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探析張巡許遠「忠烈文化」之源

2021-02-13 商丘發布

滄桑睢陽 忠烈之城

——探析張巡許遠「忠烈文化」之源

「忠烈文化」的源頭

是滄桑睢陽、忠烈之城,

也就是從帝嚳都亳肇始,

迄今4300餘年的商丘城市之源

——商丘古都城。

據《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記載,公元前24世紀,五帝之一的顓頊帝駕崩,高辛氏立,是為帝嚳,都亳(今商丘市睢陽區南四十五裡高辛鎮一帶),這是商丘及睢陽城市有史記載之開端,迄今已4300餘年。

帝嚳封長子契於商丘之地,是商丘得名之始,《左傳》:「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即此,為商族人之始祖。契(閼伯)的十三世孫湯,在商丘建立了商朝,都南亳(谷熟西南三十裡或三十五裡,地望在今睢陽區馮橋、塢牆、宋集一帶)。商朝覆亡後,周武王封微子於宋,為宋國,以宋(睢陽)為宋國都城,微子乃宋姓之始祖。

商丘及睢陽設置郡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商丘歷代曾為國、郡、州、府。商丘古城所在之地作為縣級名稱僅有三個:睢陽、宋城、商丘縣,是秦漢至當今,不間斷設置的縣級行政區。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碭郡睢陽縣,屬碭郡,因其位於睢水北岸而得名。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改制梁國,屬豫州,睢陽為梁國國都。東漢及晉因之。220年,魏文帝裁梁國,置梁郡。十六國南北朝時繼稱睢陽,為梁郡郡治。隋改睢陽為宋城,是梁郡治所。唐至五代稱宋城,為宋州州治。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為南京。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將宋朝南京降為歸德府,是歸德府設置之始。元代繼為歸德府治,明初降府為州,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昇州為府,始置商丘縣,設歸德衛,清為歸德府治,並設鎮守使署。

民國年間,商丘縣先後為河南豫東鎮守使署、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保安司令部等軍政領導機關所在地。1948年11月商丘解放後,中共豫皖蘇第一地委、專員公署、軍分區均駐地商丘古城。1952年,商丘專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遷往朱集(今商丘市梁園區)。1997年,國務院批覆商丘撤地設市,同時,撤銷商丘縣設立睢陽區,行政區劃相應調整。2003年,商丘市黨、政、軍領導機關復遷睢陽區。

睢陽,地處魯、豫、皖三省要衝,為中原腹地。古代黃河、濟水流經本轄區道口北,南有睢水(通濟渠、汴水)穿境而過,所處地位「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於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陝」。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系條件,造就了睢陽如此悠久的發展歷史。

從睢陽的沿革史可以看到,睢陽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從帝嚳都亳開始,睢陽就已經出現比較大的城市。此地為何稱睢陽呢?是因為城市位於古睢水之陽而得名。睢水是一條屬於淮河水系的河流,流經淮北平原的中心地區。睢水、淮水、泗水、菏水相互溝通在一起,構成淮北平原地區的水系網,所以睢陽城在很早的時候就出現了。

千年歲月,滄桑睢陽。睢水、大運河通濟渠雖已經淹沒,黃河雖已改道。商丘及睢陽城市的歷史文化更迭不斷,但城市交通區位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位於歷史上的古睢水之陽(北)。

「忠烈文化」的源頭是滄桑睢陽、忠烈之城,也就是迄今4300餘年的商丘城市之源——商丘古都城。白 鵬 攝 

睢陽向來為豫東重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物產資源,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史可考者,自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鄭之戰到1948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商丘,發生重大的御城戰役三四十次之多,小戰役不計其數。據《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記載,睢陽古城有數次較有影響的御城戰役。

之一:春秋城下之盟。

東周的春秋時期,齊、晉、楚、秦等大國爭霸,小國依附大國,以求苟安,大國唆使小國,互相攻伐,戰爭頻繁,周定王十二年(前595年)九月,楚莊王興兵攻宋,自是年秋至次年5月,圍城九個月,薪盡糧絕,宋國城內「析骨為炊,易子而食」,楚軍糧草亦盡,宋將夜入楚營,會見楚軍主帥,雙方訂立盟約,楚國撤兵,宋軍圍解。

之二:西漢平定七國叛亂。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國國王聯兵反叛,時分封在睢陽的梁孝王劉武,堅守睢陽,對叛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多次打退叛軍進攻,吳楚叛軍在睢陽城下相拒三月,糧盡兵疲,最後一戰而敗,劉濞、劉戊被部將所殺,七國之亂最終平定,梁孝王劉武起到了決定作用。這次戰爭沉重打擊了割據勢力,維護了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再加上竇太后對劉武的寵愛,才有了中國歷史上傳唱千年「三百裡梁園」的佳話。

