽天》:「您這帽子真不小。您說說,我怎麼官僚了?」]官僚參考例句:1、官僚和地方豪族,刺殺了爾朱榮。3、日食萬錢西晉大官僚何曾生活奢侈。4、他們正努力精簡本來繁冗複雜的官僚體制。5、戰爭不是兒戲,來不得半點官僚主義。6、官僚主義可說是我們的心腹之患。7、但新的稅率在中國官僚體系中滯礙難行。
  • 周雪光 | 國家治理邏輯與中國官僚體制:一個韋伯理論視角
    該專題由10篇中文學術論文組成,1-2篇討論國家治理的整體邏輯,3-4篇討論地方政府的運作機制,5-7篇討論國家組織與社會組織之關係,8-10篇討論特定民間組織的運作實例。歡迎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寫下你對近期事件的理論思考。最後,再次祝福讀者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康健!
  • 漢娜·阿倫特:西方世界官僚與公民的政治行為
    被驅逐出政治領域的公民隨著社會領域的出現,專家和官僚代替了公民構成了政治體系,同時行使了政治職能。官僚體制既為公民從事政治活動設置了障礙,也使政府被視作為沒有明確對象來治理的機構。當今對現代政治活動的一種理解是,只有專業的政治家才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實質目的:分割中央官僚的權力,以確保皇權獨斷君臣關係:大臣由皇帝任免,對皇帝負責;主從關係,「主子」與「奴才」的關係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矛盾:君權與相權中央政治制度調整的目的:維護君主專制,維護皇權(分權與集權)地方官僚制度·郡縣制
  • 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徵,最全總結!
    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 官僚系統不斷擴張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歷史有個規律,每個王朝在建立之初官員數量往往比較精簡,但隨著時間推移無一例外會成倍增長。
  • 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單位處標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字樣。  一般項目:結項為1篇理論文章。  如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由課題組提出書面申請報送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批准。凡經專家鑑定為不合格的課題,參照《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項目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處理。
  • 從《權力的遊戲》看東西方封建制度的差異及其影響
    在東西方歷史的長河中產生過兩種模式的封建制度,即中國古代始於西周的「分封制」與西方中世紀的「採邑制」。雖同為封建制度,但是,這兩種模式卻有著極大的不同,並對今後各自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歷史乾貨丨中國歷史9大階段特徵詳解,背起來容易多了
    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 古代日本天皇制度與古代中國皇帝制有什麼不同?
    (3)中國的「皇帝制」與「天子思想」。中國的皇帝制由秦始皇開始,貫穿中國封建社會始終。中國的皇帝雖一直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縱觀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王朝更替頻繁,飽嘗「易姓革命」之苦。皇帝制在中國存在了二千一百多年,從秦至清,高度統一的封建皇權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直到辛亥革命爆發,中國的皇帝制才隨著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崩潰而告結束。
  • 批判「君為臣綱」唯心主義理學,而導致的反對君主專制思想
    他在編撰《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這兩部斷代哲學史著作的過程中,開始擺脫王學的唯心主義束縛,提出一些具有唯物論傾向的觀點,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很不完整的,還未徹底擺脫唯心主義心學的影響,具有不少唯心主義因素。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等。
  • 範勇鵬: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統一性
    所以,有意義的知識往往呈現為一種體系,這種體系試圖基於某種範式或邏輯來歸納反映了事實的材料。而知識體系的基石,就是作為敘事出發點的概念。 二戰結束以降,西方政治科學和意識形態構建起來的政治學知識體系就是基於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自由、法治、權利、選舉、民主、程序、多元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學術思想和範式大舉進入中國,這些概念和知識體系也充斥了中國學術思想領域。
  • 在「理」與「勢」之間:晚清官僚士大夫的自改革
    眾所周知,晚清的改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洋務運動,第二階段是維新運動。辛丑條約之後,這兩個運動合流,形成了最後流產並招致革命的晚清新政。洋務運動與維新運動,分別是由兩個不同的士大夫階層主導的。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官僚士大夫,主宰了1860—1894年間的自強變革,而1894年的公車上書,標誌著一個新的改革主導力量即文人士大夫替代了官僚士大夫,走到舞臺的中央。
  • 清朝滅亡後,中國的又一次農民起義,只為反抗袁世凱專制
    一提到農民起義,大家都會想到的是每逢一個朝代出了幾個昏君後,都會出現一批的有識之士敢於站出來反抗暴政,而提到中國的最後一次民間起義活動,大家的第一印象也多是清朝時期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這樣的帶有封建迷信思想,且很不成熟的起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