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梭羅,也不會一個人住在瓦爾登湖,我只能做半個書生

2020-12-18 時光溯洄者

《瓦爾登湖》是亨利·戴維·梭羅著作的一本非常出名的書,久聞其名卻一直不曾拜讀,因為我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卻一個人生活了好久。

今天去縣城辦些事情,在行政大廳遇到一個已經是科長的老同學,而我還默默無聞地走在泥濘的小路上。按理說朝裡有人好辦事,結果事情辦得並不順利,原因在我,朋友已經很幫忙了。

事情雖然沒辦成,我卻又溜得進了圖書館。小縣城的圖書館根本和上海的圖書館沒得比,不過有勝於無。一樓、三樓、二樓轉了一個遍,挺失望的。但是我還是辦了一張借書卡,借了三本書。只是讓我更加擔心的是書該怎麼還?雖然我不在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但是相對於我們的小縣城來說,我蝸居的地方更為偏僻。甚至連還書這件小事,都成了我的一個問題。

離開圖書館已經十二點多了,我匆匆地趕車去父母住的地方,想不到竟然坐過站了,都因為《瓦爾登湖》,看來那個老頭說得真對,書非借而不能讀也。

中午陪父母吃了一頓餃子,溫暖的讓我心酸,也暗自慶幸父母的身體都很好。直到父母要上班了,我才坐著父親的專車離開。父母期盼孩子能夠風光地活著,子女期盼父母身體安康。

馬上就回家了,可以安心寫我的《瓦爾登湖》了。

梭羅一人獨居瓦爾登湖兩年零兩個月寫成了《瓦爾登湖》。在圖書館借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久聞其名,從沒有讀過,更重要的是沒什麼好借的。還有一點就是看到書架上那五個不同譯本的《瓦爾登湖》,更加堅定了我借這本書的理由,想來應該是不錯的。五個譯本,每本書我都看了第一章以區分譯本的質量,最後借了本翻譯比較早的,裡面還有不少彩圖,猜想我孩子應該喜歡看吧。

我孤獨地生活在瓦爾登湖,住著我自己親手做的木屋,最近的鄰居也在一英裡之外,我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我在這裡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光。一個活得真摯坦誠的人,一定生活在遙遠的地方。我怎麼不覺得呢?一個人離群索居真的好嗎?但是梭羅後面的話說得真好,倒是我心中所想。

有必要生活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嗎?能不能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就像昨天我去喝了一碗二十元的羊肉湯一樣,生活還是需要有一些滋味的。你知道嗎?曾經我還吃過十五元一個的包子!說真的那包子真難吃,蟹黃餡兒的,跟雞蛋黃兒沒多大區別。

梭羅說,年輕人為什麼會如此不幸啊,只因為他想過得更好一點,只因為他們想過人上人的生活,他們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艱辛,努力工作。他們在生活的重壓下苟延殘喘,在原本平坦,如今坎坷的生命之路上艱難地爬行。因為他們有房貸要還,重點中學的學費又那麼貴,他們能怎麼著呢?只能省吃儉用。今天中午,我還告誡我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千萬別節衣縮食,以後如果有了什麼好歹,別怪我不伺候。

我現在的生活其實還算不錯,沒買房子就等於沒有房貸,沒有車子就等於沒有車貸,孩子跟著她媽上學還能節省不少學費。所以我應該沒壓力才對。

你們辛苦積累財富,貸款買房買車,透支著銅幣,更透支著生命。為此你們夜以繼日的工作,心力被一點點耗盡,卻無法享受生活的喜悅和幸福,你就如一臺不停運作的機器,透支消費,掙錢補窟窿,根本沒時間做其他事情。你們從生到死都在花著不屬於自己的錢,一輩子都有還不清的債務。為此你們巴結討好,乞求憐憫,把自己束縛得死死的。

想想看吧,從農村到城市,再到北京、上海,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有車有房,孩子讀重點中學,生活卻越來越來辛苦,工資提高了不少,欠的債務卻越來越多。我曾經一個同事一個月將近三萬塊錢,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了。事實上呢,他每天都過著焦慮不安的生活,他還沒有種地的老大爺生活的心安呢?不敢消費,不敢娛樂,只能去努力工作,因為他真的無法想像如果工作沒了,他一家子該怎麼在上海生活下去!