之三:東漢光武伐梁。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當年十一月,劉永亦稱帝於睢陽(劉永當時為梁王),這樣劉永就成了同劉秀爭奪天下的主要對象之一。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率部攻打梁軍,並圍困睢陽。睢陽被攻百日,城內糧草斷絕,劉永棄城出走,不久被部將斬首,漢軍佔領睢陽,劉永想以睢陽稱霸天下的夢想最終破滅。

之四:唐代睢陽之戰。

睢陽之戰是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軍為了打通睢陽南下江淮,派大將尹子奇率兵13萬奪取睢陽。睢陽太守許遠求助於雍丘(今河南杞縣)防禦史張巡。張巡自寧陵率兵3000進入睢陽,合兵6800人,在睢陽人民支援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睢陽之戰。張巡負責軍事指揮,許遠負責後勤保障,戰鬥連續16晝夜,斃傷叛軍2萬餘人,守軍士氣大振。張巡等堅守了10個月,大小戰鬥400多次,殺敵12萬多。其間,城中的戰馬、麻雀、老鼠、樹皮、草根、紙、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僅餘400人,終因飢餓、疲憊至極,無力再戰,城池淪陷。張巡、許遠及南霽雲等將土被俘後罵敵不絕,英勇殉國。睢陽之戰以少勝多,阻住了安史叛軍的南下,保全了江淮,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大功。睢陽之戰,宋州經濟受到極大破壞,在戰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經濟仍很凋敝,人口難以恢復,《全唐文》記載:「自東都至淮泗,緣汴河州縣,自經寇難,百姓凋殘,地闊人稀,多有資賊。」城破時,城內僅有的四百居民也全部被叛軍屠殺,至此,原城內所有官兵和居民全部死亡,無一倖免,無一人投降。

之五:明末闖王兩破歸德。

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年)三月,李自成和張獻忠率義軍數萬,圍攻歸德城,歸德府的明軍依仗城池堅固,廣設炮火,展開固守,一連幾天,義軍僅攻破城郭,難近城堡卻傷亡慘重,遂撤兵向陝西挺進。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載:「懷宗崇禎八年春三月,流賊攻陷大堤,死者萬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自成率義軍10萬攻打歸德。《明史》記載:「用放迸法攻之,鐵騎數千馳噪」。守軍用炮火向外猛烈還擊,義軍圍城攻打七天七夜不得破,戰鬥十分慘烈。因歸德衛外援被義軍切斷,恰在這時,城內地方武裝和官府發生內訌。「懷宗崇禎十五年三月,闖賊陷城……同時死者,十餘萬人。」(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史稱「壬午之變」。「壬午之變」對歸德地區影響很大,城池被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經濟嚴重滯後,到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全縣域人口只有6.2萬多人。

之六:捻軍三打歸德城。

鹹豐五年(1855年)三月,捻軍首領張樂行率領五萬大軍挺進歸德,焚東、西、北三關,猛攻府城不下,數天後撤退。鹹豐六年(1856年)正月,河南巡撫英桂馳抵歸德,督辦蘇、豫、皖三省鎮壓捻軍,捻軍大隊人馬包圍歸德城,清兵憑城守御,捻軍久攻不下,柘城縣令率兵千人趕來援城,義軍撤退東進。鹹豐九年(1859年)十二月,約十萬捻軍擁至歸德城下,圍攻歸德,焚東、西兩關,知府孫鳴珂登城守御,發千斤大炮,捻軍損傷慘重,遂退至水池鋪。捻軍雖三次攻打歸德未果,但捻軍在豫東地區縱橫馳騁幾十年,對當地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縱觀睢陽歷史上的御城戰役,唐朝的睢陽之戰是睢陽歷史上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一次戰役,也是最慘烈最忠勇的一次戰役。

睢陽之戰是商丘地方志書中記載最詳細,最全面,所用文字最多的一次戰役。《歸德志》(嘉靖二十四年)、《歸德府志》(乾隆十九年)有關睢陽之戰和張巡、許遠的記載有10多處,《商丘縣誌》(康熙四十四年)有關記載次數更多,內容更細,不下於15處,唐宋以來歷代名人雅士讚頌張巡、許遠的詩詞文賦更是不計其數。足見睢陽之戰和張巡、許遠等英烈人物在睢陽歷史上的位置和價值。

張巡、許遠在「安史之亂」之時,堅守睢陽城,抗擊叛軍,驚天地,泣鬼神,為平息叛亂,匡扶大唐,立下了蓋世功勳,睢陽之戰後,朝廷旌表,民間敬奉。形成了以忠、義、節、烈為主要內涵,以盡忠報國為重要內容的忠烈文化及其信仰。張巡、許遠忠烈文化迅速在睢陽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皇帝下詔,保贈張巡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南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並寵其子孫,皆立廟睢陽,歲時致祭。為紀念張巡、許遠等英烈,睢陽人最早開始在城南七裡通濟渠南側建立睢陽廟,以祀張巡、許遠,南霽雲配享,史稱「雙廟」,也叫「雙忠廟」,這是睢陽最早供奉張巡、許遠的祠廟,也是全國第一個供奉張巡、許遠的祠廟。後又建立「五王廟」,增祀雷萬春和賈賁。

