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透析:民主自由,美國人心靈的聖經,並不存在

2020-12-23 月光有情

很多人說美國不好,可能都是沒有去過美國的人,美國到底好不好?去過的人會知道得更清楚一點。我們沒去過的看到的只是美國的表象?

最近在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本書《瓦爾登湖》,想必很多人讀過這本書。

亨利·戴維·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卻選擇了隱居瓦爾登湖,倡導本心、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自1845年開始,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隱居兩年,過著農民自耕自食,體驗簡樸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了長篇散文《瓦爾登湖》。被譽為美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經典。

01

他在書的前言部分一針見血的寫道:可是,唯一的、真正的美國應當是這樣一個國家:在那裡,你可以自由地尋求一種生活方式,沒有茶、咖啡、肉類這些也能過得好,國家並不會強迫你支持奴隸制度、戰爭,不會強迫你支付其他直接或間接因為這類事情而導致的額外費用。

拆解這句話,就可以想像美國也許並不是我們夢想中的天堂,他也有自己的弊端。凡事有人的地方就有錯誤。天上的月亮是全世界人的共同擁有,並不是美國的月亮看上去就圓。可能那都是一些人的想當然?

他說:真正的美國應該是這樣的:在那裡,你可以自由地尋求一種生活方式。

02

(1)他說「應該是這樣的」,說明可以自由自在尋求自己喜歡的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存在。這一切只不過是幻想。

(2)「沒有茶、咖啡、肉類這些也能過得好」,這句話更是突出了美國是資本家的本色。

沒有資本,難以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沒有這些也能過得好」只是夢想而已,說明沒有這些過得並不好,為什麼美國難民那麼多?貧富懸殊太大。有錢人的日子當然好過。可以想像一些普通的民眾的日子也並不是那麼好過。

無論在世上的哪個國家,有錢人的日子都好過,可能美國給有錢人提供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和休閒方式,可是首先是你得有「資本」、「資產」,才能享受。

要不然還不得住潮溼的地下室,一個學者在美國有可能一輩子靠洗盤子為生。這是悲劇,還是喜劇,只有當事人最清楚了。

(3)是理想中的美國不會強迫你,支持奴隸制度和戰爭,不會強迫你支付這類事情而導致的額外費用。

03

但實際上,對外侵略是美國一貫生存的手段和策略,靠剝削奴隸和戰爭侵略其他國家,掠奪財富而稱為全球霸主。所以,按照美國作家梭羅寫的推理:「沒有被強迫的戰爭和剝削的美國」,這樣的美國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他的吃人的本質決定的。

你生活在美國,就得為他在戰爭中消耗的所有的物資買單。

沒有人會喜歡戰爭,但或許是美國人喜歡。表面上的寧靜,背後是暗波洶湧。

美國到底好不好,我們中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因為沒有去過。這次疫情,我們替人家擔心,可看到有華人說美國大多數的居民都是獨家獨院,相互距離那麼遠,被感染的機率很低。疫情之初,他們都很自信。我們感覺白白擔心了,但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事實上,目前,美國新冠狀肺炎確診病例以坐火箭的速度穩居世界第一,實際情況不但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而且有可能更糟。

最終,他們會通過怎麼樣的方式控制住疫情,不讓病毒蔓延,保護好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財產,我們會拭目以待。

我們要一起看看美國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比中國圓?還是像梭羅所批判的那樣「夢想中的美國」也有各種缺點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並不是像有些人想像中的那麼完美無缺,甚至有的地方缺一大塊。

尤其這次疫情的控制情況,他們預計10萬以上的人會因為感染新冠狀病毒死亡,如果控制在這個數字就是比較理想的抗疫。

只恐怕他們一貫以來的傲慢和崇尚自由的態度,只會讓更多的人死於這場本來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去控制的病毒戰。

04

梭羅是在1847年完成了《瓦爾登湖》這部巨作,距今已經170多年過去了。

170年前梭羅的紀實體散文《瓦爾登湖》,之所以成為無可爭議的傳世、暢銷經典,被整個世界閱讀,是因為它是美國人的心靈聖經,是美國文化的純潔天堂,這足以證明現實生活中真正自由、民主,不靠發動戰爭,不靠資產壟斷,榨取人民血汗的理想中的「超級大美」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這次疫情可見一斑。

