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傳染病一起生活了將近快3000年了,傳染病史一直貫穿著人類進化的歷史。具體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染上傳染病,無源可考。但是第一例被發現了的傳染病是在東漢時期。也是歷史上第一例,有記錄的傳染病。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東漢末年的張角就是治療傳染病的醫生,把傳染病和自己神化,帶入道教道義,加上符水和咒語蠱惑人心。張角教徒人數巔峰之時達數十萬之眾。
古代大型傳染病也很厲害,為啥它的影響力卻比不上「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有這幾大「優勢」古代大型傳染病比不上。
一、人口流動快
《資治通鑑》記載,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寧州頻歲飢疫,死者以十萬計。五芩夷強盛,州兵屢敗,吏民流入交州者甚眾。」在306年寧州就發生了一個傳染性大瘟疫,死者數十萬。但是死亡了數10萬人,大瘟疫就終止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候人口流動慢。
古時候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國民經濟都是農業經濟。絕大多數人是農民,一輩子都被自己的土地所束縛。大部分的農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自己所在的村莊;當時的人們賦稅都是按人丁來算,並且都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能活下來就很不錯了,所以人口密度遠遠小於現在。用現在的醫學來解釋:一個傳染病的傳播主要靠人口流動。密度小,低人口,慢流動是導致古時候傳染病的影響力不大。
從秦朝開始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就很重視傳染病,並不是無作為。畢竟這種病來勢兇猛,任何人都不想被感染。秦朝是一個依法治國而強大的國家,第一個以法律來控制傳染病。當時秦律規定,凡麻風病人等傳染性疾病都要送往「癘遷所」隔離起來。到了西漢時,碰到疾疫也採取了及時的隔離措施,以防傳染。晉朝時期,有官員感染傳染病,晉朝為保護皇帝及朝廷官員,制定了相關規定,官員家人感染且超過三人即便官員自己沒有被傳染,也不得入宮,為期100天。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意識到傳染病的厲害,也出現最早的隔離期限,儘快的隔離處理也讓古代傳染病在人口中流動的速度減緩了不少。
「要想富,先修路」,現在,交通四通八達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病毒傳播的路徑更多距離更遠。在文化、經濟、政治高度交流的今天,全球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距離都不是問題了,飛機的出現拉近了全球的距離,也拉近的病毒傳播的距離。武漢新冠肺炎之所以要封城,就是為了減少人口流動。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在人口流動上,現在的中國不能做到像古代一樣,保持低流動性。正是因為種種因素,新冠肺炎比古代的傳染病傳染的人次更多,影響更遠。
二、新聞傳播廣
在古代瘟疫一旦發生,地方一般是沒有能力獨自應對的,必須上報朝廷,朝廷昭告全國集全國之力進行防治。宋朝從立國之初,便要求各地官員發現疫情必須及時上報。宋仁宗皇祐年間,全國瘟疫頻發,但各地上報非常少。皇帝對此產生疑惑,因此而下詔令「比日上封言事者少,豈非言路壅塞所致乎」?而後皇帝下令整頓中央與地方官府機構,保證從地方到中央政令順達暢通。
古代新聞傳播能力也不強。古時候,信息傳遞一般有烽火、飛鴿、快馬等方法,一旦出現傳染性疾病,傳遞信息烽火和飛鴿都不太合適只能用快馬傳遞。往往一個一個地方發生了疫情,朝廷要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知曉,更別說其他地區了,全國都知道了,可能疫情都結束了。
5G時代的開啟讓現在的傳播速度飛快,全球信息、全國熱點、甚至那個村的新聞軼事都能很簡單的在手機電腦上上傳,讓我們不出門就知天下事。所以新冠的影響力之大,得力於網際網路網絡的開啟。人與人直接的溝通只需要一個電話,重大新聞只需要看看電視就都有了。
三、病毒毒性強
古代的傳染病不像現代的傳染病毒性強。比較典型的可能像鼠疫、天花這類的傳染病比較多。傳染病的種類比較單一,毒性不強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範圍的疾病。
公元468年,南北朝時期就發生了第一場大的鼠疫。主要集中在山東北部和河北大部地區,將近有15萬人受災。第二次是在明朝末年,當時李自成軍隊和清軍在打仗,這場鼠疫直接導致紫禁城成為一座空城,算是壓死明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三次鼠疫是在近現代的1910大鼠疫。從滿洲裡到北滿哈爾濱,僅僅10天,造成東北三省經濟癱瘓,6萬人受疫災。
除了鼠疫,還有天花病毒。在清朝時期天花病毒廣泛傳播在王宮大臣之家甚至有一段時間在皇宮裡流行廣泛,可以說是古代統治者頭疼的疾病。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成熟,天花傳染病成為世界上最早被人類消滅的傳染病。
由現在的醫療技術來看,鼠疫和天花不算什麼大病,目前醫學家也驗制出幾種對應的鼠疫疫苗和天花疫苗,基本解決了大部分鼠疫、天花等傳染病。
對比現在的「新冠病毒」古時候哪些傳染病的毒性都微不足道。病毒也適用於生物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代又一代的病毒進化得到的新病毒的毒性和傳染能力是越來越強的。
新冠的影響力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在這次疫情面前,看到很多人性光輝的一面,從全國醫護人員赴漢抗疫,到國家對醫護人員的特殊待遇。我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萬眾一心,沒有到不了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