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各個方面都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外,美食方面更是無人可匹敵。
而每一道中國名菜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其中,中國四大名菜便是以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字命名的:西施舌,貴妃雞,貂蟬豆腐和昭君鴨。美人和美食的搭配,真的是別具一格,尤為有趣!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大名菜及其背後的故事吧!
01
西施舌
西施舌,別名沙蛤,生長於淺海的泥沙中,是一種非蜆非蛘的貝殼類食物,呈厚實的三角形,打開外殼,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來,猶如一條小舌頭,不免令人聯想多多,故取「西施舌"之名。
關於「西施舌"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施助越王勾踐滅吳後,越國王后怕西施回國後自已失寵,便派人將西施騙出,將她綁上石頭,沉入海底。西施死後,化為這種類似於人舌的沙蛤,在沿海的泥沙中,期待有人找到她,就伸出舌頭,述說冤情。
用此沙蛤做成的湯菜,湯汁膩滑,品質爽滑,味道鮮美,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
相傳唐玄宗東遊嶗山時,廚師給他做了這道湯菜,唐玄宗吃後連聲叫絕,可見此菜美味程度超乎想像。
除此之外,西施故裡還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鹹中帶甜,美味可口。
做法是先用糯米粉製成水磨粉,然後再用糯米粉包入棗泥、核桃肉、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壓製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
02
昭君鴨
「昭君鴨」又名「昭君皮子」,是一種用粉條、麵筋與肥鴨烹調而成的菜,在山西、甘肅等地較為常見。
想必大家都有聽過昭君出塞這個故事吧,昭君嫁入匈奴,給當地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而這道著名的菜品就和這位美女有關。
傳說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後不習慣吃他鄉的麵食,於是廚師便想到了一個辦法,將粉條和油麵筋泡合在一起,用鴨湯燉煮,煮出來的成品甚合王昭君的胃口。
後來人們便用粉條、麵筋與肥鴨烹調成菜,並稱之為「昭君鴨」,一直流傳至今。
在西北地區,有一種特色風味小吃也叫 「昭君皮子」,和平時我們吃的釀皮子差不多。其做法是將麵粉分離成澱粉和麵筋,並將澱粉製作成麵條,麵筋切成薄片,輔以麻辣調料,搭配並食。其色悅目,香味誘人,吃起來酸辣涼爽,柔韌可口。
03
貂蟬豆腐
「貂蟬豆腐」是一道來自民間的傳統風味名菜,又名泥鰍鑽豆腐、漢宮藏嬌、玉函泥。此菜豆腐潔白,味道鮮美帶辣,湯汁膩香,是筵席飲宴上的一大名菜。做法是先把泥鰍放在容器裡,倒入清水並放入少量食鹽,餵養一夜後,再將泥鰍倒入有嫩豆腐的鍋內加熱,讓它亂鑽,並加蔥花、味精、生薑末等佐料。
泥鰍在熱湯中急得無處藏身,只能鑽入冷豆腐中,結果還是逃脫不了被烹煮的命運。這道菜利用豆腐烹飪了泥鰍,就好像王允利用貂蟬讓呂布除了董卓。
據解釋,雪白晶潤的豆腐象徵貂蟬的冰清玉潔,泥鰍則比喻狡猾的董卓,最終也逃脫不了司徒王允為他設計的命運。
另外,還有一種民間小吃叫「貂蟬湯圓」。
傳說王允請人在普通的湯圓中加了生薑和辣椒。董卓吃了這種潔白誘人、麻辣爽口、醇香獨特的湯圓後,便開始頭腦發脹,大汗淋漓,不覺自醉,然後就被呂布乘機殺了。
04
貴妃雞
「貴妃雞」是蘇州的一道名菜,菜色鮮豔,綠、乳黃、黑、白相配,令人賞心悅目,吃起來既嫩又鮮,香味撲鼻,是稀有的人間佳餚。
這道菜為什麼要叫「貴妃雞」呢?那是因為它與某位貴妃有淵緣。
而這位貴妃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玉環。
相傳,某一天,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飲酒對歌,酒醉的楊貴妃痴迷神糊地叫道:「我要飛上天。」而唐明皇卻因酒醉聽錯了,以為貴妃要吃「飛上天」,便馬上下令讓御膳房做出來。
然而廚師們卻面面相覷,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聽過「飛上天」這道菜。但皇帝金口玉言,他說有,你就得做出來。於是,眾御廚們開動腦筋苦思冥想,但遲遲做不出這道菜。
幸好,在廚師中有位蘇州的名廚,他想到雞的翅膀不就是「飛上天」嗎,並且雞的肌胛肉最鮮嫩,把它拿來做菜肯定好吃。然後眾御廚手忙腳亂地找來幾隻童子雞,斬下它們的翅膀,與香菇、淡菜、筍片、青椒一起燜燒,「飛上天」就算做成了。大家一看此菜,色鮮味香,才定下心來。
唐明皇與楊貴妃嘗過之後,連聲讚嘆。楊貴妃說:「此菜色豔、肉嫩、味香,都與我貴妃相似,乾脆就叫它『貴妃雞』吧!」唐明皇一聽,連聲稱好。
後來,那位蘇州名廚告老還鄉,就把「貴妃雞」的燒制方法帶回蘇州,這道菜也就在蘇州地區世代流傳了。
但是,當時的「貴妃雞」還只是雞翅和幾種蔬菜燜燒而成的砂鍋燉品。
後來,上海名廚沈子芳師傅運用「半湯半菜」自成一格的烹調技術,將該菜改進提高。用肥嫩的母雞作為主料,用葡萄酒作調料,成菜後不僅雞翅口味嫩滑,酒香味更是濃鬱醉人。這便是如今在江浙地區或上海常見到的「貴妃雞」菜了。
不知道,這四大名菜你是不是都吃過!這樣的美食可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吃的還有它背後的故事和內涵。
聊中國歷史故事,吃中華美味料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