相關焦點

  • 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 01-01 斯金納與他的《瓦爾登湖第二》
    關於政治,弗雷澤認為,當時的美國政府主要通過權力威脅來管制社會,從行為工程學來看,這是最糟糕的做法,無法實現個體充分的自由與幸福,並且無法良性地完善自身。瓦爾登湖第二力圖建立基於行為科學的政府,採取投票的方式,進行政府決策。雖然政治的設計與推行需要類似弗雷澤這樣的傑出個體,但他們並非獨裁者,並不通過權力來幹預社會。弗雷澤相信,瓦爾登第二社區可以通過推廣,不斷擴大,甚至推動全世界獲得永久的和平。
  • 瓦爾登湖:每個人生來就有一片自己的瓦爾登湖,你的汙染了嗎?
    前段時間閱讀《瓦爾登湖》,不得不嘆服於作者的偉大和真實,一片寧靜澄清的湖水,一片茂密蔥蘢的原始樹木,在美麗的瓦爾登湖畔,沒有喧譁,沒有紛爭,沒有過多的利益關係,萬物都是自然生長,包括人類。《瓦爾登湖》裡描繪的生活狀態,其實很難在現代社會中實行,別說你自己能不能夠下定決心與世隔離,就連這樣一個靜謐的環境其實都很少的。所以現代人要想和《瓦爾登湖》裡的主人公那樣生活,難度還是挺大的。瓦爾登湖是很多很多人嚮往的地方,它像是中國的西藏,令人神往,人們總覺得在那樣的環境中能夠淨化心靈,也能夠自我修煉。
  • 《瓦爾登湖》是一面照妖鏡
    7年以後,也就是1854年,一本叫《瓦爾登湖》的書在美國出版,這是梭羅對他隱居生活的深情記錄與回顧。然而書籍的出版跟他在瓦爾登湖隱居的遭際一樣,非但得不到人們的理解,甚至受到普遍的冷落和譏諷。好在時間能證明一切,這部被公認的世界名著在此後的100多年間不斷得到人們的激賞。愛默生說:梭羅是一位天才人物,他寫出了美國最好的書。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瓦爾登湖》一書,儘管問世已經一百多年,但全世界仍然有眾多擁躉,將其奉為聖經,我自己便是其中之一。不但閱讀,我還收藏了該書的各種中文譯本,已經超過二十本,包括六冊港臺譯本,這是我單獨一本書的版本最大規模的收藏。梭羅的寫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歡使用長句,而且用字「隱晦」 。梭羅自己曾坦承,他的文章最大毛病在於「喜歡玩字」 ,喜歡用雙關語。因此,就我的閱讀體驗來說,便是尋找最好的譯本。
  • 「真實的人先於社會人」:為什麼今天重讀《瓦爾登湖》意義重大?
    作為一位寫過三本有關梭羅著作的作者,我強烈推薦《瓦爾登湖》,這是梭羅1854年寫作的作品,記錄了他在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郊外樹林中的獨身生活。但梭羅在瓦爾登湖比在城裡獲得了更多的陪伴,並在每天鋤豆田時觀看往來的路人。
  • 《瓦爾登湖》丨春之序章
    01▼冰消瓦爾登湖像忠實的報時者,在春天總是按時開凍。春之將至,太陽穿過冰層,又被湖底反射回來。上下的陽光烘烤,使得冰層裡的氣泡也上下膨脹著,直至冰變得柔軟,只要一場春雨,便會消失無蹤。瓦爾登湖正在迅速地融化,大片的冰面從主體上裂開,邊緣的巨大弧形與湖岸線遙遙呼應。湖裸露著的面容充滿了歡樂和青春,瓦爾登湖死而復生了。似乎一切是在瞬間發生的。突然,一擁而進的光明充滿了我的屋子。昨天還是冰冷的灰色冰塊,如今已然躺著透明的湖泊。屋子周圍無精打採的油松樹和小櫟樹叢,突然之間恢復了生氣勃勃。低飛的大雁疲倦地鳴叫,翅膀急速拍打著。
  • 柏林圍牆倒了,真是「西方民主自由」的勝利?
    「柏林圍牆」,這座橫穿冷戰最前沿柏林的隔離建築,建於58年前(1961年8月13日),倒塌於30年前(1989年11月9日),存在了28年零2個月26天。有人說,「柏林圍牆」的倒塌是民主的勝利,自由的勝利,似乎是「民主」和「自由」戰勝了「共產邪惡」。這是勝利者的口吻和思路!將德國一分為二的並非 「柏林圍牆」,而是東西方主要國家爭奪利益的結果。意識形態、社會體制、民主自由,所有這些概念常常被拿來當作鼓譟和炒作的標籤。
  • 人人追求的自由 ▏聖經又怎麼說的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首小詩,將追求自由的價值,放在了生命和愛情的前面,可見作者對自由的推崇,超越了寶貴的生命和愛情。拋棄了生命和愛情的自由,又是什麼樣的自由呢?聖經上又是怎麼說的?
  • 鋼哥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對了,瓦爾登湖,就是梭羅筆下的那口叫瓦爾登的湖!那口被梭羅稱作「地球表面巨大的水晶,光芒四射」之湖!那口「清純得沒有市場價值、沒有淤泥」之湖!從未去過瓦爾登湖,但憑梭羅的描述,感覺它就是眼前的模樣!
  • 剛剛,網友推信蔡英文:家園破碎,何來民主自由?
    於一個國家抑或一個民族來說,「自由」便代表了一種國家形態,上升到了政治格局的層面,歷史的演變不斷更迭出真理的光芒,自由所呈現給世人的不同面貌也會遵循著「優勝劣汰」的法則,你可以說他是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也可以說他是人人平等、公平公正,但最不應該說的就是「言論自由」「民主自由」!記得邱吉爾曾說過:除開其他政府形式不說,民主自由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
  • 「你配得上叫做民主自由嗎?」
    有記者提問說,美國眾議院7日通過「香港人民自由與選擇法案」。根據法案內容,美國政府會為香港人提供所謂「保護身份」。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表示,我注意到,這兩天美國的一些政客的確非常忙,他們非常關心中國,特別是香港民眾的自由,這給人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
  • 美國爭取民主自由的象徵——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七大洲。自由女神像是法國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美法聯盟贈送給美國的禮物。
