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媒:國際空間站服役20年後前途未卜
參考消息網11月3日報導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日發表題為《服役20年後,空間站前途未卜》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
迄今已有六十多名太空人先後進駐國際空間站。這20年來,站內一直保持著至少兩個人。
國際空間站是獨一無二的,此前從來沒有人在軌道上建造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且運行這麼長時間。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它會在沒有接替者的情況下退役,結束20年在軌運行。此外,我們從這樣一個前哨基地獲取的大部分價值可能都將化為烏有。
國際空間站造價不菲。自從約30年前開始建造,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花費了1000億至1500億美元來組裝和維護這個空間站。不過,美國和世界的投資換來了很多回報。
首先,國際空間站名副其實。除了在俄美關係緊張背景下提供寶貴的外交聯繫,這個軌道實驗室讓世界大部分國家得以探索太空。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國際空間站項目管理人喬爾·蒙塔爾巴諾說,國際空間站在使用期限內涉及了108個國家,或通過搭載太空人,或通過開展起源於某國的研究,或通過外展活動。
空間站提供了一種在地球上很難獲得的資源:微重力。最初十年,這個軌道實驗室沒什麼時間開展科研,大部分工作都用於建設和維護設施。2010年國際空間站基本建成,太空梭停止了往返飛行,美國航空航天局基本局限於由俄羅斯飛船每次搭載兩名太空人到空間站輪換。
商業性載人航天計劃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每次航天飛行,美國航空航天局將能夠輸送四個人而不是三個人。第四個人的時間將差不多完全用於科研。這將使專門用於科研的「太空人時間」增加一倍,從每周35個小時增加到70個小時。
2018年1月,川普政府提議在2025年中止對國際空間站的「直接」支持,從而挑起了有關國際空間站前途命運的討論。當時白宮表示,美國航空航天局應該過渡到「藉助商業渠道提供近地軌道能力」。
國會立即反駁這個想法,尤其是德克薩斯州和佛羅裡達州等受益於太空站相關就業崗位的州。
展望未來,由於有載人龍飛船、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可能還有它自己的「獵戶座」飛船和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美國航空航天局似乎會繼續前往太空。但如果在近地軌道上沒有目的地,這些飛行器除了月球就沒地方可去。
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和白宮一直在要求每年撥款1.5億美元開發國際空間站的商業替代者,但美國航空航天局在2020財年從國會只獲得1500萬美元的撥款,2021財年能得到的撥款恐怕也就這麼多。
這表明國會主張讓國際空間站運行儘可能長的時間。這是有可能做到的。蒙塔爾巴諾說,國際空間站項目可以使空間站至少運行到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