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建自陝甘邊根據地到保衛延安、從解放蘭州到西藏平叛、從邊境作戰到衛戍新疆,一代代紅軍傳人的戰鬥路線令人震撼。走進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團史館,追溯歷史的記憶,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似乎正向參觀者講述著這支紅軍部隊80多年的奮鬥歷程。
「兩當兵變」中使用的軍號
1932年4月,在陝西警備第3旅從事兵運工作的習仲勳等,抓住其換防時機在甘肅省兩當縣舉行兵暴。暴動隊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5支隊,在北進蘇區時與當地大土匪王結子遭遇。激戰過後,終因寡不敵眾,未能到達目的地而歸於失敗。這支呈喇叭花狀、鏽跡斑斑的軍號,就是該團前身紅軍陝甘遊擊隊戰士們使用過的軍號。
紅軍東徵繳獲的「花機關」衝鋒鎗
1936年5月初,東徵紅軍西渡黃河回返,該團前身所屬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奉命返回根據地。各路敵人層層設防,分路截擊,企圖將其消滅在宜洛地區。第29軍下轄的第255、第256、第257團(3個團後經多次抽調整編組建為該紅軍團)邊打邊撤,連續3天3夜走在渺無人煙、氣候惡劣的黃龍山區,官兵忍飢受渴,克服千難萬險,終於甩掉了敵人的追堵,返回了根據地。在這次戰鬥中,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加強了紅軍的力量,其中「花機關」衝鋒鎗, 在當時算是戰利品中的「奢侈品」之一。
羅局鎮戰鬥中使用過的「盒子炮」
1949年7月,第1野戰軍發起扶眉戰役,該團前身部隊第1野戰軍第4軍步兵第11師第31團奉命進攻羅局鎮。12日,敵軍開始突圍。在三面受敵的危急情況下,第31團3營指揮員臨危不懼,浴血奮戰,揮動著「盒子炮」手槍同戰士們一同衝鋒,與敵反覆展開衝殺、肉搏,粉碎了敵人9次反撲,始終堅守著團陣地。
在攻打羅局鎮戰鬥中,「盒子炮」手槍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憑藉著威力大、使用方便等特點,「盒子炮」在近距離戰鬥中,給予了敵人沉重打擊。
作為新疆軍區保留紅軍連隊最多的一支部隊,該團一代代官兵始終把這些刻印著紅色基因的「傳家寶」,當成紅色教育的「教科書」,把團史館打造成紅色教育的「新陣地」。結合新兵入伍、老兵復退、幹部晉升等時機,該團將學習這些「傳家寶」背後的故事作為一門必修課,引導官兵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一代代傳下去。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高傳碩 高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