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朝第一忠臣張巡,以數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十月!

2020-12-18 竹簡裡的歷史

在安史之亂中,已經安穩數百年的大唐內部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將,比如最著名的重造大唐的名將郭子儀,比如陌刀之下人馬俱碎的李嗣業。

但是在整個安史之亂中,最為後人重視,也最出名的卻反而不是他們,而是堅守孤城的名將張巡。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長期堅守在叛軍的腹地,連續不斷的打擊著叛軍勢力,他曾以數千人之眾堅守孤城長達十月,並襲殺敵人數萬人馬,正是有了他的堅持,唐政府才有了中興的希望,也正因為他,叛軍才難以徹底佔據中原。

張巡,唐蒲州河東人,年輕時就志氣遠大,不拘小節,結交的都是理想遠大者或寬厚長者,而討厭和庸俗之輩交往。

在開元末年(741年),張巡中進士,之後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後由被調到真源縣再當縣令。

他的官職對於長安的官老爺來說真的是無足輕重的「芝麻官」,一個小縣令而已。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他卻成為了大唐最耀眼的人,成為了青史之上留名千年的傳世名將!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漁陽鼙鼓動地來,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

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各地紛紛而降,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

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張巡得知後很氣憤,率吏民大哭於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後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有千餘人。

張巡確實適合打仗,有些人註定天生就是為戰場而生的,他第一次打仗就攻克了雍丘縣城,還擊退了圍攻的一萬五千名叛軍。

從此張巡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在張巡指揮下,擊退燕軍多次衝鋒,累計殺傷近萬人,而唐兵也死傷一千餘人,吳王李祗聞之,舉薦張巡為委巡院經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

這時雍丘城內約有兩千守軍,而對手則有四萬大軍,城內軍民大為恐懼。於是,張巡對眾將士分析到:「敵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

眾將士聽後,大為鼓舞。於是,張巡派一千人負責守城,親自率一千人,分數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張巡身先士卒,直衝殺向燕軍陣中。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驚懼無措,頓時大亂,燕軍後撤。

次日,燕軍再集結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投石機)轟擊,城樓及城上矮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抵禦燕軍進攻。燕軍紛紛緣城攀登,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軍士兵害怕被燒,不敢登城。

張巡時而待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時而趁夜深人靜之際,偷襲敵營。就這樣,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

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便率兵乘勝追擊,果然大有所獲,俘虜叛兵兩千多,幾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可是來到五月之後,長安失守,唐玄宗逃亡四川,雍丘實際上已成為孤城,但張巡此時並不知道這一切。

令狐潮趁機在城下勸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令狐潮聽後,慚愧而走

經過幾個月的激戰以後,安祿山死了,但是繼承的安慶緒為了改變軍事上的頹勢,於是決定攻打朝的財賦重地淮南,他以尹子奇為將,統帥十三萬軍馬進攻睢陽。

睢陽為入淮的要道,睢陽太守許遠拼命死守,不過,由於叛軍勢大,睢陽唐軍也逐漸不支。看到睢陽守軍不支,張巡決定支援雍丘,在公元757年的一天,張巡便帶著僅餘的三千多雍丘守軍馳援睢陽。

許遠和張巡會合後,兵力有所擴大,不過,睢陽守軍和叛軍相比,依然存在很大落差。為了不使得叛軍越入江淮,張巡決定死守睢陽。

此後就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可歌可泣,最不可思議的一場守城戰。

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

隨後張巡就在睢陽開展了長達十個月的堅守,守城、突襲、守城、突襲……一次又一次,小小的睢陽攔住了幾十萬軍隊,在十個月裡張巡與燕軍惡戰大小四百餘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滅敵軍10萬餘人。

進入到這一年的夏季,睢陽城內開始斷糧,兵民只能以鼠鳥蟲羽為食,但沒過多久城內鼠鳥蟲羽皆盡。

到了該年八月,城內無完整的樹木花草。期間張巡多次請援,原本河南節度使賀蘭可以援救,但因為妒忌張巡屢立戰功從而不肯援救。

此時的睢陽城早已成為了一座「鬼城」,兵民皆餓瘦如「鬼」,張巡不忍於是痛殺妻妾,予眾軍民果腹。

對於張巡吃人,後人評價很多,有人說他惡毒,有人說他忠義,站在哪個角度都可以有自己的評價。

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上評價,站在當時唐王朝的角度上去評價,張巡死守住了中原孤城,堪稱天底下第一號的名將,第一號的忠臣。

以數千人之眾,堅守孤城長達十月,殺敵數萬,雖然最後城破而死,但是也無愧其風採!

