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額葉切除術

2021-02-08 利維坦

利維坦按:其實,早在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這引起了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的注意,他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

現在對腦白質切除術所做出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的,冰錐進入後倒也不至於亂攪合一通……主要還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準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手術對象在經過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比如文中著名的羅斯瑪麗·甘迺迪)。

文/John Kuroski

譯/禮物

校對/石煒

原文/all-that-is-interesting.com/lobotomy-walter-freeman

1949年7月11日,瓦爾特·弗裡曼醫生正使用自己專門發明的冰錐狀的手術器具進行額葉切除術。

手術過程很簡單。

首先醫生採用局部麻醉,讓患者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因為醫生會告知患者接下來手術的操作步驟(如果患者沒反應,醫生甚至會用電擊讓患者醒來)。然後,醫生會在位於眼皮底下正對眼眶的骨頭上,打入一枚7英寸(約18釐米)長短的鋼製尖錐,醫生用小錘輕敲鋼錐底部,很快鋼錐會穿透骨骼和鼻梁骨,進入大腦。

瓦爾特·弗裡曼和詹姆士·沃茨克能用的就是這個冰錐(上面的標籤顯示是由加州的Ice &Fuel公司製造的)完成的額葉切除手術,由喬治·華盛頓大學收藏。

當尖錐進入大腦額葉大約兩英寸(5釐米)位置,醫生會開始旋轉尖錐,以切斷在前額葉皮層和大腦其他部分之間起連接作用的腦白質,而前額葉皮層對於我們做出決策,塑造並保持個性十分關鍵。

整個手術過程花不了10分鐘的時間,但病人卻可能再也不會是原來那個人了。

詹姆士·沃茨(James Watts,圖左)和瓦爾特·弗裡曼在額葉切除術後檢查病人。日期不詳。

瓦爾特·弗裡曼

大部分時候,手術的醫生都是瓦爾特·弗裡曼(Walter Freeman),手術採取的也都是經眼眶額葉切斷術(transorbital lobotomy)。

弗裡曼因給自己的手術大唱讚美詩並像作秀一般公開展示而著稱,他也長期以來都是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額葉切除術醫師,而他所做的經眼眶額葉切斷術,使用的是同樣臭名昭著的、經過不斷改進的「額葉切除術專用冰錐」。

此外,不論哪種類型的額葉切除術也都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醫學手術。

並且也正是因為這種簡單粗暴,即使只在半個世紀前應用了30年左右,對它的罵名卻不絕於耳,甚至還存在(至少有一部分)某種病態的迷戀。

倫敦惠康醫學歷史收藏館(Wellcome Collection of medical history)的館員萊斯利·霍爾(Lesley Hall)對BBC講述這個手術過程時說,「看起來一點都不複雜對不對?」而另一位醫生則說,額葉切除術根本就是「把針放進腦袋裡然後攪和一通」。

1949年7月11日的華盛頓特區內,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精神科醫生詹姆士·G·施克林(James G. Shanklin)正在為瓦爾特·弗裡曼的新一例經眼眶額葉切除手術做準備,他負責電擊和麻醉。

起初,我們很難相信,在一個早已擺脫蒙昧的時代,訓練有素的醫生竟然會手拿冰錐,刺入人體最為精妙的器官,畫面著實恐怖。

然而就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外就做了超過3400次的腦額葉切除手術,恰好都是這位瓦爾特·弗裡曼先生所為。

儘管手術有14%的死亡率且弗裡曼並沒有經過正規的外科手術訓練,弗裡曼和這項手術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還是風靡一時,在美國和歐洲有據可查的至少就有大約50000次手術。

瓦爾特·弗裡曼就是用這兩個「身負重任」的腦白質切斷器(圖中拍攝的是他本人的外科手術專用套)來對付那些眼眶骨頭特別硬的病人的。

這些手術裡有的是用弗裡曼那種經眼眶切斷術,還有很多是在額葉前部的顱骨上鑽孔,醫生以這個孔為切入點向內注入酒精或者是用腦白質切斷器(尾端是線圈狀的可以挖出腦組織的利器)進去擰一下,用來破壞腦內的組織。

這兩種方法一開始是由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發明的,他在1935年最先將現代的額葉切除術發揚光大。基於前半個世紀歐洲的醫生們在人和動物身上所作的類似手術,莫尼斯醫生將這些成果經過總結編纂成書並出版,四處旅行推廣自己的學說,這最終直接啟發了瓦爾特·弗裡曼開始幹起這項營生。

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AntónioEgas Moniz),額葉切除手術的開創者,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此照片約攝於1949年。

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莫尼斯會開始做額葉切除術?為什麼弗裡曼會步他的後塵?以及為什麼弗裡曼之後還有無數的後來人?不僅如此,為什麼會允許給那些不情願或者完全不知情的病人做這項手術?而且為什麼除此之外的病人會主動願意做這項手術?換句話說,額葉切除術本身的切入點是什麼呢?

