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東方智庫噢!
黎裡 東方智庫研究員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是一個從小就立志要當「世界之王」的政治領導人,他的政治抱負或者曰野心很大。在經過一系列的拼搏後,詹森終於在去年5月成功逼退特雷莎·梅,於7月23日擊敗保守黨內眾多對手,奪得保守黨頭把交椅,並於7月24日起正式接任英國首相及大英國協輪值主席職務,成為英王伊莉莎白二世接位以來的第十四位英國首相。
曾經躊躇滿志,如今備受煎熬
當時的詹森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發誓要通過英國脫歐,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重振昔日大英帝國的雄風,讓英國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大道。
然而事與願違,詹森執政一年多來,除了通過提前舉行大選,使保守黨在英國議會下院贏得了多數席位,並力推英國終於在去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刻在名義上脫離了歐盟以外,在其它方面的政績乏善可陳,甚至被一些輿論指責為「一事無成」。詹森將英國與美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讓英國在國際上失去了信譽和經貿機會。
當下的英國,疫情肆虐,民心渙散,經濟萎縮,危機四伏,社會問題成堆,詹森政府執政維艱,至少在經受三大煎熬。
一是疫情的嚴重衝擊。截至8月27日早上,英國的確診病例已上升至329,821例,在歐洲僅次於西班牙;死亡病例41,535例,為歐洲各國之最。自疫情暴發以來,詹森政府的抗疫態度始終不夠堅定積極,起初堅持採取「群體免疫」的偏執保守抗疫政策,遲遲不願宣布封閉隔離等嚴格措施,以致錯過了最初防控疫情的最佳時機。
後來,英國雖也逐步採取了部分封閉隔離的硬性措施,但在歐洲國家中依然屬於偏軟偏松。詹森首相不僅因此遭到社會輿論的抨擊,而且自己也險些丟命。英國抗疫與美國有不少相似之處,主要是當局把經濟社會開放看得太重,不像法國、德國等其它西歐國家那樣突出拯救國民生命。
英國《衛報》的評論指出,詹森政府花了太長時間才認真對待新冠病毒,這導致了英國的檢測機制不足,全國的封鎖來得太晚,並痴迷於著重處理倫敦的危機。疫情危機以來,「詹森政府遭受了多個令人尷尬的醜聞」,從他的首席顧問被指控違反封鎖規則,到抗疫舉措混亂掉頭等等。其結果是英國既沒有及時有效地防控住疫情,又沒有保住經濟。
目前歐洲國家的疫情已大多得到有效控制,但英國依然處在疫情的高發期。英國大批學生被困在家,無法上學,學業受到嚴重影響。一些開學的學校至今在是否應該戴口罩及如何解決口罩緊缺等問題上處於混亂狀態。詹森雖然表示要加強疫情應對,但遲遲拿不出有效應對疫情的具體方案。
二是英國經濟大幅萎縮。由於脫歐造成一系列混亂,近年來英國經濟嚴重不景氣,本國和外國的投資信心都不足,產業低迷,消費不振。疫情危機導致英國經濟困境進一步加劇,今年第二季度經濟萎縮20%,成為歐洲疫情經濟的重災國,各項經濟指標在下滑。
疫情之下,英國的旅遊業遭受重創。英國旅遊行業的就業人數在450萬左右,佔英國勞動力總數的約11%。去年英國的國際旅遊收入達280億英鎊,佔英國旅遊消費總額的17%。倫敦尤其依賴國際遊客,國際旅遊業約佔倫敦旅遊業收入的85%。以往英國旅遊行業每年總計創收約2000億英鎊,佔到英國經濟的9%。2016年至2018年前往英國的遊客主要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國,但因為英國尤其是倫敦的疫情嚴重,今年以來這些國家的遊客已少見。
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8月2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隨著國際旅遊業暴跌,預計今年英國的國際旅遊收入將損失220億英鎊,使近300萬個旅遊業工作崗位面臨風險,有可能減少18%的就業機會。疫情大流行造成的國際客源銳減「導致英國經濟每天損失6000萬英鎊,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正常,這可能威脅到倫敦作為全球商業和休閒旅遊主要樞紐之一的地位」。
三是英國脫歐協議談判步履艱難。英國脫歐過渡期將於今年12月31日到期,詹森政府急於與歐盟談判達成英國脫歐後的貿易協議,否則英國的對外經濟貿易都將處於不確定狀態。
儘管英國和歐盟雙方都表示將積極推進談判,並儘快達成協議,但自年初以來雙方爭吵不斷,談判一直未能取得重大進展。詹森把脫歐協議談判看簡單了,英國既想儘快擺脫歐盟,又想繼續享受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優惠,但歐盟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放鬆。
