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浩:鄭板橋為何棄石濤而選擇八大山人?

2020-12-22 蘭清竹韻

在鄭板橋33歲那一年,他離開了北京駐足揚州,那時揚州已經聚集了大批成名的書畫家,而此時的鄭板橋還是個無多大名氣的人,儘管他很有文採,能寫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但人們似乎並不看好他。

面對現實,鄭板橋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審視。他畫竹來自日光月影,來自大自然給他的啟發,與後來的藝術成就相比,甚至談不上入室,算是初學吧。

鄭板橋蘭竹圖

在今天看來,鄭板橋當初選擇石濤作為師法對象是極其正確的。他學習石濤也是從竭力模仿入手,後來發現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由此,他提出了一個「學七拋三」的學習法則。

就是不「學七」就不能繼承傳統,不「拋三」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由此感悟後,他選擇了八大山人。

為什麼?

鄭板橋分析,石濤精於繪畫,題材涉獵很多,蘭竹不是主要繪畫對象。石濤有好幾個別號,如苦瓜和尚、大滌子等等,而八大只有八大,無二名。所以說,八大名滿天下,石濤名不出揚州。

鄭板橋清醒地認識到,在繪畫題材上,貴在「專」;在筆墨風格上貴在「減」;在名號上只用「板橋」。他的結論是:

「彼務博,我務專,安見專之不如博乎!」

之後,鄭板橋踐行了這一結論,一生只畫蘭竹石。

縱觀當代藝術家,有如此般清醒者甚少。放在今天來說,這個結論仍然可行,貴在「真幹」。

我喜歡畫蘭,該題材在書畫圈裡定義為最難畫的,很多藝術家都繞道而行,但在學習中國畫中,這一課題最關鍵,因為中國畫最終還是落在線條上。

畫蘭對基本功要求很嚴格,尤其是書法造詣上,這點對自己來說不見的是壞事,畫的人少就不會像畫牡丹那樣俗,留給自己的空間就大。

半世竹子,一生蘭。畫一輩子蘭肯定就比一輩子什麼都畫的人有成績。

我想,這也是對自己的勉勵。心思用在哪裡,哪裡就會有成就。

劉孟浩

2020年6月13日寫於蘭清閣燈下

相關焦點

  •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詩文、書法、繪畫等造詣很高,為人也好,做官也好,都很正直,甚至可以說是狂狷,名垂後世。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漢族知識分子是沒有多少出路的,尤其象鄭板橋這樣正直的知識分子,更是如此,在歷經社會的沉浮洗禮之後,其處世名言——難得糊塗,也就問世了,雖然不見得驚天動地,但也是影響深遠。正所謂,渡盡劫波生命在,人世如夢糊塗過!
  • 八大山人隱居介岡的那段時光
    只要一提起他,許多人都會想起在南昌市青雲譜區有一個八大山人紀念館。而鮮有人知道在撫河之畔、白虎嶺腳下,有一個全國唯一的八大山人故居遺址,它就在南昌縣黃馬鄉介岡村裡。明朝滅亡之後,八大山人隱姓埋名於此,揮毫潑墨達16年之久,並剃度成僧。八大山人在此的隱居時間段,是25歲到40歲,正值青壯年階段。
  •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
    改朝換代,對每一個傳統文人來說,都是一次難以言說的精神重創,而對八大山人來說,又多了一層更為內在的心理傷痛——他是朱明王朝的直系後裔,雖然早就沒有了藩王的身份,但血緣關係是抹不去的,血濃於水,甚至八大山人和崇禎皇帝同是「由」字輩的人。  明亡第二年,八大山人的父親去世。國家劇變加上家庭變故,原先無可置疑的科舉道路,對八大山人來說已經無法走下去了,他決定皈依佛門。
  •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是醜書嗎?我們都知道鄭板橋是一位畫家,一位非常有個性的畫家,一生只畫「蘭、竹、石」3種畫,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尤其擅長畫竹子,畫竹子已經成為鄭板橋的代表,他通過長達四十多年的觀察和實踐,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畫竹理論,正符合我們現在所說的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理論。
  • 八大山人:頓首頓首
    釋文:上壽一聯,遵命《遵益堂》跋,僭易數字,以全師道。臨褚(楮)悚仄。八大山人頓首釋文:一月之晦,問安澹長老,不豫知先生抵家。且祝。山人候教,以連雨阻之也。興致若何?晤在來日。二月三日八大山人頓首釋文:拙作二呈上,轉致破水先生,不敢書臺號者,未識主人之去取何如也。尊函於知己中少述近況為望。鹿頓先生八大山人頓首
  • 八大山人與盱源廣昌
    八大山人題詞羅漢洞不遠的高山,有一清潭,旁一巖穴,忽瀑一清泉,這就是贛江源頭支流章江源頭了。江西二大母親河——贛江和撫河,八大山人曾長期生活在撫河流域,且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尋訪章江源。葉落歸根,晩年的八大山人有同樣的心緒?河有頭,江有源。生命是流淌的小河,在人類歷史的河流中,雖然生命短暫,是一生都在旅行的魚,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 人物 | 八大山人:為什麼古人的人生常常更跌宕驚心
    也不要問八大山人是哪八大。八大山人只有一人,就是大名鼎鼎朱耷。清 八大山人 竹石鴛鴦 立軸最後的輝煌(23歲之前)八大山人原名朱統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獻王朱權的後人。清 八大山人 松鹿圖 立軸陳鼎《八大山人傳》說他「性孤介,穎異絕倫。八歲即能詩,善書法,工篆刻,尤精繪事。」還說他「善恢諧,喜議論,娓娓不倦,常傾倒四座。」
  • 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鄭板橋的趣聞軼事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這一輩子只畫蘭、竹、石這三樣東西,他曾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歷史上的鄭板橋是個幽默風趣、脾氣古怪的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板橋的故事。
  •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文/風流佳畫竹子作為清高自潔的象徵,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志士借物抒情的憑藉,成為證明自身品格的利器。而也有對竹子格外鍾愛的畫家,能夠藉助於竹子的特徵,描繪出精妙的竹子世界,讓後人從中也有所感悟,其一便是鄭板橋。 縱觀其畫作之精妙奇特,不免讓人發出感嘆,他的竹子為何生得如此俊俏?
  • 八大山人有深厚書法功底,黃賓虹曾說八大山人書法第一,繪畫第二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會想到他的繪畫,風格冷逸,獨樹一幟,其實八大山人在書法上的成就在明代無出其右者。黃賓虹曾經評價八大山人的書畫:書法第一,繪畫第二。看懂了,八大山人的書法也就看懂了他的藝術,因為他的繪畫很多用法布局來源於書法。八大山人書法在早年的時候學習歐陽詢,行書學習黃庭堅和米芾,到了晚年又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後來喜歡用禿筆寫字。他的書法呈現的筆畫粗細均等,但是字形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呈現出一種圓潤剛健之氣,也體現了一種桀驁不馴的氣韻。
  • 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無比 書法畫法前人前
    八大山人書法品評:眼高百代古無比 書法畫法前人前文:李路平南京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
  • 617、八大山人是怎麼寫對聯的?
    」;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意深」;「幽防遺紱冕,宸春矚樵漁」;「一杯金谷贈,舊日老人書」;七言聯三幅:「飯疏對客有豪氣,燒葉讀書無苦聲」(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1]「蕉蔭有茗浮新夢,心靜何人讀異書」;「小山靜繞棲雲室,野水潛通浴鶴池」(《八大山人全集》第2冊第252頁)。
  • 八大山人的20封親筆信
    今日書思為大家挑選了八大山人20通信札,因是私人信札,往往無意於佳,更能體現八大書法的真實面貌!釋文:舊遊多違,對玉老諸位,恍如隔世,人生會晤,詎不釋然,理耶!在聖人患難,益見之信道。委畫奉還,箑惟柰老一握,書拙作求正,餘俱未敢署賤名,故乞求恕為荷。八大山人頓首。
  •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文/文涓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學習書法的過程當中,臨帖是一種快速入門的方法,因而也被很多書法家採用。不過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作為一位非常出名的書法大家,八大山人也曾經臨摹過《蘭亭序》,並取得了令人稱讚的成就。
  • 八大山人信札30封,無意於佳乃佳爾!
    八大山人畫像 朱耷(約1626-1705),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個山、入屋、驢屋等,入清後改名道朗,字良月,號破雲樵者。漢族,南昌(今屬江西)人。明末清初畫家,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繪畫以大筆水墨寫意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在創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煉,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 八大山人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 咲眹耷朕,八大山人的自我素描
    形像一隻拉磨驢,又像老翁缺牙,或幼童換牙之態,語意雙關是八大山人的表達習慣。有多款用嘴形表達情緒的題款和印章:唇印山、一笑而已、個相如吃、口如扁擔。作啞口卻有「鳴驢」或「驢鳴」狀,都可能與饒宇樸的「鹿鳴」相和。為什麼選擇「齒」?我在上文也講過「褚淵齒冷」的典故。
  • 鄭板橋的《竹石》為何這麼多人喜歡?明白如話,句句經典
    《竹石》是鄭燮[xiè](即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是鄭板橋題在自己竹石圖上的一首詩。詩中,詩人所極力表現的,不是竹子的柔美,而是竹子的剛毅不屈,詩人借物喻人、託物言志,通過讚美巖竹的頑強,表現了正直不屈、剛正不阿、鐵骨錚錚的骨氣。
  • 現場|齊白石與八大山人跨越三百多年的追慕與「對話」
    齊白石終其一生對八大山人的學習與體悟可謂「至老不衰」。從9月28日,由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在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正式對外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深度以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
  • 「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現時會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
  • 「八大山人」稱號如何而來?其畫有何特點
    很多人聽過「八大山人」這個稱號,未曾考究的人會以為這是古代八位先賢的雅稱,就像「竹林七賢」之類的稱號。那麼,究竟歷史上的「八大山人」都是誰呢?其實,「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叫朱耷。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