定義給哪些人進行額葉切除術的過程跟這個手術本身一樣粗俗草率。醫生會對那些被診斷患有包括從輕度抑鬱症、焦慮症到精神分裂症這類嚴重精神疾病的各種人進行額葉切除術。

總之,那時候的醫學專家認為這是在「給靈魂做手術」,可以治好從輕度抑鬱症到重度精神分裂症的所有毛病。

這種方法的簡單特質有助於其推廣到主流社會和大眾意識當中,弗裡曼就是在《星期六晚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上接收了這個「福音」繼而開始週遊全國向公眾傳播自己的手術,莫尼斯也因為這個「創舉」在194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也正如輿論意識鼓勵了一些人來志願參加手術一樣,手術也激起了一些強烈反對的聲浪。

人們還注意到,額葉切除術經常會用來幫助那些只是有些焦慮的患者,或許這個手術有點過猶不及了。1960年當時年僅12歲的霍華德·達利(Howard Dully)接受了手術,「我終日精神迷惘,」他在2007年創作的一本書裡談論這件事及其後果時這樣寫道,「我就像一個殭屍。」

對有的人來說,那種糟糕的感覺隨著時間逐漸消散了。可對於另外一些人,卻從未消失。

有的案例,比方說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妹妹羅斯瑪麗·甘迺迪(Rosemary Kennedy)的故事就為後人敲響了警鐘,額葉切除術的可怕影響一直延續到如今。

羅斯瑪麗·甘迺迪(1918-2005)

羅斯瑪麗出生時就有了發育障礙,因為當時接生的醫生沒能按時抵達,助產的護士就教羅斯瑪麗的媽媽把腿合上等醫生來了再行生產。結果羅斯瑪麗的頭就被卡在產道裡等了兩個小時,致使她嚴重缺氧,留下終身缺陷。

這種生活持續了整整86年,而且最後的60年她丟失了自我,輾轉在各種不同的康復機構內。就是因為在1941年,本可以作為一個相當平凡存在的羅斯瑪麗在經歷了數年的癲癇和強烈的情緒波動之後,她的父親老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Kennedy patriarch Joseph)帶著自己這位已經23歲的女兒去了瓦爾特·弗裡曼那裡。

之後她就再也不是曾經的那個自己了。事實上,她根本就是糟透了:羅斯瑪麗的一隻胳膊還有一條腿都喪失了功能,語言能力也基本喪失,只有「兩歲孩子的心智能力」。

雖然也確實有多達三分之二成功的案例,或者說至少是沒有失敗,但是像羅斯瑪麗·甘迺迪、演員弗朗西斯·法默爾(Frances Farmer,但她是否真的接受過手術尚未證實)或者蘭德爾·P·麥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指的是小說及同名改編電影《飛越瘋人院》的主人公,只出現在小說和電影中)這樣的例子都讓我們難以忘懷。

手術的簡單化和不精確意味著有時候的確會釀成大患,可謂成也冰錐,敗也冰錐。

這也跟瓦爾特·弗裡曼的人生經歷相呼應。1967年一個病人死在了手術臺上,他因此被吊銷了行醫執照。不僅如此,精神病學和精神藥理學都已經確認,並不需要有像額葉切除術這種精神病外科學的東西存在。額葉切除術的全盛時期就這樣戛然而止。

然而,額葉切除術在大眾的想像裡還是會持續存在並不斷被負面化,就像羅斯瑪麗·甘迺迪那樣的真實故事曝光在公眾面前後,啟發了如《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瓶中美人》(The Bell Jar,美國女作家、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的傳記小說)這類的故事,吸引著讀者們的注意。

因此這個手術所遺留的問題,絕不像手術本身那麼簡單,我們對額葉切除術的看法也許還不完整,但這個手術實在太讓人擔憂了。

 

喬治·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保存的弗裡曼和沃茨相關藏品中的兩幅照片,一個病人在接受額葉切除手術前和術後的對比。

