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與我一樣迷惘的大學畢業生:如何面對「最低薪資,否則謝謝再聯絡」?從「校園徵才博覽會」的殘酷現實說起

2021-02-07 我愛臺灣

關注「我愛臺灣」微信平臺,給你一百個喜歡臺灣的理由

微信ID號:ILOVETAIWANSOMUCH

轉自換人線

一篇很有共鳴的文章,分享給你與我

「就業博覽會, 去不去?」

3 月初的「臺灣大學 2018 年校園徵才博覽會」,應該算是我此生去過的職涯展中,規模最大的了,一共約有 400 家的企業前來擺攤,還有現場面試、企業參訪等行程與活動。

早上 9 點半開始,公館地區的捷運站便已塞滿了人,和跨年時的「臺北101/世貿站」相似,只是這次來的,幾乎全是年輕的面孔。

有些「迫不得已」,我終於也走到了求職最迫切的時候。過去參加這類就業博覽會,多隻抱著「加減看看」的心態。那時自我感覺還蠻良好,覺得自己是國立大學雙學士學歷,又有外語能力加持、有國外留學交換經驗,拿過書劵獎,也有實習經驗,工作應該很好找才對。

但這次的職涯展,卻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有多麼不足、多麼「卑微」:

理工當道的臺灣,「你是哪個科系的?」

一開始,我和朋友小星一起逛──小星是工程師,國立大學碩士畢業。

參展徵才的廠商,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就是分別問我們:「你是什麼科系的?」而對於我的社科院和傳播學院雙學位畢業,絕大多數的參展廠商都是「謝謝再聯絡」,甚至很多廠商還早早就幫我們省下時間──在看板上就直接註明,要找的是工程師,限相關科系畢業生。

第二個問題,通常就是問:「你是學士還是碩士?」很多廠商即便開的是「科系不拘」的工作職缺,但要求的學歷資格也「至少要碩士」⋯⋯結果,這一整場博覽會下來,稍微願意和我多聊聊的,不是新創公司,就是直播公司。

小星原本只是被我拉來當「陪客」,結果一路走下來,我去填資料的廠商更想認識的反而是小星,和小星在一起,真正需要找工作的我,反而完全被忽略。

關於這點,小星和我一樣震撼──原先就知道工程師在這場徵才博覽會中比較吃香,但沒想到拿著文組、非商管金融科系的大學學歷,在 400 家企業開出的條件要求下,我算了算,大概真的有機會的職缺,竟然只有 20 個左右。

而這當中,甚至還沒排除相對較不受歡迎的基層業務、培訓實習職缺,有些職缺更註明只要碩士學歷,或者直接標明他們要的「僅限臺大的學生」。

印象最深刻的兩件事:其一是我填著履歷,一旁清閒的工作人員卻完全不想理我──而我旁邊的男生,卻不誇張,真的有個工作人員名符其實地「跪」在他旁邊,無比親切地協助他填表,拜託他去面試──因為他念的是理工工程類別,而且是碩士,對方甚至說,願意在展覽結束後等他一小時回來面試。

第二件事,是一個做系統整合的廠商,看到我的履歷後直接說:「我老實說,如果今天你不是馬來西亞人,有東南亞的背景,我根本不會看你的履歷。」

其實這句看似誇獎(?)的話,聽在我的耳裡,心中是酸楚的──這是我完全沒有付出過努力,單純由出生所決定的「價值」;而我那些引以為傲、努力學習的技能,卻完全被忽略。

更諷刺的是,在我的求學生涯中,我卻因為身為「東南亞人」,不曉得受到了多少次的白眼。


圖/flickr@SUMINGYANG photography CC BY 2.0


「念碩士,是你自己的意思嗎?」

大四的時候,身邊的同學目標一個比一個明確:我們系上的同學,多已經開始補習考國考,擔心還考不上的,則先推徵碩士。而傳播學院的同學幾乎都已經開始實習,不然就是自己接案子。

當時我問朋友,為什麼你要念碩士?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因為還不知道要幹嘛」;「因為還不想工作」。我的臺灣朋友們真的很幸福──他們和我說,在臺灣,只要你想繼續唸書,多數的父母是會繼續金錢支持的。

我原先的規劃,是畢業後先找大公司練功也刷刷履歷,之後再去相對比較小的公司或新創企業大展拳腳。但目前看起來,在臺灣,文組(不包括商科)想要進大公司,如果錯過了以學生實習的方式進去,又只有學士學歷,不走後門、沒有超強的履歷,要進入大公司真的很難。

