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2020-12-14 夢魂BUFF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

本片背景:贊恩·阿爾·哈吉,本名贊恩·阿爾·拉菲亞,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戰爭,他跟隨家人來到黎巴嫩,成為難民。他在貝魯特的一個貧民窟中被選角導演發現,並被選中出演本片的主角。

本片的開頭從法庭開始。(本片的拍攝模式:將故事與庭審結合)12歲的贊恩起訴他的父母,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生了我」。父母的生育之恩本應我們一世來報,但為什麼這裡的贊恩卻因此起訴父母呢?其中的辛酸與無助又有多少呢?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他的父母生育了8個孩子說起。

作為難民而逃往敘利亞的贊恩一家,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仍不斷生育,擁有了8個孩子。而這一切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家中唯一一個兒子在贊恩的身上。而父母卻仍在靠生孩子來指望生活。而贊恩的妹妹薩哈在父母眼中,卻也是即將被賣掉的存在。

年幼的贊恩,卻無力挽救自己的妹妹。薩哈也就是這樣被賣到了雜貨鋪店主阿薩德那裡。

而無情的父母卻對保護妹妹的贊恩惡語相向。

贊恩也就是這樣離開了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也是「何以為家」的真正開始。在流浪找工作的過程中,贊恩遇到了本片的另一個人物希法勞(化名泰格斯特),她是一位非法入境的黑人媽媽,需要靠辦假身份才能工作。兒子約納斯小黑娃也是沒有正經身份的黑戶。

這裡用這個異瞳辦假證人販子的話來諷刺了當時沒有正經身份的難民,是十分低賤的。「就連一瓶普普通通的番茄醬都有名字,有生產日期,有保質期,但是你兒子(約納斯)沒有。」

但是即使生活再艱辛,希法勞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兒子。這就是母性所激發出來的毅力,無論多難都要堅持下去。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我的兒子我會照顧,我知道怎麼把我兒子藏起來,我知道怎麼養活他,我知道怎麼照顧他,我都知道。」這裡形成了一個大對比:即使希法勞再無力撫養兒子也不會拋棄兒子,因為無力撫養,也不會去多生孩子。諷刺了當今那些拋棄自己孩子的父母,請問,你們不會自慚形穢嗎?

就算是這樣,善良的希法勞還是收留了贊恩,給予他一個暫時的家。一個孩子和一個女人的心酸。分別敘述又讓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這也是電影的高明之處。

贊恩也是在這裡露出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微笑。

然而生活在這樣溫馨的地方卻時常讓人回憶起往昔的美好與現實的痛苦。

但是不久之後,希法勞就因非法入境被抓。

而贊恩也就開始了對小黑娃約納斯的照顧。為什麼即使12歲的他在以為希法勞將他們拋棄的時候卻仍照顧著小黑娃?因為在贊恩的眼中,曾經的你對我有恩,只要你真誠相待,我便不離不棄。

也就是從這裡開始,開啟了下一階段的「何以為家」......

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著這樣一位男孩繼續前行。是對黑人母親希法勞的報答,是人性光芒的綻放,是對這個世界的不屈。仿佛要憑藉一己之力,挑戰這個世界的不公。處在亂世中的人,卻早已把不是慘死看的無比美好。

而現實卻一次次折磨著這個意志頑強的男孩。無奈之下,只能將小黑娃賣掉換錢準備出國。

其實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贊恩無路可走的時候也相信「人販子」所說的可以給約納斯一個幸福的家庭,美好的生活,因此這裡批判的重點並不是贊恩的父母賣了妹妹,而是與贊恩此時一樣的無奈之舉。

當贊恩回家拿身份證明準備出國時,卻發現妹妹薩哈已經去世。曾經生活在怎麼苦都沒有哭過的贊恩,此刻卻唯獨發現妹妹出事而崩潰。

也因此衝動之下用刀捅了導致薩哈去世的阿薩德。他也因此入獄。

但是當他得知妹妹死後,母親又懷孕,並準備繼續生育的時候。年幼的他終於在監獄撥通了電視臺法律頻道的電話。決定起訴父母!

這裡迎來了整部影片的黃金語段,也是真正想要向世人告知的事情:想讓大人們都聽聽我的話,我想讓哪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以後能回憶的是什麼,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我聽過最親暱的話只有「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下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一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這是怎樣來自於靈魂深處的話語,直擊心靈,是來自於地獄深處的人對於生活的不滿與宣洩。最終,因為贊恩,國家推出了保護兒童孩子們的法律。「拋棄兒童罪」寫入立法。

電影最後一個安慰也就是我們的小黑娃被找到還給了媽媽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溫室中的人來說,這部影片我們只能體會到一部分這些人的感受,但是這些事情卻是真真正正發生在他們身上。如今的贊恩一家在聯合國移民署和本片劇組的幫助下,已在挪威安家,並求學。贊恩是幸運的,但是像他這樣的人,還有許多,還有著千個萬個贊恩仍身處黑暗,他們仍嚮往光明。這部影片只是當時當地的縮影,以小見大。請看到這部影片或者影評的人,對這些孩子多一點關心和照顧。

願我們的贊恩餘生安好!也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願敘利亞等地的戰爭早日平息!願深處戰亂地區的人們從今往後一路光明普照,平生安好!更願世界和平!

