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能看的雜書很少,得到一本就不分時間、場合地埋頭讀進去。《聊齋志異》是我媽從單位圖書室借來的,算是少有的能從容閱讀的幾本閒書。更妙的是,那是一本白話譯本,對於正讀小學的我來說,讀起來格外酣暢。
有陣子出現了聊齋熱,根據蒲松齡原著改編的影視劇大受歡迎,不過,我只對其中幾部有印象。
一部是沒有親眼目睹的老版《畫皮》,據說很恐怖,不少人被電影中的畫面給嚇壞,還有小孩子被嚇出了毛病,所以家人不許我看。
一部是《胭脂》,主要是因為演胭脂的女演員朱碧雲生得極美,我一個親戚又特別喜歡她的名字,碧雲,多美啊!
還有一部是《嬰寧》,女演員動不動就格格大笑,我的鄰居姐姐對此極其不滿,說是小說裡雖然是這麼寫的,但也不能笑成這樣。
除了這三部老聊齋影視劇,其他的我最多記得片名,人物扮相、場景,基本上都沒印象。
《倩女幽魂》拍攝於1987年,但我看到這部電影時已是1990年代,所以在我記憶中,並不能歸到老聊齋電影中。
不管怎麼歸類,從1980年代到2010年代,只要提起聊齋故事,提到與聊齋有關的影視劇,首先浮現腦海的,就是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這部《倩女幽魂》。
腦海中同時會播放音樂,耳邊仿佛迴響起張國榮演唱的電影主題歌: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裡風霜,風霜撲面幹……
文學作品影視化,對於它的傳播和知名度的幫助,顯然有著極大的幫助。不管是當年初讀《聊齋志異》,還是後來重讀這套書,《倩女幽魂》的原版小說《聶小倩》,雖然也是喜歡讀、有較深印象的篇目之一,但沒有想到,若干年後,它會成為最有代表意義的那一篇。
這當然得歸功於電影《倩女幽魂》,歸功於王祖賢攝人心魄的美,張國榮、午馬等人的演技,還有黃沾作詞作曲、張國榮演唱的主題歌。
忽然心頭一凜。上述人物,三位已離去。
《聶小倩》的故事講的是小倩為妖物所迫,要以美色或金錢引誘借宿蘭若寺的書生。美豔絕倫的聶小倩就靠這兩手,不知害死了多少經不起誘惑的男子。書生寧採臣卻是個例外。他品行端正,面對美色、金錢,均不為所動。小倩受感召講出實情,於是寧採臣在燕赤霞的幫助下制服妖物,並按照聶小倩所言遷出了她的遺骨。
電影必然有所改編,影片結局是人鬼殊途,令人遺憾的同時,也留下了拍攝續集的空間。
原著小說則是個大團圓結局,蒲松齡讓聶小倩與寧採臣朝夕相伴,從不食人間飲食到開始喝點兒稀粥,從寧母害怕她是鬼,不敢讓她做兒子的小妾,到漸漸接受、喜愛善良的她,再到寧妻去世後,小倩成為寧採臣的妻子,盛裝見客,被譽為天仙。
這個故事直到大結局,聶小倩都只是鬼,但她卻有個美好的結局。而不為美色、金錢所誘惑的寧採臣,則因自己的德行,被上天載入多福厚祿薄冊。
這樣的故事結構,實在太適合在民間口口相傳了。
聶小倩的本錢是美麗,然而她的美若是被人利用來害人,她再無辜,也脫不了一個惡字。但當她被感召又被拯救了之後,她的人性被激活,一心向善,雖然一開始不被人接受(比如不被寧母接受),但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最後被眾人譽為天仙。
寧採臣的經歷更不用說了,他應了好人有好報這句話,完全符合老百姓對普通善良人的美好期許。於是,美女、金錢、佳兒、福氣,老百姓心目中所有的幸福元素,一樣不缺,都借上天之力給了他。
你印象最深的聊齋電影或小說,是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