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丨 什麼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或心智圖(Mind Map),是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Tony Buzan在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的。
它用來組織和表徵知識,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助記工具。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抽象的發散性思維圖像化、視覺化,從而促進知識結構的可視性生成。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將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關的層次圖展現出來,建立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符號等之間的記憶連結。(劉威,2017)
02丨思維導圖有哪些形式?
層級型思維導圖呈現了一個主概念與從屬概念間意義上的層次關係(如圖1,蛛狀圖)
概念型思維導圖呈現不同概念間的比較和對比(如圖2,T形表)
順序型思維導圖則按順序體現概念間時間前後或因果間的關聯(如圖3,故事版和圖4魚骨圖)
循環型思維導圖呈現了概念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種連續的循環(如圖5,循環圖)
(陳敏,2005)
03丨思維導圖對教學有何意義?
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從而使知識得以內化、活化
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並把整合的過程清晰地呈現出來,使學習者看到知識之間的關係
有效地促進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把握和使用,所以將思維導圖融入文本解讀必將大幅提高文本閱讀的深度和效度
加強學生合作意識,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04丨思維導圖的適用性
思維導圖的運用應該考慮文本的體裁與題材特徵。只有對文本內容進行充分的分析,才能更好地運用思維導圖來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理解。
思維導圖的圖式結構應具有鮮明的層次性。雖然思維導圖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就形式圖式的本質結構而言,思維導圖的形式圖式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且一般由「主題—要點—核心詞—信息源」等四個基本環節構成。
思維導圖在文本信息的呈現和恢復上應該具有可逆性:思維導圖不僅可以通過一定的邏輯和線索讓文本內容清晰、完整、有條理地呈現出來,同樣,根據所構建的思維導圖,特別是通過連接每一個層級和節點上的關鍵信息,學生也應該能夠根據其脈絡,清楚、完整、全面地複述文章內容。
課例傳送門
05丨十個最實用的「思維導圖」
往期推送中,我們和大家分享過一些實用的思維導圖,在以往的基礎上,我們又增添了新的內容,結合國外Teachervision網站票選出的最實用思維導圖TOP10建議,我們跟您分享以下資源——
KWL Chart (Version 2)
KWL導圖是大家常見和常用的思維導圖,在閱讀前,你可以讓學生在表格的前兩行寫上關於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的已知的內容和想要知道的內容,讀完再由學生填寫最後一行,回答「What we Learned」的問題。通過這樣一張表格,將學生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三個部分串聯起來。
課例傳送門
運用kwl思維導圖教學的案例,您可以點擊下方文字查看
Story Sequence
Story Sequence,顧名思義,這個思維導圖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發展順序的。現在很多地方的英語考試中會涉及段落或句子排序的題目,常常用這個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訓練,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歸納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這一類題目。
Story Pyramid
故事金字塔是讓學生用關鍵字來概括文章內容。我們知道一篇完整的故事裡包含主角、故事背景、情節等,讓學生用一個個關鍵字來概括以上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歸納和分析能力。
具體的使用方式如下圖所示,比如:第一行用一個詞記錄主角的姓名,第二行用兩個詞來描述故事情節,第三行用三個詞來描寫故事背景...
ps.這個故事金字塔在最初使用的時候或許會有點難,需要老師帶領學生一起來做。
Clustering
下面三個表格為同一類型,都是Cluster web ,第一個圖表是運用這個cluster寫作的關於爬山的例子,供學生參考;第二個圖表是以季節為主題的cluster,學生可以以此為主題寫作;第三個圖表,學生可在表格中間的大圓圈裡寫上文章主題,然後在小圈中寫上其它細節對主題進行描述或是補充,如果圓圈不夠的話還可以自己再畫上一些。
The Handy 5 Ws and 1 H
下面這個手型的思維導圖,是用來讓學生詳細的記錄who、what、why、when、where、how等內容的,當和學生一起讀完一本書後,用這樣的方式記錄故事內容或許會更有互動感。
Five-Sentence Paragraph
這個思維導圖和上面提到的思維導圖,使用方法基本一致,只不過不再需要按照who、what、why、when、where、how來寫,只需要讓學生將故事內容用五句話來概括即可。
Time Line Graphic Organizer
這個思維導圖適合用在fiction類文本的閱讀中,按照時間順序記錄故事情節或關鍵點,在右邊寫上時間,左邊寫上與之對應的故事情節,便可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了。
A Map to Organization
這是一個更為詳細的思維導圖,它除了需要學生記錄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還要概括出故事的衝突、中心思想和結論,如果學生閱讀的文本比較複雜,可以考慮使用這一思維導圖。
Paragraph Blueprint &Five-Paragraph Essay
這兩個思維導圖,都是需要學生對文章段落進行深入分析的思維導圖,首先要讓學生在閱讀完畢後總結出文本的中心思想或概括出中心話題,然後再讓學生從文本中摘出能夠證明中心思想的段落、語句或者故事細節,最後再得出結論。
下面這個思維導圖除了可以幫助學生對閱讀的文本進行分析,還可以用在寫作上,讓學生先表達中心思想,然後再對此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
Outlining
最後一個思維導圖,簡單地說就是列提綱,它比較像我們寫議論文,先列出論點,再寫出論據然後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如果你需要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考慮使用這個思維導圖。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一份學習記錄表,下圖中左邊的記錄表是用來幫學生記錄自己的學習情況的。學生先填上日期,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打鉤,比如:我需要老師的幫助或者我學的很好,按照相應的情況做記錄即可。
右邊圖中的記錄表是用來記錄學生學習耐力的,比如第一周我可以堅持閱讀十分鐘,就在相應坐標軸上做個標記,然後每一周都按照實際學習情況做好相應標記,最後學生就會獲得一個關於自己學習耐力的趨勢圖了。
- End -
本文作者:CERA|來源:weareteachers、teachervision
往期精華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能讓你在教學道路上
有借鑑意義的話
就點個「好看」讓大家知道吧