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解析#養心湯

2021-02-12 易醫流芳
​​​【出處】《仁齋直指方論》

【組成】黃氏炙  白茯苓   茯神   半夏   當歸   川芎各半兩(各15g)  遠志取肉,薑汁淹,焙辣桂(即肉桂)  柏子   酸棗仁浸,去皮,隔紙炒  香北五味子   人參各一分(各8g)  甘草炙,四錢(12g)

【用法】

古代用法:上粗末,每服三錢(12g),姜五片,大棗二枚,煎,食前服。

現代用法:為丸,每服9g;亦可作湯劑,加生薑5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補益氣血,養心安神。

【主治】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證。神思恍惚,心悸易驚,失眠健忘,舌淡脈細。

【證治機理】本證由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心藏神,賴血以濡之;氣生血,賴脾以化之。若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氣血暗耗,心神失養,則可見神思恍惚、心悸易驚、失眠健忘等神志不安之症;舌質淡白,脈來細弱,亦氣血不足之象。諸症皆由氣血兩虛,心神失養而起。治宜養心安神,益氣補血之法。

【方解】

君藥-黃芪、人參:方中以黃芪、人參為君,補脾益氣。

臣藥-當歸:當歸補血養心,與黃芪、人參配伍,以培氣血不足。

臣藥-茯神、茯苓:茯神、茯苓養心安神,以治神志不寧。

佐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遠志、五味子補心安神定悸。

佐藥-半夏曲:半夏曲和胃消食,配黃芪、人參補脾和中,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佐藥-肉桂:肉桂引火歸原,並可鼓舞氣血生長而增本方溫養之效。

佐藥-川芎:川芎調肝和血,且使諸藥補而不滯。

佐藥-生薑、大棗:煎加生薑、大棗,更增加益脾和中、調和氣血之功。

佐使藥-甘草:甘草調和諸藥,且與參芪為伍,以增強益氣之功。

諸藥配伍,補益氣血,養心安神,故以「養心」名方。

【配伍特點】本方氣血並補,重在益氣;心脾同治,重在養心安神。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證之代表方。以神思恍惚,驚悸易驚,失眠健忘,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鑑別】

1.養心湯與歸脾湯

相同點:養心湯與歸脾湯均治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等症。

不同點:

歸脾湯:以補益心脾氣血之功為著,用於心脾氣血虛及脾不統血之證。

養心湯:以寧心安神為要,惟治氣血不足,心神不寧之神思恍惚、心悸失眠之症。

【醫案舉例】

龔子才治一童子,因用心過度,少寐驚悸,怔忡惡寒,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棗仁、遠志,惡寒漸止。又用加味歸脾湯,驚悸稍安,再用養心湯而安。(《續名醫類案》)

按:本案患者因用心過度,暗耗心血,心神失養而致少寐驚悸、怔忡,因患者氣虛較甚,清陽不升,故見惡寒。先以補中益氣湯補氣昇陽,再以歸脾湯補益心脾,待心脾氣血漸復,又用養心湯安心神、養心血、益脾氣,故少寐、驚悸等心神失養諸症自愈。