  • 普世價值絕不是所謂「自由與民主」!
    現在人們對於普世價值較為廣泛的解釋就是天賦人權、法治、自由、人權、民主等等。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普世價值這些流傳最為廣泛的解釋全部來自於西方的哲學邏輯體系,而世界其它國際和地區如印度哲學、中國哲學、伊斯蘭哲學等的傳統哲學的內涵竟與普世價值的內涵一點也沾不上邊,難道其它國家的哲學體系之內竟然沒有普世價值的內涵嗎?
  • 港英殖民政府有幾民主自由?
    回歸20年,反對派的口頭禪係:「一國兩制」崩潰,香港民主倒退,自由倒退,云云。即係首相由小圈子選舉產生。剛才提及的馬卓安,就係靠保守黨內部政變,推翻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通過保守黨小圈子選舉,成為首相。從回歸前英國倫敦中央任命,到回歸後「港人治港」間選制度,已經是民主進步。卻成日被反對派說出「民主倒退」。殖民地港督係英國首相任命,首相由小圈子選舉產生,香港人連出句聲都唔得。又唔見反對派當時爭取真普選?
  • 許志強x蕭耳|重新發現我們內心的野性和自由
    重新發現我們內心的野性和自由   ——《梭羅傳》新書分享會   嘉賓:許志強、蕭耳   時間:10 月 31 日(周六)19:00-21:00   地點: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這部傳記由美國知名歷史學家、傳記作家羅伯特·D.理察森根據大量珍貴一手文獻傾力寫就,從生活經歷、文學創作、思想軌跡等方面勾勒出梭羅心靈的一生,更為立體與多面地展現了梭羅豐富的思想與生命,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瓦爾登湖》、閱讀梭羅,同時觀照內心的途徑。
  • 美國的自由瘸了腿,民主就會啞了火
    言論自由,這是美國最引以為傲的自由之光,是自由女神的光輝形象之一。也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體現。是上帝賦予美國公民的權利之一。這也是美國經常攻擊他國的重要靶標之一。然而,在經歷了一場暴亂之後,美國還在任的總統卻被媒體和網絡巨頭給剝奪了自由言論的權利。試想一下,雖然即將卸任,但畢竟他目前還是美國的總統,還是美國的三軍統帥,是美國霸權的代言人。
  • 悅讀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頂尖身心靈導師丹·米爾曼著作的一部改變無數生命的心靈聖經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美國頂尖身心靈導師丹·米爾曼著作的一部改變無數生命的心靈聖經。這部半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奧運體操選手丹·米爾曼在深夜的加油站裡遇見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工人「蘇格拉底」,從此獲得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訓練方式的故事。《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充滿哲理、充滿寓意,已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暢銷26年經久不衰,並被改編成好萊塢勵志影片《和平戰士》,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 雅典城邦民主自由,繁榮昌盛的根源——家庭教育如何成就雅典?
    家庭教育伴隨著雅典人的少年時期,父母的家庭教育,促進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同時也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為家庭教育的相對自由,更利於雅典少年形成良好的社會素養。古代的人們由於敬畏自然,對於那些人類力量無法達到的事實,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此時出現的神靈信仰讓他們有了心靈的依靠,當然這種神靈信仰帶有原始的神秘色彩,是極其落後的,但是神靈守衛世人的美好觀念留存在雅典人民的心中,人們也在不斷薰陶中長大,繼承了這種守護的責任,他們長大後開始了守衛城邦的道路。
  • 基督徒當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真神,兩者缺一不可
    能夠自由到教會中敬拜的時候,老我常會攔阻人:「人去不去不要緊,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就行了。」其實,實際情況也未見得就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也不一定就向神敞開心。疫情期間宅在家中,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由到教會敬拜了,反倒更認真地思考什麼是真敬拜,省察以前的一些敬拜多麼不合神心意,悔改轉向神,真敬拜神。
  • 對民主的二十個誤解
    兩不像政體顧名思義,就是既非標準的威權政體,亦非標準的民主政體,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其常見特徵是:主要行政長官和議員通常由定期選舉產生,普通選民的投票能發揮實際作用,選舉過程中存在不同力量的政治競爭;但是,這些國家的選舉過程並沒有做到自由和公正,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選舉舞弊和欺詐,當選的執政者則常常利用行政資源壓制反對派和媒體,進行各種政治操縱,甚至為一己之私而推動修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