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2020-12-11 之娛致樂

影片預告片裡最震撼的,是一個小男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庭上法官問小男孩,為什麼要狀告父母。小男孩說:他們為什麼要生下我。

贊恩

這可能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教育中素來有父母養我即為恩的概念。但此時這個外國小男孩說的話讓一個中國觀眾,有點摸不著頭腦。

可能只有無盡的絕望和憂傷才能理解這樣的話。《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

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

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如果說贊恩有錯,那可能就錯在太聰明。正如他在影片開頭的時候所說「他可能會在煎熬下,慢慢長大,逐漸變成一個好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但現實往往不如人願。

下班後的贊恩一臉幽怨地,帶著怨恨回了家。家裡的混亂、貧窮都在鏡頭下一一展現開來。哭著的小孩在告訴我們,他並不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更匪夷所思的是媽媽又逐漸微凸的肚子。

贊恩知道,他不會一直煎熬的長大,他想尋求希望。他最愛護的妹妹就要嫁給阿薩德,他跟母親大吵了一架,但母親認為沒有身份的妹妹,嫁給阿薩德是最好的選擇。

阿薩德錯了嗎?

並不見得,從小受到男尊女卑教育的阿薩德,似乎覺得11歲的薩哈已經到了嫁人的年紀。

贊恩出逃

忍無可忍的贊恩出逃,出逃的日子裡,他遇到了一個同樣身份的難民拉勒。同樣是難民的拉勒卻讓贊恩看到了不一樣的母親。拉勒拒絕了別人希望他賣掉自己孩子獲取身份的建議,工作時時刻帶著自己的孩子。

或許是被感動,贊恩跟這對母子生活在了一起,幫他照顧這個孩子。

但後來拉勒的失蹤讓贊恩崩潰,沒辦法的他只能賣曲馬多飲料(毒品)為生。在賣的時候遭到了不給錢、毒打等各種悲慘遭遇。

剛攢到錢的贊恩開心的讓小孩子選擇想去哪裡,但希望開始的同時就伴隨著結束。第二天出租房的門鎖被換了,裡面的東西都被一一丟了出來。贊恩無助、瘋狂地用石頭、木頭砸門,但都無濟於事。

後來贊恩回家,找想要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他把家裡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那可是他父母都求之不得東西。父母抓到他並告知他妹妹死亡的消息,崩潰的贊恩拿了一把刀跑了出去,揚言要殺了阿薩德。

他被抓了,被抓的牢房裡見到了拉勒。他不知道怎麼跟拉勒說他把孩子交給了人販子的消息。

贊恩

隨後就是開庭。對上了影片開始的一幕

《何以為家》整個影片壓抑之中透著希望和光明。贊恩的父母直到開庭的最後一刻,都覺得多生孩子才是改變現狀的關鍵。

他們是錯誤源頭嗎?並不見得。在社會環境中無奈的他們,也是在尋求突破的方向。

整個影片圍繞家描述整個故事,但是看完影片我們不難想像。在我們看不到的世界裡,還有贊恩?

很多人大讚贊恩的演技好,殊不知其實他是真實難民中的一員。他沒有在演,他只是在演繹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