宋大觀年間(1107至1110年),又增祀姚誾,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封爵姚誾為上公,表其廟曰協忠。改「五王廟」為「六忠祠」,也叫「六王廟」「協忠廟」。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主薄柴叔武率裡人好事者,以為城南太遠,遂遷至睢陽城中,面照碧堂,徐琰為之記。明永樂年間徙治東。弘治十五年(1502年)故於水。正德年間徙今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府陳洪範重修。崇禎十五年(1642年)毀於戰火。順治十四年知府丘正策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署府衛輝,通判葉於喬重修,後經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六忠祠被學校佔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尚存「過廳」三間。另在院內存有明天啟年間商丘知縣孫傳庭為紀念張巡、許遠所立石碑一通,1992年該石碑移到現張巡祠院內。

為滿足海內外人士懷念,祭祀張巡、許遠等英烈的心願,弘揚忠烈愛國精神,於1990年4月成立了商丘縣重修張巡祠委員會,重修張巡祠。現張巡祠佔地4.07萬平方米,南北長370米,東西寬110米,自南向北依次為廣場區、建築區和墓葬園林區三部分。整個張巡祠宏偉壯觀,莊嚴肅穆。

歷史上,中原地區屢遭兵患,社會反覆動蕩不安,勞動人民的生活十分悽涼,形成多次南遷的移民潮,張巡、許遠忠烈文化得以在我國南部廣泛傳播,至今在江淮大地,東南沿海,臺灣及東南亞華人居住區,供奉張巡、許遠的廟宇不計其數,信民數以萬計,並演繹形成民俗活動、民間舞蹈、古廟會等表演形式,忠烈文化成為民眾的一種精神寄託和信俗文化。

張巡、許遠因睢陽之戰而彪炳千古,威名不朽於竹帛;睢陽因張巡、許遠而名揚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睢陽,是唐朝睢陽保衛戰的發生地,睢陽廟是最早供奉張巡、許遠的地方,為天下供奉張巡、許遠廟的祖庭。睢陽自然成為張巡、許遠忠烈文化的源頭。

從英雄到神明,張巡、許遠忠烈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忠義節烈的內涵,反映出民眾對英雄忠烈的尊崇和敬仰,使之成為民族精神的表率和象徵!