梭羅多好啊,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種地、蓋房子,沒有結婚、沒有孩子(父母應該有的,只是他沒說,看來他不見得是一個孝子),不抽菸,不喝酒,不吃肉,一個人吃飽一家不餓!不過這樣真的好嗎?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說得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我不會學梭羅,因為我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獨樂樂與眾樂樂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伴青燈古佛的和尚還有一個追求呢?真不知道梭羅窮其一生追求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瓦爾登湖》一書,儘管問世已經一百多年,但全世界仍然有眾多擁躉,將其奉為聖經,我自己便是其中之一。不但閱讀,我還收藏了該書的各種中文譯本,已經超過二十本,包括六冊港臺譯本,這是我單獨一本書的版本最大規模的收藏。梭羅的寫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歡使用長句,而且用字「隱晦」 。梭羅自己曾坦承,他的文章最大毛病在於「喜歡玩字」 ,喜歡用雙關語。因此,就我的閱讀體驗來說,便是尋找最好的譯本。
  • 從梭羅的瓦爾登湖看美國人嚮往鄉村烏託邦夢,美國是個大農村
    除此之外,梭羅還相信小精靈和佔星術,認為滿月可以使他經歷靈魂出竅。他和愛默生都是超驗主義者(Transcendentalists),介於寡淡無味而富有教養的美國啟蒙時代新教與辛辣濃鬱的泛靈論神秘主義大雜燴之間,帶有些許亞洲風味——我初次讀《瓦爾登湖》時就強烈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 荊浩是梭羅的先驅
    荊浩有點像那位美國人的梭羅,不過,他是帶著畫筆,一個人進山去了。當年,梭羅先生,為了尋找自我而回歸自然,只帶了一把斧子,便獨自走進森林,在瓦爾登湖畔,築屋而居,開始了兩年多的離群生活,他要離開那個「社會關係的總和」,回到自然狀態,重新認識他自己。荊浩也如此,你可以說他進山趨避亂世,也可以說他進山去是為了認識他自己。
  • 《瓦爾登湖》是一面照妖鏡
    這個奇怪男人的出現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他們詢問梭羅:你在一英裡內沒有鄰居的地方獨居難道不寂寞嗎?鎮上的人都認為你的生活方式太古怪,不合情理,說你是個瘋子。 梭羅微笑著回答他們:我在這裡的生活是非常自然合理的,正如一棵快樂的橡樹生長出碧綠黝黑的葉子。 7年以後,也就是1854年,一本叫《瓦爾登湖》的書在美國出版,這是梭羅對他隱居生活的深情記錄與回顧。
  • 《瓦爾登湖》三重奏:散得催眠、矯情的得體、美得享受
    對於一本清華大學校長推薦、名家稱其為「非讀不可」的書,他們肯定不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睡眠,這是安神補腦液要做的工作。《瓦爾登湖》是一本自然文學作品,既沒有曲折的人生故事,也沒有扣人心懸的情節,有的是散得不能再散、矯情的不能再僑情、美得不能再美的句子。
  • 「真實的人先於社會人」:為什麼今天重讀《瓦爾登湖》意義重大?
    亨利·戴維·梭羅是美國著名散文作家、詩人和哲學家。作為一位寫過三本有關梭羅著作的作者,我強烈推薦《瓦爾登湖》,這是梭羅1854年寫作的作品,記錄了他在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郊外樹林中的獨身生活。但梭羅在瓦爾登湖比在城裡獲得了更多的陪伴,並在每天鋤豆田時觀看往來的路人。
  • 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 01-01 斯金納與他的《瓦爾登湖第二》
    這本小說的題目「瓦爾登湖第二」顯然是在呼應梭羅的《瓦爾登湖》。斯金納起初是想用梭羅書中最後一句「太陽不過是一顆長庚星而已」來命名的,但好巧不巧這個名字被人搶註了,所以改名為「瓦爾登湖第二」。這裡的two有兩層意涵,一是指梭羅的瓦爾登湖生活是一個人的實驗,而在斯金納的小說中這樣的生活實驗是屬於兩個人也就是群體性質的。
  • 獨處是最好的伴侶—梭羅名言精譯
    I never found the companion that was so companionable as solitude.」 ― Henry David Thoreau  「我發現,多數時候,獨處大有裨益。 與人為伍,哪怕所遇甚淑,也很快意興闌珊、興味索然。我喜歡獨處。世間佳伴,皆不及形隻影單。」—亨利-大衛-梭羅
  • 梭羅:《瓦爾登湖》經濟篇節選
    ——貝多芬梭羅:《瓦爾登湖》經濟篇節選 當我們用教義問答法的方式,思考著什麼是人生的宗旨,什麼是生活的真正的必需品與資料時,仿佛人們還曾審慎從事地選擇了這種生活的共同方式,而不要任何別的方式似的。其實他們也知道,舍此而外,別無可以挑選的方式。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終古常新。
  • 鋼哥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對了,瓦爾登湖,就是梭羅筆下的那口叫瓦爾登的湖!那口被梭羅稱作「地球表面巨大的水晶,光芒四射」之湖!那口「清純得沒有市場價值、沒有淤泥」之湖!從未去過瓦爾登湖,但憑梭羅的描述,感覺它就是眼前的模樣!