【方歌】

養心湯用草芪參,二茯芎歸柏子尋,夏曲遠志兼桂味,再加酸棗總寧心。

相關焦點

  • 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載於元代李東垣之《脾胃論》一書,是一首解酒名方,流傳廣泛。「酲」(chéng音呈),是酒醒後困憊如病的狀態,故說:「酒病曰酲。」無論是一時飲酒過量,還是嗜酒太過損傷脾胃,表現為眩暈嘔吐、心神煩亂、胸膈痞悶、手足戰搖、食少體倦、小便不利等症狀,均可應用本方。
  •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很多女性朋友,對自己的氣血非常關注。她們也知道,氣血不足時,身體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尤其對自己容顏的養護不利。女生如何調理氣血?「四物湯」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補血名方。它出自宋代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味中藥組成。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方劑,其組方原理還是非常精簡的。方中地黃滋膩補血;白芍柔肝緩急而入血分,有養血之功;當歸辛苦而溫,補血養血;川芎號稱血中氣藥,活血祛瘀。整方起到補血而不膩,活血而不燥,真正算得上「養」血之方。
  • 名方分析|柴胡桂枝湯
    這期我們來分析另一個粉絲留言要求的柴胡桂枝湯。所謂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兩個方子合在一起以後,把它的劑量減少的一張合方。
  • 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湯的臨床運用
    葛花解酲湯是李東垣治療飲酒過傷致病的經典名方,廣中醫宋歌博士對中醫典籍中解酒方劑429首進行統計分析也發現解酒方中最常用的15味藥為甘草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祛溼名方:四神湯
    現在分享一種在道醫圈內很著名的一個健脾祛溼名方,——「四神湯」。道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而「四神湯」就是健脾祛溼名方,故而小編向各位道友推薦這個健脾祛溼名方。
  • 百年名方丨柏子養心丸,寧人心養氣血
    中醫認為柏子仁性味甘、平,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用,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等症。以柏子仁入藥者眾多,如百年名方:柏子養心丸。柏子養心丸,最早見於明代彭用光編著的醫學叢書《體仁彙編》。當時,主要用於軍中,用來醫治士兵勞累過度,心血虧損,精神恍惚,夜多怪夢,怔仲驚悸,健忘遺洩等病症。
  • 八珍湯,此時不喝,更待何時!
    八珍湯出自明代中醫著作《正體類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加姜、棗等中藥組成,由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既能健脾養胃以益氣,又能養肝行滯以補血,適於一切因氣血不足所致之證,八味藥物皆為補氣養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湯。中醫認為,氣和血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的往往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抵抗力下降,引起早衰。
  • 佛慈三款中藥經典名方產品獲烏茲別克斯坦藥品證書
    佛慈三款中藥經典名方產品獲烏茲別克斯坦藥品證書  每日甘肅網1月13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1月12日,記者從佛慈製藥獲悉,佛慈製藥生產的中藥經典名方產品藿香正氣丸、防風通聖丸以及小柴胡湯丸三款產品日前收到烏茲別克斯坦衛生部頒發的藥品註冊證書
  • 讓人聰明的幾張"傳世名方"[增強記憶力]
    如「孔聖枕中丹」「天王補心丹」等傳世名方,以及命名獨特的「讀書丸」「狀元丸」等,就似乎專為他們而設。此類成方多具益智強記、養心安神之功,常見於醫籍中的「健忘門」或「補益門」,比較適合讀書人苦讀勞心所致諸般疾病,或對其日常讀書寫作生活有所裨益,故稱之為「讀書人適用方」。它們實用價值雖大,但研究者關注程度還不夠,筆者將對其作一番梳理。
  • 老虎設計 | 《杏林名方》
    《杏林名方》的出版,是我國中醫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它不僅是專業人員不可或缺的手邊書,也是普通中醫愛好者提供諮詢學習的珍貴資料。為此,昆明(石林)杏林大觀園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相當費用,組織我省中醫界同仁,選編和出版了這部《杏林名方》,作為榮獲省和國家級中醫文化教育基地資質的杏林大觀園,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向公眾普及中醫藥知識。  「杏林」——我國古代泛指中醫界。
  • 立夏心火旺,傷津耗氣,巧用經絡養心安神
    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養心安神可以選擇神門穴。臨床上神門穴對於心慌、失眠、安定心神的作用非常強。養心安神,穴位甘麥大棗湯甘麥大棗湯功效是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主治心陰不足,肝氣失和之髒躁,精神恍惚,喜悲傷欲哭之證。
  • 名醫張錫純的降壓名方
    《醫學衷中參西錄》是張錫純多年治學臨證的經驗、心得總結,其中許多方劑非常好用,到現在仍有很多醫生在使用,例如:鎮肝熄風湯、活絡效靈丹、升陷湯等。標題裡提到的降壓名方也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名字叫做「建瓴湯」。的確,這個名字來源於成語「高屋建瓴」,意思是把瓶子裡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
  • 張仲景的名方,可「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是陰陽雙補的方劑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傷寒論》原文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原方組成為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十二枚(擘)。
  • 透過經典名方,看「桂」的一生
    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並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包含桂類藥材的名方有18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經典名方中桂的那點事。由此再看經典名方中桂類藥的用法:「桃核承氣湯」等九個漢代方中用「桂枝」,綜觀仲景方中所用桂枝皆注有「去皮」兩字,此「桂枝」應為枝皮而非現用的嫩枝條。
  • 經典名方「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斂陰的功效。
  • 【遠志】養心安神的良藥
    進入夏季,養心安神成了養生重點。今天小編再給大家介紹一種養心安神的中藥——遠志。遠志可以說是最常用,市場銷量最大的中藥村之一。
  • 冬季老年人如何養生養心?名老中醫提供「私房」妙招
    最近在合道堂名醫館坐診時,她發現老年病人數量明顯增加,如何在相對陰冷的冬季養生養心?張嗣蘭特意向上遊新聞讀者提供了自己獨有的健身方式和「私房菜譜」。民間說的「笑背氣」原來是真的張嗣蘭經常對病人說,醫生只醫三分,七分在自我調節,包括身心兩方面。「冬季養生,必須養心,這兩者緊密相關。」她表示,中醫其實也是心理學,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很多情況也需要心理治療。
  • 家有小孩值得一看,讓人聰明的幾張"傳世名方"[增強記憶力]
    如「孔聖枕中丹」「天王補心丹」等傳世名方,以及命名獨特的「讀書丸」「狀元丸」等,就似乎專為他們而設。此類成方多具益智強記、養心安神之功,常見於醫籍中的「健忘門」或「補益門」,比較適合讀書人苦讀勞心所致諸般疾病,或對其日常讀書寫作生活有所裨益,故稱之為「讀書人適用方」。它們實用價值雖大,但研究者關注程度還不夠,筆者將對其作一番梳理。
  • 清代名方蒿芩清膽湯(轉載)
    蒿芩清膽湯源於清代名醫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組成由青蒿4.5~6 g、竹茹9 g、半夏4.5 g、(赤)茯苓9 g、黃芩4.5~9 g、枳殼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