《何以為家》的家我認為更大的含義就是國。最終的源頭是一個難民身份,並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所以說,有時候我們覺得平平無奇的,是多少人都奢望得到的。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你眼裡的多餘,別人奢望不到的溫暖
    那些不幸的人還在為何以為家犯愁。《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給很多人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它上線那年,我百無聊賴地去看了,結果,梨花帶雨的出來,看看身邊人,鼻頭紅紅的,人手攥著一張紙巾。晚飯時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耳邊是兩個朋友討論電影的小主演的悲慘。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贊恩也就是這樣離開了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也是「何以為家」的真正開始。在流浪找工作的過程中,贊恩遇到了本片的另一個人物希法勞(化名泰格斯特),她是一位非法入境的黑人媽媽,需要靠辦假身份才能工作。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何以為家》開片的第一個鏡頭就別出心裁,就充滿陌生化效果。為什麼有牙醫給贊恩看牙口?因為贊恩家裡窮,天生是黑戶,所以他沒有身份證;沒有身份證就無法得知其出生年月,就只能找牙醫看他的牙口。結論:沒有證件你就不是人,你的待遇必然形同牲口。在娜丁·拉巴基這裡,身份問題又具象又抽象。一方面,它是具象的。所謂身份,就是一紙證明,就是身份證。身份證有助於解答「這是誰?」的問題。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內地因缺乏宗教語境,為了更通俗易懂,將其翻譯為極具詩意的「何以為家」。雖然更加貼合男孩贊恩背井離家、尋找真正家庭的行動,但卻失去了直譯的隱喻特質。「耶穌在拿撒勒不受歡迎,遂到迦百農傳教。」耶穌的拯救者形象和小男主贊恩直接對位。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電影《何以為家》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在於電影背後所折射的現實難題,更在於拋出無能為力改變的社會現實,影片中男主人公贊恩控告父母生而不養,由此產生的親子關係、父母責任等世俗問題擊中每個人的現實軟肋。整個劇情不拖拉,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觀影后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引人深思。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何以為家》要賣3個億!回看黎巴嫩小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走紅之路
    回看《何以為家》潛力爆發之路  9.4、9.1、8.9,這是截至目前貓眼、淘票票和豆瓣三家平臺給出的《何以為家》的評分,這個成績不僅高出五一檔所有影片,甚至超過了五一檔霸主《復聯4》,堪稱今年五一檔的最高口碑影片。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何以為家劇照《何以為家》中的人們,他們生活在黎巴嫩,也同樣生活在迦百農這個混亂、無序的地方。
  • 好好照顧好自己,不要奢望別人來疼你,別人都很忙的
    好好照顧好自己,不要奢望別人來疼你,別人都很忙的1:願你身旁有一人,始終護住你的孩子氣,愛著你,像深巷傳來的酒香,聞之即醉;我要做思想上的女流氓,生活上的好姑娘,外形上的柔情少女,心理上的變形金剛。你真正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的所作所為4: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會來5:喜歡你的人,要你的現在。愛你的人,會給你未來。
  • 《何以為家》: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何以為家》給人的感覺超級單一,就是沉重,不過這種沉重到了極致,營造出了深深的絕望感。它最大的沉重感就是來源於真實,都說現實主義的電影看多了會讓人懷疑人生,可怎麼樣才能夠不再無奈,不向生活妥協呢?可是很無奈的是,懂事也沒換來父母的愛護,還沒有成年的妹妹就這樣被別人帶走,而且是經過父母同意的,這讓他非常憤怒,繼而離開家開始了新的旅途。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贊恩和那個黑人寶寶的故事。明明自己也是個孩子,卻要開始當「父母」,他也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身為父母的感覺,可越是體驗,便越是憎恨。
  • 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奢望別人,別人忙
    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奢望別人,別人忙。我人生中最幸運的兩件事,一件是時間終於將我對你的愛消耗殆盡,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見你!只要你邁步,路就在你的腳下延伸。只要你揚帆,便會有八面來風。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學會感恩。任何人不可能順一輩子,三窮三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心懷感恩之,方顯做人之本。在許多的猶豫中,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勇敢地上路,不要徘徊。在許多的困難前,我們只需做一個選擇,那就是:嘗試,嘗試,再嘗試,不要害怕。
  • 「我在中國找到了知音」——黎巴嫩女導演娜丁講述《何以為家》幕後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米廣弘】4月29日,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新作《何以為家》將在中國公映。《何以為家》的音譯名為《迦百農》,講述了一名12歲的男孩贊恩艱難坎坷成長的經歷。《何以為家》中,小男孩贊恩精湛且絕對自然的演技幾乎震撼了所有觀眾,大家都十分好奇拉巴基是怎樣找到如此合適的男主角的。「因為贊恩就是一個生活在黎巴嫩的難民,」 娜丁•拉巴基給出了問題的答案,「我想大家都還記得贊恩的妹妹被父母販賣給鄰居做老婆的情節,在我們拍攝的過程中,贊恩曾告訴我,自己的身邊就有這樣不幸的女孩。」
  • 蕭亞軒:只是平平無奇的戀愛小天才?你自謙的樣子很可愛
    01 首先呢,我不太喜歡捧·殺別人。是怎樣就怎樣,除非你避而不談。否則,你說出去的話還是靠譜一些比較好。這是人間奢望吧。而蕭亞軒與黃皓在一起也有三年了,關係穩定還要日常秀恩愛。我明白的,哪怕人家不是秀恩愛你也能說是甜蜜相處。人家稍微不互動了,你們又說人家情變。蕭亞軒,這太難了太難了。在《女兒們的戀愛》中,我看到了黃皓有些小抱怨。抱怨就抱怨吧,無傷大雅;最重要是兩個人一起面對、一起解決。
  • 《何以為家》:當家成了深淵,該以何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因為捅傷人被送進了監獄。在服刑期間,他向自己的親生父母提出控告,理由是:因為父母生下了我。在《何以為家》的名字下,是一個少年突破禁錮的自我救贖之路。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何以為家》:太窮的父母,請別生那麼多,窮人家的孩子太受罪
    有人說,家是最溫暖的港灣。在家裡,我們可以卸下所有防備,隨意、懶散,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家人還會安慰、鼓勵,幫助我們重整旗鼓,捲土重來。但不是所有的家都能這麼如意,也有的家常年是冰封的雪地,寒風凜冽,讓人瑟瑟發抖。比如電影《何以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