我當下不禁覺得,撇去科系專業不談,臺灣的求職/求才生態好像有點「病態」:企業偏向找學歷更高的求職者,於是大學生畢業後,追求更高的學歷便成了「必然」的路;然後當臺灣「滿街碩士學歷」,又讓企業拉高求才的學歷門檻,職缺變成要從「碩士」、甚至「博士」起跳⋯⋯。

這造成的結果是:如今學士畢業,能領的薪水常常只有勞基法規定的「最低薪資」──因為大家都是大學畢業啊!而為了「區隔化」、「差異化」,家裡有經濟條件的學生,當然就繼續往上念,或出國留學。至於沒有經濟條件的呢?「最低薪資可以接受嗎?不接受隨你,我(企業)多的是人可以挑。」

但其實,有許多企業開出的職缺,根本不需要碩博士的「研究」專業,但在有得選的情況下,企業當然更傾向選擇「學歷高」的,或者就是以「你學歷沒有競爭力」為由,砍學士們的薪資。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碩士也慢慢變得普及化。而在談論臺灣薪水過低、調高基本薪資等議題時,造成的改變也只是大學生和碩士生的間距變小,對碩士畢業生來說根本沒有影響。

我似乎可以理解,臺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流浪博士」了──這個地方就這麼大,工作機會也就那麼多,而重理輕文更是現在臺灣的趨勢,於是有人儘管對學術研究沒有熱情,卻想著「既然有家人支持,先繼續唸書拖一下」。結果好不容易取得博士學位後,卻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或是因為沒有辦法成功卡位/沒有意願走學術路線當教授,職涯頓失方向──這才發現念完博士,然後呢?該怎麼辦?


大環境若不變,

其實「就職博覽會」只是廠商的品牌宣傳

這次的職涯展走下來,我發現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在臺灣,對多數大學畢業生而言,所謂「就職博覽會」的真諦,其實只是在增加廠商的曝光、加強品牌的行銷,還有就是讓壽險業蒐集資料的地方而已。

尤其文組畢業的你,如果要進的是大公司,其實你只需要在該公司官網緊盯新職缺,或是在 104 之類的人力銀行投遞履歷就好──因為即使你向現場的企業代表詢問,得到的答案也只會是這樣而已──當然,除非廠商有另外開設期限的職缺,但這些在網路上同樣也都找得到。

所以終歸一句:如果你錯過了就業博覽會,其實完全沒關係,網路上很多資訊都有。

記得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也曾經參加過幾次校園就業博覽會展,當時來到學校的有波音航空、亞馬遜、 AT&T 等大公司,在這裡你若準備了關於職缺的具體問題,他們會將特定負責人的郵件信箱給你,請你直接寄履歷過去。

可能因為當時待的是「科技之都」西雅圖吧,所以對於工程師的需求,比例上來說也是相對較高的。而當時所謂的大公司攤位,也同樣是人滿為患──而且這些美國大企業更乾脆,派出來的代表多只是所謂公司的「菜鳥級別」(entry level),甚至對於自己所開放的職缺內容「一問三不知」,只會叫大家去公司官網投遞履歷。

在我看來,美國的就職競爭、難度和廠商的「誠意」,比起臺灣來說絕對比較沒有比較好──當時大家第一個問我的問題是「有沒有美國籍」(因為科系和名字都在入場時以貼在身上的方式呈現)。大公司現場也都不收履歷,而是以給特定職缺信箱的方式,或是請你去官網留資料。

但大家仍然拼命地賭那個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的運氣──遇到高階主管,直接拿到聯絡方式的運氣。而機會相對之下其實也較多元:例如不同科系的職缺、或無須相關科系的職缺大小公司都有;另外新創企業也相對較多──有請我現場寫履歷的、也有留下我聯絡方式的。之後也還有零星收到邀約面試和電話面試的機會。

我想,單就博覽會的形式來討論,這和「哪裡的企業較重視人才」相對較無關,反應的比較像是一個國家在市場和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需求的人才方向,和求職者的積極度、競爭激烈程度等等──我想臺灣的就業博覽會,反應的就是產業、薪資的大環境,和市場趨勢的現況而已。