相關焦點

  • 把無中生有用到出神入化的唐朝名將——張巡
    如果再說起張巡,可能很多人都沒怎麼聽過了——他是誰?張巡,出生於公元708年,這時候距離唐朝的建立已經90年了,唐朝開始走下坡路了。張巡從小就有大志,羞於與庸俗的人結交,專門和那些志向遠大的豪傑義士做朋友。公元755年,由於種種原因,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史思明、安祿山帶領15萬人起兵反唐,繁華盛世的大唐突然處在了一片風雨飄搖當中。
  • 安史之亂連皇帝都跑了,而他以數千人抵抗十三萬叛軍十月之久
    (圖)張巡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立下奇功便在此時,張巡率領著南霽雲、雷萬春等十數名將領各帶著五十名騎兵從四面八方殺奔叛軍大營,唐軍一邊衝殺,一邊放火,攪的整個叛軍大營一片大亂。不過張巡和許遠一致認為睢陽城是江、淮的屏障,不能輕易丟失。而且士兵們目前這種情況,也難以突圍。叛軍知道守軍無援後,於十月初九,發動了更為猛烈的攻擊,連正常站立都已十分困難的殘餘守軍已經無法作戰。睢陽城破,近在眼前。肝膽俱碎的張巡向西叩拜道:「孤城防衛之計,微臣已經窮盡,睢陽是無法保全了。微臣活著不能向陛下復命,死後也要化作厲鬼繼續殺賊!」
  •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樣的一個人
    張巡,山西永濟人,本是一介文官,卻又成了挽救唐朝的名將。他的畫像,懸於凌煙閣之中,與他並列的,是長孫無忌、魏徵等大唐盛世的開創者。這份殊榮,終唐一朝,配享者不過千人。他的功過,曾引發朝堂論戰,一方稱其忠勇,一方稱其野蠻,到底是衣冠禽獸還是救世功臣,就連唐肅宗也難以判斷。大能者常伴有大罵名,那些湮沒在歷史中的真相,其背後,往往是滿紙的血色與無奈。
  • 睢陽之戰,張巡以一城人性命拖住叛軍,如此慘烈的代價究竟值不值
    張巡的抗戰第一階段(756年2月—12月),雍丘保衛戰拉開帷幕。當時雍丘城內守軍三千人,燕軍令狐潮等人,分別於二月率軍1.5萬,三月率軍4萬,八月率軍2萬,十月率軍1萬,十一月率軍1萬,五次圍攻雍丘。戰鬥中,張巡及其主要部將,身中數創,堅守一線。其中有位叫雷萬春的部下,臉上被射中六次,依然挺立,讓令狐潮誤以為雷萬春是個稻草人。十一個月的雍丘保衛戰,張巡展現了出神入化的軍事才能,他多次上演偷襲、詐降、劫糧、劫營的好戲,以傷亡千人的代價,殲滅敵軍數萬人。說一兩個戰例。
  • 公元757年十月初八日,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破壞了人倫秩序
    叛軍只要繼續向東南推進,在攻克雍丘與睢陽之後,便可控制住富庶的江淮地區,並且切斷漕運要道,那樣唐朝就會被擠壓在寧夏與四川這兩個偏遠的地方,太皇上唐玄宗與今上唐肅宗都再無還手之力了。於是,叛軍令狐潮奉命進攻雍丘,他與守城將領張巡是故交,在交戰之前,二人於城下交涉。令狐潮大聲說:「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迴答說:「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
  • 唐朝可怕的「人吃人」現象:醉酒的人肉像酒糟肉,忠臣張巡竟然吃了自己的愛妾
    朱粲打仗以流竄居多,無後方無依託,經常陷入糧荒,為了保持戰鬥力,他就下令軍中,殺到別人的地盤時,可以放開了虜掠人口,但凡抓來的婦女和小孩,統統烹而食之。他還喪心病狂地說: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就連大唐所謂的忠臣張巡,也做過吃人的事。安史之亂時,亂軍圍張巡於雎陽,內無糧草,外援斷絕。為了堅定將士抗敵之決心,張巡當眾殺了自己的小妾,把人肉烹煮了,命令部下分而食之。眾將士聲淚俱下,不忍心吃肉。張巡說:若不是我身負守城之重任,我寧可割自己的肉給將士們吃,你們趕快吃吧。
  • 御史中丞張巡為守睢陽,殺妾饗三軍,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道義?
    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數月後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建「大燕」國。河北州縣的地方官不是棄職逃命就是望風而降。張巡的上司歸降叛軍後,令張巡叛軍入境。張巡憤然率吏民到玄遠皇帝祠痛哭,發誓絕不降賊,「遂起兵討賊,從者千餘。」雍丘縣令「舉縣附賊」,擊敗並俘獲百餘名官兵,關押在縣衙準備殺害。戰俘們得知令狐潮有事出城後,絕地反擊反殺守衛,迎接張巡入城。
  • 彈盡糧絕下殺妾烹食,死戰不退的張巡,到底是忠臣還是魔鬼?
    因此,無論是朝廷還是百姓最害怕的就是大範圍的自然災害了。因為一旦有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爆發,其結果必定會影響田地中糧食的收成(嚴重時甚至會顆粒無收)。而緊隨其後便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嚴重時還會引發兵禍和民變。
