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完成手頭的工作,陳彩娟就匆匆忙忙地趕往位於佛堂的「麻風村」,此時她滿心惦記著那裡的老人。前一天,陳彩娟就和「麻風村」的老人約好,中午給他們包餃子。車還沒到村口,就看見「麻風村」的幾位老人在那裡張望,「我們的女兒來了!」看到陳彩娟,老人們欣喜地說。
陳彩娟是浦江人,2007年來義烏定居後一直熱心公益事業。她積極參與對接的「幫助青海貧困兒童」公益活動曾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肯定;她創辦的「黃手環」和「雨後彩虹計劃」,成為義烏民間公益組織的品牌項目;最近,她又入選了2016年十月「信義金華·最美人物(金華好人)」榜單。
半個月去一次敬老院
陳彩娟的辦公桌上放著義烏所有敬老院的名單,什麼時候組織志願者去敬老院她都在紙條上記得清清楚楚。身兼多職的她,還負責聯絡所有志願者。陳彩娟說:「我擔心志願者去晚了,敬老院的老人們會惦記,所以我都會給志願者們再打個電話確認一下。」陳彩娟去過義烏所有的敬老院,每半個月就去敬老院看望一次老人。她還特意買了理髮工具,自己學著給老人理髮。對她來說,能為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陳彩娟曾任某幼兒園的園長,周末她經常會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開展公益活動。有一件事令她印象深刻:「有一次周末恰逢重陽節,為了讓老人過一個快樂的節日,我們抽空排練了幾個節目。時間緊湊,孩子們跳的肚皮舞不是特別整齊,但老人們非常開心。」陳彩娟做的點點滴滴也感染了身邊的人,「只要我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個志願活動的信息,很多人都會報名參加。」陳彩娟說。
因為把大部分空餘時間都用在做公益活動上,陳彩娟很少有時間陪女兒,然而女兒朱芹說:「我很榮幸有這樣的媽媽,她教會我感恩、奉獻愛心,我也非常支持媽媽的工作。」遇上工作忙抽不開身,陳彩娟就會讓女兒朱芹替自己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
近十年來,陳彩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公益活動上,熟悉她的人都說她每天不是在做公益,就是在去做公益的路上。公益活動已成為陳彩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給予老人尊重與關懷
麻風病曾是一種讓人恐懼的疾病,在佛堂「麻風村」,生活著一群曾經得過麻風病的老人。40多年來,他們一直生活在一個與外界基本隔絕的山坳中。2011年,陳彩娟無意之中來到了這個「麻風村」,村裡的老人透過門縫張望著這個陌生人,見她朝著自己走來連忙關掉房門。「因為很少和外面的人接觸,他們比較害怕陌生人。」陳彩娟說,從那一次起,她決心打開「麻風村」老人的心門。
為此,她專門向「麻風村」負責人陳河海了解老人們的情況,堅持定時去看望那裡的老人:除夕夜,她給老人拜年;元宵節,她帶領團隊給老人做有「心」的湯圓;中秋節,她給老人們做月餅;重陽節,她和老人們一起包餃子;她組建了一支關愛麻風病人小分隊,每月幫老人理髮、剪指甲、洗腳……就這樣,陳彩娟慢慢拉近了與老人們的距離。現在陳彩娟還沒進村,「麻風村」的幾位老人就會遠遠地在家門口張望。他們變得無話不說,陳彩娟也因此幫助老人們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
願一輩子從事公益事業
在義烏自發組織的多個公益組織中,我們都能見到陳彩娟的身影。
2016年1月下旬,寒潮襲擊義烏,這讓做了10多年公益、經常接觸社會弱勢群體的陳彩娟想起了那些露宿街頭的人。她組織志願者們發起了「今夜城市有愛、今夜烏傷有情」關愛街頭露宿者活動,給露宿者送毛毯,或把他們送到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站飽和的情況下,又安排他們免費入住旅館,並一日三次送餐。
另外,陳彩娟也是義烏市「黃手環」活動和「雨後彩虹計劃」的發起人。這幾年,每年都有很多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為了尋找這些走失的老人,很多老人家屬心力交瘁,有些老人甚至因此發生意外。陳彩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她發起了「黃手環」活動,聯繫愛心企業製作「黃手環」(手環上有老人家屬的電話號碼),至今已將2000多個「黃手環」親自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中。陳彩娟說:「家家有老人,人人要變老,為老人服務就是為將來的自己服務。我願意為此奮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