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是亨利·戴維·梭羅著作的一本非常出名的書,久聞其名卻一直不曾拜讀,因為我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卻一個人生活了好久。
今天去縣城辦些事情,在行政大廳遇到一個已經是科長的老同學,而我還默默無聞地走在泥濘的小路上。按理說朝裡有人好辦事,結果事情辦得並不順利,原因在我,朋友已經很幫忙了。
事情雖然沒辦成,我卻又溜得進了圖書館。小縣城的圖書館根本和上海的圖書館沒得比,不過有勝於無。一樓、三樓、二樓轉了一個遍,挺失望的。但是我還是辦了一張借書卡,借了三本書。只是讓我更加擔心的是書該怎麼還?雖然我不在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但是相對於我們的小縣城來說,我蝸居的地方更為偏僻。甚至連還書這件小事,都成了我的一個問題。
離開圖書館已經十二點多了,我匆匆地趕車去父母住的地方,想不到竟然坐過站了,都因為《瓦爾登湖》,看來那個老頭說得真對,書非借而不能讀也。
中午陪父母吃了一頓餃子,溫暖的讓我心酸,也暗自慶幸父母的身體都很好。直到父母要上班了,我才坐著父親的專車離開。父母期盼孩子能夠風光地活著,子女期盼父母身體安康。
馬上就回家了,可以安心寫我的《瓦爾登湖》了。
梭羅一人獨居瓦爾登湖兩年零兩個月寫成了《瓦爾登湖》。在圖書館借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久聞其名,從沒有讀過,更重要的是沒什麼好借的。還有一點就是看到書架上那五個不同譯本的《瓦爾登湖》,更加堅定了我借這本書的理由,想來應該是不錯的。五個譯本,每本書我都看了第一章以區分譯本的質量,最後借了本翻譯比較早的,裡面還有不少彩圖,猜想我孩子應該喜歡看吧。
我孤獨地生活在瓦爾登湖,住著我自己親手做的木屋,最近的鄰居也在一英裡之外,我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我在這裡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光。一個活得真摯坦誠的人,一定生活在遙遠的地方。我怎麼不覺得呢?一個人離群索居真的好嗎?但是梭羅後面的話說得真好,倒是我心中所想。
有必要生活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嗎?能不能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就像昨天我去喝了一碗二十元的羊肉湯一樣,生活還是需要有一些滋味的。你知道嗎?曾經我還吃過十五元一個的包子!說真的那包子真難吃,蟹黃餡兒的,跟雞蛋黃兒沒多大區別。
梭羅說,年輕人為什麼會如此不幸啊,只因為他想過得更好一點,只因為他們想過人上人的生活,他們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艱辛,努力工作。他們在生活的重壓下苟延殘喘,在原本平坦,如今坎坷的生命之路上艱難地爬行。因為他們有房貸要還,重點中學的學費又那麼貴,他們能怎麼著呢?只能省吃儉用。今天中午,我還告誡我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千萬別節衣縮食,以後如果有了什麼好歹,別怪我不伺候。
我現在的生活其實還算不錯,沒買房子就等於沒有房貸,沒有車子就等於沒有車貸,孩子跟著她媽上學還能節省不少學費。所以我應該沒壓力才對。
你們辛苦積累財富,貸款買房買車,透支著銅幣,更透支著生命。為此你們夜以繼日的工作,心力被一點點耗盡,卻無法享受生活的喜悅和幸福,你就如一臺不停運作的機器,透支消費,掙錢補窟窿,根本沒時間做其他事情。你們從生到死都在花著不屬於自己的錢,一輩子都有還不清的債務。為此你們巴結討好,乞求憐憫,把自己束縛得死死的。
想想看吧,從農村到城市,再到北京、上海,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有車有房,孩子讀重點中學,生活卻越來越來辛苦,工資提高了不少,欠的債務卻越來越多。我曾經一個同事一個月將近三萬塊錢,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了。事實上呢,他每天都過著焦慮不安的生活,他還沒有種地的老大爺生活的心安呢?不敢消費,不敢娛樂,只能去努力工作,因為他真的無法想像如果工作沒了,他一家子該怎麼在上海生活下去!
梭羅多好啊,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種地、蓋房子,沒有結婚、沒有孩子(父母應該有的,只是他沒說,看來他不見得是一個孝子),不抽菸,不喝酒,不吃肉,一個人吃飽一家不餓!不過這樣真的好嗎?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說得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我不會學梭羅,因為我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獨樂樂與眾樂樂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伴青燈古佛的和尚還有一個追求呢?真不知道梭羅窮其一生追求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