  •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張巡無奈,在堅守雍丘近一年後,主動放棄了雍丘,率三百馬匹、三千餘唐兵退守寧陵。睢陽保衛戰,張巡屢戰屢勝張巡到達寧陵,因為兵少,再退睢陽,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合兵一處。張巡、許遠立刻派出部將雷萬春、南霽雲前往寧陵迎戰楊朝宗。經過一晝夜的廝殺,大破楊朝宗,殺敵將二十員,斬首萬餘。楊朝宗率殘軍逃跑。唐肅宗聞之,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 史書記載的人吃人——睢陽之戰中張巡將軍的愛恨情仇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①,分守若魚麗②。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③。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④。忠信應難敵,堅毅諒不移。無人報皇帝,心計欲何施。《守睢陽作》金庸小說中寫大俠郭靖死守襄陽,以一城之地力抗強虜多年,讀者無不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氣勢所服氣。
  • 商丘文史|張巡:壯烈成就一座英雄的城
    歷史已經遠去,但張巡的真顏和史實的真相,只有一個,也且僅有一個。《舊唐書》載,張巡是「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出生於河南南陽鄧州。他從小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敘述張巡血戰睢陽的細節的。「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迫南遁。
  • 晚唐時期,這位名將在關鍵時刻,拯救了唐朝,韓愈對其讚賞有加
    提起唐朝,大多人對其印象是盛世之景,誠然,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帶給唐朝無限的榮譽,後來的安史之亂則是分水嶺,從此之後由盛轉衰,李唐在風雨中巋然不倒是因為一眾名將的力挽狂瀾,救其於水火之中。被我們熟知的有郭子儀、李泌、李光弼等人,他們在戰爭之中都有回天之功。但有位官職不高的文人也在戰爭之中大放異彩。
  • 唐朝天寶年間,張巡在睢陽縣任縣令,抗擊叛軍
    唐朝天寶年間,張巡在睢陽縣任縣令,這年平廬、範陽兩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叛亂,(即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整個中原大地頓時戰火四起,烽煙滾滾。十幾萬叛軍長驅南下,渡過黃河,攻陷洛陽,接著又攻破潼關天險,佔領了唐朝的都城長安。
  • 張巡守睢陽,糧食吃盡再吃全城百姓,保住李唐江山,英雄還是惡魔
    安史之亂爆發後,天下承平已久,人不知兵,安祿山僅有數月的時間,便攻破東都洛陽,並在那裡僭越稱帝,定國號為「大燕」。安祿山叛軍手段殘忍,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很多州城府縣官員們,被叛軍嚇破膽,紛紛望風而降。
  • 吐蕃進攻狂潮中,唐朝孤城小縣的堅守!
    撤退的蕃軍行至唐朝傷心地——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時,天寒地凍,糧草全無,戰馬凍死過半。(「牧草皆盡,馬死過半」)王君領著唐軍銜尾而來,尚未通過的大非川的多為蕃軍輜重和傷員,這些人在唐軍的利刃下,成了待宰的羔羊。
  • 【文化商丘】探析張巡許遠「忠烈文化」之源
    張巡負責軍事指揮,許遠負責後勤保障,戰鬥連續16晝夜,斃傷叛軍2萬餘人,守軍士氣大振。張巡等堅守了10個月,大小戰鬥400多次,殺敵12萬多。其間,城中的戰馬、麻雀、老鼠、樹皮、草根、紙、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僅餘400人,終因飢餓、疲憊至極,無力再戰,城池淪陷。張巡、許遠及南霽雲等將土被俘後罵敵不絕,英勇殉國。睢陽之戰以少勝多,阻住了安史叛軍的南下,保全了江淮,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大功。
  • 安祿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唐朝被公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從618年李淵稱帝,到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歷經兩百多年,而中間又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段,前一百多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後人津津樂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百多年的歷史卻名聲不顯。那麼,唐朝後一百多年發生了什麼,或者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呢?
  • 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座堅守了四十載的孤城,道盡了不屈的大唐之魂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其《出塞七首》系列作品中曾如是說到。「天寶未亂猶數載,狼星四角光蓬勃。中原禍作邊防危,果有豺狼四來伐。」詩人元稹在其《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一詩中曾如是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