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亂中,已經安穩數百年的大唐內部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將,比如最著名的重造大唐的名將郭子儀,比如陌刀之下人馬俱碎的李嗣業。
但是在整個安史之亂中,最為後人重視,也最出名的卻反而不是他們,而是堅守孤城的名將張巡。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長期堅守在叛軍的腹地,連續不斷的打擊著叛軍勢力,他曾以數千人之眾堅守孤城長達十月,並襲殺敵人數萬人馬,正是有了他的堅持,唐政府才有了中興的希望,也正因為他,叛軍才難以徹底佔據中原。
張巡,唐蒲州河東人,年輕時就志氣遠大,不拘小節,結交的都是理想遠大者或寬厚長者,而討厭和庸俗之輩交往。
在開元末年(741年),張巡中進士,之後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後由被調到真源縣再當縣令。
他的官職對於長安的官老爺來說真的是無足輕重的「芝麻官」,一個小縣令而已。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他卻成為了大唐最耀眼的人,成為了青史之上留名千年的傳世名將!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漁陽鼙鼓動地來,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
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各地紛紛而降,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
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張巡得知後很氣憤,率吏民大哭於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後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有千餘人。
張巡確實適合打仗,有些人註定天生就是為戰場而生的,他第一次打仗就攻克了雍丘縣城,還擊退了圍攻的一萬五千名叛軍。
從此張巡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在張巡指揮下,擊退燕軍多次衝鋒,累計殺傷近萬人,而唐兵也死傷一千餘人,吳王李祗聞之,舉薦張巡為委巡院經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
這時雍丘城內約有兩千守軍,而對手則有四萬大軍,城內軍民大為恐懼。於是,張巡對眾將士分析到:「敵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
眾將士聽後,大為鼓舞。於是,張巡派一千人負責守城,親自率一千人,分數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張巡身先士卒,直衝殺向燕軍陣中。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驚懼無措,頓時大亂,燕軍後撤。
次日,燕軍再集結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投石機)轟擊,城樓及城上矮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抵禦燕軍進攻。燕軍紛紛緣城攀登,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軍士兵害怕被燒,不敢登城。
張巡時而待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時而趁夜深人靜之際,偷襲敵營。就這樣,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
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便率兵乘勝追擊,果然大有所獲,俘虜叛兵兩千多,幾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可是來到五月之後,長安失守,唐玄宗逃亡四川,雍丘實際上已成為孤城,但張巡此時並不知道這一切。
令狐潮趁機在城下勸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令狐潮聽後,慚愧而走。
經過幾個月的激戰以後,安祿山死了,但是繼承的安慶緒為了改變軍事上的頹勢,於是決定攻打朝的財賦重地淮南,他以尹子奇為將,統帥十三萬軍馬進攻睢陽。
睢陽為入淮的要道,睢陽太守許遠拼命死守,不過,由於叛軍勢大,睢陽唐軍也逐漸不支。看到睢陽守軍不支,張巡決定支援雍丘,在公元757年的一天,張巡便帶著僅餘的三千多雍丘守軍馳援睢陽。
許遠和張巡會合後,兵力有所擴大,不過,睢陽守軍和叛軍相比,依然存在很大落差。為了不使得叛軍越入江淮,張巡決定死守睢陽。
此後就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可歌可泣,最不可思議的一場守城戰。
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
隨後張巡就在睢陽開展了長達十個月的堅守,守城、突襲、守城、突襲……一次又一次,小小的睢陽攔住了幾十萬軍隊,在十個月裡張巡與燕軍惡戰大小四百餘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滅敵軍10萬餘人。
進入到這一年的夏季,睢陽城內開始斷糧,兵民只能以鼠鳥蟲羽為食,但沒過多久城內鼠鳥蟲羽皆盡。
到了該年八月,城內無完整的樹木花草。期間張巡多次請援,原本河南節度使賀蘭可以援救,但因為妒忌張巡屢立戰功從而不肯援救。
此時的睢陽城早已成為了一座「鬼城」,兵民皆餓瘦如「鬼」,張巡不忍於是痛殺妻妾,予眾軍民果腹。
對於張巡吃人,後人評價很多,有人說他惡毒,有人說他忠義,站在哪個角度都可以有自己的評價。
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上評價,站在當時唐王朝的角度上去評價,張巡死守住了中原孤城,堪稱天底下第一號的名將,第一號的忠臣。
以數千人之眾,堅守孤城長達十月,殺敵數萬,雖然最後城破而死,但是也無愧其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