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上映的《拆彈專家2》票房如虹,截止1月12日已獲得9億票房。作為一個軍事寫手除了看電影的特效,更重要的是看《拆彈專家2》中拆的都是什麼彈,尤其是被認為大衛的核彈。
大衛核彈,全稱為M388戴維·克羅克特(Davy Crockett)無後坐力炮的炮彈,也是世上最小的核子武器之一。
戴維·克羅克特是美國在1950年代末期研發的武器,為了在西德對抗蘇聯部隊,操作此裝置的小型核子戰鬥群在邊境每隔數公裡便被部署一個來防衛蘇聯入侵,這些戰鬥群將利用核炮彈的力量消滅或使推進中的部隊集群癱瘓,並將地域輻射化使其在48小時內無法進入,使北約有足夠的時間動員部隊。
M388炮彈使用W54彈頭,一種非常小的核分裂裝置,重約23公斤,可選擇10或20噸當量的設定(接近一個核分裂彈頭實際可用的最小尺寸和當量)戴維·克羅克特可由兩種發射器發射:120毫米的M28射程約兩公裡,155毫米的M29射程約四公裡,兩者皆使用同一種彈體,可架在三腳架、卡車或裝甲運兵車上,操作組員三名。
在測試時這兩種發射器皆被證實準確度很差,所以此炮彈的最大效用在於它的大量輻射汙染,即使在低當量的設定,M388仍可在150米的距離產生幾乎立即致死的輻射劑量(超過100西弗),並在400米範圍產生可能致死劑量(約6西弗)。
一般認為若沒有對爆炸或輻射的屏蔽或保護,戴維·克羅克特的組員在接戰後不太可能存活,又或認為此武器的爆炸範圍大於它的射程。事實上雖然此武器可能會被不勝任的組員射到危險近的距離,但兩個版本的最大射程皆遠大於輻射、熱能、衝擊波或碎片會對組員造成直接傷害高危險範圍,即使在少如只有120毫米版本最大射程一半的距離(1公裡),任何立即性不適反應的可能皆不高。
彈頭在1962年7月7日在內華達測試場進行試爆,並在7月17日為戴維·克羅克特進行了距離2.72公裡的實射測試,這是內華達測試場的最後一次大氣層試爆。
美國從1956年開始,共製造了2100枚戴維·克羅克特,並在1961-1971年部署於美國陸軍,直到1967年8月,才從西德撤出。有意思的是,戴維克羅克特最狂熱的支持者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西德國防部長弗朗茲約瑟夫。施特勞斯。施特勞斯提出了為每個德國步兵旅配備由美國供應的戰術核武器的想法,這樣可以讓西德部隊更有效的防禦蘇聯坦克部隊,並可以省去建設下屬炮兵部隊的費用,一舉兩得。但是這樣的想法得到了美國的反對。因為這樣會使北約過於依賴核武器,使得常規防禦力量下降。
在《拆彈專家2》劉德華和劉青云為了應對核彈危機,他們採取了最有效,也是損失最小的方法——炸毀青馬大橋讓載有核彈的地鐵落入大橋下的馬灣海峽。根據上文可以知道該核彈當量只有10-20噸,殺傷力主要是靠大量釋放核輻射。它的高危險輻射範圍為400米。而青馬大橋有多長呢?
根據資料介紹,青馬大橋全長2160米,水上主跨1377米,橋寬42米,橋塔高度(至鞍座)206米,每個鞍座重500墩,固定主纜的兩個錨碇分別重20萬噸和25萬噸。主纜直徑1.1米,由33400根直徑為5.38毫米鋼絲組成,鋼絲總長16萬千米,總重2.67萬噸,每條主纜荷載5.3噸。橋身鋼材總重量4.9萬噸,每米橋身重量為22.7噸。
1377米的水上主跨,完全符合上文提到安全距離。並不會對周邊的建築物造成嚴重的破壞。但是筆者認為影片中核彈爆炸之後產生的水浪之大,居然掀翻了貨櫃船,純屬藝術虛構,現實中根本不可能。
美國海軍為檢測新服役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Freedom class Littoral Combat Ship)「密爾沃基」號(USS Milwaukee LCS-5)的抗損性能,美國海軍引爆該艦附近的一枚巨型炸彈,這枚巨型炸彈裝有1萬磅PBX炸藥,相當於7噸TNT。結果該艦啥事都沒有。另外根據以往水下核爆視頻來看,垂直方向上的氣泡足夠幹斷任何船隻了,但是橫向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冪談天下/張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