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睢陽 忠烈之城
——探析張巡許遠「忠烈文化」之源
「忠烈文化」的源頭
是滄桑睢陽、忠烈之城,
也就是從帝嚳都亳肇始,
迄今4300餘年的商丘城市之源
——商丘古都城。
據《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記載,公元前24世紀,五帝之一的顓頊帝駕崩,高辛氏立,是為帝嚳,都亳(今商丘市睢陽區南四十五裡高辛鎮一帶),這是商丘及睢陽城市有史記載之開端,迄今已4300餘年。
帝嚳封長子契於商丘之地,是商丘得名之始,《左傳》:「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即此,為商族人之始祖。契(閼伯)的十三世孫湯,在商丘建立了商朝,都南亳(谷熟西南三十裡或三十五裡,地望在今睢陽區馮橋、塢牆、宋集一帶)。商朝覆亡後,周武王封微子於宋,為宋國,以宋(睢陽)為宋國都城,微子乃宋姓之始祖。
商丘及睢陽設置郡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商丘歷代曾為國、郡、州、府。商丘古城所在之地作為縣級名稱僅有三個:睢陽、宋城、商丘縣,是秦漢至當今,不間斷設置的縣級行政區。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碭郡睢陽縣,屬碭郡,因其位於睢水北岸而得名。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改制梁國,屬豫州,睢陽為梁國國都。東漢及晉因之。220年,魏文帝裁梁國,置梁郡。十六國南北朝時繼稱睢陽,為梁郡郡治。隋改睢陽為宋城,是梁郡治所。唐至五代稱宋城,為宋州州治。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為南京。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將宋朝南京降為歸德府,是歸德府設置之始。元代繼為歸德府治,明初降府為州,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昇州為府,始置商丘縣,設歸德衛,清為歸德府治,並設鎮守使署。
民國年間,商丘縣先後為河南豫東鎮守使署、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保安司令部等軍政領導機關所在地。1948年11月商丘解放後,中共豫皖蘇第一地委、專員公署、軍分區均駐地商丘古城。1952年,商丘專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遷往朱集(今商丘市梁園區)。1997年,國務院批覆商丘撤地設市,同時,撤銷商丘縣設立睢陽區,行政區劃相應調整。2003年,商丘市黨、政、軍領導機關復遷睢陽區。
睢陽,地處魯、豫、皖三省要衝,為中原腹地。古代黃河、濟水流經本轄區道口北,南有睢水(通濟渠、汴水)穿境而過,所處地位「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於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陝」。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系條件,造就了睢陽如此悠久的發展歷史。
從睢陽的沿革史可以看到,睢陽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從帝嚳都亳開始,睢陽就已經出現比較大的城市。此地為何稱睢陽呢?是因為城市位於古睢水之陽而得名。睢水是一條屬於淮河水系的河流,流經淮北平原的中心地區。睢水、淮水、泗水、菏水相互溝通在一起,構成淮北平原地區的水系網,所以睢陽城在很早的時候就出現了。
千年歲月,滄桑睢陽。睢水、大運河通濟渠雖已經淹沒,黃河雖已改道。商丘及睢陽城市的歷史文化更迭不斷,但城市交通區位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位於歷史上的古睢水之陽(北)。
「忠烈文化」的源頭是滄桑睢陽、忠烈之城,也就是迄今4300餘年的商丘城市之源——商丘古都城。白 鵬 攝
睢陽向來為豫東重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物產資源,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史可考者,自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鄭之戰到1948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商丘,發生重大的御城戰役三四十次之多,小戰役不計其數。據《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記載,睢陽古城有數次較有影響的御城戰役。
