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T在看一本叫《大寫西域》的書。
這本書分成了上下冊。
西域是漢代以來,
對於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狹義的西域專指玉門關以西,
蔥嶺以東的地區。
廣義的西域包括中國西部、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統稱。
史記提到的西域國家有15個,
漢書收錄的西域國家有54個。
而據作者介紹,
他仔細查閱和反覆甄別,
在漢西域都護府統轄範圍內的西域國家共有48個。
早期的絲綢之路在樓蘭分出了兩條道路。
這本書的上冊講述了從樓蘭向西南的絲路南道和蔥嶺十國。
下冊講述了從樓蘭向西北的絲路北道。
從樓蘭向西北,有兩條道路,
一條自樓蘭故城向西,
踏著無邊的沙穿行在庫魯克塔格山
與孔雀河谷之間先後抵達
山國、尉犁、渠型、輪臺、龜茲姑墨、疏勒,
這就是所謂的絲路北道。
還有一條道路,
是自樓蘭故城向北,
翻越墨山,
經過一片沙灘,
進入時魯番盆地的車師國,
它被稱為「墨山國之路」。
這條路上面的國家統稱為天山十六國。
西域48國,
千人以下的小國有7個,
最小的國家是單桓,
只有27戶,194人,兵49人。
有12個像依耐那樣的城邦,
沒有故事,找不到坐標,找不到遺蹟,
也找不到徵戰記錄,連想像都找不到方向。
這麼小的國家為什麼還要記錄它呢,
因為有了它們才能串起當年西域的輝煌。
而如今大多數已經埋在暗無天日的黃沙之中。
《大寫西域》中,「新發現」不在少數。
比如,長期以來,史家認為新疆的母親河只有塔裡木河,貫穿整個塔裡木盆地。
高洪雷梳理史料後認為,
古西域還有一條河,叫南河。
古代的商旅、使者、僧侶在大漠邊緣行路,
靠的是駱駝、馬、驢,最不能缺少的,
就是水與草。
走絲路北道,可以順著塔裡木河,
那麼,走絲路南道,就得順著南河。
正因有了南河,才有了美麗的絲路明珠
——鄯善、且末、精絕、扜彌、于闐。
《山海經》記載,注入羅布泊有兩條河,
一從西部注入,一從西南部注入。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
也對南河進行了詳細描述。
曾經碧波蕩漾的南河,
在南北朝時期被沙漠吞噬,
故在唐朝之後,南河消失在歷史視野中。
這本書系統地講解西域48國興衰歷史,
對西域入門有一個整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