喬治·華盛頓大學保存的弗裡曼和沃茨相關藏品中的另一個病人在額葉切除術前和術後的對比照。

1942年,一位10天前接受瓦爾特·弗裡曼的額葉切除手術的病人。

手術中的瓦爾特·弗裡曼。日期不詳。

喬治·華盛頓大學保存的病人在額葉切除術前和術後的對比照。

瓦爾特·弗裡曼和詹姆士·沃茨曾經在額葉切除術中使用過的腦白質切斷器。

喬治·華盛頓大學收藏的病人在額葉切除術前和術後的對比照。

1941年,瓦爾特·弗裡曼(左)和詹姆士·沃茨正在為手術做準備,觀察病人腦部的X光片。

 

喬治·華盛頓大學收藏的病人在額葉切除術前和術後的對比照。

 

瓦爾特·弗裡曼和詹姆士·沃茨曾在額葉切斷術中使用過的兩把弧形腦白質切斷器。

這兩幅對比照,左邊是瓦爾特·弗裡曼剛為她做完手術時的樣子,右邊則是她一年之後的樣子。

1941年,詹姆士·沃茨(最右)和自己的團隊正在做額葉切除術。

1946年11月在英國的一家精神病院,外科醫生正用搖臂和鑽子鑽開病人的頭骨準備為他做額葉切除手術。

圖為一把曾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的挪威使用過的額葉切除術專用的鑽子。

1961年,瓦卡維爾州立監獄(Vacaville State Prison,瓦卡維爾是美國加州城市名)的警衛正在為一位即將接受額葉切除手術的罪犯做術前準備。當時該監獄的典獄官威廉·基廷(William Keating)博士是一個堅信人的大腦某一個區域掌管著「犯罪性」,所以額葉切除術在瓦卡維爾成了家常便飯。

1960年10月28日,一位現在只知道叫「瑪麗·C」(Mary C)的英國病人在接受額葉切除術之後拍的照片。

腦部解剖顯示接受了額葉切除術後出現在大腦中的兩個洞(中間部分)。攝於1942年。

瑞士洛桑的市立動物學博物館(Musée cantonal de zoologie,英文名為The Cantonal Museum of Zoology)展出的一個年輕的新石器時代女孩的頭骨,她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顱骨穿孔之後還活下來了一陣子。

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用於做顱骨穿孔手術的一些工具和方法介紹。

這幅1786年的義大利插畫展示的是用於顱骨穿孔手術的工具。

這幅1530年的德國插畫描繪的是一個正在接受顱骨穿孔的男子。

同樣來自1786年的義大利插畫,展示用於顱骨穿孔手術的工具。

一幅沒有標明時間的畫作,一個醫生模樣的人正鑽開一個男子的顱骨,旁邊還有兩個人看著。

1821年的一幅插畫,畫中是剛做完開顱手術的病人。

畫作《取出瘋狂之石》(The Extraction of the Stone of Madness),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描繪的正是開顱的現場。

1594年的插畫,畫中一位醫生正在鑽開一個男人的頭,看來旁邊坐著的男人也正在接受同樣可怕的開顱手術。

日本解剖學插圖,江戶時代(1603-1868),疑為顱骨開孔工具。

額葉切除工具,插畫來自一本由建立在日本長崎的荷蘭商館所提供的歐洲醫學書,1790年。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thegoatjoe