圖/Hadrian@Shutterstock


「親愛的,不要選擇最輕鬆的那條路」

儘管受到如此多的挫折,對臺灣的求職環境老實說也有不少怨言,但我仍舊記得大學時期,教授說過一句話:「永遠不要選擇最方便的那條路,因為這樣你會錯過自己更多的可能。」

我們系上的畢業生,走向國考的很多,畢竟我所唸的系,本來就有「國考系」的稱號──和從小到大的訓練一樣,只要會考試,走的路「看起來」就是會比其他的選擇輕鬆:有些同學在大三就開始補習考試,然後大四畢業考到高考。他們單是起薪,就比在私人企業努力求職的同學們,多了至少一萬多元新臺幣月薪。

然而,在我們系上每 3、5 年進行畢業生的電話訪問時,看起來「贏在起跑點」的他們,其實比誰都迷惘──他們多數的真實心聲是:走了一條大家都覺得平坦順遂的路,然而這樣的職業,幾年過後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當然,不是每個畢業的學長姐都是這樣,但教授的這句話卻一直在提醒著我,「不要在應該拼命的時候停止努力。」大學生涯,其實就是發現自己的一個過程而已,不要因為不想浪費那四年的努力,而花未來的 2、30 年去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從美國回來後,我迷茫了很長一陣子──求職展的衝擊、對自己產生懷疑、聽到身邊朋友紛紛對自己工作產生不滿⋯⋯。

深深反思之後,我發現自己聽了太多外界的聲音,羨慕了太多人,但我卻忘了問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於是在和自己獨處的時間,我準備了一張紙和一隻筆:

我先問自己最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列舉前三項之後,我問自己想要的工作模式,再問自己想要進的前三間公司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我想進去?

我先問自己要什麼,再去想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有什麼,而我還欠缺什麼。

如果你也對「學士畢業」的身份感到迷茫,想以繼續碩士來延緩自己的迷惘,或投入職場尋找自己的定位,這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但我告訴自己,也希望與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分享共勉:

「你只需要確定一件事,繼續念下去、或是眼前的工作,能否讓你與你的夢想職業更接近?人生沒有走得快慢的問題,你在走著自己的步伐,在做自己的事。重點是,只要你持續不斷地努力,終會慢慢發現自己要什麼、並且找到自己的方向與道路。」

補記:一首無名的詩

最近,我的美國朋友分享了一首詩,我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在文末,希望能以此作結,和大家共勉: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and died at 50.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and lived to 90 years.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Obama retires at 55,
but Trump starts at 70.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So, RELAX.
You're not LATE.
You're not EARLY.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紐約(時間)領先了加州三小時,
但加州沒有比較慢。
有人 22 歲就畢業,
卻花上 5 年才發現自己的志業!

有人 25 歲就當上 CEO,
卻在 50 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 50 歲才當上 CEO,
然後活到 90 歲。

有人依然單身,
同時也有人早早結婚。
歐巴馬 55 歲就退休,
川普 70 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身邊有些人看似跑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跑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進行著自己的比賽。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無非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也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平臺「我愛臺灣」;

如果你想找小編聊聊,可以回復「小編」給小編哦!


