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啟動,從恆山景區大門到懸空寺只需十幾分鐘。
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後來改名為「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
車至景區停車場,下車沿著水泥路走過一座水泥橋,進景區大門。只見天峰嶺在東,翠屏山在西,中間夾著金龍峽,峽谷流水潺潺。上遊一道弧形大壩,水從山崖上的一個人工建造的拱形洞口洩出。天峰嶺的峭壁上摩崖石刻著「佛」、「和」、「禪」,翠屏山的峭壁上掛著懸空寺。
懸空寺,背依翠屏山,面對天峰嶺。寺門向南,一院兩樓,進門是上下兩層的院,中間是三層的南樓,最後是三層的北樓。院樓貼壁向北逐樓升高,整座寺院勢欲騰空飛去。
看著眼前的懸空寺,人們不禁要問,懸空寺是怎麼「懸空」的?
翠屏峰山勢陡峻,直立百餘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或者說像是粘貼的懸崖上。懸空寺距地面高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這些建築都集中一個凹進的龐大崖龕裡。據說每逢暴雨傾盆,雨水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瀉入谷底,便給這瓊樓仙閣掛上了一排排晶瑩的水簾,蔚為奇觀。
懸空寺能建在峭壁半空,一是利用峭壁凹進的崖龕,減少懸空面積。二是用半插入峭壁的木樑為基,將懸空寺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裡。為了保證插入木樑的方形石洞的牢固可靠,石洞沿著緻密的石灰巖底層開鑿,因此,懸空寺建築群不是水平分布,而是南低北高,和地層走向一致,看上去和大山的紋理一致。三是在插入峭壁的木樑下面安裝幾十根碗口粗細豎立的木柱,支撐著殿堂立柱。懸空寺才得以「懸空」。
人們還會問:為什麼要在峭壁半空建寺?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也就是說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天師的弟子為了實現天師的遺願,經過43年的努力,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超出常人想像,造出人間奇蹟。懸空寺既懸空又避雨避風避日曬,才得以完好保存。
懸空寺還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懸空寺的最高殿堂,北樓的第三層是三教殿。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三教合一,和睦地「棲息」在空中的殿堂裡,成全了懸空寺之名。
遠望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峽水長流。如置身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懸掛在天空上的寺院,三教都能合一,人類還有什麼恩怨不能和解。(文/獨行俠 攝影/獨行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