之一:春秋城下之盟。東周的春秋時期,齊、晉、楚、秦等大國爭霸,小國依附大國,以求苟安,大國唆使小國,互相攻伐,戰爭頻繁,周定王十二年(前595年)九月,楚莊王興兵攻宋,自是年秋至次年5月,圍城九個月,薪盡糧絕,宋國城內「析骨為炊,易子而食」,楚軍糧草亦盡,宋將夜入楚營,會見楚軍主帥,雙方訂立盟約,楚國撤兵,宋軍圍解。
之二:西漢平定七國叛亂。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國國王聯兵反叛,時分封在睢陽的梁孝王劉武,堅守睢陽,對叛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多次打退叛軍進攻,吳楚叛軍在睢陽城下相拒三月,糧盡兵疲,最後一戰而敗,劉濞、劉戊被部將所殺,七國之亂最終平定,梁孝王劉武起到了決定作用。這次戰爭沉重打擊了割據勢力,維護了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再加上竇太后對劉武的寵愛,才有了中國歷史上傳唱千年「三百裡梁園」的佳話。
之三:東漢光武伐梁。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當年十一月,劉永亦稱帝於睢陽(劉永當時為梁王),這樣劉永就成了同劉秀爭奪天下的主要對象之一。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率部攻打梁軍,並圍困睢陽。睢陽被攻百日,城內糧草斷絕,劉永棄城出走,不久被部將斬首,漢軍佔領睢陽,劉永想以睢陽稱霸天下的夢想最終破滅。
之四:唐代睢陽之戰。睢陽之戰是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軍為了打通睢陽南下江淮,派大將尹子奇率兵13萬奪取睢陽。睢陽太守許遠求助於雍丘(今河南杞縣)防禦史張巡。張巡自寧陵率兵3000進入睢陽,合兵6800人,在睢陽人民支援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睢陽之戰。張巡負責軍事指揮,許遠負責後勤保障,戰鬥連續16晝夜,斃傷叛軍2萬餘人,守軍士氣大振。張巡等堅守了10個月,大小戰鬥400多次,殺敵12萬多。其間,城中的戰馬、麻雀、老鼠、樹皮、草根、紙、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僅餘400人,終因飢餓、疲憊至極,無力再戰,城池淪陷。張巡、許遠及南霽雲等將土被俘後罵敵不絕,英勇殉國。睢陽之戰以少勝多,阻住了安史叛軍的南下,保全了江淮,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大功。睢陽之戰,宋州經濟受到極大破壞,在戰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經濟仍很凋敝,人口難以恢復,《全唐文》記載:「自東都至淮泗,緣汴河州縣,自經寇難,百姓凋殘,地闊人稀,多有資賊。」城破時,城內僅有的四百居民也全部被叛軍屠殺,至此,原城內所有官兵和居民全部死亡,無一倖免,無一人投降。
之五:明末闖王兩破歸德。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年)三月,李自成和張獻忠率義軍數萬,圍攻歸德城,歸德府的明軍依仗城池堅固,廣設炮火,展開固守,一連幾天,義軍僅攻破城郭,難近城堡卻傷亡慘重,遂撤兵向陝西挺進。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載:「懷宗崇禎八年春三月,流賊攻陷大堤,死者萬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自成率義軍10萬攻打歸德。《明史》記載:「用放迸法攻之,鐵騎數千馳噪」。守軍用炮火向外猛烈還擊,義軍圍城攻打七天七夜不得破,戰鬥十分慘烈。因歸德衛外援被義軍切斷,恰在這時,城內地方武裝和官府發生內訌。「懷宗崇禎十五年三月,闖賊陷城……同時死者,十餘萬人。」(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史稱「壬午之變」。「壬午之變」對歸德地區影響很大,城池被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經濟嚴重滯後,到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全縣域人口只有6.2萬多人。