相關焦點

  • 陳芳男:南師與我——從泰順街說起
    南師與我——從泰順街說起陳芳男認識南老師的因緣很特殊,因為我小時候凡事愛追根究柢,有次參加辯論會後,有位朋友跟我說「弟弟,我帶你去看一位高人」我以為是個子很高的人,就問他有多高?他說:你去看了就知道。泰順街的房子早期是低低的,我心想高人怎麼會住在這?進去後,我看老師也沒多高,但感覺上眼神炯炯、仙風道骨和一般人很不一樣。
  • 林奕含去世前投稿《印刻》,「好像有一顆大石頭壓在心上」|獨家
    這兩篇遺作,或許能讓撲朔迷離的現實與虛構的文本,交織碰撞出對死者所思所想有更清晰地了解。對林奕含之死與她的作品,《印刻》幾位編輯都不願意「做特別聯想和解讀」。他們有一共識:認為現在回頭看,也就是這些來回聯絡的瑣事當作註記,甚至還可以更簡化地條列一二,是誰,什麼時候投了哪篇稿子。
  • 兩岸大學校友情│「那些年,我們都是校友」------輔仁大學
    我們班就有位來自浙江嘉興的夏逸平同學,那是我第一位認識的大陸朋友。從此之後,面對海峽另一岸的大門,已經匆匆的為我展開,陸陸續續前來輔仁大學交換或攻讀學位的大陸同學已經不計其數,對於大陸的認識,已不在只是以管窺天,而是延續華夏之誼,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二零一四年的春季,一如往常,只有時間的消逝才使我們注意到時間,與交換生們認識不久便相告辭。
  • 九夜茴--青春是一件殘酷的禮物|書展 · 名家
    當時十七八歲的她被這個傳說深深吸引,於是開始用「九夜茴」做網名,後來成了筆名。九夜茴的小說,如同這朵花的傳說一樣,它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讀者,字裡行間卻又充滿著淡淡的無奈和惆悵。這種惆悵是對現實的無奈、是對指縫間溜走的時光的留戀,也是青澀愛情留下的遺憾。「與其說寫的是殘酷青春文學,倒不如說殘酷的是青春本身」,這是九夜茴對青春的解讀。
  • 臺青遊玩陸》「江蘇省」-蘇州大學東吳大學 兩岸一家親
    然而,蘇州大學「蘇大」的英文校名是「Soochow University, SCU」,而東吳大學「東吳」的英文校名也是「Soochow University, SCU」,神奇的是,明明中文校名不同,怎麼英文校名卻一模一樣?確實,這是很多人所抱持的疑問!再來看看代表一所學校的校徽,蘇州大學與東吳大學竟然也一樣!
  • 「無常教我的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心靈小品】「無常教我的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取捨,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種哲學。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適時放手才是真愛。當醫生超過25年,以前我一直在加護病房裡衝鋒陷陣,幫病人做氣切;可是這十幾年來,我已經不做了。我體悟到人生無常,不是這個人意志堅強就不會死。所以要真誠面對生死,愛要常常說出口,善終及後事也要交代清楚。不要等到親人往生了,才在墳上說愛。愛是平常就要表現,在最後階段更要及時。
  • 焦點│看職場如何「世代共榮」
    我們必須有的準備即是,相互理解:每一世代都有自己的挑戰、困境與優勢。彼此的世代差異可能是衝突起點,更可能是激盪出創意與多元價值的動力。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年度以「世代共好」為主軸,致力在不同世代間搭起理解之橋。首部曲「世代共容」探討世代的理解包容;今天起將連續三天刊登二部曲「世代共榮」專題,探討職場上多世代同堂的碰撞與創新,如何跨代傳承共榮。
  • 臺灣失業率再創新高 年輕人可西進奔「錢程」
    另據大公網此前報導,面對臺灣低迷的經濟和毫無增長的薪酬,臺灣很多人才選擇來大陸打拼,掀起了一股「西進登陸」潮。中國大陸不僅自身發展強勁,教育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為了吸引人才,還出臺了相當多的政策措施,給予臺灣同胞「同等待遇」,比如惠及臺企臺胞的「31條措施」「25條措施」「11條措施」等。 越來越多的臺灣優秀人才意識到,大陸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是他們實現抱負、放手打拼的圓夢平臺。臺灣薪水持續低迷經年。
  • 學歷貶值薪資縮水 臺灣青年「登陸」求突圍
    臺灣「內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臺灣擁有大學學歷者突破500萬人,擁有研究生學歷者則有130萬人。臺灣1111人力銀行「2015新鮮人就業追蹤調查」指出,近3年大學畢業的泛「新鮮人」(職場新人)中,有25%仍待業。而2015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35%還未找到第一份全職工作,同比上升6%。一面是民眾平均學歷逐年升高,另一面卻是「畢業即面臨失業」。
  • 對付校園「播獨」,有一招叫「見光死」 中環一筆
    看港大學開學禮上學生會會長孫曉嵐一上臺就代表全校學生說:「香港並非中國(Hong Kong is not China)……校園討論港獨亦不應成為禁忌。」一個大學開學禮,面對的是剛進大學門的新生,臺上發言者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難道真的一點限制都沒有?難度真的可以完全自由?孫曉嵐同學這番話表面上是她的個人演說,實際上背後根本就有校方默許。