相關焦點

  • 莫尼茲,他發明了「額葉切除術」將人變成傻子的手術
    弗裡曼因給自己的手術大唱讚美詩並像作秀一般公開展示而著稱,他也長期以來都是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額葉切除術醫師,而他所做的經眼眶額葉切斷術,使用的是同樣臭名昭著的、經過不斷改進的「額葉切除術專用冰錐」。此外,不論哪種類型的額葉切除術也都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醫學手術。
  •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我們這就來回顧一下,諾貝爾獎的「黑歷史」,錯得最離譜的生理學與醫學獎——前額葉白質切除術(prefrontal leucotomy)。 什麼是「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所謂「前額葉」,簡單來說就是前額頭骨後面的那部分大腦。
  • 大腦半球切除術
    所謂大腦半球切除術,從解剖上講應是大腦半球皮質切除術即保留丘腦外,將大腦半球異常腦組織均切除,但是習慣上仍沿用大腦半球切除術這一術語。第1例半球切除是由Dandy於1928年在切除局限大腦半球一側的腫瘤時完成的,術後症狀性癲癇消失。1938年Mckenzie報導了第1例切除大腦半球來治療嬰兒偏癱伴頑固性癲癇,患兒術後癲癇控制良好、行為改善,偏癱程度並未加重。
  • 額葉癲癇的常見症狀是什麼
    核心提示:額葉癲癇的常見症狀是什麼?額葉癲癇給家庭帶來不可預測的負擔。在疾病的初始階段有許多症狀,所以有必要讓病人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北京癲癇專科醫院專家介紹的額葉癲癇常見症狀有哪些?   額葉癲癇的常見症狀是什麼?
  • 大腦-額葉(功能及病損表現)
    大腦半球借溝和裂分為5葉:即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和島葉。額葉佔大腦半球表面的前1/3,位於外側裂上方和中央溝前方,是大腦半球主要功能區之一。前端為額極,外側面以中央溝與頂葉分界,底面以外側裂與顳葉分界,內側面以扣帶溝與扣帶回分界。中央溝前有與之略平行的中央前溝,兩溝之間為中央前回,是大腦皮質運動區。
  • 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頑固性癲癇
    歷史大腦半球切除術這一概念在1886 年就被提及, 但直到1926 年才由Dandy才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大腦半球切除術, 當時是為了治療一例右側大腦半球廣泛浸潤的膠質瘤病人而切除了一側顱腔小腦幕上所有解剖結構。為了區別以後的改良術, 人們稱之為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 目的是對惡性程度高的膠質瘤病人進行根治。
  • 【手術】史上最好的AVM圖繪-額葉AVM的五種類型
    大腦凸面面積大,該亞型AVM是最常見的額葉AVM,佔所有額葉AVM的1/3以上。外側額葉AVM由MCA分支供血。更靠前的額葉AVM由眶額動脈和額葉前動脈供血;更靠後的額葉AVM由前中央動脈和中央動脈供血;比較大的AVM由四支血管共同供血。這些動脈由側裂上升至皮層表面從而到達AVM下緣。來自ACA的血供很少或沒有。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正念:運用前額葉改變大腦,從而改變人生
    本章節主要以舉例子為主,需要配合我之前章節關於正念的原理篇,你才能真正明白我所講的例子背後的道理;最新腦科學研究顯示,正念是可以改變大腦的神經元路徑的,正念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大腦原理是用前額葉來消解動物腦的擔憂,最核心的關鍵是大腦一定要追求快感,因此,正念最關鍵的是,培養前額葉這條新的快感迴路,而不是僅僅只是依賴動物腦的快感
  • 大腦前額的「印」 第二部:額葉上的印
    研究結果表明,羅伯特大腦額葉的左右兩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這種損傷使羅伯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人的大腦就像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機器,有很多零件,每一個零件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部機器就像是人體的控制中心一樣。人的喜怒哀樂、思維、行為舉止,都是在大腦的控制下完成的。額葉位於大腦的前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額頭部位。它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
  • 開啟你智慧的第一步,訓練你的前額葉
    學習訓練腦前額葉,讓身體重新分配你的能量配比,讓你有一個不同的大腦。訓練前額葉非常的簡單。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看,用力的往前看,在前面的10分鐘,你可能什麼也看不到,但後面你會看到很多色彩,人越單純,看到的東西越豐富。絕對不要去想,就是努力的看,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看到的東西。
  • 大腦半球切除術20年後的視力改變
    大腦半球切除術包括半球離斷術和無功能半球切除術兩種方式,主要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患兒;一般適合於癲癇灶集中於一側半球、而保守的外科治療無效的病例。73%的患者在大腦半球切除術後可達得長期無癲癇發作狀態。大腦半球切除術開始於85年前,但目前依然是某些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的選擇性手術。
  • 局部晚期NSCLC,挽救性全肺切除術是否合理?
    這項回顧性分析表明,非小細胞肺癌CRT術後搶救性全肺切除術的結果(DFS、OS、發病率和圍手術期死亡率)並不低於肺葉切除術。這支持我們的制度政策,提供肺切除術給高度挑選的患者誰是適合挽救性手術。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圍手術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前期全肺切除術或(類似的)誘導化療(放化療)治療後全肺切除術後的預期發病率和死亡率是一致的[12,14,15]。
  • 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獲進展
    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攜帶的價值信息;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有利於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的作用。 判斷不同選項對應的價值,是抉擇中的關鍵一步。
  • 總是慢半拍的額葉發育
    我們把它說的這麼厲害,那我們就具體來說說它的存在,今天我們重點說說額葉這一組成部分。你是什麼性格的人,就是由你額葉的戰鬥力決定的,它負責每天跟你的那個負能量爆棚的,喪氣逼人的,追求刺激的情緒腦邊緣系統打持久戰。我們人類的高端思維主要發生在這裡,我們的推理,謀略,理性決策等等。
  • 前額葉皮層生長抑素控制小鼠情感狀態識別
    前額葉皮層生長抑素控制小鼠情感狀態識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7 13:56:50 義大利理工學院Francesco Papaleo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