  • 重新認識梭羅的關鍵詞:自我,多語言學霸,關註失落,不卑不亢
    提起亨利·戴維·梭羅,大家自然而然就能想起《瓦爾登湖》以及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的主張。梭羅是著名的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成為超驗主義經典作品。
  • 來自《瓦爾登湖》的叩問:文明和野蠻,哪個離我們更近?(深度)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第12章《更高的法則》中,提到讓孩子打獵的問題時說:朋友們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問我,到底該不該讓他們的孩子去打獵,我的回答總是肯定的,因為我記得打獵是我受過最好的教育,讓他們成為獵人吧,儘管起初他們只能是玩玩而已,最後未必能夠成為厲害的獵人,這樣他們將來反而不會在這片或者其他曠野上濫殺無辜
  • 《瓦爾登湖》透析:民主自由,美國人心靈的聖經,並不存在
    最近在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本書《瓦爾登湖》,想必很多人讀過這本書。亨利·戴維·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卻選擇了隱居瓦爾登湖,倡導本心、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自1845年開始,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隱居兩年,過著農民自耕自食,體驗簡樸的生活。
  • 梭羅:一年只需工作六周
    我骨子裡很不喜歡這種生活,甚至覺得自己仿佛天生就是個山民,我理想的生活大概是住在四面都是山的某一角落,家門口有片菜地,種四時蔬菜,大部分時間拿一本書,坐在門前閱讀與寫作,少部分時間從事耕作,維持生計。近些年,有個概念興起,叫做:財務自由,指的是當你用被動收入就可以覆蓋生活的各種花銷時,那就可以愛做什麼做什麼。我對這個概念很感興趣,財務自由,到底需要多少錢呢?
  • 這幾句話經典語錄,支撐我走完抑鬱症艱難的一年
    今天給大家列舉一些曾經對我真的有幫助的一些語錄,希望與你共勉!1、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莫泊桑的確,在抑鬱的時候,你被它折磨的遍體鱗傷,可是要記住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 梭羅 | 世間珍寶,俯拾皆是.
    梭羅,美國作家。1845年,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其文簡練有力,樸實自然。手捧鮮花的梭羅雕像無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要正視它,生活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惡語相加。
  • 永不過時的經典:《美麗新世界》《動物莊園》《人間天堂》《瓦爾登湖》
    「是有謊言要揭露」才會進行文學創作「我之所以寫一部書,並不是要加工一部藝術品,而是因為我有謊言要揭露。但是,如果這不能同時也成為一次審美的活動,我是不會寫的。」—奧威爾《我為何而寫作》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到控制的社會。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社會與生物技術控制一切,人類淪為壟斷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這種統治甚至從基因和胎兒階段就開始了。
  • 「我是所有我讀過的作家、去過的地方、在所有時代遇見和愛過的人」
    在《瓦爾登湖》裡,梭羅也言簡意賅地呼應了拉班的觀點,比吉卜林更早。他說:「單獨旅行的人可以今天就出發;若和別人一同旅行,則必須等對方準備好才行。」下面這些人並不贊成這個觀點,連梭羅本人也沒有遵循他自己的建議。他並未單獨旅行過。
  •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
    儘管,我知道他會被照顧的很好,不會對這個春天察覺出任何異常,也會在春末夏初之時再次歡快地跑進我的辦公室,把玩著計算機、複印機和彩色鉛筆。只是,我刻意地保持著這個假期的沉默,用盡一切手段讓自己蜷縮在一個薄薄的殼中,不願伸頭不願張望。我努力地保持著新年時的flag,儘管沒有百分百做到,但是至少2020年的前1/5還算矜持。
  • 張愛玲:人們為什麼熱愛梭羅?
    一八四〇年後的那幾年,他有時在自己家中幫助他父親製造鉛筆;有時住在愛默森家裡做零碎的工作,有時為日晷季刊(The Dial)撰稿;有時到各處去講學,還當過一個時期家庭教師。一八四五年的七月四日,他開始在康考特的瓦爾登(Walden)畔的一所木屋中隱居了二十六個月,過著類似魯濱遜漂流荒島的生活,這是美國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