  • 細說臺灣年輕人薪資22K,挑戰也是機遇
    網絡解析為「每月薪資新臺幣二萬二千元,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動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後引申為形容臺灣年輕勞動力低薪化的借代詞」。2015年行政院「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大數據分析資料顯示,近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落在2萬5千元上下,沒有外界常提到的「22K」這麼慘;而且,工作2、3年後,薪資通常可成長3成,拉到3萬元以上,顯示累積工作經驗可幫自己
  • 別用「小確幸」當麻醉劑, 請分清民主和民粹 獨家
    公共建設延宕,反映臺灣「失去的20年」的痛苦,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留美學生劇減、工資低落、人才流失、人均GDP居四小龍之末,不管誰當選,都要面對這困境。臺灣藍綠長期惡鬥,立法院議事效率被朝野協商制度困住,中央與地方矛盾,導致政局動盪,經濟惡化。文| 童清峰 圖| 網絡年輕人靠「小確幸」擋住悲觀前景?
  • 觀察│青年貧窮與少子化 三方向解危機
    這樣的作法在面對現實困境確實有必要,但我們也必須指出,面對青年貧窮及所衍生的少子化問題,這些政策只能治標,若政府真要解決問題,勢必要有更多突破既有結構的作為。 青年世代發展的困境在於弱勢的就業環境,這包含了低薪難解的就業機會與不夠友善的職場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弱勢並不會因為時間所累積的職場經歷而得以明顯改善,導致青年在看不到未來展望下,不僅難以改善生活條件,也對婚育卻步,衍生出少子化的危機。社會安全網或許能解決部分「安居」的問題,但要讓青年世代能樂觀展望未來,還必須做到「樂業」才行。
  • 「人類無盡的追求,就像薛西弗斯和他的石頭一樣.」Review of Dimitris Papaioannou
    然後又再一次地重新開始一樣的任務,一再地渴求著新的開始。」「而這樣的追求,就像薛西弗斯和他的石頭一樣。」創作導演 迪米特裡.帕派約安努 說。「當夢境和現實的界線薄如紙的時候,我再讓你從夢走到惡夢裡,你也不會察覺的。因為你早就已經在裡面了。」
  • 若在臺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唯有看清現實,才能獲得自由
    但是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所以要站出來,提醒那些相信「外國月亮比較圓」的人:出國,不能解決你的悲觀。我在美國柏克萊大學訪問一年,認識超過 70 位留美臺灣人,年齡涵蓋 18-35 歲不等;回來兩週之間,我又找了 15 位 22-24 歲之間的朋友談話。
  • 評論|「黨政軍退出校園」,民進黨除外?
    但無論如何,民進黨利用國會預算審查的權力,赤裸裸地染指大學校長的選派,已經是醜態畢露。表面上看,這只是臺灣無止無休的「藍綠惡鬥」的一環,人們已司空見慣;然而,臺灣大學畢竟是臺灣第一學府,它的學術聲譽和校園形象必須加以維護,不容吃相難看的政客任意踐踏。
  • 「臺灣最佳大學」
    「臺灣最佳大學」遠見雜誌今天下午公布「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次調查從教學、研究、國際化、產學合作、社會聲望五大面項、22項指標,評比大學表現,
  • 內容提要 | 《從「尊明」到「奉清」──朝鮮王朝對清意識的嬗變,1627-1910》
    2012年,社科基金項目已經結項,本書即是在結項報告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乃是著重探討朝鮮從「尊明反清」如何過渡到「尊明奉清」,以及乾嘉以後兩國學人彼此交往情形的演變。或許某種意義上,本書可以視作《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一書的姊妹篇吧。 本書乃是在專題研究基礎上而形成的,全書分上、下兩編。
  • 打破「學歷高才有好出路」的迷思,讓臺灣成為多元人才的搖籃
    此外,還有現實的「出路」問題:許多人在臺灣念完博士班已年過三十,然而在臺灣的社會,若三十歲才進入職場,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職涯兩難───所研究的領域未必能與市場現有的職缺接軌,而一般公司開出的職缺,要的多是20出頭的年輕人,博士們最後往往只能選擇朝「僧多粥少」的研究機構或大學教職發展。英國高教的吸引力何在?
  • 諾艾兒「面對恐懼」的秘訣, 讓自己每天都比昨天更勇敢!
    畢業後,她每天努力工作,卻換來「裁員通知」...被炒魷魚對她來說是 晴天霹靂!也讓她失魂落魄好幾個禮拜,才29歲的諾艾兒已經快要放棄人生…直到,她看到一句話...以前的她總是在落跑,經常勸自己打消主意,也總是感到害怕,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