詹森政府抽調了大批人馬準備談判材料,參與同歐盟的談判,為此耗費了大量精力和經費,但歐盟不可能對英國的要求輕易作出妥協,否則難免造成歐盟成員國的進一步「離婚」。據接近談判的人士估計,雙方能在今年底前談成已經很不錯了,如果雙方都不讓步,不排除英國只能無協議脫歐,而這對雙方都將帶來許多混亂和損失。
目前的問題在於歐盟的談判人員「至今仍不太了解英國的真正立場,雙方缺乏程序的談判和滴答作響的時鐘意味著談判的氣氛比前幾輪都差」。一位未獲授權發言的歐盟官員說,「必須對我們的立場以及英國脫離歐盟究竟意味著什麼的現實有更好的理解和認識,雙方才有可能達成一致」。英國不僅要價高,而且立場強硬,「堅持希望一切都在最後達成共識,而這一頭寸充滿了風險」。詹森已經對自己強加了最後期限,但如果不能找到法律解決方案,他有可能掉下懸崖的邊緣。如果英國與歐盟的談判不能如願,今後與其它各方的談判也將處於不利地位。
執政一年多時間讓詹森首相嘗到了當政的艱難滋味,更讓很多英國人對國家的前途感到迷茫困惑。《衛報》的評論指出,如果說這一年多詹森還有其他收穫,那就是他「離婚了,訂婚了,讓病毒變得如此糟糕,以至於他自己也被送去了重症監護室」。他有了一個嬰兒,但讓英國失去了很多生命,他處理新冠病毒的言行遭受了數月的批評,讓反對黨工黨變得成熟和團結起來,並發現了更多可以攻擊他的弱點。
逍遙音樂會不再逍遙,壓軸歌曲備受爭議
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夏天都要舉辦「逍遙音樂會」(BBC Proms),這算得上是英國的一大音樂文化盛事,其場面盛大而又充滿歡慶氣氛,很多英國人藉此機會進行狂歡宣洩。「逍遙音樂會」以終場之夜著名歌手演唱傳統保留節目《統治吧!不列顛尼亞》(Rule Britannia!)為最高潮。多少年來,不少英國人隨著這首樂曲的旋律翩翩起舞,滿懷憧憬,似乎他們又變成了這個世界的統治者。
然而,在疫情的沉重打擊之下,今年BBC的夏夜「逍遙音樂會」黯然失色,疫情的肆虐讓很多英國人愁眉苦臉,對生命缺乏安全感到恐懼,對生活和就業缺失保障發出哀嘆,再也沒有心情逍遙起來。如今,能夠平安健康地活著已經是很多英國人的奢望。而《統治吧!不列顛尼亞》這首歌的演唱,也引發了舉國上下的激烈爭議。
《統治吧!不列顛尼亞》這首歌在1740年由英格蘭作曲家託馬斯·阿恩(Thomas Arne)作曲,歌詞基於詹姆士·託馬斯的一首同名詩。這首詩和歌曲以當年大英帝國侵略奴役世界多國為背景,英國殖民統治者以此作為對昔日大英帝國侵略奴役歷史的讚頌,不少英國人把它當作英國的愛國歌曲,但卻傷害了無數殖民地國家苦難民眾的心。
世界已經發生巨變,當年的大英帝國早已日落西山,大英帝國及其野蠻侵略和奴役別國的歷史及其代表人物在不斷遭到世界輿論的譴責。今年春末以來美國白人警察粗暴執法,接連槍殺黑人的殘暴行徑引發的全美乃至席捲歐美各國的抗議示威活動,多國對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罪惡歷史的反思與清算,對英國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和道義壓力。
今年夏天,BBC不敢再貿然以這首充斥著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的歌曲作為「逍遙音樂會」的壓軸歌曲,但又不甘心。詹森等英國政要也參與了有關《統治吧!不列顛尼亞》這首歌在今夏音樂會的終場是否演唱的大爭論。詹森雖然不敢公開表明其立場態度,只是讓唐寧街10號的發言人出面表示:這首歌唱與不唱是BBC和「逍遙音樂會」組織者的事情,由他們決定即可。
但輿論認為,詹森這種看似不持立場的表態,實際等於為BBC繼續安排這首歌的演唱開放了綠燈。詹森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早已暴露出他既有對當年大英帝國的深深懷念和重振之心,也有迎合英國極端主義勢力的心結。
但這首歌曲與昔日大英帝國的殖民歷史和販奴歷史如此緊密相連,而且如此赤裸裸,顯然與時代的潮流已經格格不入,更與當下美歐國家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相逆。
在激烈的爭議下,BBC於8月24日晚間發表聲明,宣布今年的「逍遙音樂會」在9月12日的終場之夜上,《統治吧!不列顛尼亞》這首歌將只有樂隊演奏的音樂,但沒有人演唱。顯而易見,歌聲雖然不會再有,但英國一些人的 「復古」思想仍在作怪。
(作者黎裡為東方智庫研究員)
來源:東方網·東方智庫
作者:黎裡
編輯:顧航
精彩推薦
東方智庫丨拜登77歲競選總統,是優勢還是劣勢?
東方智庫丨撤軍德國移師波蘭,美國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