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給了吃瓜群眾很多驚喜:賣礦泉水的農夫山泉賣出一個中國首富,賣饅頭的巴比食品上市之後連拉11個漲停板,賣衛生巾的百亞股份上市之後也拉了5個漲停板。
這些看起來很小的生意,最終都被「玩大了」。如今,又一家做小生意的公司要上市了。11月22日,港交所文件顯示,泡泡瑪特已通過聆訊。這意味著這家因賣盲盒而聲名大噪公司,也要登陸資本市場了。
憑藉涵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一體化平臺,泡泡瑪特的業績實現快速增長。總收入從2017年的1.5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3億元。淨利潤從2017的160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4.51億元。85後創始人王寧如何做到這一切?
泡泡瑪特衝刺IPO
因盲盒為人熟知的泡泡瑪特正加速衝刺IPO。11月22日,港交所發布文件顯示,泡泡瑪特上市已通過聆訊,摩根史坦利和中信證券為聯席保薦人。這是2019年從新三板摘牌之後,再度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
成立10年來,泡泡瑪特憑藉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一體化平臺,實現了業績的高速增長。2017年,泡泡瑪特營收僅為1.58億元,到2019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6.83億元,兩年時間營收增幅高達965%,毛利率也從47.6%增長到64.8%。泡泡瑪特淨利潤的增幅更是驚人。2017年,淨利潤為160萬元,到2019年則達到了4.51億元,增幅高達近300倍。
營收和淨利大增的背後,泡泡瑪特在潮流玩具行業打造了一批優質的IP資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Molly莫屬。2019年,基於Molly自主開發的衍生產品實現收入4.56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高達27.1%。
這麼賺錢的生意,也吸引了大機構的目光。公開信息顯示,泡泡瑪特成立至今一共完成8輪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正心谷創新資本、華興資本等大咖級機構投資者。目前,泡泡瑪特創始人兼CEO王寧持股比例為47.57%,為控股股東,而紅杉資本以4.96%的持股比例,當上了最大的外部機構股東。
85後創始人如何把小生意做大?
泡泡瑪特靠盲盒起家,對於這個生意,泡泡瑪特在招股書裡這樣定義:我們的粉絲並不知道自己將獲得哪個系列的具體設計。由此不可預測性,盲盒增加了樂趣並增加重複購買。
這可以說道出了泡泡瑪特走紅並大幅盈利的秘密。對王寧來說,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面對10年創業路,王寧靠著敢想敢做的拼勁,實現了「厚積薄發」。
在經過多方考察之後,王寧把第二次創業的目標定在了像超市一樣售賣小百貨。2010年11月17日,他在中關村歐美匯購物中心創立泡泡瑪特第一家店。萬事開頭難,創業初的兩年,泡泡瑪特一直在虧損,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功夫不負有心人。泡泡瑪特第一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不僅讓王寧和他的小夥伴滿血復活,也讓他們堅信泡泡瑪特商業模式的價值。
憑藉一家店一家店的積累,泡泡瑪特又拿了幾輪融資。2016年,泡泡瑪特推出Molly星座盲盒系列。這讓其從一家小公司迅速變身為潮流玩具的運營商,成為新消費周期第一批頭部公司。
如今,作為一家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圍繞藝術家挖掘、IP孵化運營、消費者觸達以及潮玩文化推廣與培育4個領域,構建其覆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綜合運營平臺。
有評論稱,泡泡瑪特在國內市場開闢了潮玩產業,自己也成為亞洲潮玩的領軍品牌,昔日的雜貨零售商切實變身為潮流IP綜合運營服務商。
抽盲盒是不是交智商稅?
作為一家快速增長的公司,泡泡瑪特一方面享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掌聲,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對市場的質疑。
面對具有高消費力的「大孩子」整箱整箱地「抽盲盒」,有評論認為,「盲盒這玩意兒,和80、90後買公仔麵集水滸、西遊記人物一樣,誰也不知道你的零食袋裡那張卡是啥,但就圖有得吃還有得玩。現在的盲盒更過分,除了好看好玩,連口零食都沒有啊。抽盲盒不就是交智商稅嘛。」
不過,在王寧看來,「把自己從銷售商品變成銷售情感,把傳遞貨物變成傳遞娛樂。」在頭條菌看來,盲盒的營銷方式極易上癮。這種培養用戶習慣的套路,才是最可怕的商業模式。
前些年頗為流行的《上癮》一書,曾經提出過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讓產品脫穎而出?又是什麼決定了產品的走紅和消失?」正確答案是習慣。
當一個產品成為用戶的使用習慣時,這個產品就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當這種習慣了的產品又具有成癮性之後,泡泡瑪特的火爆就幾乎成為必然。
雖然潮玩是一個前景不錯的賽道,但對泡泡瑪特來說,仍然要關注授權產品銷售不及預期及行業競爭激烈等市場變量的存在。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公司的經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