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島位於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呈東北西南向,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等島嶼。
統計下來,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這個區域距離上海、寧波、溫州約700多公裡,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勢力。
群島曾經建立過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又在1429年統一為琉球王國。這個王國具體位置在灣灣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總面積達到3600平方公裡,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商業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當時中國處於明朝時期,在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不過,雖然琉球王國在1429年才合三為一,琉球諸國卻早就與中國有來往,並且一直是中國的藩屬。
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命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仙山。行至東海東部的某片海域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史料中的形容是「若虯龍浮在水面」,便為其取名流虯。
這是琉球首次為中國人所知。唐朝編修《隋書》時,因「虯」有小龍的意思,犯了帝王的忌諱,改名為「流求」。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者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這是明朝第一次遣使琉球,效果非常好,琉球中山國國王察度立刻響應,派王弟隨使者入明朝,表達臣服之意。
於是朱元璋將琉球諸國列入不徵之國,並將流求改名為「琉球」,這個名稱很美好,代表著琉璃玉和珍珠球。第二年,北山王和南山王也向明朝進貢了。
明朝滅亡後,琉球王國繼續向中國的清朝納貢,於1663年正式受到清朝的冊封,同年起使用清朝年號,雙方長時期保持著宗藩關係。不過和朝鮮一樣,琉球人的服飾髮髻,依然延續著明朝的傳統。
從明朝開始,每一任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有得到中國皇帝的承認,琉球王才是合法的。
琉球王國這麼尊崇明、清兩朝,其實不只是懾於這兩朝的軍事實力,也是在給自己找個大靠山。琉球王國的地理位置太好了,被很多國家或勢力覬覦,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吞併。
清朝晚期,腐朽孱弱的清廷自顧不暇,保護不了周邊各藩屬國,琉球王國被早就虎視眈眈的日本一步步侵略了,並在1879年強行將琉球併入日本,設置衝繩縣。
沒錯,二戰中發生過激烈戰役的衝繩,就是曾經的琉球王國。著名影星金城武,資料上寫著的是中日混血兒,但細緻地溯源,他其實是琉球和中國的混血兒。
覆滅前夕,琉球王國狠狠掙扎了一番,先是向宗主國清朝求援,可那個時期的清朝,打輸了兩次鴉片戰爭,國力大損,根本沒有能力幫助琉球。琉球王國還想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也沒成功。
那麼琉球王國的王室還有後裔嗎?當然是有的。
琉球王國滅亡時,日本為了更好的控制琉球,並沒有將王室趕盡殺絕,而是強令當時的琉球王尚泰移居東京,列入華族。尚泰不得不抱病前往,隨行的還有其他一些王室成員,這些人的後代至今生活在日本。
解釋一下,日本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其名稱出現於1869年6月17日,那時日本將國民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個等級,華族僅次於皇族。
但尚泰肯定不會為此而感到高興,他在心理上更為認同中國,因為在舊有的宗藩體系下,他這個琉球國王的權力,可比這個日本華族身份大了去了。
琉球王國晚期,日本強令尚泰斷絕對清朝的朝貢,他不願意,給管事兒的日本人寫信抗議,信中有這樣的字樣「(琉球與中國)實為父母之國,舉藩奉戴,幾萬世不相替,篤志忠義」,還說如果斷了給清朝的朝貢,「不啻斷絕父子之道」。
信中流露出的忠誠之意令人感動,這都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了,而是上升到父母與子女之間。可惜,本應作為琉球依靠的清朝既無能力,也不重視此事,消極應對,琉球王國就滅了。
1901年尚泰身患重病,客死於異國他鄉,時年58歲。長子尚典被日本封為侯爵,並當選貴族院議員,1920年去世。他的兒子尚昌繼承了他在日本的爵位,還到過中國旅行,1923年在東京死去。這一支延續到了現代,當前尚氏家族的首領名叫尚衛,出生於1950年,經營著多家大型企業。
尚泰的第四個兒子尚順更厲害,是《琉球新報》和衝繩銀行的創立者,他自己以及大部分子女死於二戰時期的衝繩戰役,活下來的也都發展得很好,孫女曾是五井財團的掌權者。
這樣看來,琉球王室還有許多後裔,而且大多還生活優越,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只不過他們已經融入了日本,身上繼承的琉球風俗習慣,估計已經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