致敬劇組及導演——娜丁·拉巴基

相關焦點

  • 豆瓣9.1分,2019最佳引進片,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贊恩這可能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教育中素來有父母養我即為恩的概念。《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同樣別出心裁的,還有《何以為家》片頭的訴訟場景。我們看到,法院在受理一起不同尋常的案子:贊恩狀告其父母,訴由是父母生下了他!這是一個聞所未聞的訴訟案。法院會受理這樣一起訴訟?我拿這個問題請教了一位刑法學教授。他答覆說:可以,但需要委託一位公益律師出庭起訴,訴由則因人而異,但不可能是「他們生下了我」。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豆瓣評分9.1《何以為家》: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生而不養
    「因為,他們生了我。」不知道大家對這段話熟不熟悉。這是影片《何以為家》中剛開始時主人公贊恩和法官的一段對話。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我不明白贊恩的父母明明養不起那麼多的孩子,為什麼還要不節制地生育呢?出生在這種家庭,命運早已註定了。無非就是延續著父母的老路,像老鼠一樣躲在不能見光,這根本不是愛,而是傷害。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無法掌控自己是否降生,但是父母卻可以決定孩子是否出生。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電影《何以為家》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在於電影背後所折射的現實難題,更在於拋出無能為力改變的社會現實,影片中男主人公贊恩控告父母生而不養,由此產生的親子關係、父母責任等世俗問題擊中每個人的現實軟肋。整個劇情不拖拉,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觀影后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引人深思。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內地因缺乏宗教語境,為了更通俗易懂,將其翻譯為極具詩意的「何以為家」。雖然更加貼合男孩贊恩背井離家、尋找真正家庭的行動,但卻失去了直譯的隱喻特質。「耶穌在拿撒勒不受歡迎,遂到迦百農傳教。」耶穌的拯救者形象和小男主贊恩直接對位。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何以為家》:當家成了深淵,該以何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因為捅傷人被送進了監獄。在服刑期間,他向自己的親生父母提出控告,理由是:因為父母生下了我。在《何以為家》的名字下,是一個少年突破禁錮的自我救贖之路。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故事結構關於影片的故事結構,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跟《何以為家》其實是有些相似的,如果從兩部影片的整體技巧和思路上來看,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看過《何以為家》,才知道作為一個中國人多麼自豪!
    《何以為家》看完全篇,很觸動,但是沒有說像網上那樣能讓30歲,40歲的男人落淚那樣讓我落淚。全篇改編自真實事件,是發生在這個演員身上的真實故事。看完這個電影,我特別感恩自己活在最好的時代,活在一個和平,沒有戰亂,沒有飢餓的國家。
  • 豆瓣9.1《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這部來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電影作品,曾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還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沒有人能保持平靜和漠然,而是痛心、震驚和憤怒這幾種情緒交替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孩子們的遭遇遠遠超過我們的生活見聞,甚至是想像。
  • 《何以為家》:激起一個孩子保護欲的,是天生的本能,但要珍惜
    但是現在社會也是存在著一些少數父母對孩子卻是有著很不好的態度,父母用著錯誤的態度去對待孩子,雖然將孩子生下來卻是沒能夠去承擔作為父母的責任,沒有給孩子應當的愛以及關心生兒不養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何以為家》贊恩控訴父母的那段獨白,瞬間戳中了淚點
    看了《何以為家》,因為大概知道故事情節 ,在電影剛開始,有些想逃離影廳,越長大膽子越小,越擔心不好的事情在心中久久記起,揮散不去,還是堅持看完了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當贊恩知道自己是拍身份證照片的時候,那釋放的燦爛的笑容,才是他最美的瞬間,那一刻他也成為了一個有正常身份的人,我相信贊恩終於迎來了他的
  • 《何以為家》要賣3個億!回看黎巴嫩小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走紅之路
    回看《何以為家》潛力爆發之路  9.4、9.1、8.9,這是截至目前貓眼、淘票票和豆瓣三家平臺給出的《何以為家》的評分,這個成績不僅高出五一檔所有影片,甚至超過了五一檔霸主《復聯4》,堪稱今年五一檔的最高口碑影片。
  • 《何以為家》: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何以為家》給人的感覺超級單一,就是沉重,不過這種沉重到了極致,營造出了深深的絕望感。它最大的沉重感就是來源於真實,都說現實主義的電影看多了會讓人懷疑人生,可怎麼樣才能夠不再無奈,不向生活妥協呢?電影中「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不是只發生在影片中,更不是某一個國家特有的風俗,而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存在的一個謬論。並不是說生小孩是一件錯誤的事,而是生下來有沒有能力去照顧他去教育他,一切都得想好再進行。最難過的一個畫面就是,電影裡父母的認知居然是「會走路就是會賺錢」,當一個孩子像大人那樣懂事成熟,我們不該感到欣慰,而是該去知道這個孩子遭受了多大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