之六:捻軍三打歸德城。鹹豐五年(1855年)三月,捻軍首領張樂行率領五萬大軍挺進歸德,焚東、西、北三關,猛攻府城不下,數天後撤退。鹹豐六年(1856年)正月,河南巡撫英桂馳抵歸德,督辦蘇、豫、皖三省鎮壓捻軍,捻軍大隊人馬包圍歸德城,清兵憑城守御,捻軍久攻不下,柘城縣令率兵千人趕來援城,義軍撤退東進。鹹豐九年(1859年)十二月,約十萬捻軍擁至歸德城下,圍攻歸德,焚東、西兩關,知府孫鳴珂登城守御,發千斤大炮,捻軍損傷慘重,遂退至水池鋪。捻軍雖三次攻打歸德未果,但捻軍在豫東地區縱橫馳騁幾十年,對當地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縱觀睢陽歷史上的御城戰役,唐朝的睢陽之戰是睢陽歷史上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一次戰役,也是最慘烈最忠勇的一次戰役。
睢陽之戰是商丘地方志書中記載最詳細,最全面,所用文字最多的一次戰役。《歸德志》(嘉靖二十四年)、《歸德府志》(乾隆十九年)有關睢陽之戰和張巡、許遠的記載有10多處,《商丘縣誌》(康熙四十四年)有關記載次數更多,內容更細,不下於15處,唐宋以來歷代名人雅士讚頌張巡、許遠的詩詞文賦更是不計其數。足見睢陽之戰和張巡、許遠等英烈人物在睢陽歷史上的位置和價值。
張巡、許遠在「安史之亂」之時,堅守睢陽城,抗擊叛軍,驚天地,泣鬼神,為平息叛亂,匡扶大唐,立下了蓋世功勳,睢陽之戰後,朝廷旌表,民間敬奉。形成了以忠、義、節、烈為主要內涵,以盡忠報國為重要內容的忠烈文化及其信仰。張巡、許遠忠烈文化迅速在睢陽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皇帝下詔,保贈張巡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南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並寵其子孫,皆立廟睢陽,歲時致祭。為紀念張巡、許遠等英烈,睢陽人最早開始在城南七裡通濟渠南側建立睢陽廟,以祀張巡、許遠,南霽雲配享,史稱「雙廟」,也叫「雙忠廟」,這是睢陽最早供奉張巡、許遠的祠廟,也是全國第一個供奉張巡、許遠的祠廟。後又建立「五王廟」,增祀雷萬春和賈賁。
宋大觀年間(1107至1110年),又增祀姚誾,徽宗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雷萬春為「忠勇侯」,南霽云為「忠壯侯」,賈賁為「忠濟侯」,封爵姚誾為上公,表其廟曰協忠。改「五王廟」為「六忠祠」,也叫「六王廟」「協忠廟」。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主薄柴叔武率裡人好事者,以為城南太遠,遂遷至睢陽城中,面照碧堂,徐琰為之記。明永樂年間徙治東。弘治十五年(1502年)故於水。正德年間徙今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府陳洪範重修。崇禎十五年(1642年)毀於戰火。順治十四年知府丘正策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署府衛輝,通判葉於喬重修,後經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六忠祠被學校佔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尚存「過廳」三間。另在院內存有明天啟年間商丘知縣孫傳庭為紀念張巡、許遠所立石碑一通,1992年該石碑移到現張巡祠院內。
為滿足海內外人士懷念,祭祀張巡、許遠等英烈的心願,弘揚忠烈愛國精神,於1990年4月成立了商丘縣重修張巡祠委員會,重修張巡祠。現張巡祠佔地4.07萬平方米,南北長370米,東西寬110米,自南向北依次為廣場區、建築區和墓葬園林區三部分。整個張巡祠宏偉壯觀,莊嚴肅穆。
歷史上,中原地區屢遭兵患,社會反覆動蕩不安,勞動人民的生活十分悽涼,形成多次南遷的移民潮,張巡、許遠忠烈文化得以在我國南部廣泛傳播,至今在江淮大地,東南沿海,臺灣及東南亞華人居住區,供奉張巡、許遠的廟宇不計其數,信民數以萬計,並演繹形成民俗活動、民間舞蹈、古廟會等表演形式,忠烈文化成為民眾的一種精神寄託和信俗文化。
張巡、許遠因睢陽之戰而彪炳千古,威名不朽於竹帛;睢陽因張巡、許遠而名揚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睢陽,是唐朝睢陽保衛戰的發生地,睢陽廟是最早供奉張巡、許遠的地方,為天下供奉張巡、許遠廟的祖庭。睢陽自然成為張巡、許遠忠烈文化的源頭。
從英雄到神明,張巡、許遠忠烈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忠義節烈的內涵,反映出民眾對英雄忠烈的尊崇和敬仰,使之成為民族精神的表率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