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淪陷後,一名中國士兵被幾名面無表情的日本士兵圍住,不知道其後來的結局,也不知他怕不怕。圖:被日軍圍住的娃娃兵。
圖:空襲下的小孩。1937年8月28日淞滬會戰,日軍無差別的轟炸了上海南站非軍事區,上千平民犧牲。攝影記者王小亭。
1938年5月16日,一名十幾歲出頭,頭戴鋼盔的兵娃娃照片上了《生活》雜誌的封面。他在照片上的眼神,如同中國抗戰的決心一樣堅毅。
淞滬會戰中,第88師戰車連在日軍的前後夾擊中全軍覆沒,戰車連最後一輛戰車義無反顧的衝向了日軍的槍口。這張照片由當時的日本人拍攝。圖:衝向日軍槍口的孤獨戰車。
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科長沙飛意外連拍下,不知道這名戰士最後是否活了下來。圖:戰士中槍倒地瞬間。
壯士許國,不必相送。圖:扛刀的戰士。
圖:抗戰著名的「死」字旗。25歲川軍戰士王建堂出徵前,其老父王者誠含淚寫下。 左書:「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 右寫:「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王者誠明白自己年老,不能陪兒子一起上陣殺敵,便贈送這塊白布陪在兒子身邊,希望兒子受傷時用它擦擦血,犧牲後拿來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