相關焦點

  • 商丘古城有個張巡祠,為何又叫「雙忠古廟」?
    「雙忠祖廟」,亦稱張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門外。  唐玄宗天寶年間,國家政治昏暗、危機四伏。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範陽舉兵造反,引兵南下,叛軍一路所向披靡,進兵迅速,僅用35天時間,就攻佔了東京洛陽。
  • 商丘文史|張巡:壯烈成就一座英雄的城
    歷史已經遠去,但張巡的真顏和史實的真相,只有一個,也且僅有一個。《舊唐書》載,張巡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出生於河南南陽鄧州。他從小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敘述張巡血戰睢陽的細節的。「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迫南遁。
  • 唐代著名的「揚州大都督」張巡和咱河東有啥歷史淵源
    安史之亂時,他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叛軍。  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攻打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多次,有效地打擊了叛軍,阻遏了其南犯之勢,使富庶的江南得到保護,為大唐王朝留下了繼續發展的財富。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2020-03-26 0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清豐】唐將南霽雲事跡略論
    張巡認真分析當時情形之後,認為「雍丘小邑,儲備不足,大寇臨之,必難保守」,[4](卷一百八十七下·張巡傳)果斷率領人馬棄雍州、經寧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與睢陽太守許遠會合。當時將軍尚衡正領兵與叛軍作戰,得知張巡撤守睢陽,便以南霽云為先鋒出使睢陽與張巡商討聯合對付叛軍事宜。南霽雲達睢陽後,認為 「張公開心待人,真吾所事也」,決心為張巡謀事。
  • 史書記載的人吃人——睢陽之戰中張巡將軍的愛恨情仇
    《守睢陽作》金庸小說中寫大俠郭靖死守襄陽,以一城之地力抗強虜多年,讀者無不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氣勢所服氣。然而,此為小說家言。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如許一個豪傑,以殘兵病卒,獨抗數十倍於已的悍敵,直至幾近少數戰死。他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張巡效忠報國、義薄雲天,可謂千古忠烈。
  • 快來,跟著名著遊商丘!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商丘是「三商之源、華商之都」。在漢梁孝王劉武手裡"三百裡梁園" 名滿天下!應天府,從歷史中走來,成了如今美麗的商丘。(商丘日月湖)商丘,每寸土地都歷經歷史長河洗禮,每條河流都擺渡來前人的故事傳說,等候一個聆聽者。
  • 大唐朝第一忠臣張巡,以數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十月!
    在安史之亂中,已經安穩數百年的大唐內部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將,比如最著名的重造大唐的名將郭子儀,比如陌刀之下人馬俱碎的李嗣業。但是在整個安史之亂中,最為後人重視,也最出名的卻反而不是他們,而是堅守孤城的名將張巡。
  •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張巡無奈,在堅守雍丘近一年後,主動放棄了雍丘,率三百馬匹、三千餘唐兵退守寧陵。睢陽保衛戰,張巡屢戰屢勝張巡到達寧陵,因為兵少,再退睢陽,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合兵一處。張巡、許遠立刻派出部將雷萬春、南霽雲前往寧陵迎戰楊朝宗。經過一晝夜的廝殺,大破楊朝宗,殺敵將二十員,斬首萬餘。楊朝宗率殘軍逃跑。唐肅宗聞之,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 殷商之源 通達商丘 華商同心 天下一家
    參會領導、嘉賓步入主會場 九九重陽,華商聚首,殷商之源,同祭商祖。10月25日上午,農曆九月初九,第八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在華商文化廣場隆重舉行。天下華商匯聚「殷商之源」,禮拜華商始祖,傳承商業文明,共襄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商丘絢麗篇章。
  • 張巡守睢陽,糧食吃盡再吃全城百姓,保住李唐江山,英雄還是惡魔
    文 / 布衣如是說 短篇小文之八 張巡何許人也?此人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曾高中進士,被派往清河縣(現河北清河)擔任縣令,任滿後回到長安。當時楊國忠權勢燻天,有人勸說張巡投奔國舅爺,得一個前程,但張巡斷然拒絕,所以被派往真源縣(現河南省鹿邑縣)繼續擔任縣令。
  • 【文化商丘】孔子思想與太丘社文化
    孔子文化受到舉世關注,孔子思想的形成與商丘密切相關。那麼,是哪些因素影響並成長了孔子思想?據《孔子家語》證明,孔子在商丘地域長大,在孔子的成長過程中,商丘境內的太丘社文化對孔子思想的孕育與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記載,孔子應約從衛返魯會見魯哀公,其中對話如下:魯哀公問:先生穿的衣服是儒服嗎(儒者在當時的魯國是被瞧不起的階層)?
  • 三商之源,華商之都,且看屹立在豫東這片熱土上的小城——商丘
    漢梁文化公園03大詩人李白大詩人李白也曾來過商丘,和他一起來的還有杜甫、高適兩人。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才帶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離開了商丘,同時期在睢陽(今商丘睢陽區)發生了由張巡、許遠領導的睢陽保衛戰。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猶如白虹貫日一般永遠地橫跨在中國漫長歲月的歷史長河之中。範仲淹從一介寒門子弟,到成為安邦定國的不世人才,再到成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聖賢,是商丘這片熱土給了他最初的力量,並在他之後的漫漫人生中,成了他最眷戀堅實的精神家園,這是範仲淹之幸,也是商丘之幸。
  • 睢陽之戰,張巡以一城人性命拖住叛軍,如此慘烈的代價究竟值不值
    譙郡太守楊萬石就是其一,安祿山大軍還沒到,他就宣布投誠,逼真源縣令張巡為長史,代表他向西接應燕軍。在一片投降的聲浪中,張巡哭祭於玄元皇帝祠,率領千餘志願者,豎起了抗燕旗幟。他與單父縣尉賈賁等人合兵兩千餘人,乘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降,遭遇淮陽軍抵抗城內大亂的機會,一舉打跑了令狐潮,佔據雍丘。
  • 河南商丘:「三商之源」首發中歐班列
    人民網商丘12月22日電(霍亞平)12月22日10時,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中歐班列(商丘)國際班列從商丘車站西貨場緩緩駛出,一路向西,向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進發。這是河南商丘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據了解,此列中歐班列編組35個貨櫃,裝載有來自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及商丘周邊地區的電子產品、服裝原材料、日用品、機電設備元器件、建築材料等貨物,貨值115萬美元。「此次中歐班列,將在鄭州編成50組貨櫃後從霍爾果斯出境,途徑哈薩克斯坦,最終到達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商丘車站貨運車間主任馬文軍介紹說。
  • 御史中丞張巡為守睢陽,殺妾饗三軍,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道義?
    朝臣公認:「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一事上。睢陽城破前,千餘名守軍已經彈盡糧絕,唯有「齕木皮、煮紙而食。」因戰事激烈,士兵們「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張巡「初殺馬食」,繼而把愛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最後「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少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